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科普书籍 > 爱因斯坦自述 > 宗教和科学60

宗教和科学60

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人类才有了所有的思想和行动。要想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有所了解,就必须重视这一点。这些获得满足或缓解痛苦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使得人类得以向前发展的一股动力。他人在我们面前表现出的一切或卑微或伟大的努力,其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动力。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动力把我们带到了宗教信仰上面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需要稍微了解各种宗教就行了。将人们带到各种信仰面前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情感。

举个例子来说。处于原始社会之中的人们,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恐惧的情感,才彻底投入到了信仰当中。那时的人们对科学技术毫不知晓,因而恐惧一切无法理解的事物。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死亡,倏然出没的野兽等等,都会使那时的人们感到恐惧。在此情况下,人们就只能想象出一些鬼神,来对所面临的怪事加以解释。这些鬼神大都有着跟人差别不大的模样,可它们非常邪恶,就是这些鬼神带来了那些使人们无比恐惧的事物。人们明白没办法和它对抗,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进行祭拜,希望能因此避免灾害,乃至获得福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是敬畏并害怕这种鬼神的。这种惧怕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着,后代人不但对他们感到恐惧,更渴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福祉。总而言之,这种在恐惧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宗教,可以称之为“惧怕型宗教”。这种宗教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并无创教之人。当这种信仰越来越深,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层,即祭司阶层。祭司们给自己以独特的定位,说自己是神明与人类的沟通者,可以向神明申诉人间的疾苦。对于一般的民众而言,这是个好消息,所以人们就开始供奉这些祭司。时间流转,祭司们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这时,不管是贵族阶级还是部落首领,都要拉拢祭司阶层来保障自己的特权,稳定自己的统治。或者说,统治者为了能够继续奴役民众,选择了与祭司阶层狼狈为--奸-。

除了恐惧之外,社会冲动也是宗教的一个形成原因。我们的负责人或者说领袖,不管是小到自己的父母,还是大到国家的元首,没有一个能永远不犯错误。在他们犯下了错误后,就渴望能从上天那里获得安慰、帮助和谅解。久而久之,这种渴望获得指引和宽恕的愿望就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上帝。这个上帝的确也是将宽恕人们、庇护人们、规劝人们、惩罚恶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开始,上帝之爱并非无私而平等的,这要视信仰者的虔诚程度而定;人们一旦感到失落或失望,就能得到上帝的安慰;人们在死去之后,死者的灵魂又会被他保护起来。就这样,上帝的概念及其职责范围逐渐明晰、确定了下来。

要弄明白宗教是如何从原始的惧怕型宗教发展成后期的道德型宗教的,从犹太民族流传下来诸多经典著作中就能看出。这样的事情在《新约全书》里面就多有记载,而且这些事情依旧在发展着。文明社会里的宗教全都属于道德型宗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方人。信仰有没有从原始的惧怕型宗教发展成道德型宗教,是民族是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也许很多人因此而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文明社会的信仰都属于道德性宗教,而原始社会的都属于惧怕型宗教。实际上,我们不能将两种宗教截然分开,它们都是两种模式的混合,而不可能是全然纯粹的。原始社会的宗教带有更多的恐惧情感,而道德的比例较小;文明社会的宗教道德比例较大,而恐惧情感较少,这种比例的差别就是它们的区别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比例的大小也会不断变化。

不管宗教信仰属于哪个类型,有一个特点是它们共同具备的,即都是从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上帝的概念或形象,在一切上帝身上都可以发现一些人类的特征。所谓上帝,不过就是一些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而已。我认为,宗教发展不止有前述的两个阶段,它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感情会变得纯粹,而且难以用人的范畴来描述或形容它里面的上帝,因此不容易跟一般人说清楚。这个阶段的宗教,我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

从古到今,感觉到人类的渺小的人代代不绝,他们觉得,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费尽心机地奋斗、挣扎,其行为极为无聊,其方法极为笨拙,毫无秩序和逻辑可言。然而瞩目整个世界和大自然,却可以轻易发现其中那精密的思维和无法撼动的庄严。于是他们就感觉真正伟大的只有宇宙,而人类的生活毫无趣味。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用一种整体的目光打量整个宇宙。这种宇宙宗教情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从著名的《诗篇》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情感。对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强烈的当数佛教,叔本华就在其著作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很多在宗教领域有着很好悟性的天才,就受到了这种宇宙宗教情感的深刻影响。他们力图对这种宗教情感进行学习和把握,因而具有了出尘而超凡的气度。这种宗教感情跟一切宗教都不相同,它不以人为原型捏造一个上帝,也没有任何教条。所以,没有哪一门宗教可以将之当成本门的教义。所有的宗派都受到了它的影响,然而愿意承认它的却一个都没有。很多精通此道的人之所以时而被当成宗教天才,时而被看成无神论者,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德谟克利特、方济各和斯宾诺莎都属于这一类人。

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没有以人为原型塑造出的上帝,也缺乏明确的教义,那么,它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我认为,要对这种宗教情感进行传播,依赖于言传身教是不行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为它营造一种适合生长的氛围和环境。如此一来,它就能自然地发育和生长。而艺术和科学最重要的功能,也就在于此。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跟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样的有关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概念。在历史上,人们对于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性坚信不疑,其理由也极为明显。一个人只要对事物发展中的因果逻辑持信任态度,对于神就自然会持怀疑态度。当然,他们也必然会严格遵循因果逻辑。不管是惧怕型宗教还是道德型宗教,对这种人来说都是多余的。在他们看来,有一个上帝主宰着世界的想法是不可思议的,理由很简单:内部和外部的诸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和命运,它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其中根本没有上帝的容身之地。在他们看来,上帝仅仅是人们幻想的产物,他如同一块砖或一根木头一样,对人的思维和命运无法产生任何影响。有的人从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性出发,就认为科学会对道德产生负面影响,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道德的基础在于关心教育、同情他人和对社会福祉的考量,宗教在其中并不占有地位。一个人若是出于死后能进天堂享福、不下地狱遭罪的目的,才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就算不上是有德之人。

这么一来你就会清楚,教会害怕、阻挠科学的发展,乃至处死科学家的原因何在了。我认为,宇宙宗教情感是支撑这些科学研究的最纯粹而强大的动力。只有那些披肝沥胆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付出了极大热情的人,才可以了解这股力量,并在科学领域作出开辟性的贡献,而一般人对这种动机却很难理解。也唯有在这种感情的支撑之下,那些看上去跟直接生活距离很遥远的科学研究,才能被科学家坚持下来。开普勒和牛顿之所以能够忍受多年的寂寞,花费无穷的精力,来解决天体力学的原理,就是因为对于宇宙合理性——它仅仅是显示在这个世界上的理性的其中一点反映——有着虔诚的信仰,并且迫切地想要了解它。

有的人看待科学研究的时候,只盯着有没有获得成果,这种人对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毫不了解。他们会错误地认为,科学家们整日都被怀疑的针芒刺痛着,但却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以及后代中有志于科学的人开辟了道路。到底是什么力量鼓舞着科学家们,让他们得以克服重重障碍、突破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迈向自己的方向?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的,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科学精神的人。就是宇宙宗教情感,使科学家们拥有了无穷的力量。我很赞同当代一位伟人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处在一个唯物主义的时代,因此,只有那些献身于科学的人才是真正虔诚于宗教的人。

在线阅 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