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有意识的无能
第三章 抱怨与关系
——肖恩·奥康奈尔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阿布·贝克尔(Abu Bakr)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你开始能够发现自己正在抱怨,但是等你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并且,你仿佛根本无法停止抱怨。你不断地移动手环,但是你的抱怨好像并没有减少。有人曾戏称此阶段为“在我再次抱怨之前制止我”阶段。
很遗憾,许多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经常抱怨,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抱怨。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受,所以很多人把手环丢到抽屉里(或者是恼-羞-成怒地丢到窗外),暗自希望没人会再问起他关于手环的事情。
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大舒服,那就对了!不舒服意味着你正在进步。你上道了,你只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神学家查尔斯·H.司布真(Charles H.Spurgeon)曾经说过,不论你的进展是不是慢如蜗牛,你其实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尽管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控制它,但这确实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查尔斯·H.司布真
最近,我更新了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系统(我就是用这台笔记本电脑写作此书的)。我已经用这台电脑好几年了,非常喜欢它。但是,新操作系统的布局设置与我电脑触控板的方向相反。此前,如果我想让屏幕向下滚动,我的手要在触控板上向下移动。而现在,大部分的触摸屏幕都采用了相反方向的动作,以模拟用手翻页的实际效果。我刚刚更新的操作系统就是这样。
在我写到“有意识的无能”阶段时碰到这一问题,这真的是太意味深长了。使用这台电脑两年多后,现在却要将手指朝反方向移动来控制它。之前的几天,我的手指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方式移动;如此,屏幕上的页面总是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可想而知,对此我是有多么沮丧。我明明知道触摸板的方向变了,也一直告诉自己应该朝反方向移动手指,但是这一切都没用。两年多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无法一下子就改变过来。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训练自己,以重新适应新的操作系统,而这很难受。在这方面,我非常无能,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现在,操作系统升级一周后,我的手指开始自动地朝着新的方向移动。我甚至根本用不着去想它了。事实上,新的操作方法变得如此自然而然,就好像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操作电脑的。所以说,当你感觉到你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同时急切地想要抑-制抱怨但是做不到——请你放松下来。记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了。
耐心点。改变自己,不再抱怨,以后有的是好事情等着你呢。
我们在前文探讨过,抱怨使你的关注点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将你的注意力从你期望的事情上分散开来;并且,抱怨有碍健康。此外,抱怨还会破坏关系。我写过一本名为《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抱怨对关系的不良影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抱怨是如何妨碍甚至破坏我们的关系的。
早在1938年,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采访了多位精神病专家以及心理咨询师,试图找到不幸婚姻的共同症结。他的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更多不幸福的夫妻认为自己的伴侣爱争辩、尖刻、爱唠叨;也就是说,不幸福的夫妻更爱抱怨。
在《夫妻抱怨性互动分类》(A Descriptive Taxonomy of Couples’Complaint Interactions)一文中,J.K.阿尔伯茨(J.K.Alberts)博士写道:“各种研究表明,消极的状态和沟通方式,常会导致不和谐的关系。”
换句话说,不幸福的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这段关系中抱怨常存。
抱怨能够扭曲、减弱,甚至摧毁一段本应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关系。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的关系也会停滞不前,渐渐变味。抱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们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并且使对方也感到不满足、不满意。
抱怨也许能够帮助你获得某些社会效应,如赚取别人的关注和同情。有些人的关系甚至就建立在抱怨的基础上。但是,在这样的关系中,那些抱怨的人也应该小心。研究表明,长期习惯性抱怨者如果过度抱怨、负能量过大,最后往往会被那些自己也同样爱抱怨的人排斥。
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抱怨,同时,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我们喜欢那些乐观向上、能够激励我们的人,不管他们比我们积极多少。所以,要想改善你与爱人、朋友、同事、孩子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抱怨。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你是更愿意与小熊维尼,还是小驴屹耳(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人物,经常自怨自艾)共度一天呢?
你可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负能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到精疲力竭。滑稽演员丹尼斯·米勒曾经说过:“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这样的人能够耗尽你的精力。对于同样一只只盛有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会说杯子里有一半水,悲观的人会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着的;而爱抱怨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杯子中的水没准儿有毒。
——丹尼斯·米勒
畅销书作家、精神导师艾克哈特·托尔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痛苦体”。痛苦体是你身\_体的一部分,当听到不好的消息,或者是要与别人对峙时,痛苦体就会快速行动起来。也许某些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十分恼人,但是它们能够刺激到你的痛苦体。有些人对这种感觉非常迷恋,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法戒除的瘾。
我们管这种现象叫“疼痛成瘾”。当你感觉到疼痛,不管是真实的疼痛还是想象中的疼痛,你的身\_体都会向血液中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其实是一种人类体-内自身形成的吗啡和麻醉剂。当你感觉到痛,或者当你在抱怨时引发了情绪上的痛苦时,身\_体就会释放这种麻醉剂。
它的运作原理是:抱怨引发疼痛,疼痛释放麻醉剂,麻醉剂令你兴致高昂。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因麻醉而高昂的精神状态,因为这种麻醉剂的剂量很小,差不多和浓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差不多。但是,就像喝咖啡成瘾者想要戒掉咖啡因时会屡屡失败,人们若想戒除抱怨也会屡屡受挫。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请记住你和对方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激活身\_体的痛感、产生麻醉剂的倾向。知道了这个,你就能够在不自在的交流交往中,时刻保持神志清醒。
在不幸的关系中,一个人单方面或两个人双方面都会向对方抱怨,或者抱怨对方。抱怨令人精疲力竭、空虚失落,并且能够使你自己感到躁动不安、戒备十足。
当你不再抱怨了,也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立马停止抱怨。这时,你还是应该把抱怨看成是一种毒品。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酗酒、吸烟、吸毒,如果其中一个人脱离了组织,其他人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其他从事不良行为的人打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不好,因此当别人不再继续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多多少少有所抱怨时,我们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振动能量不同,振动能量不同的人会互相排斥。
理查德·巴赫(Richard Bach)在《梦幻飞行》(Illusions)中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同样类型的人,不管他们是乐观还是悲观,总是吸引具有同样能量的人。我们都是散发着能量的人,如果我们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是不可能合得来的。
其他人也许不仅不会支持你,反而会在你不抱怨的积极转变的旅途中妨碍、阻挠你。这很遗憾,但事实往往如此。
1967年,一个猕猴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人员在猴子的笼中放了一个玩具,一旦猴子们试图接近这个玩具时,实验人员就会惩罚它们(具体惩罚措施没有披露)。
后来,实验人员往笼子里放了一只新的猴子,这只猴子没有因为靠近玩具而受过惩罚。但是,其他的猴子会在新猴子接近玩具时惩罚它;那些没有参与惩罚袭击的猴子也挑衅地弓起背来,跃跃欲试。
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只是认识的人,他们都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威胁,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接近美好生活这个“玩具”时。尽管你在努力地尝试着去做一件对你真正有益处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会阻挠你的行动。讽刺的是,一旦你真正变成了一个更快乐幸福的人,同样的人又会过来问你快乐的秘诀。这时,你就笑着给他一只手环吧。
关于抱怨,人们最大的误会就是: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然而,事实上,当你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认定对方会做你所抱怨的这件事情,而对方往往更可能会重复这种使你产生抱怨的行为。
当你说“你总是把袜子扔在地上”时,对方会继续把袜子扔在地上。这就像是《星球大战》(Star Wars)中绝地武士的那些控制对方思维的小把戏。你的评论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把脏袜子随手扔在地上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种行为。更好的方法是:说出你的期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我认识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堪萨斯市,每周都举行聚会进行“小组治疗”。她们会在一家墨西哥风味饭馆碰面,一边喝点小酒,一边抱怨男人。据我了解,她们的主题主要是:“所有男人都是狗!”
想想看,你和朋友们在一起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抱怨你身边的男人是狗,回到家后,毫无疑问你会认为那个坐在沙发上的男人其实就是一只狗。你的头脑会为你的预言寻找依据,你的抱怨会变成一个必然会实现的可怕预言。
无怪乎,这些参与“小组治疗”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健康幸福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向外发送出“男人是狗”的振动能量,使得她们不由自主地在男人身上寻找“狗才会做出的行为”。
寻找就必寻见。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自己的现实。
也许你会觉得,你的伴侣并不理想,你只是和一群有着类似问题的人一起交流经历、互相扶持。但是,仔细想来,抱怨其实会使人更加不快乐,因为抱怨使人认定自己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语言表明思想,并且能使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在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排斥那些你期待、渴望的东西。抱怨让你亲手送走那些你声称想要拥有的东西。
一对夫妇(在此我们暂且叫他们罗兰德和洛林)有一个女儿,他们认识了另一对夫妇,那对夫妇正好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同龄。四个大人间有很多共同点,小孩也喜欢在一起玩,所以两家人经常在一起相聚。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罗兰德夫妇开始有点害怕四人相聚了。
一天晚上,洛林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两个人,可是她每次一跟我说话,就只会抱怨她先生。”罗兰德回答说:“他也是,他总是抱怨自己的妻子。不仅如此,他好像还打定主意要找出我俩之间的问题来。”
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久而久之,这对夫妻找借口疏远了这家人,最后终于和他们断了联络。
想要不再抱怨,那么你就需要开始练习掌握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上文故事中提到的那对爱互相抱怨的夫妻,他们其实应该直接与对方好好沟通一下,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去向自己的朋友抱怨。
这看上去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当人们在老板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伴侣抱怨;在伴侣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他们会和所有的人抱怨,唯独不去跟那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沟通。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觉到失望透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与别人的关系。
关系有两个作用:
1.带来快乐。
2.助人成长。
快乐是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感受,成长则是源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想起那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与别人结交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之前就存在的旧问题会开始重新浮出-水面。美国“我的姐妹”乐团(She-daisy)曾经在一首名为《别担心》(Don’t Worry’Bout a Thing)的歌曲中这样唱道:“我们的身\_体里存着一些垃圾。”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能让你意识到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解决体-内的垃圾。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要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会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会责怪别人,向朋友抱怨,并在自己的抱怨中扮演受害人的角色。而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人直面问题,并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不去和引发问题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这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三角问题”——也就是说,你和某人之间有点矛盾,但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之间存在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三角问题是一种无效的抱怨,它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永远存在。
在你的人生中,你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手足很不满,却跑来找你投诉。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家长便介入了孩子们之间的事务——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期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没有给予孩子他们在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需要的方法,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三角”模式,去应对此后人生中的挑战。
当然,你是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中给予孩子错误的鼓励,让他们今后习惯性地请你介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
你最好让他们彼此沟通,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这么做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份重要的礼物,教他们学习健康沟通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这么做也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问题在一些教会里也存在着。最近我听说,有位牧师向一位牧师说起另一位牧师领导教会的方式。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之后,那位倾听的牧师(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电话的扩音器,打给被非议的牧师。
被非议的牧师接起电话,之前一直在倾听的牧师说:“艾德吗?我是杰瑞。我和麦克坐在一起,他正在分享他对你和你们教会的看法。我不想变成这个三角问题里的一角,并且我知道你一定很愿意听到他想分享的内容。所以,下面就让麦克跟你讲。”
麦克目瞪口呆地坐着,满脸通红。他嗫嚅着说了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就让杰瑞挂掉了电话,站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出了杰瑞的办公室。
那一刻,麦克牧师清楚地收到了这个讯息: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之所以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就像那些觉得“身边的人都满腹牢骚”而来索取紫手环的人通常也会习惯性地抱怨,你会发现别人身上惹自己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如果你非要指出别人的不足,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请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察觉到这个缺点并进行改正。当你发现并开始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说当你开始接受自己的癖好后,你也就不会再因为别人身上的同样问题感到心烦意乱了。
还有,相反的道理同样也适用。出于同样的原因,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某些自己欣赏的优点——你自己也有这些优点,这也是你的特质。你欣赏的别人的优点其实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这些优点可能正在你的体-内潜伏着,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借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你不只是通过思想和言语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在影响着周遭的人。每个人的能量都会影响到关系的发展。关系就像一条大河,蜿蜒前行;关系中的人也被水流裹挟着,有时候可能根本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就被水流冲离了原来的方向。
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能够帮我们认清关系如何影响人,以及在关系的影响下人们如何趋同。下次坐在观众席里,当大家开始鼓掌时,请注意一件事:如果掌声持续时间够长,人们就会渐渐开始以同样的韵律拍起手来。掌声会渐渐形成一种韵律,人们会保持同步的节奏鼓掌。这种现象被称为“曳引”作用(entrainment)。
这样的现象,在我面对大批观众演讲时曾经证明过多次。演讲中我让观众持续鼓掌,直到我请他们停下来为止。有时候,同步的现象只需要几秒钟就发生了,有时候则要等一两分钟;无论如何,它最后一定会出现。掌声渐渐有了一种拍子、一种节奏:观众们开始有韵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类节拍器——他们之间相互曳引了。
曳引正如地心引力,它也是一种原理。它不好也不坏,只是存在着;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一样,随时都在运行。你一直都会与周围的人们保持同步;你曳引着他们,他们也曳引着你。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越来越多了。当你自己渐渐不再抱怨,你身边人的抱怨也会越来越少。
要想改善自己的关系,不要坐等别人停止抱怨。你应该矢志成为关系中释放积极能量的那个人。你所追求的改变从来不是在“别处”;相反,改变就在你的自身。
——圣方济各(St.Francis of Assisi)
若想改善关系,就继续提升自己吧。你的为人以及你的语言,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关系。
两个人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有机的、不断展开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论,使对话不知不觉地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一群人之间的对话就好比一群鸟的活动。
你是否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大群鸟在阴沉灰暗的天空中慢慢地飞过,不时调整转移方向?这群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整体,它们慢慢地飞往一个方向,盘旋一会儿,然后又懒懒散散地飞回来。然后,仿佛是听到了什么信号,他们在降落到空地之前突然高飞,形成一个紧密的螺旋形状。
研究鸟类飞行路线的专家们推理认为,鸟群中一定有一只鸟是领路者,指导鸟们的活动。他们做了许多相关研究,试图找到领路的鸟在引导整个鸟群时发出的微妙信号,但是他们根本无法辨别哪只鸟是领路者。每只鸟的行动都影响着鸟群的飞行路径。当其中任何一只鸟决定要往左飞或往右飞、加速或减速、飞高一点或飞低一点,它周围的鸟也会随之做出反应,整个鸟群也就随之改变了飞行路线。每一只鸟的行动都决定了整个鸟群的形状、行动、速度、高度以及方向。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鸟类千变万化的行动,都是千百万只鸟做出的个体决定造成的结果。
人的对话也是这样。其中一个人也许会提到一本书,然后人们就会讨论一会儿这本书。如果这本书是关于野营的,那么对话主题可能会转移到野营这个话题上来。对话就像是交响乐:一段旋律响起,其中一件乐器悄然变奏,然后引出一段新的曲调……如此,管弦乐队不断演奏下去。
在对话中,抱怨往往悄然出现,慢慢演变发展。就像是一只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最终影响了整个鸟群,一句小小的抱怨也可能最终影响所有谈话者,使人渐渐地情绪低落、语气沉重起来。
这一切都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一个人会先抱怨一句,如此一来,他吸引到了别人的同情或者关注。而其他人(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也想要吸引同情和关注)也开始抱怨起来,并且抱怨的内容好像也比第一个人更加糟糕。你可以想象,人们对于第二个人的抱怨非常同情,异口同声地给出回应。第一个人不想被比下去,于是添油加醋继续抱怨起来;或者第三个人掺和进来,想要把前面两个人都比下去。很快,一场全员参与的抱怨比赛开始了。
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抱怨往往越来越重。下一次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当一个人开始抱怨时,后面会发生什么。一般来说,第二个人会说一个主题相同但是结果更加不尽如人意的故事。另一个人想要把前两个都比下去,于是很快所有人都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最惨痛经历——本来飞往闪耀光明的鸟群,却坠落在幽暗的山谷。
抱怨是一场竞技活动。抱怨总是不断发展。如果一个人抱怨在滑雪时扭伤了脚,另一个人就会说摔断了腿的故事。然后,第一个人就会抱怨说扭伤更痛,而且恢复时间更长。对此,第二个人会说,尽管一些扭伤比摔伤更痛苦,但他的摔伤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然后向人们亮出自己受伤的腿,展示自己治疗时钉钢钉留下的疤痕。
抱怨往往都会走向一个方向——更悲惨的经历。想象一下:你与朋友们聚在一起,这时一个人抱怨说自己在一周之内既丢了工作,又被女朋友甩掉;然后,另一个人诉苦说自己在同一周手上生倒刺、脸上长粉刺。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他人肯定会奇怪地看着第二个人,仿佛他脑子有病。抱怨的程度总是不断增强的。
关于抱怨的特点,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英国喜剧《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1974年发行专辑《皇家剧院现场演出》(Live at Drury Lane),其中有一个段子《四个约克夏人》(The Four Yorkshiremen)就讽刺过这样的情形。
在这段短剧里,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地转为消极而负面的;随着时间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有一个人表示,几年前他能买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运了。第二个人想把第一个人比下去,便说他能喝到一杯冷掉的茶就算庆幸了。
其他两个人也加入了,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绅士一度谈到自己成长时所住的房子有多么破烂,第二个约克夏人则转动着眼珠子说道:“房子!有房子住就很不错了呢!我们以前只住一个房间,一共有二十六个人,什么家具都没有,地板有一半不见了,我们怕掉下去,就挤成一团缩在角落里。”
抱怨就这样你来我往,持续不断……“噢!你真幸运还有房间住呢,我们以前都住走廊!”
“噢,我们以前还梦想能住走廊呢!我们是住在垃圾场的旧水箱里。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堆臭鱼倒在我们身上。”
“呃,我说的‘房子’只是地上的一个洞,用防水布盖住,这对我们来说就算是房子了。”
“我们还从地上的洞里被赶出来,只好住在干掉的湖床-上。”
“你们有湖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曾经一百五十个人挤在路中间的一只鞋盒子里住。”
最后,其中一个绅士觉得抱怨太离谱了。他深吸一口气,坐直身\_体,眼神坚定地说道:“好了,好了。我曾经每天早上十点起床,每晚睡觉前半小时喝一杯硫酸;每天在磨坊里工作二十九个小时,还得自己付钱求老板让我工作。当我们回到家,我的父母会杀了我们,然后在我们的坟墓旁边唱‘哈利路亚’边跳舞。”
想要变成一个不抱怨的人,首先你要把自己的情绪从消极模式调整到积极模式。然而,你身边可能会一直有人向你抱怨或者抱怨你。他们的消极表达可能会诱使你也加入抱怨的活动中,并将这根抱怨的接力棒传送给其他的人。
有一天,我来到一家自助餐厅吃饭。老板领我入座时,我无意中听到有人在轻轻哼唱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太阳出来了》(Here Comes the Sun)。当我排队取餐时,我发现我自己也在不自觉地哼唱着这首歌。
吃完饭后,我到旁边的商店买东西,看到了一个刚才在自助餐厅取餐时站在我旁边的女士。她现在也哼着《太阳出来了》,没准儿就是因为在排队时听到了我哼这首歌。我不禁开始想,有谁会听到她哼的歌并开始哼唱,又有谁会听到那个人哼的歌……我真想知道这能传递给多少人。
我们的语言,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别人。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抱怨来向世界传递负面的情绪,也可以下定决心让抱怨传到我们这边就为止。
我接到一个路易斯安那州的牧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说:“不抱怨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想法!”
我问:“怎么会呢?”
“在我的教会中,我把手环发给大家,并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布道。但他们还是像以往一样抱怨,一点都没有改进。”
“你花了多少时间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我又问。
她说:“我没有完成。我近来日子很不好过,所以我就把手环放到一边了。”
我提醒她,伟大的罗马哲学家普布利留斯·西鲁斯(Publilius Syrus)曾经说过:“大海上风平浪静时,每个人都能够掌舵。”并且,我建议她戴起不抱怨手环,给自己的教众做一个榜样。她不自在地嘟囔了几句,然后很快地挂掉了电话。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接到过她的电话。
其实,不知为何,这位牧师并没有把握住领导的核心理念以及创造积极关系的关键点。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为别人做出榜样。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如果你想要让别人做出改变,如果你想改善关系,那么你就要首先改变自己。
——甘地(Gandhi)
我之前提到过,由于不抱怨理念在全球的风行,我有幸在全球多个组织、企业进行演讲。其中,有些领导人本人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战,努力达到了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在他们的组织、企业里,工作人员士气增长得更快,效益增长得更多。因为员工们受到自己领导的感召,也急于加入不抱怨的行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积极的氛围以及强烈的集体感。
然而,有些组织、企业仅仅是邀请我过去演讲,并希望借此堵住内心不满的员工或客户的抱怨。一般来说,这样做几乎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当老板、家长、牧师、教练、一家之主想要订紫色手环,希望“使身边所有人停止抱怨”时,我都特别想随手环寄给他们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注意:若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么这是不会有用的。”
如果我自己没有在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之前不懈努力、移动手环千百次,如果我没有诚实地与大家分享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改变、进步的,不抱怨的理念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力。
你想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孩子、家长、配偶、兄弟姐妹、老板、同事以及其他人都不再抱怨?那就必须得有个人带头。必须得有个人敢于坚持自己的路线,虽然这意味着得一次次与身边的人产生摩擦。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人物,并且想要让自己负责管理的人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那么,你要时刻谨记:领导就是冲锋陷阵、永远走在最前面为其他人指明道路的人。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爱抱怨,并且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圈子,那么在你短暂的不抱怨之旅中,你会发现自己抱怨得其实比想象的多。并且,同类相吸,你周围的人也是如此。
当我进行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时,在差不多一个多月后,我发现自己能够连续几天不抱怨了。唯独每次一和老友斯科特(化名)通话,我总是会口出怨言。
有一次通电话,我的手环换了四次。我对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说:“在我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挑战之前,我得躲着斯科特。他总是会把消极情绪传给我,每次我们一说话我就会抱怨。”
她说:“我从来没有觉得他消极。”
我问:“这是真的吗?”
她回答道:“是啊。每次谈话,我们都会快活、乐观地说说彼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我过了段时间才反应过来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我将自己与斯科特的交流模式预设为抱怨模式。下次他打电话过来时,我下定决心即使是沉默也绝不抱怨。我没有抱怨,而且,他也没有抱怨!
漫画人物波戈(Pogo)有一句话说得对:“我们已经遇到了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不再跟斯科特抱怨时,我们的对话就不再充满了负面情绪和表达了。
不计其数的人告诉我,他们努力做到不再抱怨,爱抱怨的人现在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要想让你周围的人也减少抱怨,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先学会不抱怨。他们会感受到你身上的正能量,因此也会在交往中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表达。
想要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步就是接受现状。逼别人做出改变只会让他们更顽固地坚持现状。
前几年,日本遭遇了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袭击。之前,中国也发生过大地震。
这两个国家用不同的口号号召人们做好准备,应对自然灾害。在日本,人们用了“忍耐”“承受”等字眼,而中国用了“战胜”。在日本,如果一栋建筑在地震中屹立不倒,人们会说这栋建筑“承受”住了地震,而在中国,人们会说这栋建筑“战胜”了地震。
地震时,冲击波从震中释放,摧毁其力所能及之一切地面建筑。人的抱怨也是如此:抱怨由内而外释放,对所有听到抱怨的人都会产生影响。我在前面曾经写到过,因为你阅读了这本书,因此你会开始注意生活中的抱怨,并且注意到那些发出抱怨的人——此前,你从来不曾留意过这些。此外,你还会发现,你会讨厌甚至痛恨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这时,想一想中日两国应对地震时所用词语的不同吧。
如果你想要成为战胜抱怨的人,那会比接受它们难得多。你必须学会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然,你就可能会把别人归类为爱抱怨的人,并且无意中使不良的关系一直维系下去。
第四章 我们为何抱怨
——莎莉·司克蕾
俄亥俄州肯特市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罗宾·柯瓦斯基博士曾指出,抱怨有五个原因。当你听到自己或者其他人抱怨时,你会发现人们之所以发出怨言,都是基于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原因。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创造了一种记忆法,将这五个原因简单地按照首字母缩写为G.R.I.P.E,即:
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
人类天生有一种需要获得别人承认的需求。受到别人的关注使我们感到有安全感,受到了别人的关怀。受到别人的认可使我们感到一种归属感——我们属于某一个群体。人们之所以会抱怨,往往仅仅是出于我们对别人关注的需求,我们想不出另一种更加积极的能吸引别人关注的方法。
人们常常抱怨天气、工作、生活伴侣、孩子、经济、地方球队等以获得关注。其实,发出这些抱怨的人是在说:“嘿,注意!我想跟你说话,我想获得你的关注,除了抱怨以外,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果你的一个同事经常来到你这边抱怨,你可以这么想:他只是想要获得关注。然后,你可以采取措施,主动找他问一个问题。你可以问问他的爱好、家庭、健康状况等。主动给他关注,这样他就不再需要通过抱怨这种方式寻求你的关注了。
你也许会想:“我可没时间做这些事情。”那么,你就有时间听他向你抱怨了吗?你真的想要改变你和这个人的关系吗?
想要使对话积极乐观,有个方法非常有效——你可以问对方:“(你、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爱好等)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吗?”
那些禁不住想要抱怨的人没准儿会回答说,他们最近在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方面有什么不好的消息。这样的人习惯于通过抱怨获得关注,以至于他们从没想到过还有别的方式能让他们与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你不要反驳他们的回答,相反,你应该接受它们。你可以把这当成训练鹦鹉说话。你得耐心,反复努力,若能与对方建立积极的关系,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当别人开始抱怨时,微笑着巧妙地打断他,继续问:“你说得没错。可是,有什么好消息呢?”或者“你喜欢它哪一点呢?”或者“在理想情况下,你希望它怎样呢?”
正如也许你得花上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不断转移手环才能做到一整天不抱怨,也许你们得这样交锋好多次后对方才开始意识到,其实他的生活中也有好的方面。请你有点耐心以及同情心。请记住:这类人他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自己不抱怨,就没法与别人建立关系了。
只要你坚持不懈,你一定能达到以下两点中的其中一点:他的抱怨少了,或者他开始躲着你了。
这就对了,你通过不断调整对话方向来确保你与别人的交流、交往是积极正面的,你的坚持可能会改变对方,或者让他躲着你。
就像你曾经害怕他过来朝你抱怨,当你努力地引导他给出正面回应时,他也会同样感到害怕,不敢再接近你。若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一点都不想积极起来,那么你积极向上的问题会让他感到厌恶——就像你厌恶他的抱怨一样。
无论如何,你都是赢家。
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抱怨的人会说“你想让我怎么样?”“这根本不可能。”“你根本没法和政府较劲。”“这是市场部的错。”“狗把我的作业给咬了。”“她应该叫我起床的。”“交通太拥堵了。”“没人会帮我。”诸如此类。
这一类人之所以抱怨,是想要告诉别人取得某些成果毫无希望,以此来为自己的无能找理由。他们会说:“都没有用的,所以我也不会去试。”他是想要从对方那里寻求支持,巩固自己的受害者地位。
这样的抱怨者往往会责怪其他人或者责怪大环境,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他们会责怪父母、经济形势、自己没受过教育、自己的年龄,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事情。他们沉浸在这些责怪中不能自拔。
麦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在场的过程》(The Presence Process)一书中,将blame(责怪)一词解释为be lame(无能的)。一个人责怪世界、责怪其他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无能的;其实,这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让事情变得好起来。这类人会拒绝你提出的所有改进意见。他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他只需要你把他看作没有能力、完全无助的受害者。
——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
一般来说,情况会是这样的:他向你抱怨,说自己遇到了一个问题。你给了他一个建议,他立马就会嗤之以鼻,告诉你,你的建议不会管用的,然后继续抱怨。你又给了他另一个可行的建议,而他会再一次否定这个建议。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在《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一书中,将以上做法称为“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游戏。你提出一个建议:“你为什么不……”然后对方立马回答说:“是的,但是……”然后,这个人会列举出所有的原因,告诉你为什么你的建议是不管用的。
一个自找“无能”的人可以一次玩这个游戏几个小时。他并不是想要让你帮他找到一个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根据他的言论,你会认为他想要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其实是想要让你承认他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他找了一堆理由,说明为什么做不成某件事。如果你赞同这些理由,那么这也就为他的不作为找到了根据。他想要推卸解决问题的责任,并且希望你能够支持他的行为。
伟大的励志专家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有个妙招,专门对付这类人。二十多年前,我在他的一个讲座中学到了这个方法,并且已经使用了成千上万次,屡试不爽。当一个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如此回应:“假设这事能够做得到,你会怎么去做呢?”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轻蔑、太刻意,怀疑对方听到这句话后会不会指责你玩弄他们。但是,每一次我这么说的时候,这句话真的奏效了!当对方开始罗列理由,说明某事为什么是做不到的,你就问他:“假设这事能够做得到,你会怎么去做呢?”这会帮助对方打开思路,不再只把自己的思考局限在难处上,而是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会开始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将思路转移到怎样成功地解决问题上。
如果你问:“假设这事能够做得到,你会怎么去做呢?”但对方还是坚持说:“是的,但是……”那么你就说:“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方法,完成这个任务。”然后,每次当对方抱怨说这个任务如何不可能完成,你只要简单地说:“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方法,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孩子,这种方法特别奏效。
就像前文中制止人们通过抱怨获得关注的方法一样,这个方法也许会让那些通过抱怨来推卸责任的人认为你是怪人,或者让他们与你保持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如何,你都是赢家,因为他们再也不会冲你抱怨了。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有些人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要引人艳羡;也就是说,他们抱怨是为了自夸。他们对别人抱怨,以此表明自己并没有别人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抱怨“我的老板很蠢”,其潜台词就是:“我比他聪明多了,如果我管事的话,工作肯定会做得更好。”当有人抱怨“我的丈夫肮脏、懒惰”,其意思就是自夸,表明自己是个爱整洁的人。“他开车时就像个疯子一样”,这句话其实可以理解成:“我的车开得非常安全。”
抱怨的人对此是不自知的。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改掉通过抱怨这一消极比较的方式夸耀自己的行为。若别人通过抱怨来引人艳羡,那实际上是在寻求你的赞赏。他们感到空虚,因此通过攻击别人来使自己看上去更好。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人们讲闲话,就是通过抱怨的方式引人艳羡。当你讲闲话时,你就应该移动你的手环。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讲闲话的人认为自己比被讲闲话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认可。
讲闲话就是讲一个不在场的人的坏话。我并不是说你不能谈论别人,我只是希望你能够:
1.只谈论不在场的人的优点。
2.用与别人在场时一样的语气,谈论别人在场时你会谈论的那些东西。
“但是,这样就没意思了。”许多人也许会这么说。
确实如此。人们讲闲话,并不是为了分享信息,而是为了指出自己观察到的别人的缺点,并显示与其相比自己的优越性。
电影《全民情敌》(Hitch)中,凯文·詹姆斯(Kevin James)饰演的角色与一个富家千金约会,并与她认识的社会名流一起参加派对。其间,两个熟人过来,千金问他们,有没有看一个最近刚刚开幕的展览。
其中一人说:“展览糟糕透了。”
她又问:“你去过城中那家新开的餐厅了吗?”
另一个人轻蔑地说:“那个饭馆糟糕透了!”
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在分享他们对展览或者餐馆的意见,他们其实在说:“我们非常尊贵、有教养,没什么东西能够入我们的法眼。”
要改变这一类型的抱怨者其实很简单。当对方在抱怨他发现的其他人身上的缺点时,你应该转而赞美他拥有与那个缺点相反的优点。比方说,当对方说:“他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你应该这么回应:“我最欣赏你的一点,就是你处变不惊。”
“她穿得像个乞丐。”别人会这么抱怨。
你应该说:“你总是穿得很光鲜,我很高兴能与你走在一起。”
“她喜欢在背后嚼舌-头,而且很小气。”别人会这么抱怨。
你应该说:“你总是对人那么好。我有没有告诉过你,我多么欣赏你这一点?”
人们通过抱怨或讲闲话来引人艳羡,希望赢得你的认同。如果你认同了他们,你只会招来更多的抱怨。其实,你应该把注意力从被抱怨的一方转移开来,投注到抱怨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上来——投注到抱怨者自己身上。记得要赞扬他们拥有与他们抱怨的缺点相反的优点。
不要试图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来只会削弱这一方法的效果。试图找到对方抱怨之后想要表达的潜在含义,然后赞美对方拥有的相反的优点。
你这么做,可能会使对方目瞪口呆、无话可说,立马停止了自己的抱怨。对方很可能会转而抱怨其他人。你可以再赞美他。很快,对方就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不再需要抱怨了。
Power:操纵力
抱怨是获得操纵力的有效方式。
操纵力是一种权威。
操纵力是一种特权。
操纵力令人自在。
操纵力是疗愈受伤自我的良药。
许多人都渴望拥有、保有权力。他们希望以外在的、对别人的控制力,来掩盖自己灵魂中内在的空洞。当事情发生时,你可以选择任它发生、解决它,或者挑起战争。抱怨往往就是招兵买马,寻找拥护者。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
敌对势力发展时,抱怨是一种寻求拥护、反对敌人的方式。你会发现,在公司、教堂、家庭、民间组织——凡是人们聚集成群的地方,都有人在拉帮结派。人们觊觎当权者的位置,抱怨自己的竞争对手,以获得别人的忠诚。
通过抱怨谋求操纵力的人其实在说:“当我要和他对决时,以下是你应该支持我的理由。”
有一次,我乘飞机去华盛顿演讲。到达后,我走出机场,乘机场巴士去旅馆。司机帮我把行李放在车后面,打开车门让我上去。车上只有一个空位了,我坐下后才注意到旁边坐着一个男人,他的穿着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天华盛顿天气很热,差不多有三十二摄氏度。但是坐在我旁边的男人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长长的手套,还戴了两个(还不是一个)滑雪口罩。我刚刚离开机场,当时的恐怖袭击预警为橙色预警,所以我不禁感到自己坐在了一个恐怖分子旁边。
更糟糕的是,他不时凑过来问我:“现在几点了?”
对此,我是这么想的:“现在是该把这个家伙赶下车去的时候了。”
过了一会儿,真相揭晓,原来他是一位作家,正在赶去接受电台采访的路上。我跟他说我自己也是一位作家,并问他的书是写什么的。
他说,他为美国两大政党中的一个政党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挖掘对手的负面新闻,以帮助自己的政党在总统竞选中打击对方政党。他的发现会被用来在总统竞选大战中制作负面广告,攻击敌对政党。
“我的书主要讲的就是如何搞臭别人。”他说。
然后他问:“那么,你的书是写什么的呢?”我抑-制住自己的笑声,告诉他我的书是关于不抱怨的力量的。气氛变得有点尴尬,我们都无话可说。
为了打破尴尬处境,我换了一个话题,问他:“今天天气非常热,为什么你要穿得这么厚呢?”
他回答说:“这真的很奇怪。我曾经在华盛顿生活过,后来搬去了佛罗里达州。现在,我一到这里就特别容易哮喘,严重时甚至会哮喘至痉挛。我必须得穿成这样,不然这里空气中的某种成分会让我呼吸困难。”
车开到他的宾馆时,我不禁想到:“多有趣啊……你的工作就是污染空气,而你自己无法呼吸。老兄,这一切都是你自找的。”
我一直都没有问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的书卖得如何。但是,我知道人们经常利用丑闻来做竞选宣传,因为这非常有效果。人们赢得竞选并不是得通过获得支持者的投票,而是搞臭对手,让别人不愿投票给他们或转而投票给他们的对手。抱怨是获得权力的有效方式。
当孩子向你抱怨自己的兄弟姐妹、同事向你抱怨他的老板或其他同事、业主委员会的人向你抱怨其他成员时,或者其他任何人想要通过抱怨获得你的支持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请他们直接与对方(他们抱怨的对象)谈谈。
他们可能会说:“我已经跟对方谈过了,但是一点用都没有。”
这时,你应该说:“那么,看起来你们两个人需要再多谈谈。”靠边站,不要让自己牵扯进去。
两只大猩猩打架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丛林。
不要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那些希望通过抱怨来换取你的忠诚的人,当他们意识到你不会随意忠于任何人时,就会停止抱怨的。
Excuse poor 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与那些通过抱怨来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的人不同,那些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的人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抱怨,希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太阳刺到了我的眼睛。”
“我射门时,他撞了我一下。”
“我的这根破高尔夫球棒需要装个新的手柄。”
“你没有按时叫我起床。”
通过抱怨来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这其实是在试图(用理智的谎言)告诉自己情况对你多么不利。
就像抱怨的其他原因一样,通过抱怨来为欠佳表现找借口也是有用的。人们找理由,为自己的欠佳表现开脱。
1993年6月6日,在拉斯维加斯市托马斯马克体育中心里,整个内华达州的人都激动万分。四十四岁的乔治·福尔曼(George Foreman)向世界拳击协会重量级冠军发起挑战。这看起来是福尔曼重夺重量级冠军的最后一次机会。当晚,福尔曼要对战拳击新星、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公爵”托米·莫里森(Tommy Morrison)。此前,福尔曼有近二十年没获得重量级奖项桂冠了。
年轻时,福尔曼的坏脾气、郁郁寡欢的态度臭名昭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成了一个谦逊、积极、正直的人。
比赛进行了整整十二轮,每轮结束后,福尔曼都拒绝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后来,他对此解释道:“在我这个年纪,我特别害怕自己坐下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福尔曼的出拳速度和展度堪称传奇,尽管莫里森训练有素、体力充沛,但是他仍不敢与福尔曼靠得太近。一轮轮中,莫里森左右跳动,不断退守。观众们感受到了莫里森的退缩,纷纷为他喝倒彩。
——萨古鲁·加吉(Sadhguru Jaggi)
当福尔曼能够够到莫里森的时候,他挥出了几记漂亮的拳,但是莫里森对抗得也非常出色。第十一轮快结束的时候,HBO电视台的解说员公布,福尔曼落后一分,需要在决定性的第十二轮进行绝杀。
摄像机在比赛的间隙拍摄下来:福尔曼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站在他的角落里,他的教练团队跟他说,他们确定他比分领先,只要他在最后一轮表现正常,他就能够获胜。他的教练团队没有看到解说员、观众们都认得很清楚的一个现实:尽管福尔曼打得很好,但是事实上莫里森的比分领先。
福尔曼听取了自己团队的建议,在最后一轮中有所保留。
最后,他失败了。
比赛结果公布后,所有的采访者都问福尔曼,对于自己团队给出的错误建议,他怎么看。他生气吗?他感到自己被骗了吗?
福尔曼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他也没有抱怨。他完全没有提自己听到的那些建议。他真诚地微笑着,祝贺莫里森夺冠,并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他的人,包括他的教练团队。
福尔曼是不是失去了自己复出的唯一机会?从长远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他当时没有获得排名,也没有获得其他的机会,但1994年他获得了另一个机会,一举夺得世界拳击协会、国际拳击联合会重量级双料冠军。此后,在20世纪末,他还成为一名伟大的产品推广人,并成了一名成功的体育解说员。
——乔治·福尔曼
有人说,是福尔曼不屈不挠的精神帮助他获得了成功,获得了人生第二春。事实上,当他开始为复出训练时,他会让妻子开车载他到距离他们位于休斯敦郊区的房子十英里以外的地方,把他放到路边。他说,这是唯一能够迫使他跑这么远距离的方法。
其他人说,福尔曼之所以能在四十多岁时涅槃重生,重获声名、金钱,是因为他皈依了上帝。福尔曼从暴躁的年轻人成长为后来成熟、有思想的成年人。1977年,在波多黎各败给佩德罗·奥斯特(Pedro Agosto)后,福尔曼回到更衣室,差点死于过度疲劳与中暑。在死亡的边缘,他祈求上帝救救他,此后他皈依上帝,立誓做上帝的好子民。他甚至还在休斯敦的一座小教堂做了十几年的牧师。
坚持不懈的精神?上帝的恩赐?它们肯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我看来,那个拉斯维加斯之夜、那个他错失“唯一”一个复出机会的夜晚,他其实向我们证明了他无论如何都会胜利。他不愿推卸责任,不让别人为自己的表现负责,他向世界宣布,乔治·福尔曼不是受害者。无论如何,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不会责怪其他任何人。
乔治·福尔曼没有为自己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当你碰到别人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时,你应该记住,告诉对方他该为自己的失败负责,抱怨是没有用的。同样,向他们指出他们曾经拥有或者失去的优势,这也没有用。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能改变。你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问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办。
“太阳刺到了我的眼睛。”
“下次,你准备做哪些准备,应对太阳刺眼的问题呢?”
“空气太干燥了,我的嗓子有点疼,所以唱得不如平常好。”
“有时空气干燥你也要唱歌,你该怎么做才能应对这种局面呢?”
“你没有按时叫我起床。”
“有时我会忘记的。如果我记不住的话,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自己能够按时起床呢?”
“他还没有完成他的部分,所以我完不成这个工作。”
“如果这件事情再发生一次,你该怎样做才能保证任务无论如何都能按时完成呢?或者说,你是不是至少提前告诉别人一下?”
人们之所以会抱怨,是想要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掌握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当你听到别人抱怨时,你会注意到,有时候他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出于多种原因。一个人抱怨可能既是为了获得关注,同时也为了引人艳羡。或者他可能会同时为了获得关注、为欠佳表现找借口而抱怨。只要你熟悉本章中提到的这些方法,你就能够做好准备,组合运用这些方法消除抱怨。恰当地组合这些方法,可以确保别人不再向你抱怨。
要想让别人不再抱怨,最后的一个建议,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不抱怨的区域”。
这个方法很简单。我们的网站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上有两个免费的项目:“不抱怨的孩子”课程和“不抱怨的组织”项目。在这两个项目后,都有一个这样的标志(见下页图):
你可以下载,或者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告示。把它挂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公司的休息室、家中的厨房、汽车、起居室、会议室、小卧室等任何一个人们会聚在一起、开始抱怨的地方。你不需要对此做出一个正式的通告,你也不需要为此征得别人的同意(一般说来,你得不到别人的许可)。你只需要把告示贴在那里。
当别人开始抱怨时,你轻轻地拽着他们的胳膊,带他们离开不抱怨的区域。
“这是怎么一回事?”人们会问。
你就这么回答:“我们刚才是在不抱怨的区域。我听到你在抱怨,所以就带你离开那个区域,这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这是一种有趣、微妙但是非常有力的方法,它帮助你巧妙地指出别人的消极抱怨,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并减少抱怨。你应该还记得当你发现自己多常抱怨时,会感到不安、沮丧;别人也是这样的。
让别人不再抱怨的最好方法不是与他们对峙,而是转移对话的方向。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有办法改变那些向你抱怨的人的。在我们结束这个话题前,让我们想象一下,你是在帮助整个城镇、整个城市变得不抱怨。这其实比你想的要简单。你可以去市长办公室或者城市的议会,告诉他们感恩节前的一天是“不抱怨的周三”。本书附录A会告诉你该怎么做,附录B中有宣言及新闻稿样本。
第五章 觉醒时刻
——哈利·塔克
纽约州纽约市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后才能发言。将近五年后,院长终于来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
修道士字斟句酌,最后说了两个字:“床硬。”院长慎重思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又过了五年之后,院长再次来找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
修道士仔细考虑了很久,说:“脚冷。”
院长说:“我会考虑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修道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让他再说两个字。
修道士说:“我走。”
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过去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经常抱怨。但现在你已经觉醒了,知道自己的确经常抱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把身\_体重心放在某只手臂或腿上,坐着、靠着或躺着保持一段时间后,一旦我们转移重心,血液再冲回到这部分肢体时,我们身\_体的这部分就会感到麻痹并且刺痛。有时候这种刺痛很不舒服,甚至痛苦难耐。当你开始察觉到自己抱怨的天性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那么在察觉到自己抱怨的频率之后,你可能会感到很吃惊。没关系,继续移动手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第二章中我曾提到过,我小时候非常胖,但我在高三时甩掉了一百多磅的赘肉。当朋友问我是什么饮食法发挥了这么强大的减肥功效时,我坦诚地告诉他们:“我持之以恒沿用的那种。”我试过几十种饮食法,最后终于固定采用其中一种,结果也很理想。
所以,即使你发现自己有多么经常抱怨、为此觉得吃惊或发窘,你也一样要坚持到底。即使你觉得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抱怨,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非常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获取别人的关注、同情,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特别是,即使你在好多天成功做到不抱怨后不幸马失前蹄、口吐怨言,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已经到了第二十天,只要你抱怨了一句,就要移动手环,重新开始。你就是需要坚持下去,一遍一遍转移手环,一遍一遍从头开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我有个爱好,就是表演抛接杂耍。我是从一本书上学会怎么玩抛接杂耍的,这本书还附赠了三个方形沙包,里面装了压碎的胡桃壳。沙包的形状与填充物的选择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沙包掉下来时不会滚跑。而隐含在这些沙包里的重要讯息就是——我们会掉下来。
多年来,我会在女儿的学校集会和其他活动上表演抛接杂耍,却一向婉拒才艺表演的邀约。抛接杂耍不是才艺表演,而是技能。才艺要经由陶冶栽培才能臻于纯熟精湛,而技能则是大多数人只要愿意投注时间就能掌握的。
我表演抛接杂耍,人们经常会说:“我真希望我也会。”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也能,只要你花时间练习。”
往往,他们会说:“我身\_体不够协调。”这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他们免于付出为掌握一种技能而应该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其实,这个技能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
许多人在听说不抱怨的挑战之后,也会说:“我真希望我能做得到,但是我肯定做不到。”
胡说!变得不抱怨就像抛接杂耍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你只需要每次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很快收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麦克的油漆球一样。
我曾经教人玩过抛接杂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会滚跑的沙包给他们试,叫他们把沙包丢在地上。
我告诉他们:“现在,把沙包捡起来。”他们便捡起来。
“现在再扔到地上。”他们也会照着去做。
“很好,现在捡起它来。”
“扔掉。”
“捡起来。”
“扔掉。”
“捡起来。”
我们会这样来来回回做很多次,直到他们开始厌倦这整个练习,并置疑“这究竟和学习抛接球有什么关系?”为止。
我告诉他们:“关系可大了。如果你真的想学这门杂耍,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们要掉掉捡捡几千次,才能掌握这门杂耍的技巧。但是,”我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你坚持练习,就肯定能够掌握它。”
你只要不停地捡球。即使你已经累到不想再丢了,又气又恼,快要没辙了,也要一次次把它们捡起来。即使别人嘲笑你,也要继续捡球。即使你看上去好像技艺有所退步,抛接球持续时间比之前更短了,你也要继续捡球。你只要不停地捡球。
每当我要新学一种抛接招数,就会重回掉掉捡捡的状态。我第一次学耍棒子时,我把一根棒子丢向空中,棒子落下时,木头把手重重敲到了我的锁骨,打出了一道红肿的痕迹。我于是把棒子丢进衣柜,认定自己肯定学不会抛接棒子。
那些把紫色手环扔到抽屉里的人肯定也认定自己做不到不抱怨。但是,如果让棒子一直在衣柜里积灰,那我就根本不可能学会抛接棒子了。于是大约一年以后,我又把那些棒子翻出来重新尝试。
我小心翼翼,当棒子的把手砸向我的时候,尽力避开。由于我这次愿意不断练习,我最后成功学会了耍棒子。现在我不只会耍棒子,还能耍刀子,连燃烧的火把也照耍不误。
只要愿意反复不断地捡球、捡棒子、捡刀子、捡火把,任何人都能学会抛接杂耍。只要愿意移动手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开始,任何人都能变得不再抱怨。
你可能会纳闷儿:“我所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是抱怨,什么时候又只是陈述事实呢?”记住,抱怨与陈述事实的区别在于你投注其中的能量。根据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说法:“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映出怨气……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满。”抱怨与非抱怨陈述,它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在“有意识的无能”这个阶段,你就是要察觉自己所说的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觉这些话背后所隐含的能量。
记住,即使你最快完成二十一天挑战,你也不会获得什么奖励。事实上,我很怀疑那些声称自己开始练习一周后就能达到第七天的人。根据我的经验,那些人应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虽然戴着手环,但依然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那些最后真的能够取得进步的人,都会像今天在我们的Facebook主页(www.facebook.com/AComplaintFreeWorld)
留言的这位女士说的一样:“我十分钟前刚收到手环并戴上……但是,现在我就已经移动手环五次了。”一个小时后,她又留了一条言:“我已经移动手环超过十次了!”
我的回复很简单:“坚持下去,你走上正轨了。”
——马克·吐温(Mark Twain)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不是赛跑,也不是仙丹,而是一种转变的过程。你是在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放弃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就应该不再试图改变无法变更的事实。我写这一段内容时,正坐在加州圣荷西的火车站里。我的火车预计在早上九点发车,现在已经是早上十点半,而我刚刚得知,新的发车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晚点了整整三个小时。你读了我刚刚写的内容,可能会以为我在抱怨。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能量是投注于当下的状态。我坐在火车月台上,享受着美好的春日早晨,品尝着美味的肉桂茶,同时将我所热衷的这一切分享给你。我非常快乐,充满了感激。火车晚发车真是莫大的祝福,因为这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写作,让我能在美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爱的事。
嗯,那如果我不想等呢?说不定我会大声抱怨,对售票员发脾气,或是对周围其他人发牢骚。也许,我可以让发车的时间提早。这样有可能奏效,对吗?
当然不会奏效。
但我们时常看到这种行为。火车会在它该来的时候到站,而那就是最完美的时刻。
最近我接受了一家电台的晨间节目专访,有位播音员说:“但我这工作就是靠抱怨来维持的——而且我靠抱怨赚来的薪水很高。”
我说:“好,那么,从一到十的等级来看,你有多快乐呢?”
他顿了一下之后说道:“可以有负数吗?”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都能为我们带来益处,为我们赢得关注和同情;它甚至会为我们赢得收音机听众,但是抱怨所能带来的益处中不包括快乐。
而你应当获得快乐,应当获得你所渴望的财富,应当获得让你感到充实、满足的友谊与感情,应当身\_体健康,并且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
你要知道: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应当得到。
不要再找借口,快朝梦想前进吧。如果你还在说些“男人都不敢给承诺”“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胖子”“我手脚不协调”“我高中的指导老师说我一辈子都一事无成”之类的话,那你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抱怨就像艾皮斯坦(Epstein)的妈妈写的字条。还记得《欢迎回来,科特》(Welcome Back, Kotter,20世纪70年代美国热门电视剧,由约翰·特拉沃尔塔等主演)那部电视剧吗?艾皮斯坦是这部校园喜剧里的一个学生角色,他常常带着字条到学校,借此逃避某些他不愿做的事情。字条上可能会写“艾皮斯坦今天不能考试,因为他熬了一整夜在研究癌症的疗法。署名:艾皮斯坦的母亲”。当然,这些字条都是艾皮斯坦自己写来以逃避考试和学校作业的。我们抱怨,是为了让自己脱身,以逃避冒险和其他行动。这些怨言听起来合情合理,却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就像影片里的字条,写的人其实就是提交字条的人——我们自己。
请你明白,我了解你也可能有过艰难甚至痛苦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无止境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不必对已然发生的一切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它成为囿限你一生的借口。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弹弓的原理。
是什么决定了弹弓上的石头能飞多远?答案是:看你能把弹弓上的橡皮筋拉多远。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而是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他们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借此来帮助自己成长。他们不向任何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寻找在困难挑战中转败为胜的机会。而且你看,他们找到了。他们把橡皮筋往后拉得远远的,结果也就翱翔得更高、更远。
1928年,芙蕾达·尼克尔森·伍德罗夫(Freida Nicholson Woodroof)生于堪萨斯城塞-奇威克郡的一处小农舍中。
尽管她身材娇小,身高不足五英尺,但她的身材非常匀称,相貌也是出奇地美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受到各个年龄层男性的关注。“那些男人就是不肯放过我。”她脸上挂着调皮的神情,微笑着说,“但是,其实我真的很享受别人的关注。”
1966年8月27日,芙蕾达驾驶着1963年产的雪佛兰,行驶在郡里的高速公路上。往年此时,天气往往酷热难耐,但是那一年冷空气前锋提早来临,因此气温非常宜人,只有七十二华氏度(约二十二摄氏度)。芙蕾达此前一整个上午,都在帮当地的儿童日托所粉刷墙壁。当时,清爽的风从敞开的车窗徐徐吹进,吹干了她手上的油漆。她感到充实而轻盈,兴致高昂,感觉自己就像车窗外广阔的密苏里天空中飘浮着的棉花云一样自由自在。
芙蕾达下午没什么事。她可以回到家,等她女儿的电话——她的女儿之前刚刚嫁给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的士兵;或者她可以到她的朋友阿达家去喝杯咖啡,聊聊女儿结婚的喜悦。最后,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回家,等候来自女儿的电话。她是这么想的:她可以接完电话再去阿达家,这样她就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与朋友分享了。
车快开到阿利卫理公会教堂时,她看到了一个东西。她反应了一会儿才意识到那是什么——前面的拐弯处,一名青年男子驾驶一辆红色的大型车向她飞速驶来。在短短的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她的大脑飞速运转,思维从“这是怎么了?”到“他走错车道了,肯定会停下来的”再到“坏了,要撞上了”。
芙蕾达用力将方向盘向右打,把车开进右边狭窄的沟中,刚刚好错过迎面驶来的红车以及它粗心的主人。同时,她猛踩刹车,用尽全身的力气将方向盘向左打,试图让车驶回原来的车道。由于猛然减速、急转方向以及车身巨大的前冲力,她的车失去了控制,在地上翻了好几个圈。
1963年产的车中,没几辆配备安全带;即使装了安全带,也没什么人会使用。时间仿佛凝固了。芙蕾达紧急中,赶忙滑向旁边的副驾驶座,以防滚动中被方向盘刺伤。重达1.25吨的雪佛兰就像一头愤怒、受伤的巨兽一样在地上跳跃、翻滚。
芙蕾达聪明地躲到副驾驶座后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方向盘就将驾驶座砸了个粉碎。
她的脸多次撞到风挡玻璃上,严重的伤势使她失去了感觉,但是意识尚存。
此后的几秒钟就像几个小时一样难熬。凝固的时间开始继续流动,芙蕾达的车渐渐停了下来。她娇小的身-躯摔在之前车窗应该在的空洞中,遍体鳞伤。她的上身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屁-股和腿卡在了已变成废墟的车子里。她的脸重重地摔到了满是玻璃的地面上。
在意识的边缘,她模模糊糊地想着:“我还没死。只要我没死,那么就没问题。”
但是,这场车祸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像是一头凶暴、濒死的公牛,这辆已经严重受损的雪佛兰震颤了一下,慢慢地翻转了最后一次。这一次,轧到了芙蕾达的头部。
但是,她仍旧没有失去意识。
汽车的重量把芙蕾达曾经美貌的脸轧坏了。她仍然清醒着,伤势严重,但是心思不在自己的伤势上——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身\_体吸进足够的空气,以维持生命。
她仅存的鼻子塌掉了,根本不能用,她的嘴也被挤得张不开。芙蕾达强迫她的肺通过一个不足铅笔头大小的洞吸入新鲜空气。每次呼气、每次吸气都差不多要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她的心里充满了恐慌。
“我们得把她拉出来。”仿佛从一千英里之外,一个男人的声音飘了过来。
另一个喊着:“快去向雷切尔兄弟借拖拉机!”
芙蕾达根本来不及想自己是否能获救。她只是竭尽全力想要呼吸。
仿佛过了一整个世纪,芙蕾达才真正地感觉到了拖拉机的靠近——此前她只能听到拖拉机从远处靠近的声音。当拖拉机的液压升降机把车抬起来时,她的身\_体重重摔到了地上。但是,那时她头脑中想的,不是自己的身\_体有多痛苦,而是自己终于可以顺畅呼吸了——她为此感到狂喜。
她的脸破相了。她曾经迷人的蓝色眼睛现在被挤出了眼眶,曾经美丽的面容现在变得非常吓人。
她受到了强烈的惊吓,但是依然非常清醒。在意识的边缘,她听到了周围聚集起来的围观者在窃窃私语。
一个人说:“天哪!”
另一个人说:“她之前长得多好看哪!”
第三个人插了一嘴:“还好,她年轻的时候结婚生孩子了。”
要到达出事地点,救护车得行驶将近四十英里。这个过程中,她不能说话,颅骨和脸部严重受伤,之前躺在路边的沟里,她一直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失去意识。
她一直都很清醒。
几小时后,她终于来到了医院。由于她的脑部受伤,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医生不能给她打止痛剂。极富同情心的护士爱小姐(一个有趣的姓氏)在她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陪伴了她整整一天。疼痛就像烈火在芙蕾达周身燃烧。如果她有面部机能、能够尖叫的话,她肯定会一直尖叫。她紧握着护士爱小姐的手,爱小姐则温柔地轻声鼓励她坚持下去。
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过去后,她终于可以打止痛针了。此后,她睡了长长的一觉。直到感觉到孩子们的泪水落在自己的手上,她才慢慢苏醒过来。
当医生终于把她严重受伤的面部修复好,她说出了车祸以来的第一句话:“我原谅那个司机。”说完后,她就又陷入了昏迷。
芙蕾达一共做了二十二次整形修复手术,才重新拥有了新的面庞。现在,她的脸上挂着蒙娜丽莎一样的神秘微笑,相比于那场恐怖的汽车事故,她的笑容欢乐而狡黠。她的假眼看上去非常逼真,与幸存下来的另一只眼看上去一模一样,并且眨动时闪耀着相同的光辉。
芙蕾达上周度过了自己八十三岁的生日,我有幸在当天与她吃午饭庆生。她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感染力,一进屋甚至能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让人完全猜不到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对很多人来说,这场交通事故能够毁掉他们的一生。但是对于芙蕾达,这场事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我问她:“我知道你已经原谅了那个开红车的司机。但是,对于这场车祸给你带来的改变,你是否心怀怨恨呢?”
芙蕾达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此时她笑得更灿烂了:“改变我?不,这场车祸并没有改变我。我还是之前的那个人,我一直都有内在美。”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车祸差不多五十年后,芙蕾达继续过着自己充实美满的生活。她开创了一份成功的小生意,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充分享受生命。她会告诉你,如果这场车祸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也主要在于:车祸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有一张漂亮的脸蛋。
她对我说:“我至少还能活二十二年,我准备尽情享受人生。”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创时,我们可以选择是让它打败我们,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灾难之火可以吞噬我们,也可以锤炼我们。
困难可以是悲惨的结局,也可以是欢乐的新开端。
在线阅 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