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故事思维 > 第 9 章 讲故事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第 9 章 讲故事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我有自知之明——在没话可讲的时候,不会厚着脸皮东拉西扯硬撑下去。

——亚伯拉罕·林肯

伊卡洛斯渴望能在天空中飞翔,他希望他的亲友能仰望自己在空中飞行,希望自己能够看到他们在地面看不到的东西,从而获得他们的景仰。每天,他长时间躺在地上,仰看空中飞行的鸟群,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比它们飞得更高。

一天,他开始收集树枝和羽毛,用石蜡将它们打造成一对非常坚实且华丽的羽翼。他深信即使空中飞行的鸟儿见了自己打造的这对羽翼,也会非常羡慕。他的父亲看穿了儿子的意图,就提醒他说:“儿子,你非飞不可的话,就去飞吧。但是,千万不要飞得离太阳太近了,我替你担心啊,千万记住我说的话。”

伊卡洛斯点了点头,但他正在憧憬自己即将进行的探险壮举,父亲说的话他完全没有听进去。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飞了。一开始,他的飞行动作非常笨拙,时不时出现失误,还没来得及展开厚重的双翅,就垂直坠落下来了。一个上午,他学会了控制飞行方向。到了中午,已经能在空中向地面的亲友打招呼,还大声向他们呼喊:“瞧啊,瞧啊!”他还不停以螺旋状向更高的地方飞去,就像在空中表演芭蕾舞。

他的父亲眼见这种情况,向他大声呼喊,不断重复他先前对儿子的警告。可是伊卡洛斯已经飞得太高,听不到他的话了。他绕着螺旋状的飞行轨迹不断向太阳靠近,已经沉浸在飞行带给他的荣耀感中,完全没有察觉自己翅膀的外层正在融化。当他感觉到他的翅膀变轻了、大块的石蜡和羽毛正在脱离时,已经太晚了。他的亲人和朋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坠落,最后摔死在地上,身-躯被一堆石蜡和羽毛掩埋了。

就像其他的艺术技能一样,讲故事产生的影响可好可坏。有时候,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会一时头脑糊涂,犯下像伊卡洛斯那样不可挽回的错误。影响力是把双刃剑,当你讲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时,你可能被冲昏头脑。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看到他们欣喜若狂的样子,你会感觉自己能控制听你讲故事的听众。你已经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满脑子都是听了你讲的故事后产生的观念和想法。虽然你不大可能主宰一切,但是对他们而言,你已经是颗能够指引他们的巨星了。

慎用故事的魔力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我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就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拥有说故事的本领就意味着你要承担一种责任。大多数善于讲故事的人都曾有过对自己的本领感到恐惧的经历。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位专门讲故事的人,面对人们着迷的面孔、张大的嘴巴和迷离的目光,忍不住祈祷:“上帝啊,他们现在处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该怎么办?”

超强的影响力和能力会让人恐惧——也应该让人恐惧。

了解如何把故事讲好会提升你影响他人的能力。我真心希望你善用自己会讲故事的本领。我不是你的母亲,但是我希望她已告诫过你:操纵别人以谋取私利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聪明。

如果你利用讲故事骗人钱财,致使别人被开除,得到你不应得的奖励,或者为不道德的目的影响别人,那么你讲的故事将产生坏的结果。你应当利用故事和你的影响力去帮助别人,使他们的生活更好、更有意义、更轻松、更健康,以及更有趣。当你真心希望让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生活更好时,你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过去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关于人们如何堕落的故事,人们应当引以为戒,切莫自鸣得意,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我们说故事只不过是向听众传递信息而已。

类似伊卡洛斯和金手指迈达斯国王那样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小心拥有能力的危险。一个有本事的人,要是没有受到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约束,就有可能发生此类悲剧。如果你会飞了,还要知道飞到离太阳太近的地方是危险的。我能给你的忠告就是,记住自己的翅膀是蜡做的。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优秀的故事家。

不要自视高人一等

如果你讲故事非常优秀,而且对听众保持尊重,这不仅能让你更具感染力,还可让你避免丢面子的事情发生。不过,也有些人故事讲得不怎么样,可鼻子翘得老高。那些高傲的政客,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顾问们和兜售观点的各种专家权威们,都具备把自己和听众疏远而不自知的“能力”。不要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任何清高自大的态度都是对他人公然的不尊重。

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在按我们的主观意愿影响我们希望影响的人,使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改变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保持尊重。即使我们认为某个故事比别人的故事更好、更有效,也更符合伦理,但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肯定确实如此。而且,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那些你想施加影响的对象,后果不是使他们反感就是让他们产生依赖感。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带来麻烦。

看起来,让人对我们产生依赖感是成功的表现。较之自己动脑子,有相当多的人都更愿意别人替他们思考。任何人只要讲个动人的“我知道该怎么办”的故事,都能获得相当数量的信众。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你想要盲目的追随者?在一个等级分明、做什么事都可预料结果的世界里,你可能回答“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依赖“了不起”的领导,后果会是灾难性的。

当你面对 400 位左右的听众时,你讲的故事应该能激发他们朝一个方向、富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让他们只会问:“接下来我该怎么做?”那样做,你的故事只会让听众关注你有多聪明或者他们自己有多聪明。

我有一位朋友——一位成功的作家、演讲者和研讨会主持人,他曾向我抱怨说:“人们老说我是什么领域的权威。”考虑到时机不对,我就没跟他细说。其实我是想跟他说:“亲爱的,如果他们太依赖你了,你自己多少也有点责任。”任何兼具个人魅力和讲故事本领的人都能让易于受影响的人放弃自主思考。我经常见到有人对权威人物们顶礼膜拜。在这些权威人物中,有商人、宗教人士、政界人物,也有搞艺术的。你能看到这些权威们为此沾沾自喜的样子,因为人们容易犯这种毛病。

如果想把听众变成狂热的信徒,你会付出代价——那些有主见的人会远离你。一个自视权威的演讲者只要将目光从那些专心的听众移开,他会看到其实有人在皱眉头、左右张望甚至翻白眼。因为他们会自己思考,不会被演讲者亲和的笑容、细心的解释和机智的论断所迷惑。其他人会被他那种优越感惹恼,因此抵制他。拒绝扮演权威的诱惑也许会让你的一些追随者失望,但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听众。

也有些人,虽然本身没有什么魅力可言,但讲起故事来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些人爱装权威,自以为是。在他们眼里,其他人就像小孩,需要他们指点迷津。这很有意思,我注意到即使是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讲述者,在讲故事的时候都没有以优越者自居。

苏斯教授在讲《霍顿与无名氏》的故事时,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的听众的。像苏斯教授这样优秀的说故事者,会让听众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为无名镇(Whoville)的沙尘暴担忧,而不会带有任何矫饰。他可能会在讲故事时做引申,挖掘故事的深度,但始终平等地对待听他讲故事的孩童,就像是对孩子们说:“这个故事让我也受到了启发。”

专门讲故事的人,常用“故事腔”这个词语形容一个人说故事时的矫揉造作——说起故事来有腔有调,面部表情夸张。我要见到这种人,会替他-脸-红得缩到椅子底下躲起来。也许他是因为缺乏自信才这样的,但其效果却会使听众觉得你把他们当成了小孩。你说话的口吻和肢体动作都能影响人们对你的感受,所以讲故事时最好还是注意一下这些细节,这样既是对听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不乏有些人真的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种情况最糟糕。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说出的话,会有很多不好的暗示,这些暗示对那些心理有抵触情绪,或者反之,有依赖心理的人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下面的这些话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向上帝祈祷,上帝会保佑我们今后的工作、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前程、我们的决心;全能的上帝会让我们避免变得傲慢或胆小怕事、任人摆布;祈祷他让我们一直走在他已为我们指明的道路上;祈祷他给予我们勇气,让我们在面对强权和危险时不会退缩或犹豫。

这些话听起来能使人心神激荡,说这些话的人也是个尊重其兄弟姐妹的人。但当你意识到这些话是希特勒在 1938 年为鼓动一个民族进行种族灭绝做的演讲时,会觉得后怕吧。(本书下一章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希特勒是如何利用说故事蛊惑民众的。)

必须警惕虚幻的优越感。让人们自己做判断吧,相信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努力去理解你的听众,从他们的视角思考问题。并且继续倾听那些还没接受你的观点的听众,这样日后你们可以共同探讨那些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事。

不要让听众觉得无趣

作为讲故事者,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使听众觉得厌烦。故事太长或者主题不集中都会让听众厌烦。讲故事时不考虑听众的情况,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讲故事,或者因为各种担忧和害怕而不敢尽情发挥想象力,都会让听众觉得厌烦。没人愿意使人生厌,也没人愿意别人让我们生厌。许多人对自己评估不准确,因为担忧自己的故事会使人厌烦而不敢讲。

只要是人,就会有故事可讲——可讲的故事可能还不少呢。如何让听众觉得你的故事有意思?其实并不难,了解听众的趣味所在,讲讲你经历过的趣事。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共性交流(怎么去“做”在下面讲)。不过,要是你怀疑听众厌烦了,也有具体的办法可以帮助你。

比如,有位年轻的工程师,在培训课上问我:“如果有人讲话的时候,发现自己可能讲得漫无边际、东拉西扯,他该做什么?——比如,做报告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厌烦了,他该怎么才能扭转局面。”他提问的方式,让我肯定了两点:第一,他跟我说的那个人不是某个人,而是他自己;第二,他察觉自己使人厌烦后开始焦虑,讲话更加没有头绪了。

下面,我来介绍三种应对策略。

策略一:讲具体的东西

具体的细节比假设性的问题更有意思。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撇开了他说的那个假设性的问题,直接问他究竟担心什么:“你为什这么问呢?你觉得自己无趣的时候会做什么呢?”我这么直白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在场听众的注意力。他们全都盯着我们,期待那个工程师的回答。

他笑了笑,回答说:“我会发慌,语速也会加快。”看,他默认了,需要帮助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他自己。一旦我们谈到具体的问题,不仅他自己会觉得有意思,我和在场的其他人也觉得很有意思。

你讲的故事如果尽是无关痛痒、假设性的东西,是无法在感官或情感层面刺激听众的。泛泛而谈的东西只会对大脑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区域产生作用,而具体的内容才会全面激活听众的大脑。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广播上听到一个减肥专家讲的一个故事。他没有老生常谈地说,人之所以长胖,是因为饮食中增加了蛋白质和糖的摄入(这种故事听着就想打呼噜)。他说,他的食谱像法国人的,“法国人爱吃脂肪多的食物,爱喝酒也爱吸烟,日子过得很快活,可他们犯心脏病的概率比我们美国人还低”。

这样的理论,如果能融入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将会更加吸引人。比如你想表达人有时候需要高脂肪的食物,是因为你在平衡体-内的蛋白质和糖。那么你加入一些具体和鲜活的细节,比如讲讲法国食品如何色香味俱全,法国人是如何近乎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

细节总是比概括假设更有趣。

假设性的问题通常只适合学术界的人使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张口就让人厌烦。会讲故事的人说起故事来会让听众着迷,而知识分子常常不知道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向听众解释抽象理论。

策略二:不要再讲下去

这个策略看似简单,不过,当你发现自己偏离主题、东拉西扯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要停下来有多难了。

当你察觉听众已经厌烦了,可以试试这招。听众可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你停下来可以让他们回过神来。

也许你讲的东西和一些他们非常看重的观念相抵触,他们拒绝听下去;也许他们真的觉得你的故事很烦。不管是哪种情况,硬讲下去都是不明智的。就算你判断错了,实际上听众并不觉得厌烦,也无须担忧,他们会要求你继续讲下去的。

我曾见过某位先生在一个会议上讲述该会议中心的历史,都已经超时了他还在继续讲,下面的听众都很不耐烦地坐着,而且他也知道听众已经不耐烦了。我看着他的行政助理焦急地向他示意,先是把双手摆成“T”字形暗示超时了,没有用,又用手指在脖子前来回摆动,暗示他不要讲下去了。可那位先生在上面就是无动于衷,仍要讲下去。他只顾自己的安排,已经忘了他讲话的初衷。他的听众其实是他自己而不是坐在下面的人。

他的本意是要通过增进与会者对会议中心的了解,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其实,他要是及时打住,审视一下当时的情况,结果会更好。

要记住,你的听众是很愿意协助你活跃气氛的。

策略三:把难题抛给听众

当你觉得听众和你出现了分歧——情形已经变得让你不能把故事讲得有意思——这时你可以向他们征询意见,和他们沟通。你甚至可以直接问他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烦呢?”(问的时候不要带有不满的情绪——就算他们真厌烦了,你也不能责备他们。)

我经常这样问我的听众。有时候他们会很热诚地回答:“一点儿也没有,您继续讲吧。”这样我就可以继续讲下去,不用为担心听众厌烦而分心。有时候他们真的这样认为,但回答得比较礼貌,比如:“其实,我更想听您讲……”如果是这样,我会对故事内容做调整,加入听众感兴趣的部分,或者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便使我们走出困境,回到正轨。毕竟,要想让故事对听众产生长久的影响,需要听众的互动。

如果你紧张了,不知如何是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听众坦诚。比如,你可以说:“对不起,我紧张了。”或者幽默地说:“你们觉得这里很热吧?”这样你就可以松口气,不用强撑着讲下去。同时让你的大脑轻松下来,思考如何恢复听众对故事的兴趣。大多数时候,坦承自己情绪紧张比掩饰它更易获得听众的谅解。

最后一点,还有个保持听众对故事的兴趣的窍门——保持低调。如果听众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个人身上,会让人们忽视你讲话的内容(或者电话会谈、电子邮件等)。过度曝光可不是只有电影明星才会有的麻烦。回忆一下那些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人物,这些人不大可能是那种一有机会就喋喋不休地讲下去的人。如果你讲话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毛病,下次和听众见面的时候不妨试试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式的静默,看看这样的你能吸引多少观众的注意力。

不要吓唬听众,也不要让他们有负罪感

讲故事时,利用恐惧或者-羞-耻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可能短时间内会有效果,但是长期而言负面影响更多。过多地使用恐惧感和负罪感会让人变得消极,不愿意行动。这些情感是消极逃避,而非积极前进的。

跟听众讲热带雨林遭受严重破坏的故事,让他们心怀愧疚,或者跟他们讲竞争是如何的激烈,让他们坐立不安,你会把原本心态乐观积极的人变成愤怒的抗议者或好斗之人。

19 世纪最艰难的说服任务,就是说服南方人放弃奴隶制度。有些废奴主义者喜欢讲让人感到-羞-耻和负罪的故事,可亚伯拉罕·林肯倾向选择带有幽默感的故事,引导人们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在提到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说,整个事件只让他想起一位农民讲的话——“我并不贪婪,我只想要跟我土地连着的那块土地。”

我在基思·丹尼森所写的《幽默的林肯先生》一书中,发现了一个关于林肯的好故事。在和他的老朋友 T.莱尔·迪奇法官就奴隶制争辩了很长时间以后,林肯为了开导迪奇,先后讲了三段话,每段都要他设身处地的设想自己的处境。

他对迪奇讲:“如果奴隶制的依据是人种的肤色差异,那么你遇到的第一个肤色比你更白的人就有权奴役你;如果依据是智力差异,那么你遇到的第一个比你聪明的人就有权做你的主人;如果依据是使用奴隶能够获利,那么任何能利用你获利的人就有权把你当奴隶。”他通过提供新的视角来说服迪奇,而不是利用-羞-愧和负罪感。(注意,讲这类故事时,讲话的速度要慢一些,以便听者有时间想象皮肤白、聪明以及有抱负的人的形象。)

林肯知道,要说服别人,讲幽默的故事比-羞-辱人更好。他甚至因为自己对对手手软而遭批评。有位女士告诉他,他应该在辩论中消灭对方。他则回答道:“我和他们变成朋友,不就是把敌人消灭了吗?”他说服人的方法在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值得借鉴——不是寻求胜利,而是要消除分歧。曾有人要跟他决斗,他选择的武器充分显示了他对通过决斗解决分歧这种“策略”的态度,他没有选刀和剑,也没有选手枪,而是跟对方说:“咱们比赛每五步捡一次牛粪如何?”

引诱你的听众

要想讲听众感兴趣的故事,内容就要与听众相关。讲讲他们的希望、梦想、烦恼或者不为人知的担忧。必须确保它们是你自己了解的内容,而且要讲得具体。泛泛而谈会使人厌烦,只有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才能打动听众。

讲故事的时候顾忌太多、谨言慎行或者故事粗浅、没有深度,或者为了政治正确而讲废话,都会让听众觉得无趣。带着热情讲,讲原汁原味的人间悲喜故事才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要确保自己一直讲有趣的故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奇心。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曾在给人的信中表示,她相信靠“诸如此类”这种泛泛而谈的话敷衍听众,对任何人都不是难事,但她怀疑“这些人是否真的还有好奇心”。拥有好奇心是确保你能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最关键的东西。

“自己感兴趣”和“要费力去理解”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让人更主动,渴望发现意外的事物和探索未知的领域,后者意味着不积极思考,甚至对要费脑力才能理解事物有抵触情绪。

讲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你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最能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往往来自好奇心的探索。我去企业演讲时,都会讲到“卫生间吐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人参加完一个重要会议后去了卫生间,在那里透过隔间门与地板间的缝隙确认没有其他人后,才跟对方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破会议,真是浪费时间。”这个小故事想要说的是,人们在会议上不说实话,会后在私下里讲得更真实。这种故事会让听众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引发共鸣。是好奇心让我注意到这种现象,收获了这样一个好故事。好奇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吸引人们兴趣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

一直保持好奇心,可以帮助你发现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关联,可是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奇迹般地出现。比如来自人们陌生的地方,比如新奇的思想领域的怪诞故事,都会引起人们注意。

讲故事的时候,像这样开头:“我的一个朋友以前是印度教的传教者, 他说他住在贫民窟的时候……”又或者这样开头:“我曾遇见过这样一个的家伙,他开过货车、卖过毒品,还当过耶和华见证人(译者注:基督教派的一种)的传道者。”这样的开头保证能立马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有时候,在故事里加点怪诞的细节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经常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说在天堂和地狱各有一帮人,都围坐在一个很大的桌子周围,桌子上放着丰盛的美食,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约 2 米长的叉子。最后,地狱里的那帮人饿死了,因为他们不懂合作,拿的叉子太长,食物送不到嘴里。而天堂里的那帮人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互相帮忙,相互喂食。

这是一个关于协作的故事。可我的这位同事讲起来的时候不停地笑,笑得像个孩子,引人发笑,能刺激听众的感官和情绪。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回忆,让故事更加有趣。

如果讲故事的时候老是“直奔主题”,你可能会发现只有自己在讲,没人在听。

让你的故事生动起来,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听众的听觉、视觉和嗅觉,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向听众传达你想表达的主题。

利用人性与听众沟通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一位女士来到教堂的讲坛前,请求大家捐款为教会买一辆公交车。因为之前人们已经为一个建筑项目捐过款了,所以,她这次的任务并不轻松。

一开始,她要求我们向座位的左侧挪动一个身位,然后就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都不说,等我们照着做。我们坐在下面表现得漠不关心,东张西望,但最后还是照她说的做了。她又要求我们向右侧移动 1 个身位,我们也照做了。然后她宣布:“你们已经齐力为这个教堂 80% 的表面除尘了,光靠-臀-\_部我们就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还有什么事我们办不到呢?”

当时我们的感觉就像“中计了”,大笑了起来。在场的人谁没有-臀-\_部?可我们平时都很少谈及它,在教堂就更不会了。她说的话触及了我们的人性层面,利用这方面的弱点使我们再没有理由拒绝捐款。最后,她如愿以偿,筹集到了为教堂买公交车需要的钱。

幽默可以帮助我们沟通人性。喜剧演员乔治·卡林,曾经表演过很多人们把食物掉在地上的场景。不管你是 CEO 还是家庭主妇,或者电影明星,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窘境:不小心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块食物掉在地上了,到底是把它捡起来揩干净呢,还是把它扔掉?周围的人看到了,你在不在意?讲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会在人性层面拉近我们和听众的距离。大多数的时候,你不能要求听众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你只能利用我们人性中共同的东西与他们沟通。

作为讲故事者,你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就是你作为人类一员的身份。你了解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正是这些共通的感情经历,和人类的共同之处,能让你和你的听众建立起可靠的联系。例如,会议开到紧张的时候,你可以讲讲你女儿养的小猫,你和会上的其他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分歧,但是你可以肯定他们都会喜欢关于小猫的话题。

告诉听众自己最大的愿望或恐惧是什么,你会发现他们也有相似的愿望和恐惧。

也可以谈自己热爱什么或者喜欢什么,这些故事是听众无法拒绝的。

我即使不像你那样对修复卡车着迷,但亲眼看到你修车时那种全神投入的神情,也会理解你为何会那么热心。

有人全身心投入搜寻卡车后部少了的保护壳,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我们看到他脸上喜悦的表情时,也会为他感到欢喜。

玛丽·洛芙是《不要朝微波炉吼叫了》一书的作者,她做主题演讲的时候讲过很多故事,她相信带着热情做事情可以帮助我们应付生活中的压力。有一次,她要求听众讲讲自己的业余爱好,出于好奇,许多听众都举了手。其中一位发言的女士说:“我喜欢做婚礼的披纱。”玛丽又详细问了几个问题,这让她谈到了她妹妹上个月婚礼上不少有意思的细节。当她谈到自己和妹妹争论选择哪种蕾丝时,眼睛不停打转,脸上充满喜悦,我们全都笑了起来——我们都有过类似经历,这些经历可以使我们和听众更融洽。

我曾听玛雅·安吉洛讲过一段话,虽然没找到她的原话,我还是会经常按自己的意思重述她说的话。我想她表达的大致意思是,“我们都一样。从波士顿到孟加拉,人们都希望有个自己爱的人。从巴黎到波基普西,人们都希望有人爱上自己。从克纳斯维尔到开罗,人们都希望他们的子女身\_体健康、事业有成。从辛辛那提到叙利亚,人们都希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她还面带诙谐的笑容补充道:“我们还都有一点点私心,希望自己得到的回报比自己应得的多那么一点。”

讲个类似这样的故事,你就有了和听众沟通的桥梁,并以此传递自己的主题。否则你讲的东西只会飘进空气中,进不了听众的心里。

让听众感受到希望

要影响你的听众,就必须为他们指出未来的希望所在,而且这种希望是他们能够达成的,值得他们为之努力。

你必须告诉听众你的希望,使他们受到感动,并且唤醒他们自己的希望。人们没能成功地影响他人,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了希望,感到自己力量渺小。甚至可能由于对听众(这些人正是你希望影响的对象)的轻视而让他们看不到希望。这会让你的故事显得缺少诚意,甚至压根就没有诚意。能影响听众的故事必须能打动人心,真正有影响力的故事必定给人带来希望。找寻自己的希望吧,持之以恒地去寻找。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期许和目标不可能达到。比如,大的目标:民权、环境改革、世界和平;甚至是小的目标:使人们收入加倍、奖励人们的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等,都看起来遥不可及,即使采取了行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面对这些情况,成功打动听众的关键是信念,而非目标是否明确、有没有全面周详的计划,也不是行动步骤,更无关意志力。

我曾听过一个政府雇员非常严厉地挖苦这世上已经没有好的领导者了。他完全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好的领导者,这种失望的情绪也使他感到无能为力影响他人。我让他讲一段关于他曾认识的某个好领导者的故事,他向我提到了一个正直诚实的领导者,这位领导者即使面对要求他不顾道德伦理、一切以不惹麻烦为办事原则的政治压力,也会行所当行,执行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在他的讲述中,这位领导者从未屈服于压力,无论多么困难,都会做正确的的事。

他在谈那类让他感受到希望的领导者时,声音和神情都开始转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慢慢回忆与这位领导者的交往的同时,自己也渐渐从失望和迷茫中恢复过来,而他先前讲“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好领导者”时完全是一副毫无希望的神情。

对那位精神向导的追忆帮他重获希望。要一直保有这种希望,他就需要靠这类好领导者的故事不断自励,直到自己也成为这样的好领导者。我要他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那位了不起的领导者正站在他面前,将火炬传递给他,要他承接自己未尽之事。让他成为自己正努力找寻的那种领导者——以身作则的那种人。他开始思索了,我们知道他会逐渐摆脱沮丧。

当我们重拾希望和梦想,事情就会大不一样。许多人其实已经丢掉希望,他们必须重新找回这些东西,没有希望是不可能影响到他人的。

玩世不恭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会阻碍人们拥有希望,有时候,人们会害怕拥有希望。他们害怕有了希望会再度使自己失望。因为有了希望就得采取行动,不能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一旦有了希望,就得抛弃那些自我安慰的想法——比如,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周围有这样那样的限制。

当你开始有了影响别人的能力时,就会发现你讲故事其实就是在向人们推销希望。要是讲的故事是自己相信的,那么讲起来会容易得多。

关于当我们努力获得希望时会遇到的挑战方面,纳尔逊·曼德拉曾经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有各种不足。

我们最大的恐惧其实是我们太强大了,大到没法估计。

我们会问自己:“我算什么呢?我凭什么拥有美丽、拥有才华?凭什么那么了不起?”事实上,你真的很了不起,连上帝都在祝福你。

把自己看得渺小、无足轻重并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做胆小怕事的人,好让周围的人有安全感,这种想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这么看问题的人不在少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么想的时候。当一个人鼓起勇气,敢于拥有梦想和希望,敢于付诸行动,他自然而然会感染其他人,使他们变得跟自己一样。当我们摆脱-了恐惧,我们的存在也会让其他人摆脱恐惧。

纳尔逊·曼德拉,1997

你要讲关于希望的故事,要想让人相信你讲的这些故事,要想传递关于成就、伦理及激\_情的想法,首先得确保你讲的那些信仰和希望是你自己相信的,那些内心并不相信自己讲的东西的人,通常会问:“我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我并不相信我讲那些故事会带来改变呀?”这样的人并不了解故事要打动听众需要什么东西。只有问自己“我怎样才能相信我能带来改变?”的人,才会讲出成功的故事。

在 线阅DU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