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科普书籍 > 从一到无穷大 > 译后记

译后记

记得上中学时,在科学兴趣小组里与同学和老师聊起什么样

的书是好书这个话题时,我给好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能让我产

生“学而时习之”的愿望——看过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还想再读,

读时能常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的书。大家认为这个标准太泛

了些,适用于各类读物。于是,我们最后就科技书刊达成了这样的

共识:能使读者觉得越读越薄的,就是好的科技作品。

(当然,不

是指无聊文人叶灵风之对鲁迅的《呐喊》那样的薄法。)有趣的

是,我们所给出的定义都相当抽象,但在座的人似乎都能意会,一

如鉴酒家多能理解同行对某种酒的风味所下的诸如“中间宽、底

下小”之类的考语。

我当过不少年的中学教师。我的同行中,有一位是教物理的,

他的教学水平是人人折服的。至于好在哪里,却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从只需捏着几只粉笔上课,到信手能在黑板上画出不比用

圆规逊色的圆来,都是众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曾经同他梳理

过别人对他的评论,他告诉我说,这些评论,大多涉及的只是些皮

毛,其实,最使他莫逆于心的评论是一名学生在毕业后来信所说

的——这位老师使他认识到,物理学竟这样有趣。

希望伽莫夫所著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能被读者认为

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好书,是那位物理教师一样的良师。至少我在

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这种感觉都是非常强烈的。

看了这本书而不承认科学的有趣,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固然,

作者本人所继承的俄罗斯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移民美国后感染

290

译 后 记


的开朗乐天的情绪,妙趣横生的行文,与之相得益彰的作者亲手

绘制的漫画式插图,生动贴切的比喻及科学家的名言轶事,都对

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大有裨益。不过,真正吸引人的本质性东西,

是这本书道出了真理,揭示了真理间的关联,提出了令人信服的

预言,并将科学知识与民众生活交织起来。这就使读者有幸体验

悟道的欣喜、出谷迁乔的舒畅,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一到无穷大》既像渊博的历史书,娓娓而

谈,又像满腹哲理的老史在从容讲述,丰富、生动、形象而又不强

加于人。这些才是使这本书有趣的根蒂所在。

就一部综合性的科普著作而言,这本书的篇幅实在是不算大,

译成中文后只有 300 页出头,去掉其中 100 多幅插图后,也就只

有不到 20 万字。比起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或阿西莫夫的《阿西

莫夫科学导游》

(中译本是分为四册出版的,每册都比《从一到无

穷大》厚出不少来)等同类书籍来,只能算是个小不点儿。然而,

就在这区区 20 万字中,作者伽莫夫以一名长期处于科学前沿的一

流科学家的学识,用一流的表现技巧,全而讲述了近代科学活动

中最提纲掣领的内容,实在令人叹服,真是名家大手笔!

这本书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就是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穷

的,然而也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的认识与知识的发展,既有沿逻辑

在现行体系内的延仲,也有打破现有框架、另辟蹊径的突破,而突

破后出现的新体系,又会将原有体系作为特例包含在内,如此发

展,既有循序渐进的登攀,又不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大胆越堑。能

认识到这一点,这本书也就读到了最薄的程度,也就是使读者确

立了一种世界观、科学观与研究观。即使这不是读者的目的,书中

精彩的逻辑推理,采用近似方法时的行事原则,对理论进行实践

检验时所应遵照的规范,也都会使读者从根本上理解后有了融会

贯通的能力,于是这本书也就相应薄了不少。

越是博大精深的著作,就越值得一再拜读,而且会觉得越读

越有味道。这正像看《红楼梦》或金庸的小说那样,第一次读时

291

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 从一到无穷大


可能会猎奇心太重,因急于知道下文的内容而只是匆匆浏览一遍。

以后再读时,悬念少了,注意到的内容就不同了。也可能就在这

时,我们才能发现其他的、或许更值得一读的东西——人物心理

和性格的铺排,优美的修辞技巧,不同理念的冲突,社会前进的必

然,以及看到美被丑毁灭的可叹可泣,虚美之下的丑恶被揭穿时

的痛快淋漓,对了,还有对时弊的巧妙针砭,等等。而且,读者在

不同的心态下,有所悟的内容也会不同。

《从一到无穷大》也有这

样的功效。此时阅读会因推理的言简意赅击节赞叹,彼时又会发

现这段与那节间的联系而若有所悟,再次打开时,也许又会对科

学发现的必然和偶然有了更深的体会。即使是无意于高屋建瓴地

掌握科学思想、也不希冀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人,经常翻翻这本

书,也可以增进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理解——毕竟,人类的文明活

动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参与的,而科学技术活动又是

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正与日俱增。此外,通过

浏览此书,而附带地了解科学界的轶闻趣事,连同发现引人一粲

的行文,也不失为积极的休息之道。

以往的科普著作,往往侧重于传授科学知识,教化科研方法,

因此读者面往往不很宽,真正得益的人比例并不很大。其实,科普

著作最重要的作用,是使读者认识世界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世

界。科普作品的读者,其目的未必就要是本人去走攀登科学的道

路,但至少要学会尊敬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

有责任对科学界进行监督。这对正全面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有这样的认识:人

类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说它好也罢,说它糟也罢,反正是科学的

时代;而在科学的时代里,如果公众对有关技术的东西连最起码

的内容也不懂得,便不能批评议论,也就不能明智地投票表决。这

样,社会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科普作品作为科学教育和社

会学教育的手段,其重要性是不能小觑的。

《从一到无穷大》这样

一本堪称经典科普的著作,自然会对此发挥突出的作用。它通过

292

译 后 记


讲述科学入门知识的“一”,使读者向纵与深双向的“无穷大”方

向努力,通过从人类的林林总总的科学活动中摘取沧海“一”粟,

使读者窥到科学大千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改造世界的“无

穷大”的潜力。希望这本书有更多的读者,都来为祖国的科学事

业直接或间接地尽自己的“一”点绵薄,而使祖国有“无穷大”

的力量,使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无穷大”的抱负。

最后,译者再来谈谈自己听到的一件有关《从一到无穷大》

的故事。

我有一位文化程度很高的朋友。她说她也是这本书的读者,

家里的书架上就有一本。而她后来发现,自己家里一个从农村来

打工、文化程度并不很高的年轻保姆,也在不时地看这本书,而

且,当这个小姑娘辞工回家后,这本书也从书架上消失了。当然,

我并不会因为孔乙己曾说过“窃书不算偷”就因此而原谅她的这

一行为,这里只是通过这个实例说明这本书有异乎寻常的普适

性。它既有 ABC,也有高精尖。所以初中学生看了会觉得受益匪

浅,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读了也会认为开卷有益。这样的科普作

品委实难得一见。希望读者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能找出时间

来读读这本书,额首赞道一下,会心微笑一下,如果有可能,再

掩卷沉思一下。如果有这种感觉,相信大多数人会在以后找出时

间再读、再想的。这样,译者在译这本书时“字典不离手、冷汗

不离身”的感觉,也就会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适意

取代了。


暴永宁

2002 年 8 月

293


附:



译 后 记

(中文第一版)


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科普读物

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能力,可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可以

引导人们深入地了解科学思维的本质及其哲学意义。在科学技术以

空前速度发展、并以空前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人类生活的一切领

域的今天,更需要有大量优秀的科普读物。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

科学家都积极地参与撰写科普读物的工作。

《从一到无穷大》一书的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

·伽莫夫。他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天体物理学家。

他还不间断地写了 20 多本科普读物,在广大群众、科学爱好者和科

学工作者中间广为流传。

《从一到无穷大》是伽莫夫的一部有代表性作品,自问世以来,

多次再版,并被译或许多国家的文字。许多第一流科学家都高度

评价这本书,认为它很值得一读乃至于一读再读。

这本书除了具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这些科普读物所共有的特

点外,还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

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

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

起来,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因为使用了数学工

具,本书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不过,对于此书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一点是必须提及的。由于

I

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 从一到无穷大


此书的选材大都是近代科学的内容,因此,正如书名的副题所表

明,有一些观点是作为科学家们的臆测向读者介绍的;例如,书中

提到的基本粒子的不可再分性、字宙膨胀理论、太阳系起源等一系

列观点,都不过是“百家争鸣”中一派的看法。读者们千万不要把

它们作为定论全盘接受下来。

由于我国与美国在中学课程的内容上,在课外阅读的题材上,

乃至在生活习俗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书中有些内容对我

国广大读者会显得生疏些。因此,译者作了一些脚注加以说明。但

限于译者自己的水平,在译文和注文中都难免有不妥之处,祈请广

大读者批评指正。


暴永宁

1978 年 5 月



II


暴永宁

1944~

(著名翻译家)

1944年生于天津。1968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物理系。在中学任教多年,1981年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76年

来一直业余从事科学与科普著作的翻译工

作,译作有《从一到无穷大》、《尼尔斯·

玻尔》、《寄语青年科学家》、《物理科

学及其现代应用》、《量子物理学》(瑞

斯尼克著)、《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

天空》、《艺术与物理学》、《卡尔·萨

根——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自然规律

中蕴蓄的统一性》等,并在《科学年鉴》、

《科学美国人》等著名科普杂志发表多篇

译文,并将相当一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专

著译为英语,介绍给国际学术界。1988年

入加拿大籍,现以专家身份在中国工作。


吴伯泽

1933~2005

(著名翻译家,科普作家)

1933年生于福建泉州。1953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外

国语专科学校俄语专业,同年任北京大学

物理系俄语翻译员。1957年调科学出版社

工作。195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共发表

译作约500万字,如苏联科学院院长布洛

欣采夫的专著《量子力学原理》等。在其

科普译作中,最受欢迎的除《物理世界奇

遇记》以外,还有已故华裔美国电脑大王

王安的自传《教训》等。1978年开始科普

创作,发表作品50多篇,其中影响较大的

有《移居太空,势在必行》、《隐形人》

等。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外国作品研究会委员、中国

物理学会会员。


在 线阅DU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