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历史书籍 > 大清风云 > 大清风云3 康熙大帝 > 假戏真做

假戏真做

众人十柴火焰高,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灼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说实话,在深宫里长大的康熙是指挥不动这些大军阀的,藩镇势力一旦坐大,便会犯上作乱,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常识。对于熟读史书的康熙来说,不用别人提醒他也知道藩镇对于国家的危害。

削藩固然是帝王所渴望,但是削藩是一项高技术的危险活,搞不好连自己的性命、帝国的前途都要搭进去。康熙这么年轻的一个帝王能够完成这项高难度技术活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康熙不顾群臣的极力反对,一意孤行要撤藩。这是康熙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的决策,尽管后来不少拍马屁的人认为康熙圣明,这些人是以成败论英雄,看到康熙最后削藩成功,大家纷纷拍马屁。

公正地说,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国外学者评价,削藩差点葬送了整个大清帝国,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来民不聊生,死伤枕借。削藩的行为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选好时机,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

我们还是来看看整个事情的经过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御史大夫杨素蕴等人就弹劾吴三桂擅权不法,不过当时清廷慑于吴三桂的权势,非但没有对吴三桂采取手段,反而重罚弹劾的官吏,安抚吴三桂。

事实上,在四大辅臣辅政时期,清廷就已逐步削弱三藩权力。吴三桂在征讨云贵的时候,为了方便统一调度,顺治授予他“大将军印”。吴三桂平定云南后,按照规定应该上交,但是吴三桂却迟迟不交。后来,还是大臣找到吴应熊,对这个驸马说:“以前,永历在缅甸那边闹事。所以才给你父亲一个将军印,为的是方便他调度。现在天下已定,你父亲还留着这东西,到底是何居心?”

吴应熊一听,显然是朝廷派这个大臣来向自己讨将军印的,连忙飞书一封给父亲。吴三桂无奈之下,忍痛归还将军印。

让康熙无法容忍的是,吴三桂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置关税,圈占土地,掠夺人口,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就像大清国养的三头老虎,这三头老虎不但不做事,反而消耗庞大,以顺治十七年为例,清廷的财政收入是两千六百万两,光云南一省就要九百万两。《圣武记》中说:“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三藩凭什么开口要这么多钱呢?主要是用于军饷。三藩在边疆故意制造战火连天、天下还未平定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三藩的一种策略。

当年,经略洪承畴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请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回答说:“不要让云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乱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扩充势力。”洪承畴一语道破法门,让吴三桂受益匪浅。

三藩将儿子送到京城入侍,实际上是做人质,表示忠心。康熙表面上也给予他们优厚地位,招他们为驸马,提升他们的爵位。康熙七年,提拔吴应熊等人为太子太傅。这样一来,清廷的一些机密消息很快就传到三藩那里,这是清廷之前没有想到的。而且,三藩之间也互相联姻,将利益关系联系得更紧密。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靖南王耿继茂上疏说自己旧病复发,没有能力处理军务,希望把这个职位交给长子耿精忠。康熙想了想,准许耿精忠接管军务。同年十一月,尚可喜也上疏请求让长子尚之信接替自己。这些康熙都准许了,为了安定三藩的心,他还不断派人给三藩送去贵重物品。

三藩都是老江湖了,康熙的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内心深处,三藩对康熙是极为不信任的,他们相信兔死狗烹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现在只是酝酿而已。

在三藩中,尚可喜可以说是最想明哲保身的一个人。早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他就以东西平定自己又有病为借口,提出解兵养老。顺治很奇怪,他居然挽留他,劝他“不必遽以病情”。顺治十二年,尚可喜又提出想回辽东故地养老。顺治又不同意,当然当时广东的局势还没有稳定,还需要尚可喜压住局面。

从尚可喜三番两次的表现看,说明他内心深处非常担心有朝一日遭遇杀身之祸。

吴三桂底气比尚可喜要足一些,他抱着边走边看的态度,不排除有一天造反的可能,毕竟吴三桂造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经过洪承畴的点拨后,吴三桂非常希望云南多事,即使没有事,他也要弄出一些事情来。

康熙二年(1663年),吴三桂派兵征剿当地的少数民族,捣毁他们的巢-穴-,捉拿他们的首领。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伸手向清廷要军饷,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康熙四年,云南的一些酋长联合起来抗清,吴三桂奉命镇压。到康熙六年的时候,云贵一带的局势才逐渐安定下来。

云贵一安定,吴三桂心里就发慌。只有边境不断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稳。

为了制造紧张局势,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吴三桂向朝廷报告说蒙古干都台吉进攻丽江,敌人大军入境,云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吴三桂决定亲征,为大清国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吴三桂通商。吴三桂虚张声势,故意渲染战争的假象。随后,吴三桂又诓骗清廷,声称蒙古已经撤兵,现在是隆冬时节,估计敌兵暂时不会过来。吴三桂还说已经吩咐各营官兵严密防守,自己暂时班师大本营。

煳弄清廷是吴三桂的拿手好戏。当然,为了让清廷放低对自己的警惕,吴三桂也会作出交权的姿态,比如交还大将军印,辞去云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吴三桂又提出裁军,听说裁军康熙大喜,立即批复。裁军对吴三桂来说只是少拿些军饷,但吴三桂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他是不是真会裁军实在让人怀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辽东养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军权还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里。

尚之信接管军务后,搞得一团糟,骄横跋扈,肆无忌惮,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以前,父亲的部属得罪过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开杀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亲报告军务的时候也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尚可喜非常郁闷,怎么把摊子交给这么一个人?考虑到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废了他。尚可喜有一个叫金光的幕僚,这个人很有谋略,尚可喜将他视为顶级谋士,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请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后,立即派人把他追回。为了惩罚金光,也为了让他以后没法逃跑,尚可喜让人挑断金光的脚筋,从此金光成为跛足,人们又称他为跛金。

尚可喜虽然挑断跛金的脚筋,但是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个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没有分寸,担心日后会引来家破人亡的祸事,便向尚可喜献计:“现在朝廷最忧虑的事情是藩镇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带着子孙和亲信们归耕辽东,这样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让朝廷欢喜,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听,有道理,便给康熙上疏:“臣已经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辽东养老,希望朝廷给我发一笔养老费吧!”

康熙二话没说,同意了。不过康熙是有条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广东交给尚之信,这不行,康熙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法律,说老藩王离开了,小藩王就该上任。要走可以,要钱也可以,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么都没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贵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过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大波把帝国带向风雨飘摇的险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传开,吴三桂和耿精忠感觉如五雷轰顶,好日子看来要到尽头了。说心里话,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级赌徒,宁可赔了身家性命,也不愿拱手交出军政大权。但是,形势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经撤了,耿精忠问吴三桂:“我们该咋办呢?”吴三桂想了想说:“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会接着撤我们的,如果让皇上逼我们撤藩,我们反而会陷于被动,不如自请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说不定上面为了大局,会挽留我们,给我们几年时间,我们就利用这几年时间扩大势力……”

吴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决定先上疏请求皇帝撤藩,说:“臣做藩王已经两年了,远在边地特别想念皇上,只是广东人太不老实,老是闹事,所以一直没敢跟皇上说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归隐,让臣也心动,臣代表部下官兵,请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后,待在北京的吴应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给父亲,催促说:“老爸,朝廷对你的疑心最重了,他们两个都表现不错,你赶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吴三桂犹豫良久,认为自己是边防大将,军力强大,朝廷暂且还不敢动自己,自请撤藩的话,朝廷应该会挽留的,因为我吴三桂比其他人强啊!

吴三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向康熙提出撤藩:“臣吴三桂镇守云南十六年,每天都思皇恩浩荡,只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幸福地死去,怎么敢遽然请求退休。只是听到平南王尚可喜蒙皇上恩准,过好日子去了,我也想好好休息,希望皇上恩准撤藩。”

康熙毕竟年轻,接到这样的奏疏,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把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拿到朝堂讨论时,出现了他意料不到的情况。

大多数大臣都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和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才支持撤藩。康熙看没有达到效果,又主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此事,结果还是大多数不主张撤藩。

但康熙一意孤行,心中老早就打着削藩的算盘,他首先表明:三藩手握重兵,日子长了,始终是一种祸患。接着又信心十足地表示:“三藩的子侄不少留在京城做人质,料想他们应该不会叛变。”

年轻人康熙错了,那些歌颂康熙天纵英才的人也错了。在处理撤藩问题上,康熙告诉世人: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我只是一个年轻人,一个渴望达到目的而思虑不周的年轻人。

在线阅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