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历史书籍 > 大清风云 > 大清风云1 > 松山之战

松山之战

皇太极这人是不好忽悠的。

多尔衮的左翼军在幽蓟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将这片土地蹂躏得不成样子。随后又渡河,攻破山东济南到天津之间的城堡,攻克城堡有四十多座,十七次打败明军,俘获人口近二十六万。

岳托的右翼军表现也很出色,攻克城堡九座,投降城堡两座,击败敌人十六次,杀明军总督两名,俘获人口二十万。

这些战役中值得一提的是高阳城的陷落。

高阳城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城,当时位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这个小县城从地理位置来说很不重要,所以没多少兵,也没什么钱。但是它的陷落引起了明清高层的极大关注。

只因为这县城里有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孙承宗。

孙承宗可以说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一代宗师,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说孙承宗为大明王朝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精力,可惜还是没有能挽回明帝国的大厦,这是一种悲哀。临到死,他还要为国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虽然是绵薄的。

当清军打到高阳城的时候,忽然停滞不前,因为清军的高层已经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个老者不光德高,能力也是一流的。对于这样的人,皇太极是敬重的。

皇太极派出使者做孙承宗的思想工作,这样既表示给孙承宗面子,又能体现自己仁君的形象。事实上,皇太极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毕竟这么多年的老对手,什么脾气都摸清楚了。

孙承宗是不可能投降的,虽然他明知守不住,还是带着全家老少一起走上城楼坚守。他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要守城,倒不如说是出于职业习惯和道德情操。孙承宗的精神感动了县城里的老百姓,大家没有一人逃亡,跟着孙承宗一起迎敌。

结果没有悬念,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被俘的孙承宗,清军给予了最高的待遇,希望他能弃明投清。口舌浪费得太多,可惜孙承宗坚如磐石。

依照常规,对于这种不肯合作的人最好的惩罚就是推出去砍了,以儆效尤。但是清军没有这样做,这个老头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最好让他自尽。

孙承宗坦然地接受了,向紫禁城叩头,然后从容自尽。

孙承宗之死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卢象升是悲痛中的最悲痛者,他从孙承宗之死看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卢象升看着身后的五千士兵,那眼神是凄厉的,也是惨烈的。是该壮烈殉国的时候了!卢象升穿着孝服,带领五千人冲向清军主力。双方从上午打到下午,明军士气如虹,清军死伤惨重。卢象升的部队也被杀得差不多了,卢象升单枪匹马挥舞着大刀砍死了几十名清军,最终负伤力竭而死。

在关内,皇太极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关外的防线就像是用金刚石打造的,纹丝不动。辽西走廊上,有四个坚固的城池: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个城池中又以锦州城为核心,其他三个城相当于卫星城。

为了拿下这四座城池,皇太极决定围困锦州。

说实话,对于关外的这些城池,皇太极是有心理阴影的。因为他在关宁防线上吃的苦头实在是太多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连皇太极也不例外。

袁崇焕真是太牛了,虽然死去多年,但关宁防线依旧很勐,对皇太极有很强的威慑力。皇太极派兵攻了好几次,但都没有什么结果。皇太极决定动用所有的兵力攻城,并且上百门大炮对着锦州狂轰。

祖大寿站在城头,脸色冷峻,锦州城纹丝不动。皇太极快崩溃了,只好停下攻击,继续围城。

被围三个月后,祖大寿向明廷发出求援书,不过祖大寿的求援书写得非常有个性:“敌军把锦州团团包围,我们援兵来了之后,千万不要轻易冒进,不要担心我,我还撑得住,半年绝对没问题。”

崇祯收到祖大寿的求援信,立即召开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应该去救援,那么派谁去呢?

这时,卢象升和杨嗣昌都英勇牺牲了,剩下的人才中唯一靠谱的就是洪承畴了。

洪承畴是一个比较勐的人,打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是没得说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十一日,洪承畴带着四万步兵,奔赴杏山城,在杏山城城外驻扎。多尔衮率军前来阻拦,双方发生激战,多尔衮虽然没有打退洪承畴,但是也让洪承畴没法前进。

明朝先后派出五拨援兵,不但没有解锦州之围,反而损兵折将。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指挥八大总兵,十三万兵马,再次解救锦州之围。

在锦州城里有一部分是蒙古的守军,皇太极决定诱降这支蒙古部队。蒙古军本来就是雇佣军,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就在蒙古军队偷偷出城的时候,祖大寿突然带兵杀了出来,和准备出逃的蒙古兵在城门口激战起来。清军反应也很快,听到激战声,第一时间赶过来营救,明军不敌,败入城内。

清军趁这个机会突破,占领了锦州外城。原本帮助明朝的蒙古贝勒诺木齐率众归降,皇太极给予了归降者极好的待遇。

突破锦州外城后,皇太极将锦州城团团围住。明朝多次派援军解救锦州,清军玩的是围点打援,来多少打多少。

洪承畴带着明朝十三万精兵来了之后,就在和清军不远的地方驻扎。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就是不跟清军开打。皇太极是个非常保守的人,看到洪承畴这次率领大军,那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所以也不打。

洪承畴不打的逻辑非常简单,清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跟他们硬碰硬,估计很难讨到好处。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对峙了一年。

到了六月底,洪承畴突然率领大军偷袭多尔衮的那支清军。相安无事了一年,多尔衮完全没料到洪承畴会来这么一手,被打得稀里哗啦。这个消息传来,敏感的皇太极意识到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即将开始,于是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往松山。

为了确保清军能更多一些胜算,皇太极决定亲自指挥这场战役。此时,皇太极的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鼻血流个不停。皇太极带病急行军,用了六天的时间到达松山。

清军的总兵力大概在十二万,明军的总兵力是十三万,从人数上说双方实力相当,明军稍占优势。但是将领方面,明军就明显不如清军,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岳托等人个个骁勇善战;明军方面,除了宁远总兵吴三桂比较能打外,其他人都不太行,而且吴三桂也是出身于逃跑世家。

这一仗,如果洪承畴不出奇招,是必输无疑的。洪承畴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洪承畴有什么高招呢?

洪承畴觉得野战行不通,就必须寻求地利,所以命令军队抢占乳峰山,乳峰山是个制高点,在这上面固守的话,等于是多了座城池。就在洪承畴准备实施计划的时候,手下一个武官提醒他:“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是我军粮草匮乏,清军一旦抄了我们的后路,截了我们粮道怎么办?”

也不知洪承畴是啥状态,他不仅没有听进那人的言论,反而斥责他:“我出来混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旮旯待着呢,需要你提醒我?”

很多人认为松山之战洪承畴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听进这个人的建议,一世英名的洪承畴煳涂一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洪承畴是个军事家,这点是不需怀疑的。面对皇太极的大军,他很清楚,固守远比进攻要好得多。然而,更糟糕的是,后来洪承畴进攻的时候居然只带了三天的干粮,让人想不通他到底要干吗。

洪承畴本来是想固守,后来为什么又选择进攻呢?进攻的时候为何只带三天干粮?

要弄清这些问题,还得了解他身后的一个人——兵部尚书陈新甲。洪承畴其实是不想进攻的,不是怕死,而是担心打不过。但是陈新甲一直在催他,陈新甲催他,他还可以应付。更要命的是没钱了,没钱就耗不下去,更守不下去。

到了这地步,只能打了。

洪承畴让八大总兵主动袭击清军,也算是给上面一个交代,我打了。袭击的结果不是很理想,被清军击退,一路逃到塔山,被清军围住了。

这时,洪承畴只剩下一个选择,突围出去。他召集八大总兵商量如何突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工。可惜计划还没有实施,就有两个开熘的,一个是大同总兵王朴,一个就是出身于逃跑世家的吴三桂。

皇太极预料到明军今天晚上必然会逃遁,便部署好追击计划。事实证明,皇太极料事如神,明军果然在夜晚开始逃遁,中途到处遇到清军的伏兵,明军死伤惨重。八月二十二日,清军攻破塔山。吴三桂、王朴等人率军退入杏山城。后来,吴三桂和王朴又率军往宁远跑,结果被清军追击,死伤惨重。松山一战,清军斩杀明军五万多人。

现在,松山已经被清军彻底包围,明朝的救援计划失败。洪承畴在松山城内被困住了,围城以后,皇太极照例让人向城内射入劝降书,劝降书还提到如果祖大寿投降的话,将不计前嫌,仍然恩遇。

明军不为所动,任凭皇太极威逼利诱,就是不投降。不久,皇太极得知宸妃重病,对关外几城部署好包围之后,便快马回奔盛京。

围城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二月,清军才逮住机会,攻入松山城。这个机会还得感谢汉--奸-夏承德,夏承德是松山城副将,感觉突围无望,便让人密约清军在他防御的地方,晚上竖起云梯登城,他在城里做内应。夏承德唯恐清军不相信,还把自己的儿子给清军做人质。

二月二十八日,清军进入松山城,生擒明朝总督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得知这个消息,皇太极感到很惊喜,让人把洪承畴押到盛京。得知祖大寿的弟弟祖大乐也在城内,皇太极更高兴了,让人把他也一并押到盛京。

……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