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历史书籍 > 大清风云 > 大清风云8 曲终人散 > 可怜孩子遇上慈祥恩师

可怜孩子遇上慈祥恩师

光绪帝从小就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他本应该在母亲的膝下过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这对于他的成长才是有利的。

当他被接入冰冷的皇宫中时,就注定了命运的悲剧。

慈禧还不让光绪叫自己母后,而是称呼自己为“亲爸爸”。为什么要叫“亲爸爸”呢?这跟慈禧身上的权欲和男性气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希望像男人一样君临天下。太后这个身份总让她觉得有所缺憾,光绪虽然是过继来的,但她很希望这孩子把自己当成是父皇,而不是母后。

儿子当上皇帝后,醇亲王是非常担心的。慈禧跟自己亲儿子同治之间的剑拔弩张他是看在眼里,他很担心这样的命运将来会出现在自己儿子身上。在载湉刚刚出生时,醇亲王曾经为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有当皇帝的命,可惜一生充满坎坷啊!

当时,醇亲王不信,心想我不过是一个王爷,儿子怎么可能当上皇帝。现在儿子真当上了皇帝,他才知道算命先生所说不虚啊,现在最让他提心吊胆的是“一生坎坷”。醇亲王总觉得,与其做一个命运坎坷的皇帝,倒不如安享平凡的幸福。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操再多的心也不管用,儿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绪现在还小,什么都会听他这个“亲爸爸”的,但是将来这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还这样听话呢?慈禧可不敢保证,所以必须在他年幼的时候,把他塑造成自己需要的傀儡。

进宫之后,光绪接连失去了父爱母爱,整天要面对的是一个冰冷的“亲爸爸”。尽管年纪很小,他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亲爸爸”手中。“亲爸爸”一个不高兴,可以随意处置自己。

连梁启超都说,中国皇帝中最苦的莫过于光绪帝,一般人都有父母之爱,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只有光绪帝孤零零地面对着威严的“亲爸爸”,其他人哪敢亲近这个皇帝啊,这个“亲爸爸”呢,满脑子想的都是权力,怎么可能会给光绪母爱或是父爱呢?再说了,慈禧骄奢-yin-逸,心思怎么会放在光绪身上。慈禧在光绪心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威权,这让年幼的光绪倍感压抑。

真正给了光绪帝父爱的倒是他的老师翁同和,在光绪六岁时,慈禧为他挑选了一个老师,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师翁同和。翁同和中过状元,学问精深,为人严谨,是最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

翁同和对学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是这对师生关系还是比较好的。慈禧也经常过问光绪的读书情况,翁同和也不隐瞒,实话告诉她,有时候光绪读书走神,心不专一。慈禧听说后,晚上回去必定责骂光绪,光绪是个心灵比较敏感脆弱的孩子,慈禧一责骂,他往往整个晚上都在伤心哭泣。

到了第二天,翁同和给他授课时,光绪居然凄然落泪。翁同和大惊,他没想到光绪心里会有这么多的悲伤,小小年纪居然如此伤感,他从心里十分可怜这个小皇帝。每每这时,翁同和不会勉强光绪读书,而是抚摸他的脑袋,安抚他,让他不要伤心,不要想太多,说太后也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翁同和与光绪的交往长达二十三年,期间,如无要紧事,翁同和一般每天都会见光绪,君臣关系宛若父子。可以说,光绪帝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翁同和的影响,在光绪帝的童年和青少年,皇宫中他唯一信任的人也是翁同和。

翁同和也知道,光绪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是个没人疼的可怜孩子,自己既然当了他的老师,除了教他学问之外,也应该多给他一些关爱。翁同和自己没有儿子,在心里他也确实是把光绪当成自己的儿子。

光绪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最怕打雷,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打雷,都会吓得跳进老师的怀-里。翁同和就抱着他,安抚说:“别怕别怕,很快就过去的。”

翁同和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他给光绪慈爱是好的,但没想到让光绪在心里对他形成了一种依赖,这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更何况是一个帝王。一个帝王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很难做成大事的。

这说明翁同和在教育上出了问题,他教给光绪知识和学问,却没有教他如何独立,成为一个刚强的君主。慈爱过多有时候反而不好,一旦翁同和生病了,不能过来,光绪就思念深切,还派人去问他病情,说自己特别想念老师。翁同和看到皇帝如此重感情,抱病前去上课,看到翁老师来了,光绪才感觉心情好转。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光绪心里极度缺乏关爱和安全感,翁同和善良可亲,为人正直,让他感觉很安全,值得信赖。师生之情逐渐被一种类似于父子之情替代,这是一个离开父亲的孩子正常的心理诉求。

在光绪童年和少年时,几乎是一天也离不开翁同和。有一次,翁同和要回乡扫墓,安慰了好半天才说服光绪,让他不要难过,老师很快就回来。光绪流着眼泪说:“你一定要早点回来啊!”

光绪十二岁时,慈禧任命翁同和为军机大臣,翁同和显得更忙一些。除了要教光绪课程,还得去军机处上班,参与国家大事。翁同和经常教光绪如何审阅奏折,如何处理政事,日积月累,光绪对政治有了更深的了解,更让他揪心的是,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需要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光绪的使命感就是在这时创建的。

光绪十年(1884年),翁同和将光绪两年来写的四篇政论裱煳起来,作为收礼献给慈禧。慈禧认真地看了论文,颇为自豪,这些政论虽然文笔幼稚,但其中不乏一股励志图强的精神。

亲政以后,光绪也时时不忘去上书房向翁老师请教。翁同和虽然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但是思想并不保守,甲午战争之后,他清楚地看到,如果不学习西方,中国必定会落后。

戊戌变法时,翁同和在背后力挺光绪,但这场变法最终胎死腹中。光绪的势力还远远不足以和慈禧抗衡,变法流产之后,翁同和也被罢官。

翁同和回乡前,光绪为他送行,师生二人热泪盈眶,相拥大哭。翁同和回乡后,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一旦慈禧从京城发出自裁的谕旨,他便立即自杀。幸好慈禧倒也没有除掉他的意思,1904年7月3日,翁同和在老家常熟病逝。

临终前,翁同和口占一首诗,希望光绪能发愤图强,将来振兴中国: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在 线阅DU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