懒惰,逃避辛苦(2)
诸如此类的懒惰习惯,导致孩子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缺乏吃苦耐劳、努力不懈的精神,渐渐地便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于是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离学习这个环境越来越远,精神变得越发萎靡不振,意志逐日消沉,本该是努力向上的学生时期,就因懒惰而葬送智能培训的机会,毁了日后可能有的大好前程。
通常懒惰包括两种情况:懒于做事和懒于思考。
懒于做事,这是行为上的懒惰。从小没有勤劳观念、没有帮忙做家事的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叫他去做,孩子又怎么会做?他们会认为这是大人的事,与他们无关。有这种心态的孩子大多生长在被溺爱的家庭,父母从小过于呵护、疼惜,不肯让孩子动手做家事,事事包办……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做的权利。
而原本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总是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却因为父母的宠溺而“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权利。
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但因为父母嫌他们动作太慢,于是便自动帮他们穿戴整齐;孩子想跟大人一起洗碗,可是妈妈一句:“你太小了,会把衣服弄--湿--。等大一点了再帮忙洗。”虽然是体贴孩子的心意,却也抹杀了孩子自动自发的好习惯。
而当孩子上学后,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他们生活的主要重心,一旦孩子想帮着做点家事时,一句:“你们不用做家事,只要专心把书读好就好,学业成绩可以进步,甚至名列前茅,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就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积极性。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习惯父母为他们安排一切,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以父母的期望为主,而父母也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服务。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这才发现孩子怎么变得懒惰,不但不爱做家事,连自己的房间也要他们整理,才又喃喃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惰!”可悲的是,懒惰已经成为习惯,而且还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
俗话说:“父母越勤劳,孩子越懒惰。”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很多事情往往是相互牵制的,父母过于勤劳,孩子自然变得懒惰,因为事事有父母代劳。
做家事本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分摊的义务,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父母没有加以培养。曾经有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孩子每日劳动时间平均为一个半小时,而亚洲孩子不足十二分钟。
亚洲城市里的小学生每日做家事的时间几乎是全世界城市最低的。不要说懒得做家务事,就连自己的日常生活琐事,如打扫房间、整理书包、准备上课用的文具也通通由父母代为处理、完成,这样从懒惰变成依赖,日后离家就学甚至就业,便丧失独自生活的能力,自信心也会消失,渐渐地再也无法离开家人、父母,甚至日后自组家庭还经常仰赖父母的协助,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懒于思考,这是思维上的懒惰。美国创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8226;博尔说:“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应负七成以上的责任。”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喜欢发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一箩筐,有些甚至荒谬得叫人匪夷所思,但如果父母不去引导孩子思考:“是呀,你说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想一想好吗?”而是斥责制止:“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烦不烦呀?”这样,孩子好不容易萌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硬生生被打压、泯灭。
还有一种父母却是积极过度,当孩子一提问,马上就说出答案,而如果自己答不上来,又急急忙忙地去查找数据来告诉孩子,而不是启发孩子一步步去思考,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这两种父母都在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细胞”不再活跃,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不再敏感。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