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故事思维 > 第 3 章 答案授人以鱼,故事授人以渔

第 3 章 答案授人以鱼,故事授人以渔

事实就像一个口袋,空空的口袋是立不住的;若要立住,必先装入产生事实的缘由和情感。

——A. S.拜厄特

纳斯鲁丁,博学多识,大智若愚。一次,村里的老人请他去清真寺讲经三周。纳斯鲁丁向来谨慎,这次却大意了,忘记准备布道词。

第一周讲经的早上,在清真寺的门口,他长吁了一口气,准备开讲。忽然,他对着人群问:“我亲爱的同胞,你们有谁知道我要讲什么吗?”人们低着头,说:“我们都是没有见识的乡下人,并不知道您要讲什么。”纳斯鲁丁猛地把袍袖甩到另一边的肩膀上,说:“既然如此,我说什么也没有用了。”说完,扬长而去。

纳斯鲁丁的行为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人们更期待他下次的讲经了。

第二周,得到纳斯鲁丁要来讲经的消息,来听讲的人更多了。这一次,纳斯鲁丁依然没有准备好布道词。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跨到殿前,问人们:“我亲爱的同胞,你们有谁知道我要讲什么吗?”这一次,人们吸取教训,说:“知道!我们知道你要讲什么!”纳斯鲁丁一甩袍子,说:“既然如此,我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然后,又扬长而去。

第三周,纳斯鲁丁依然没做准备,不过他已经成竹在胸,问:“我亲爱的人们,你们当中谁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人们早已想好了对策。一半的人说:“我们都是没有见识的乡下人,不知道你要讲什么!”另一半人站起来说:“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您要讲什么!”

纳斯鲁丁稍停片刻,说:“那么,知道的人就讲给不知道的人听吧,你们并不需要我!”

说完,甩了甩袖子,离开了清真寺。

苏菲教导故事

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事实亦可转化为故事。当你试图去影响人们做明智的决定,而不是正确的决定时,人们将会出现微妙却强有力的转变。当你决定去唤醒沉睡的智慧,而不是说服别人时,你们将创建共赢的局面。倘若你在演讲会场发现了某种智慧,就把智慧放飞,让它在听众的心头飞扬。没错,会场里就有智慧,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智慧。

生活中,每天都从四面八方涌来大量的信息,人们不可能全面地消化这些信息。因此,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获取智慧的方法。我们常常认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决定,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事实根据。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没有理解事实,或者没有给予某些事实足够的重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源,是诸如焦虑、贪婪、埋怨、冷漠或者恐惧等人类的负面情感占据了大脑,引导人们往“阻力最小”的道路上去,致使人们做出“安全”或者“于己最有利”的选择。

因此,更多的事实无助于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而故事可以做到这一点。故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事实的意义。

消极的人生需要揭穿

好故事帮助人们理解事实的意义。事实只有具备了意义,才能产生影响力。

故事创建了一个平台,事实借由这个平台进入听众的头脑,头脑再给事实开辟出一个存储空间。倘若你所讲述的是一个老故事,听众便会在头脑中搜索那个早已存在的存储空间,把新的事实装入。人们早已具备足够多的故事,面对新的事实时,总会给自己讲个故事,从而赋予事实以意义。无论你试图传递什么信息,人们都会本能地搜索头脑中的存储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故事。最终搜寻到的故事,往往最能解释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或者不作为,而这些行为正是你所期待的改变。

假如,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故事认定“咨询师都是贪得无厌的”“IT 从业者都是呆子”“穷人就是不愿工作”,这时如果你想传达相反的事实——咨询师并不贪婪、IT 从业者也能善解人意、有个穷人想要工作,一个老故事帮不了你,哪怕你使尽浑身解数,最终也会收效甚微,人们通常会歪曲你的事实,使之符合自己头脑中的故事。只有当你讲了一个新故事后,人们才能真正接受你所陈述的事实。如果你奢望事实自己说话,十有八九你会失望。

我认识一个人,他心中的故事是这样的——生活艰难,处处皆苦,好人难做,做好人是一件痛苦的事。

这个人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有一年复活节,我和朋友们围坐桌边,我讲了一个叫作“天国是一个大派对”的故事,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从艾迪·史蒂文德那里听来的。这个故事有点儿搞笑,说,人们在进入天堂之前需要排队等候,就像在曼哈顿的 Studio 54 俱乐部门口排队一样。

圣徒彼得站在天堂的门口,你必须向他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乏味的、让人扫兴的人,才能进入天堂。而且天堂里有一个 10 米高的大屏幕,大屏幕里回顾着你一生的经历,供所有人观赏。在这个故事里,无趣的人是不能进入天堂的,因为上帝只欢迎哪些懂得享受生命礼物的人,而不是只会唉声叹气的人。

这个故事冒犯了朋友的父亲。他立马站起来,斥道:“天国可不是什么派对!”我问他:“那天国是什么样的?”他含糊不清地嘟囔了几句。朋友赶紧过来岔开话题,问我是否可以去把咖啡拿来。

这个故事的反响出乎意料。它直击某人的内心,拷问生活的真谛。倘若我没有讲故事,只是一味地强调“我认识很多快乐的好人”,我相信,朋友的父亲绝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他甚至会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或者嗤之以鼻。这样一来,我们或许会度过一个和谐却无聊的复活节。而天堂的故事,无疑会震撼他的内心,迫使他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观。当某人最重要的故事遭遇挑战,他通常会愤怒反击,这是人的防御本能使然。

我们深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本能地“为自己的缺点而战”。当你讲了一个阳光励志的故事,便会刺激到那些悲观、消极的人,甚至会让他们愤怒。当你的故事挑战了某人的重要价值观,你就要学会理解愤怒。当你的故事倡导勇气、奋斗,号召人们摒弃不良习惯,通常也会激发对方的防御心理。(这一点我们留在第 7 章详细讲述。)

那个复活节过后 6 个月,朋友的父亲便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他的一生都没有摆脱那个故事的影响,在那个故事里,快乐是毫无意义的,更有甚者,快乐是麻烦,是罪过,根本就不是好东西。为了给自己的悲观主义寻找佐证,他的一生都在收集那些负面的事例。

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解读事实的意义。譬如,在认为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人眼里,快乐是虚幻的,是不合时宜的。

再如,有个老资格推销员,他心中的故事是,要想拿到订单,你就必须捏造和操纵。与之相反,一个年轻的推销员信奉“诚实促使成交”。年轻的业务员取得了卓越的业绩,而在老推销员眼里,这个年轻人只是“运气好”而已。

还有人认为,如今再谈环境保护为时已晚,如何倡导回收废料再利用也于事无补了,不如索性不要保护环境。也有一些人认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臭氧层空洞,热带雨林消失也是虚假宣传。对于这些人,再多的事实也不足以改变他们心中的故事,若要影响他们,你必须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把你所掌握的事实装进这个故事,再讲给他们听。

事实是客观的,但人们并非依据事实本身做决定,往往根据自己对事实的主观诠释进行抉择。而对事实的主观诠释,又取决于其头脑中固有的故事。头脑中固有的故事是如此地牢不可破,哪怕事实与故事相违,人们也会通过歪曲事实而使之符合故事。因此,简单地罗列事实并不足以影响别人。人们需要的是新的故事,而不是更多的事实数据。

倘若寄希望于通过列举事实来影响他人,结果必然劳而无功。不如先讲个故事,再把事实加入,即先让事实具备意义,再分享给他人,而非任由听众用他们心中固有的故事歪曲事实。如果你搞错了顺序,先列举了事实,听众便会自行用他们心中的故事解释这些事实,这样一来就难免歪曲你的事实,你若再想通过这些事实影响他们,就非常困难了。

切记,顺序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宁可先把事实留着,等到你确信找到了最恰当的解释时,再把事实抛出来。

人们总是坚持理性,这本身就是不理性的

事实的卫道士们不会喜欢这一节,在他们眼里,“事实就是事实”。在他们的世界里,人们都是理性的,不理性的只是个别人。

善于用故事讲道理的人则深信,人是非理性的,直觉和情感在人的决策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因此,讲故事的人在抛出事实数据之前,会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能影响人们感受的故事。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可以引导人脑,干扰人的思维,乃至决定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即便是以理性、客观自诩的人,他们的头脑中也固有一个“我很理性”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引导他们去解释事实。凡是涉及情感、感觉之类的事情,他们本能地予以贬斥,认为其与事实无关。然而,这些人以百分之百的理性做出的决定,往往冷酷无情,甚至给他人带来灾难般的后果。受到他们伤害的人们,难免给出负面的情绪反应,如情绪失控、消极抵抗等,他们认为这些反应佐证了自己的故事,放言“如果人人都如我一般,理性,客观,那么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事实上,人们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将来也不会是理性的。这个事实,会从他们那看起来完美的故事中展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情感是人们做决策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理性和逻辑。譬如,人们喜欢一件艺术品,原因就在于他们认同的某个人喜欢这一作品。他们喜欢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是因为经常看这个人的作品,或许他们与这个人从未谋面,感觉上却神交已久。他们会从 10 件相同的作品中挑出 1 件,并故作理性地给出选择理由,实际上这 10 件作品根本就毫无差别。调查显示,每一次凭感觉做出选择之后,人们往往愿意编造出看似理性的理由,自欺欺人。

人们总是坚持自己是理性的,这本身就是不理性的。

事实必须依托于故事。

假设人的大脑像一个倾斜的沙盘,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就像随手往沙盘里丢一颗颗碎石。听众将来的思想就像一杯水,这杯水倾倒在沙盘上随意流淌,可能会错过那些被碎石砸出的沙坑,即听众可能会忽略你所罗列的某些事实。

倘若你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像一根小木棒,在沙盘上划出一道沟渠,将每一块碎石都串了起来。当水倒进沙盘的时候,便会顺着沟渠,流经每一块碎石。(这个比喻出自《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作者爱德华·德·波诺。)

在人的头脑中,以情感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事实,这便是故事;听众沿着这个线索,形成了自己未来的思想,这就是你影响别人思想的过程。

一位日本商人,在一份备忘录里这样告诫美国籍女性合作伙伴:“若来日本公干,不要穿红色、紧身,或者短款的上衣;不要穿颜色鲜艳或者图案醒目的针织衫;不要化浓妆,喷香水;不要佩戴长耳坠,也不要穿鞋跟超过两寸的高-跟-鞋。”这番言辞激怒了那位女性合作伙伴,她的心中固有一个美国版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她,日本商人的这种告诫意味着不尊重。

这位日本商人的好意就这样被曲解了,其实,他完全可以先讲个故事。比如,一位美国女士第一次来到日本公司的办公室,她穿着红色的衣服,佩戴着长长的耳环,引得许多日本男士纷纷过来搭讪。她的这副装扮在美国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在日本却意味着轻佻、诱惑。可以想象,这位女士是多么尴尬了。

倘若日本商人先讲了这个故事,然后再交待诸多注意事项,那位女士就不会感觉受到挑衅,反而会认为日本商人考虑周到、热情好客。

如果你没有先讲个故事,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你的用意往往会被曲解。接下来,我将列举 10 种状况,面对这 10 种状况,你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或者不能有效地利用事实交流,而讲故事则能圆满地解决问题。

故事胜于事实的 10 种状况

诚然,你可以对家人、朋友、顾客、上级、小贩、团队讲故事,甚至可以对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讲一个故事。根据我之前做培训的经验,困扰你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活节奏那么快,哪有时间讲故事?这是一个误区!故事并不意味着多说废话,它可以很短,甚至短到只有一句话。

你每天都会遇到无数的状况,你并不能预测哪种状况能帮你赢得影响力,而讲故事会增加你获得影响力的概率。下面列举的例子,或可打开你的脑洞,帮助你找到扩大你的影响力的好故事。

从平面到立体

在别人眼里,我们往往是平面的。你或许认为自己找到了知己,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你。如果你在他们眼里是平面的,说明他们认为你呆板、平庸,没有有趣的经历,不值得关注。若要让人们更加重视你说的话,你就要用一个故事来弥补自己的苍白平淡,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一个立体的形象。

说到工程技术人员,给人留下的通常都是刻板的印象。有这么一位科学家,我目睹了他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点幻想、颇具热情,又带点科学家气质的形象,这个立体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农业系的教授,他夹着厚厚一摞幻灯片来举办讲座,听众只能预想这是个非常枯燥的讲座,充斥着乏味的数据和事实。为了活跃气氛,开讲之前,他讲了个故事。

一次,有朋友问我,你怎么成了一个研究杂草的科学家?

我回答,这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农场。入学之前,每天早上都和妹妹一起随着父亲去田间拔草,一拔就是一两个小时。我恨死了这个活儿,总是找各种借口开溜。比如,我总说自己口渴,然后晃晃悠悠地走回家,倒上一杯水,再慢腾腾地喝完,再起身慢慢往回挪。

有一次,我找个借口跑回家,实在不想再回去了。当时我六七岁,就像个老鼠一样钻到床底,躲着。后来,我听到爸爸在喊我,接着妈妈也喊起来,最后还听到了邻居的声音。我听到他们在厨房说话,而我只能躲在床底,大气都不敢出。

到了 11 点钟左右,我饿得受不了了,房间里也没有声音,大概他们都出去找我了吧。于是,我便偷偷溜进厨房,拿了一个苹果。我转过头,差点吓死,我看见邻居正坐在桌边。我顿时愣在那了。

邻居问:“孩子,你跑到哪里去了?”我愣了片刻,决定实话实说:“就待在床底下。”邻居听了开怀大笑。

大人们被陆续叫了回来。父亲看到我坐在邻居的腿上,悠闲地在房门前的阳台上晒太阳,气不打一处来,准备狠狠教训我一顿。邻居拦住了他,不让任何人动我一下。

许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坐在他腿上的情景。当时,他还给了我一枚硬币,价值 2 角 5 分。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想办法对付讨厌的杂草了。

这个短短几分钟的小故事,给听众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个故事,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动的人,而不仅是一个夹着一摞幻灯片的科学家。现在,他看起来有趣多了,听众都津津有味地等着他接着往下讲呢。

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可以让你以及你所要讲的道理,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有趣。

试想,一帮共事了 10 多年的工程师中,若有一个人率先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私生活中的一件事,他的同事们会多么感兴趣啊。当时,这个团队的工作陷入了僵局,迟迟不能统一意见,也不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一位名叫斯考特的工程师,脑海中突然划过了一个故事:

当我年幼时,我们家并不富裕,不过我的母亲有 13 个兄弟姐妹,我的父亲也有五六个兄妹,他们合力在山间建造了一座木屋,这座木屋可以用来度假。每逢假期,我们全家常去这座木屋度假。建造木屋是件辛苦活,人们总是争论不休,不过其间也不乏乐趣,大家最终还是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完成了工作。建造木屋的过程告诉我,我们可以争论,但是最后我们要解决问题。

同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第一个反应就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他们对斯考特刮目相看,脑海里出现了一大群姨妈、舅舅,还有许许多多的表兄弟姐妹。有人站出来说:“你应该深谙团队合作之道,毕竟你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这个故事让大家考虑问题多了一个维度,从平面扩展到了立体,团队工作并非仅有分工和职责,还应该有其他的东西。此外,这个故事还改变了斯考特作为一个工程师的形象。有同事这样对斯考特说:“谢谢你讲了这个故事,现在我更了解你了。”

警惕空头陷阱

每个人都有自尊,当你试图影响他人时,要注意维护他人的尊严。否则,他们很可能回赠你一个空头陷阱的问题,让你下不来台。如果你回答不好,你便中了他的计了。

空头陷阱并不新鲜,墨守成规的法利赛人就用这一招对付过耶稣,但是耶稣用一个故事轻松化解了。当时,法利赛人问耶稣,那些在安息日工作的人值不值得被救治,这就是一个空头陷阱问题。耶稣没有正面回答,转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发现一只羊坠落井中,他未做任何考虑,立即下去把它救了出来。这个故事蕴含深刻的道理,让人无从反驳。

所谓空头陷阱,通常是一个被刻意简化的、模棱两可的问题,让人左右为难,陷入困境。当你试图影响别人时,你几乎必然会遇到空头陷阱问题。

例如,我倡导开诚布公,因为讲真话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时,便有人将了我一军:“这样说来,我们就应该一直讲真话了?”我无法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答“是”就显得我很幼稚,答“不是”则说明我认可撒谎这一行为。如何用一个故事代为作答,故事一方面避免了过分简化,另一方面也让应答变得机智而巧妙。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我在广告公司工作时,我们需要做很多演示和讲座。每一次做讲座都要小心翼翼,一旦搞砸了就会损失大量的金钱。有一位新上任的经理,名字叫安德鲁,他即将发表一次重要的演说,这对他来说还是头一回。他并不是我们之中最好的,而且准备欠佳。临上台之际,他转头问我,他是不是能行。此时,如果我诚实回答,我会说:“不行,我觉得你不行。”我当然不会说这么不合时宜的话,我只能对他微笑着说:“当然,你很棒!”

通过这个故事,我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讲真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很复杂的。应对复杂的问题,故事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当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时,故事可以帮你解围,而且你的答案也不会模糊不清。

其实,为你设置空头陷阱的人,并不是真想从你口中得到什么好的答案。他们只是想看你出糗,控制住你而已。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掉入陷阱,唯一能救你的只有故事。故事不仅可以让你不伤害别人的自尊,还能帮你回到自己的主题上来。

飞跃隧道视觉

摄影师伯克·巴克斯特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他曾对我说,摄影师可以通过构图,让你看到从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或发现独特的观察角度。当你试图影响他人时,你就是在引导他们去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世界,给他们整个森林,而非一棵树木;就是在引导他们看墙外的世界,或者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熟悉的事物——你和摄影师是一样的。

伯克·巴克斯特还说:“我的目标是让作品表现出更广阔的‘极端事实’,迫使人们聚精会神地关注,甚至会看到眼睛疼。”同理,故事也要能描绘出一幅极端现实(如第 1 章讲到的烧钢琴的故事),以强大的震撼力把人们从狭窄的隧道视觉里震出来。

所谓隧道视觉,其实是一种否定,事实在这种否定中无立锥之地。譬如,制造业的人不愿接触市场,化学公司的管理人员不愿听取环境保护者的意见,你的孩子也不愿听你唠叨交通安全。人们只愿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这是人性使然。面对这种现实,即便你讲事实讲上整整一天,恐怕也是收效甚微;你应该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开拓人们的视野,促使其跳出隧道,跨越地平线。你需要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才能把他们从隧道视觉中拖出来。

市场部门的主管可以和制造业的人讲讲“灾难故事”,例如一次宛如噩梦的送货经历、一次艰苦卓绝的谈判等;环保主义者可以和化学公司的管理人员讲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和管理人员的子女年龄相仿,长大后只能面对备受污染的环境;为人父母者可以给孩子讲,一位 14 岁的花季少-女因车祸失去了双-腿,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或者她高中时期爱慕的那一位男孩不幸死于车祸。无论你讲什么故事,切忌编造,只有真实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同。光讲事实起不到这种效果,只有讲故事才能做到。

有一个朋友,给两个儿子讲了自己童年时的一个故事,这个荒唐的故事起源于一个糟糕的主意。孩提时代的她,着迷于父亲的轿车,9 岁时的一天,她爬进了轿车的驾驶室,开着车慌里慌张地撞进了爷爷的仓库。这个故事滑稽、可笑,又不乏悬念。两个孩子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既有孩童对快乐的向往,也有对后果的反思。

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直接教孩子注意安全,而是用故事启发他们思考,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做某件事之前能先考虑到后果。

如果你期待自己能影响别人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见识他们所身处的现实之外的现实,那就用故事带他们上路吧,让他们在更宽广的世界中徜徉,最终把这大世界变成他们心中真实的世界。

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有时候,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却又担心说出来太鲁莽。这时,你可能会选择先说说看,如果对方不介意,就接着说下去;如果对方反应很大,那就停下来向人家道歉。有时候,你知道了一个秘密,想找个人分享,但是秘密不好直接讲出来。这时候,你可以讲个故事,隐晦地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不用把事实说出来,却把真实的意思说出来了。

如今,公司内部的运作并非是非分明,大多数事情处于灰色状态。一个经理,如果过分直率诚实,他或许会对自己的职责感到困扰,搞不清自己的行为对公司是否忠诚。公司内部早已不是等级分明了,权力级别有时也相互矛盾,这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在如此混沌的环境中,讲故事正好派上用场。用故事说话,用不着直来直去,当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尽可以退回安全的灰色区域。

有位跨国电讯公司的经理,发现自己在亚洲市场的工作被美国本部的规章制度束缚了手脚。他的上司只能对他表示同情,对本部的规章制度却无能为力。要想和亚洲客户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他必须适当地款待客户。而本部的规章制度中有一条对支出的限制比较严格,严重制约了他对亚洲客户的招待。

这位经理在前往亚洲之前,给上级讲了一个其他公司某个员工的故事:这个人在拿到订单之后,再把招待客户的账单报销,从而巧妙地绕过了美国本部的规章制度。上级听后说“这个人还挺聪明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拿到了订单,即便违反了公司的规章,也是可以原谅的。

另有一个部门经理,通过内部消息得知一位女同事有可能被开除,因为她和另一位同事关系暧昧。这位经理无法将消息直接传达给这位同事,因为这涉及公司机密,会连累自己的上级。思虑再三,他决定给这位同事讲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某个公司的某一个人,那个人和同事关系暧昧,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他耐心地解释说,那个人在同事中信誉尽失,他的事早已尽人皆知,他自己却一再矢口否认,人们或可理解他撒谎,却在无形中对他言论的真实性打了个折扣,人们把对他的怀疑带到了日常工作中,势必给他造成更大的麻烦。最后,这个部门经理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希望那个人能尽快诚实地面对问题,把握时机,尽早处理好这件事。

故事讲完了,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好像什么都没说,也没有相互指责,彼此却都心知肚明。后来,那位女同事主动找到了老板,坦白了自己的问题。

生活中的事,鲜有黑白分明的答案。当事关道德,讲个故事,让自己置身灰色区域,不啻为一个好的选择。

不要再来问我!

作为下属,难免对领导产生依赖感。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发现,即便是可以自行得到正确答案的聪明下属,也会习惯于向你求取答案。你若径直告知答案(事实),就是默认了他们的依赖;你若置之不理,一些下属就能做出荒唐的决定。此时,不妨给下属讲个故事,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

与我曾有业务往来的一位 CEO,对他办公室的“转轴门”深恶痛绝,因为不断有人进来找他,问他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他不胜其烦,试图让下属们明白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他说,如果没有可行性方案,就不要来烦我。然而,还是不断有人来请他协调部门之间的问题,并振振有词地说,若无领导支持,工作根本无法继续。有一段时间,他觉得不如直接批示来得方便,可时间长了,他意识到这只会滋长下属对他的依赖。若想让公司的 10 亿利润在 5 年内翻倍(他成功了),他就必须培养下属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天,产品部和市场部的经理请求开会,这两个人正为客服部门归谁管辖而争执不下。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客服部接到的反馈信息对产品部和市场部都非常重要。CEO 对此心知肚明,这一次,他准备讲一个楼房着火的故事。

一幢大楼着火了,困了很多人。有三条路可以逃生,两边各有一条,还有一条在大楼的后面。

消防员赶来救火,发现只能救援楼前面的人,对楼后面的人则鞭长莫及。困在楼前面的人看到消防员奋不顾身地救援自己,而困在楼后面的人却几乎没有看到消防员的身影,只听到一两个消防员的喊话,还听不清喊话的内容。幸运的是,最终所有被困人员都安然脱身。

事后,人们议论起消防员的做法,困在楼后的人义愤填膺,说,消防队根本毫无作为,上至领队下至队员统统该解雇;困在楼前的人听了大惊失色,质问道,“你们简直丧心病狂!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我们,他们是英雄!”

说到这里,CEO 转头问两位经理:“这两拨人,谁说的话是对的?”两位经理异口同声地回答:“都对。”

“没错,”CEO 说,“你们俩的要求都有道理,但是你们也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无论我怎么调解你们的纠纷,都无法帮助你们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我或许可以简单地表态,你们一个片面地认为自己‘赢了’,另一个则认为自己‘输了’。

“我希望你们两个探讨这个问题,帮助彼此看到‘楼的另一面’,共同商量,做出决定,这样才会令双方都满意。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求助于我,你们就失去了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

“当然,对你们而言,由我拍板,自然最为便捷。然而,如果你们能坐在一起,齐心协力突破僵局,通过这个水火不容的问题,你们会了解到对方的意见其实不乏道理。再遇到问题,你们便懂得了通过协商来解决,这样就能学到新的东西,你们对公司也就更有价值了。”

这位 CEO 给下属讲了个故事,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答案。若想影响他人,必先让他人独立决策。随着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你的职位自然越升越高,与下属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想让他们按照你设计的路线走下去,你就必须让他们记住你讲过的故事。如果你从未讲过有意义的故事,下属便无法得到长期的指示,久而久之,就自行寻找道路走了。反之,如果你像上述 CEO 一样,给下属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便能振作精神,永远按照你的指示前行。

答案授人以鱼,故事则授人以渔。

演示

众所周知,演示产品可促进销量。譬如,吸尘器和电话设备的推销员总是不断地演示产品,他们深知其中关键,再好的促销方法都不如演示来的直观生动。然而,你所推销的不是实物,乃是一种理念,无法演示,怎么办?无妨,讲个故事,许多情况下,故事就能起到演示的效果。

简是我的健身教练,深知故事三昧。她推销的产品是“健身”,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一般人也不喜欢。有太多的事实可以告诉人们健身的重要性,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如果有用,健身房早就人满为患了。这个事实再次说明,人们往往是不理性的。如何推销“健身”?简做出了表率,讲了一个具有“演示”效果的故事。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广告,一些消费者在使用某种减肥产品之前和之后的照片对比,在之后的照片上,消费者总是身材苗条、笑容满面,推销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有演示效果的故事,它激发人们想象照片之外的故事。乐观者会想象,“她看起来真高兴,没准又交了个男朋友”;悲观者会想象,“没用的,体重还会反弹回来,没准比以前还胖”。

我们总是担心固有的故事会影响人们接受新故事(第 7 章会重点讲到这一点),多虑了,人们不会这么极端的,他们通常还是想听听关于新事物的好处的故事。

简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接受康复训练的人。

汤姆从事制造业,有 4 个子女。现在他退休了,正处于和妻子享受美好退休生活的时光。天有不测风云,汤姆中风了,右半身瘫痪,丧失了说话能力。

简是专业人士,可以帮汤姆恢复身\_体机能,却不知如何应对他无法说话的痛苦。简只能专注于身\_体方面的训练,确保自己发出的指令是清晰明确的。但是汤姆另有想法,他开始给简出难题。

一次,简要求汤姆在健身房来回走动,汤姆不听,转着圈儿走,还让简也跟着自己转圈。简无可奈何之际,发现他正在偷笑,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还有一次,汤姆在做捏球训练的时候,手里的球不停地掉下来,每当简弯腰捡球的时候,他都冲着身旁的人窃笑。

这些事一度让简感到困扰,然而时间长了,她却开始期待周二和周四了,因为那两天汤姆会来。简还注意到,汤姆的康复速度比其他的病人快两倍。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你瞧,这就是故事的奇妙之处,它说明了很多事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能够接受的启发。以我为例,我看到一项枯燥的康复训练摆变成了一个游戏,这对康复大有助益。那么,作为教练、康复师或者一个领导者,你会将调皮的行为视作麻烦,还是视作快乐和活力的源泉呢?

别的演示活动更为直观。假如你是某款软件的推销员,你可以讲讲老客户的故事,别忘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日期和小逸事,这将帮助听者自己看到这款软件如何帮助前人解决问题,从而相信它也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反之,如果你只是一再强调产品功能强大、见效快,就很难打动人心。

一个软件推销员经常讲一个关于詹姆斯的故事。

詹姆斯是一位技术支持人员,他的工作颇不顺遂,有些客户总是给他出难题,让他难以应对。他把这些客户称为“恐怖分子”,每当“恐怖分子”打来电话,他都视而不见,干脆回避。久而久之,他与这些客户之间的关系就疏远了。

在詹姆斯的内心深处,这些客户就是来找碴儿的,无论安装什么样的软件,都无法缓和他与“恐怖分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恐怖分子”又蠢又顽固,根本不懂得妥协。虽然诸般抵触,詹姆斯最终还是决定安装这款新软件试试。令人惊喜的转折出现了,安装新软件 6 个月后,詹姆斯竟然收到了一些小礼物,如一瓶威士忌、几块糖果等,这些都是用来表示感谢的礼物,而且都是那些“恐怖分子”送的!

推销员用这个故事,成功地演示了产品。那些做技术支持的客户势必会想,如果安装这套软件,也能帮助自己维护客户关系。可见,只要你的产品确实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你就一定会找到许多好故事,你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发现它们。

如何委婉地告诉上级,你错了

有时候,当上司(老板、捐助者或者部门领导)还沉浸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幻觉中,而你警觉地发现了隐患,你该怎么办?要知道,让人接受一个意料之外的负面消息是很困难的,因此直接报告坏消息很危险。唯有故事能帮你渡过难关,帮你巧妙地把坏消息透露给上级,还不会伤害上级的尊严。如若不然,你所报告的坏消息,对上司来说,就是对自己权威的公然挑衅。

有一位装备设置经理,非常苦恼于上级的做法。

上级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项目都要按月提交表格、示意图,还需要详尽的结果报告。对于他的工作而言,很多东西无法拆开分析,也无法提供一份非常精确的报告。他的工作性质,不适合接受过于精细的管理。长此以往,这位经理发现下属们被各式各样的报表弄得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由于报告频繁且琐碎,下属们工作起来畏首畏尾,为了保险起见,不敢涉足稍有疑虑的设计,以免被上司责怪。

一个名叫查尔斯的装配工愤而反抗,一再冲撞上级,终于惹恼了上级。这位装备设置经理虽然极力维护,力证查尔斯工作优异,仍不能熄灭上级的怒火,查尔斯即将被解雇。

装备设置经理需要一个时机,一方面要让上级认识到查尔斯的价值,不能解雇他;另一方面,还要让上级明白,过于精细的管理得不偿失。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工作午餐上,他给上级讲了一个故事。这是关于他最近参加的一个婚礼的故事,他说,这件事勾起了他 16 岁时参加的一个婚礼的记忆。

这位经理有两位叔叔,亨利叔叔是远近闻名的律师,也是他最喜欢的叔叔;贺拉斯叔叔被人们视作疯子,总是穿着一双紫色的球鞋,有时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海伦是个婊子”,这事尽人皆知,但是没有人会说出来。那次婚礼,是他最后一次和两位叔叔同处一室。

贺拉斯叔叔虽然鲁莽冒失,但也不乏可爱之处,他无所畏惧,比大多数人活得更真实。其实,贺拉斯叔叔并非从小就这么“疯狂”,年轻的时候,他和亨利叔叔同样优秀,他们俩分别生于 1904 年和 1908 年。贺拉斯叔叔 18 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学位,而亨利叔叔则获得了法学学位。两人比较起来,其实贺拉斯叔叔的学业更优秀。

不幸的是,20 世纪 50 年代,贺拉斯叔叔被诊断患有“脑膜炎”,为了治疗这个病症,贺拉斯叔叔接受了脑白质切除手术,从此以后,贺拉斯叔叔就像变了一个人,永远失去了他的才华。

讲到这里,经理停下来对上级说:“你看,我们总是犯这样的错误。对于我们不理解的事情,我总想着拆开来,弄个明明白白,结果往往彻底废掉了这个东西。”

他接着说:“查尔斯是我的下属,他就像总是穿着紫色球鞋的贺拉斯叔叔,虽然看起来疯狂,却是我手下最好的师傅。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能把工作做得如此优秀,我不想去分解他,我怕我会毁掉他身上的才华。

我想,只要他一直为我工作就好了,至于他为什么爱穿紫色球鞋,这有什么关系呢?随他去吧!”

就这样,经理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上级或许不能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毫无疑问会接收到他的信息,而且丝毫不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后来,不仅查尔斯保住了工作,那些无法详细报告的项目——“紫色球鞋”项目,也总能得到上级的理解。

不要告诉我做什么

试图用发号施令的方式来打破僵局是最愚蠢的,事实上,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发号施令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发号施令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恶意服从——阳奉阴违。很多人表面上会服从你的命令,实际上并不会百分之百地配合,你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即使你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如果过分清楚地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也常常会引起别人的消极反抗,或者沉默的抗议,更有甚者会激起对方的破坏。此时,讲个故事效果会好很多。故事用一种对别人表示尊重的态度,传达的是一种恳请而非命令,可避免权力纠纷。

在技术领域,设计工程师和市场经理之间总会爆发冲突,前者希望能引领科技潮流,后者则希望把资金重点投放在开拓市场上。工程师们探索技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起步很难,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利润。市场部经理直面客户,客户不希望技术发展太快,不希望自己才用了两年的系统就落伍了。所以,市场部经理希望设计工程师们能把精力放在现有的产品上,以优化能给公司带来更多利润的产品为目标。

曾经有位老总,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地向设计工程师传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工程师们在研发新技术方面投入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他发出了指令,但是似乎又什么都没说。他的故事是这样的:“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还有一句话就不那么流行了,那就是,第二只老鼠能吃到奶酪!因为第一只老鼠被夹子夹死了。我可不想做第一只老鼠,我可以等一会儿。”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到了当下的问题:“开发前沿技术的人们,其实就是在进行一场豪赌,失败就万劫不复。我希望,我们的公司能做一只聪明的老鼠,善用手中的资源。第一就让别人去做吧,我们做第二只老鼠。”

这个故事没有告诉别人去做什么,而是给了设计工程师们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谁会想去做第一只老鼠呢?所以,不如改变做法,把精力放在支持现有产品上,不要在追求新技术上浪费太多时间。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里,一个小故事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给你一个原因

在很多时候,你必须说“不”。比如,当刚成年的孩子要在晚间把车开出去时,当父母要搬来和你住时,你只能斩钉截铁地说:“不。”如果有些下属要求你并购更多的公司,而不是开发更好的产品,你也必须说:“不行。”

每次当你说“不”的时候,对方想听到的是“是”。直接拒绝让人难以接受,讲个故事委婉地把“不”说出来,如果故事讲得好,你说的“不”对听者而言甚至比“是”更动听。

有一次,我去南方的庄园游览,导游是当地的一位庄园主,他用故事说“不”的情形至今令我难忘。他的庄园中有一个广受欢迎的景点,一座彩色玻璃装饰的塔楼,只有通过狭窄的环形楼梯上三楼,才能进入塔楼。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登楼比较危险,保险公司拒绝提供保险。

当时,有 30 位女士以及两三位被妻子拉来旅游的丈夫,都想登上塔楼。他们跃跃欲试,而且早已付了钱。而庄园主不得不给他们泼一盆冷水,告诉他们“不行”。身为资深的导游,他练就了一身讲故事的本领,驾轻就熟地用几个“什么原因”的故事,传达了“不行”的意思。

他讲的故事很刺激,篇幅很长,不仅成功地把人群吸引了过来,而且还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没有让他们陷进失望的深渊不能自拔。庄园主用令人愉快的南方口音,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如果让一个人上去,就得让所有人都上去,我们要区别来看——尤其是对女士,特别是南方的女士们(转了转眼珠)——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曾经有一位 97 岁的女士,她也想上去看看。那天我不当班,我们的导游拦住了她。她坚定地说:“我要上去。”导游摇摇头:“抱歉,您不能上。”突然,她打开了背包,伸手往里面掏,气氛变得很凝重,谁也不知道她会掏出什么来。她掏出了一叠钞票,拿到导游的面前晃了晃,大喊:“我付钱了,你得让我上去。”

玛丽把我叫了过来,我说:“那就让她上吧。”

不出所料,事情还是发生了。(此时,他停了下来,让游客们唏嘘一会儿,然后都摇摇头。)

最后,我不得不请一位男士帮忙(他和游客中的一位男士对视了一下),那位男士抱-住她的肩膀,我则抬着她的脚踝,我们慢慢把她抬了下来,整整走了 37 级台阶!天哪,她可真沉啊!

还有一次,我们为另外一位女士叫了救护车……

从此以后,我也懒得再和保险公司掰扯了,索性就禁止人们再上楼了。后来还出现了一件事……

最后,他又补充了两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讲完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感谢他拦住了自己,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爬这倒霉的楼梯了。

与把人们拖出隧道视野的故事类似,“是什么原因”的故事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场景。通过这个场景,观众们津津有味地看到了负面的结果。仅仅讲事实能起到这个效果吗?比如,一句“保险公司不让上”会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放弃吗?一个故事,让人们身临其境,理解了你所说的“不”的意义,抛弃了失望的情绪。

这个故事还通过一些细节,如老太太掏包的动作,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制造了紧张的气氛。而这种技巧,恰好能激发听众的感情,这正是你需要的。

死人了吗?

坏心情就像一坨屎。你又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否则你的团队工作就会一败涂地。你若想改善心情,事实可帮不了你。“中彩票”可以立即让你兴奋起来,不过,你懂的,概率太小,那只是一个意外。

当你无法改善你的或者整个团队的心情时,试试故事。这就是电影或者小说能改善心情的原因所在。

我认识一个职员,当她的心情很差,差到会影响到同事的时候,她就会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去影院看一部喜剧片。当她回来的时候,虽然环境并没有改变,她的心情和状态却大大改善了。

虽然看电影用去了她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如果她没有去,她只会待在办公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观影回来,状态满格的她反而在剩下的时间内做了更多的工作。状态的好坏,对工作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团队,难免会暂时地情绪低落,对现状不满,对上级的支持力度不满。如果你在某次会议上发现所有人的情绪都不对,你就知道,你需要用一个故事来改善人们的情绪了。第 1 章讲到的梵·高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假如,你的公司陷入了困境,身为经理的你,就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改变大家对困境的态度。态度转变了,困境也就不难克服了。这种时候,不妨讲讲与当下情况看似不相关的事。

例如,在一个教师们参加的会议上,大家正在讨论一个令人沮丧的大问题,大伙的心情都比较压抑。一位残疾人教师突然站出来,说:“我想说几句,但我又不想被人贴上‘A 字’的标签。”

她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家就问:“什么 A 字?”

残疾人女教师笑着说,有一次,班上的一个 6 岁的小姑娘跑过来喊道:“比利管我叫 A 字!他叫我 A 字!”小姑娘看起来很恐惧。老师就问:“亲爱的,A 字是什么?”女孩睁大了眼睛,说:“这个不能说,反正就是一个不好的词,一个坏词。”

老师很无奈,就说:“你趴在我耳边,悄悄告诉我好不好?”

小姑娘认真地点点头,把小嘴凑到老师的耳边,说:“婊子”。

在场的老师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下来了。

你看,我们应该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人们之所以捧腹大笑,原因有三:其一,故事好笑;其二,气氛太沉闷,人们都需要大笑;其三,故事勾起了人们对童真的回忆。大笑之后,心情自然就变好了,工作起来也更有成效了。

注意,那位残疾人老师突然站出来,说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词汇,得到了给大家讲故事的机会。这是个聪明的做法,虽然这个做法有时不会奏效,但是一旦奏效,就会给大家带来无穷的乐趣。

面对现实的情况,人们的反应往往被情绪所左右。情绪可以改变思维,而故事可以改变情绪。倘若你能让一个愤怒的人笑出声来,让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感到温暖,你便可以改变整个局面。反之,在需要庄重严肃的场合,一个故事,也可以让人们沉下心来,低头思考。如果只是告诫人们要安静,就不如用一个故事把大家引导到思索的状态中。

故事给事实以生命

上述 10 种情况说明故事可以模拟经历,而且是可以改变人们观念的经历。一般来说,试图影响或者说服人们改变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之前并不相信的东西,非常困难,除非你让他们看到这种必要性。在看到之前,人们绝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与你合作,也不认为你可以帮助他们,或者应该支持你的目标。事实本身并不会让人们看到。

唯有通过某种经历,或者是对个人经历的模拟,也就是通过故事才能让人们看到,从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如果你成功地让他们看到了,他们会说“对”,你便影响了他们,用故事打开了他们的双眼。

事实犹如珍珠,故事的情节便是线索,把事实串成项链。故事给事实以生命。试想,如果市场报告的背后是一张脸、一个名字或者一个故事,冰冷的数据就会立刻生动起来,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没有故事,事实没有任何意义。

曾有人做过关于年龄和经济状况的统计,除了数字,他还在表格上标注了“雅皮士”,然后加上了故事。统计表由冰冷的数据列表变成了一个描述“雅皮士”的故事,其影响力及持续时间因而得到了大大的强化。

由此可见,故事是有生命的。即便时移世易,“雅皮士”老去了,不会再有与时俱进的变化,但是他们的故事依然会流传下去。事实则不同,事实是死的,永远战胜不了活着的故事。

故事内含情感,这种情感所能激发的力量,远大于所有事实相加所能激发的力量。故事勾勒了一个场景,蕴含着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远胜于理性的逻辑。

模糊的智慧

有些人善于归纳总结,假如他有 6 个故事,便会嘀咕:“这 6 个故事,分别属于以上 10 种状况中的哪一种呢?”爱钻牛角尖的人,可能会说:“哪有 10 种状况,其中有两种看着是一样的,所以只有 9 种。”对于这两种人,我劝他们还是不要费劲去分析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分类和定义即便有意义,也只是浮在表面。抛开这个表层,如果再对故事进行分类和定义,故事便会被解构为没有生命的一块一块,或者变成第一、第二、第三的步骤解说。这就像你见到了一只可爱的猫,为了弄清楚它为什么可爱而肢解了它一样,大煞风景。划分类别和直线分析,无助于你讲出一个好故事。

况且,把故事分类,就如把人进行分类一样,虽有心却无力,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严格属于 A 或者 B 类的人。分门别类有一定的意义,却不太现实。倘若一味地追求事实,就会对真理视而不见。

如果硬要区分类比和故事之间的学术差别,我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去建构某种理论,最终只是为了说明纳斯鲁丁的故事是故事而不是类比。这真的有必要吗?这可以帮助你讲故事吗?我看未必。

本书涉及的分类,更像影集里的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许相互矛盾,但是一张婴儿照片和一张少年照片之间总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张照片的主角,并非婴儿,也非少年,或许已是中年人了呢?她曾年幼,也曾有过青春期,没必要过分细究她的每一幅照片,也不必对这些照片进行归类。

卓越的故事讲述者,从来不会以故事本身为敌,他们把故事化作一条河流,不仅自己从这条河里汲水,还会召唤别人也来汲水。这条河流流向远方,你可以在沿途的任何地方跳入,可以游到河的对岸,也可以撑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面对故事的河流,我们无论是横渡还是顺流而下,都要记住,河流是主宰,我们不是。任何试图强行给河流分类的努力,最终都会被河流带走。我们所追求的智慧,是一种模糊的智慧,无法清晰地分类,也很难清楚地解释。

与其纠结于你所说的内容,不如想想你该怎么说。

下一章,我们将分析“怎么说”的问题,这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还关乎语气、手势和身\_体姿态等,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

在 线阅DU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