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科普书籍 > 爱因斯坦自述 > 注释

注释

[1]&本篇自述摘自于希尔普的论文集《哲学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希尔普撰述此篇论文集,乃为纪念爱因斯坦70岁生日。

[2]&年3月,爱因斯坦的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他因此写下这篇回忆录。一个月后,爱因斯坦即与世长辞。

[3]&惯性系:指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在其中有效的参照系,简称惯性系。假设S为惯性系,则任何相对于S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都是惯性参照系。

[4]&等效原理:基本含义是指重力场等价于以适当速度运动的参考系。此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整个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所在。

[5]&伪欧几里得度规:在给定坐标之后,由坐标系性质所构成的一个张量(几何与代数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即为度规。空间的性质即由此张量所描述,若此张量为常量(或经合同变换后能变成常量),则此类空间一般称之为平直空间,如三维欧式空间、四维伪欧式空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若此张量是与坐标相关的变量(或经合同变换也无法变成常量),则此空间就是弯曲的。

[6]&年4月,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年会上发表此篇讲话,以庆祝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7]&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一切“单子”,尤其是心与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和谐。

[8]&第欧根尼:(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哲学家。传说他曾在白天打着灯笼,声称要找诚实的人。

[9]&此篇为爱因斯坦担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演讲时间为1920年10月27日。以太:希腊语,原意是上层的空气,即众神呼吸之空气。在早期宇宙学中,人们设想整个空间充满了一种神秘的物质,将之命名为以太。

[10]&超距作用:物理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个观点,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瞬间的互相作用,其间无需任何媒质传递,也无需任何传递时间。

[11]&光具有波的性质,其波为电磁波,电磁波是横波。所谓横波,即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递方向相垂直的波。因而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构成振动面,振动面只限于一个固定方向的,即为平面偏振光。

[12]&水波的形成是由于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严格而言,水波是既有横波又有纵波的复杂类型的机械波。

[13]&光行差现象:指在同一瞬间,静止的观测者和运动中的观测者同时观测天体的方向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14]&世界线:world line,即物体在时空中经过的路径。

[15]&本文是1921年6月13日爱因斯坦于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所作的演讲,后发表于《民族和学园》杂志。

[16]&本篇是爱因斯坦于1921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17]&洛伦兹收缩:假设有一根物理意义上长度固定的钢尺,它若是以一定的速度V向着与其长度平行的方向前进,在惯性系内所测得的长度,较之于在其静止时测得的长度要短。这一现象被称作“洛伦兹收缩”。

[18]&如果只考虑二维的情况,那么用不着计算就能了解这些,球面上的纸片的情况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19]&本文作于1927年,最初发表于柏林《自然科学》周刊。本文是为纪念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牛顿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20]&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教授贡贝耳,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积极奔走,揭露德国政府的黑暗,反对反动的复仇运动,深为国家主义分子所忌。法西斯分子因而借口他侵犯学术自治,将之驱逐出校。此事引起了国际关注。“德国保卫人权同盟”于1931年4月在柏林召开群众抗议大会,对此事提出抗议,这篇讲演就是爱因斯坦在此次大会上发表的演说。

[21]&年美国大学教师预备举行一个集会,爱因斯坦为此准备了此篇演讲,不过这次集会最终没有开成。

[22]&爱因斯坦这里说的就是罗斯福新政。

[23]&这是爱因斯坦在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举办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最初发表于《学校和社会》。

[24]&年5月19日,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组织的“美国全国神学院联合会东北区会议”上,爱因斯坦发表了这篇演讲。这篇讲稿正式发表是在1950年出版的文集《晚年集》中,此前一直以油印的形式流传着。

[25]&这是爱因斯坦在1938年6月6日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举行的学位授予典礼上的讲话。

[26]&本文是爱因斯坦在1940年9月第一届美国“科学、哲学和宗教同民主生活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最初发表于《科学、哲学和宗教》。

[27]&后验:是指从结果推导原理或原因,与“先验”相对立。

[28]&这是1955年4月由罗素起草的一篇宣言,原名为《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

[29]&比基尼实验:1945年3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岛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有23个日本渔民受到伤害,其中一个不久后死去。

[30]&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准备第二年考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在瑞士的阿尔劳中学就读,他当时在老师温特勒家里寄宿,玛丽·温特勒就是老师的女儿,她和爱因斯坦曾经发生过一段恋情。写作此信时,爱因斯坦正放假在家。保丽娜·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她为了感谢温特勒一家对爱因斯坦的悉心照料,因而附笔表示感谢。

[31]&这四封信的写作时间分别是1899年8月、1899年10月、1900年8月和1900年10月。

[32]&爱因斯坦居住的旅馆名为“天堂”。

[33]&此时,玛丽正在为10月初的毕业考试做准备。

[34]&此为玛丽的寄宿公寓的地址。

[35]&布兰登贝格尔:苏黎世大学自然科学系的一名学生。

[36]&爱尔莎·洛文塔尔,爱因斯坦的表姐,后来成为爱因斯坦的妻子,陪伴爱因斯坦走过了后半生。这封信写于1912年4月30日。

[37]&爱尔莎此前曾离婚,此时跟女儿一起在柏林居住。

[38]&爱因斯坦的母亲曾和奥本海姆在一起居住。

[39]&这是爱因斯坦于1896年9月18日在阿尔劳中学毕业考试时候所写的作文,时年17岁。

[40]&在瑞士联合公报上,爱因斯坦看到了招聘二级工程师的启事,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之下写了这封申请书。这封申请书的写作时间是1901年12月18日。

[41]&爱因斯坦当时住在火车站街102号。

[42]&1908年1月20日,爱因斯坦为申请苏黎世市教学和画法几何教师,而写了这封信。

[43]&据说,因爱因斯坦认为女-人没有才能,因而对女-人极为藐视。然而,对于居里夫人,他却极为尊重。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大概是1913年4月3日。

[44]&此信写于1915年3月22日。一周之后,罗曼·罗兰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半年后,即1915年9月16日,两人相见于瑞士的斐维。

[45]&“新祖国同盟”,一个反战团体,爱因斯坦是发起人之一。

[46]&1933年3月11日,《纽约世界电讯》首先发表了这则声明。此前一天,即1933年3月10日,爱因斯坦在美国西部帕萨迪纳发表公开声明,对希特勒于1933年1月间在德国发动的政变予以抗议。

[47]&1938年,有人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让爱因斯坦写一封信给五千年之后的人们。罗斯福亲自给爱因斯坦打电话,请他写下了这封信。1938年10月,人们将这封信用牢固的容器装好,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地底下深埋起来,将之留给了五千年后的人们。

[48]&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38年11月26日纽约出版的《柯里尔杂志》。

[49]&这封信由爱因斯坦和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共同起草,最初发表于1942年12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版的小册子《宗旨》上。

[50]&爱因斯坦在1944年7月15日收到M.玻恩的一封信,玻恩在信中说道:“包括海森堡在内的德国科学家,大都跟纳粹合作,跟那些恶棍同流合污——能够独善其身的只有V.劳尔和哈恩等人。”

[51]&玻恩在信里面说,必须成立一个“国际性伦理规范”,并要求科学界的每个人都要遵循,并说:“我们科学家要团结起来,以建立合理的世界秩序。”他愿意为此事而努力,并准备让尼尔斯·玻尔也参与这件事。

[52]&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勒那德和斯塔克为首的德国科学界中的法西斯分子对爱因斯坦大肆抨击,攻击他的理论为“犹太人的物理学”。

[53]&1950年10月,卢加举行了第42次“意大利科学促进会”,爱因斯坦为此写了这封贺信。

[54]&托马斯·阿耳瓦·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国著名发明家,曾发明电影、留声机、灯泡等等。

[55]&保耳·朗之万(1872—1946),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56]&本文最初发表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1月28日版,原题是《我的理论》。

[57]&1922年年底,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讲学,途中有两次经过上海,受到我国文化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58]&这一篇是报道稿。

[59]&指中国的“五四”运动。

[60]&本文系从《思想和见解》中译出,最初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1930年11月9日版上。

[61]&本文最初发表于《论坛和世纪》,1930年10月出版。

[62]&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魏玛共和国”。

[63]&本文最初发表于费迪曼所编的《我信仰》一书之中。

[64]&即作于1930年的《我的世界观》一文。

[65]&本文最初发表于1940年出版的安新所编的文集《自由的意义》。

[66]&本文最初发表在1946年4月出版的《科学画刊》创刊号上。

[67]&制造原子弹的基础理论之一就是“狭义相对论”,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就是文中所说的少去的那部分能量。

[68]&本文最初发表在苏黎世1952年2月29日出版的《青年商人》月刊上。

[69]&这个声明发表于1952年10月5日出版的《纽约时报》。

[70]&这是爱因斯坦为“时间—空间”撰写的条目,后来收入到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

[71]&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神秘主义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0年7月14日,泰戈尔来到柏林,在西南郊的卡普特对爱因斯坦进行了访问。本文即是两人之间的对话。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