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中的企业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不靠创新已经没有出路,创新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近期各方面的指标都清楚地表明,经济正在滑入衰退。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内部所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捂不住了,一定要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增长速度放慢;微观层面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衰退的根本原因是过去透支了今天的经济景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经济增长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虽然是外部因素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如果我们利用2008年的时机,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咬紧牙关,忍受痛苦,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就不会有今天的困境。但是我们推出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浪费了一次衰退,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调整机会。
今天结构调整的困难比2008年还要大。执行“四万亿”的政策,使本来就相当严重的结构失衡进一步恶化。传统制造业部门在2008年之前产能已经过剩,产品、技术落后,急需更新换代。政府的巨量投资,又使这些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苟延残喘,甚至产量继续增加。
前不久参加钢铁业协会的年会,他们说现在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概在11亿-12亿吨,而全国的消费只有6亿-7亿吨,产能过剩30%-40%,供大于求,钢铁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造成了企业的亏损。
要想扭转局面,当务之急是减少和消除过剩产能。由于过剩产能来自信贷支持的过度投资,企业的债务水平在2008年后迅速上升,去产能和去杠杆因此必须同时进行,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完全相同。欧美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过度借债,杠杆率过高,把家庭和金融机构压垮了。美国的去杠杆从2008年开始,到2014年才基本结束,欧洲至今未采取有效措施,所以它的经济表现明显落后美国。
去产能、去杠杆要多长时间?需要做具体的数量分析。产能过剩程度各个行业不一样,据说水泥行业的闲置生产能力在60%以上。至于债务,除了企业,地方政府和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也积累了不少,有媒体报道说高达二三十万亿元,一些地方已经发生偿还的困难。由于数量巨大,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可能会相当长,到底多长我们无法准确预测,3年到5年恐怕总是要的吧?这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在低位徘徊。
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目前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发展、做大,而是活着,活下去就好办。经济下行有弊也有利,我个人喜欢熊市,不喜欢牛市,巴菲特也喜欢熊市。熊市中价值显现,方显出好企业的英雄本色;牛市中的资产价值都被高估,泡沫里鱼目混珠。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商业机会,我们在这个时候谈购并和创新,原因就在这里。
购并与行业重组的时机已经到来,以我们前面讲过的钢铁行业为例,一批中小型钢铁公司将要倒闭,这对财务健全、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现在企业购并的障碍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想的是税收和就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挽救濒临死亡的企业。其实经济就像人类,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该死的不让死,能活的也活不好。濒临倒闭的企业就像失血过多的病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补充血液也就是获取现金收入,它把价格压得非常低,低到好企业也活不下去的地步。地方政府一干预,好企业就不敢收购了,知道政府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不许裁员,但这怎么可能呢?购并一个低效的企业,当然要降低成本,裁减冗员。如果不存在行政干预的话,现在购并有很多机会,优秀企业通过购并提高市场集中度,由此获得某种程度的定价能力,提高产品价格,改善利润率,实现经营状况的好转。
再比如零售业,中国一年的零售额是20多万亿元,而不算京东,最大的国有零售企业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但是不赚钱,民营的赚钱,最大的也不过500亿元。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年销售额是4800亿美元,3万多亿人民币。我们的传统零售业过于分散,效率太低,这个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无法解决,因为经济高增长,消费旺盛,开个店就赚钱,中型、小型的零售企业也赚钱,经济一慢下来,效率的问题就暴露了。
为什么京东做电商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零售商,亚马逊干了这么多年,规模只是沃尔玛的五分之一?因为中国传统零售商的效率太低。我在这里说的是自营零售,而不是淘宝、天猫那样的销售平台。京东是幸运的,没有一个沃尔玛那样的传统零售商压着它,但即便京东这个全国第一也不过12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中国20万亿元的消费零售额相比,微不足道。零售业一定会进行整合,钢铁、水泥行业都会进行整合,效率低的企业在经济下行中倒掉,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世界性趋势,20世纪汽车工业刚起步时,美国有200多家汽车公司,中小型企业既没有规模经济效益,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这200多家公司在几十年间只剩下3家。中国工业的发展会走同样的道路,由分散趋向集中。
经过行业整合,企业大型化,这就有了第二个机会:研发、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技术升级的目标不一定是工业4.0,我看过賓士和宝马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车间里面没有几个工人,焊接、涂胶用机器人,工位和工位之间的搬运都是机械手,也还没有达到工业4.0智能化的标准,顶多3.0、3.5,已经够用了。采用新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不要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不必一味追求听起来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工业4.0。
中欧商学院的一个校友做缝纫机制造,整个行业2015上半年的销售额大约跌了20%,利润下降60%,但他的企业销售额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润减少不到10%。他为什么可以取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成绩?无非是把电脑装到了缝纫机上,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这家企业早就着手产品的升级,他说不做不行了,传统的缝纫操作工越来越难招,设想一下工人手里捏着布,眼睛盯着针,一天紧紧张张8小时,现在谁愿意干这样的活儿?劳动力市场的形势迫使他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你只比竞争对手领先半步,就可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不需要什么高技术,中技术甚至低技术就可以,一点一滴地改进,积累起来就是突破。一家民营企业在钢价这么低的情况下还有利润,我问企业老总为什么,他说他利用自己钢厂的余热和余汽发电,满足了80%的需求,既降低了能源成本,又保护了环境。所以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倒逼企业研发,改进产品和技术。
第三个机会是创业,特别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创业。但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创业不是福斯之事,而是小众之事。互联网在中国之所以搞得轰轰烈烈,以至于大市值互联网公司有一半在中国,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效率低,给互联网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生存空间。第二个原因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少,市场进入自由。管制是创新的大敌。美国最近有一项影响很大的创新,大家都知道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大幅度降低天然气的开采成本和价格,带动全球的油价一路下跌。中国页岩气储量在世界数一数二,我们为什么没有技术突破?油气行业国企垄断,你进不去,他自己又没有积极性去干。
传统行业一样有创业机会,不一定非做“互联网+”,传统行业加互联网也可以。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要做具体分析,哪一个有效就走哪一条路,并不存在“互联网通吃”的大趋势,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说明“+互联网”比“互联网+”更有效。
互联网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但并非在所有环节上都有效。关于互联网的作用,创业者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互联网是一种更为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联网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的应用因此主要是在交易环节而不是在生产环节。至于生产环节效率的提高,我们仍然要靠传统的研发,在这个领域中,互联网帮不了你什么忙。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用的最多的是营销,减少交易中介,缩短交易链条,降低交易成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还得走传统的老路子。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有大数据,可以改变生产,可以改变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数据其实不怎么大,离真正产生效益还远着呢!想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还有很多的基础工作要做。
对于眼下十分流行的互联网金融,也不能寄予过高期望,例如股权融资的众筹方式,可以大胆尝试,但预期不能太高,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股权投资风险很高,是具有专业知识和资金实力的小众的产品,福斯无法承担。
互联网公司可以做金融业务,例如蚂蚁金服;传统的金融业也可以上网,做“+互联网”,比如陆金所。我认为传统金融做加互联网更有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有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当然,互联网公司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说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数据。我不否认,你可以在大数据中发掘、做信用分析,但是从这些交易数据到准确的信用评级,道路还很长。阿里巴巴在淘宝、天猫上确实积累了不少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能做多少贷款业务?阿里金融今天的贷款余额是300多亿元吧,和全国七八十万亿元的信贷资产相比,九牛一毛。互联网金融做不大是有道理的,网上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含量太低,就好像低品位的矿石,要用多少吨的贫矿才能炼出一吨铁?要用多少大数据才能放出一笔贷款?更不要说那些没有数据的P2P公司了。
既不要排斥、轻视互联网,也不必恐慌、崇拜,冷静地沉下心来分析自己行业的业务特征,哪些适合网上做,哪些适合线下做,分析我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要不要上网,怎么上网?一句话,独立思考,未经自己思考确认的说法,无论多么权威、多么流行,一律不相信!
经济下行期间,不仅新的商业机会多,而且政府的改革措施也比经济上行时到位。最近政府取消了一些审批权,上市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都是进步。我对资本市场向来评价不高,但充分肯定新三板,这是第一个没有审批制的交易场所,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上,只要有人愿意买。市场交易就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费力不讨好,监管部门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证足够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自己判断公司的状况。
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