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精力管理 > 精力管理11

精力管理11

 

如果说成长和发展是自下而上的——从体能到情感到思维再到意志,改变则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意志力量是目标最充足的源泉,意志精力来源于深层价值取向和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目标会激发决心。它促成了我们的全情投入,希望将精力集中在某件事或某个目标上。只有真正深刻地关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认为自己所为真正有意义,人们才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我们的火种,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每一种文化自诞生起,探寻使命和意义就是最广泛也最持久的主题。早期的故事中,荷马的《奥德赛》就渗透了这样的概念,此后探索者化为耶稣、佛祖、摩西和穆罕默德等。探寻使命也同样深刻地渗入现代流行文化。《夺宝奇兵3之圣战骑兵》重新讲述了珀西瓦尔用印第安纳·琼斯的身份追寻圣杯的故事,《星球大战》三部曲里,天行者卢克打倒了自己最深的恐惧,战胜了黑武士和邪恶帝国,救出了莉亚公主。这些电影娴熟地采用了探寻使命、正义战胜邪恶的典型论题,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巨作。

哲学家和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将探寻使命和目标的过程称作“英雄之旅”,其基本元素在诸多文化和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坎贝尔说,自我改造是人类最大的挑战。当改变的需求被唤醒,就成为英雄之旅的开端——启示、不适和痛苦。坎贝尔将它描述为“冒险的召唤”。一旦接受了召唤,我们就踏入了未知的领域,面临怀疑、不确定、恐惧和困境的磨难。有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完成“英雄之旅”,这时便需要寻求精神导师的帮助。

许多考验都会将我们逼至放弃的边缘,但在“终极考验”中我们会手刃巨龙——直面内心的黑暗,召集未曾发掘的潜能,创造人生的意义。我们会为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但英雄之旅并不会到此为止。不负使命是贯穿终生的挑战。旅途仍在继续,真正的英雄永远在等待下一次冒险的召唤。从培训角度看,英雄之旅的意义在于调动、培养和定期更新宝贵的精力,支持我们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时势造英雄,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作为父母还是子女,很少有人愿意甘于平庸,因为平庸低于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雇主、配偶、孩子、父母或者同胞,他人对我们也有更高的期望。我们希望自己在每个角色中都做到最好。

不幸的是,多数人从未踏上过英雄征途。原因说起来简单却令人难堪:我们太过忙碌,无暇追寻生命的意义。谁有时间和精力挖掘生活的使命呢?像罗杰一样的人有许多,过日子像梦游,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动驾驶模式。我们会做好自己的义务,却很少深入探究是否能够达到更高的意义。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让罗杰描述生活的意义时,他支支吾吾好久,最终只能求助于万能答案。“照顾家人,事业成功。”罗杰承认,其实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

几年前,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在高速路旁栽下一排树苗,一直通到我们的训练中心。第一次暴风雨来临时,几乎所有树都被吹倒了。市政厅很尽责地安排工人把树扶起来,用成捆的铁丝木料重新固定。第二次暴风雨来了,树又被刮倒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倒和扶的循环反复了好几次,无论工人们使用何种方法固定树干,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植树项目的负责人似乎没有想过,树木若要在强风地区存活,一定要把根扎深。这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写照。因为我们的根基薄弱——缺乏信仰和坚定的价值观,因而很容易被生活的狂风推来搡去。面对生活无常的挑战,如果我们缺乏使命感,便无法站稳脚跟;要么像罗杰一样,抱怨风雨,自我戒备,不再专注,或者干脆停止投入精力。“即使长时间工作,你也可能依旧懒散,”《工作生涯》的作者乔安·席拉写道,“不能积极投入阻碍了我们探寻意义,懒惰和缺乏关爱之心,让我们允许他人代做决定,告诉我们意义何在。”

衡量人生目标的力量

人生目标是一种独特的精力源。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人生目标会带来专注、目标感、激情和恒心。为了快速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请拿出笔和纸回答以下3个问题,分别从1到10进行打分。

  • 每天早晨上班时你的兴奋度是多少?
  • 享受做事有多大程度是因为事情本身而非它带来的回报?
  • 你认为自己对价值取向负有多大的责任?

    如果3道问题的总分达到27分以上,说明你已经带着强烈的人生目标生活了。如果总分在22分以下,说明你的生活只是走过场。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生活赋予你怎样的意义,而在于你是否主动将生活变成自己价值取向的载体。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的:“毕竟,人类不应该询问生活的意义,因为他自己才是需要做出回答的人。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质询。他只能为自己的生活作答,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意志的发展有许多层面,正如体能、情感和思维发展也有许多层面一样。宗教学教授韦德·鲁弗斯将灵性定义为“了解最深层的自己和最珍视的事物”。这项定义放之四海皆准,并且可以灵活调用。当客户的精力从弥补过失转向培养价值观、为自己树立目标时,他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正如网球选手阿什所说:“我们依生活所赐而谋生,依己之付出而生活。”

    安迪在2001年底找到我们。作为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总裁和CEO,他感到自己完全游离在工作之外。“我之前出过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药物让我感觉肿胀迟缓,但这都不是最严重的。我毕生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后来我遇到了些管理的难题,让我倍感挫折,灰心丧气,连早起工作都失去了意义。我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需要一条救生索。”

    审视自己最珍视的品质给安迪带来了突破口。他列举了5条重要品质——恒心、正直、卓越、创新和投入。它们成为他改变的原动力和衡量改变的标准。

    “每一天,不管是工作、锻炼还是陪伴家人,我都会问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这5条品质。”安迪说。“如果我健身的理由是穿上两年前尺码的裤子,可能在最开始会有效果,但不会长久。而现在,当我在跑步机上想停下来的时候,我会想到恒心、正直和投入。如果没有这些信念支撑我,我肯定会想‘我在这儿干嘛’,然后放弃。”安迪把类似的调整也带入了饮食习惯。两个月之后,安迪成功减重32磅。因为健身和减重,他的精力水平也产生了质的飞跃。

    安迪在工作时也搬出了这些品质。“工作中,我会问自己‘我在领导员工、制定方向和战略、回应市场时,是否反应出了这些重要品质?’对我来说,它们好似一面镜子,让我始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在我走入歧途时把我拉回正轨。我的使命意识增强了,我也在把这种精力传递给其他人。早晨醒来后我会一跃而起。我已经完全承担起公司的责任。现在是生活的目的引领着我前进,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积极的人生目标

    当目标感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它就成为生活中最强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消极的目标充满防备心理,它的本质基于缺陷,诞生于身体威胁或心理威胁。当我们感到安全和生存受到威胁,恐惧、愤怒甚至憎恶的情感都是可以调用的强大力量,却代价不菲。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负面情感容易耗尽精力,还会释放出对人体长期有害的荷尔蒙。

    因为缺陷产生的目的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一艘行驶在海上的小船里,船底突然开始漏水,你的目的肯定是阻止小船沉下去。但如果你一直忙着舀水,肯定无暇顾及小船的航向。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忙着填补漏洞,不让自己沉底,就没有多余精力探寻更深层的意义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将注意力从内心的威胁经历转移到挑战上去,就为生活开启了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我们的生存动机不再是恐惧,而是可以引导我们、赋予我们意义的事物。

    珍妮特是纽约一家大型媒体公司的高管,她认为自己总是带着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工作。她将追求卓越看作人生的首要价值,认为这种品质帮助自己在公司里稳步晋升。但是,和罗杰一样,当我们开始深入了解她的生活,看到的却是一幅不太相同的图景。珍妮特的同事在问卷调查中做出反馈,他们承认她投入、专注、聪明,同时评价她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和防备心。

    这样的评价令珍妮特痛苦又让她振作。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动力来源于对卓越的追求,但她承认,自己从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乐趣,最多算是短暂的轻松,而轻松过后就会担忧起下一次挑战。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动力是避免出错,即使很小的失误也让她感到无地自容,害怕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批判。结果,珍妮特的视野过于狭隘,眼中只有失败的可能性。在身体层面,她开始出现头痛、腰痛的症状;情感层面,持续的紧张感耗尽了她的精力和热情,招来了同事的怨气;思维层面,求全责备的心态损害了她的冒险意识和创造力。

    当珍妮特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动力时,她发现,追求卓越的心理已经演变成一种暴力,完美主义的心态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在树立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她说自己特别欣赏他人身上的善良和谦逊,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些品质。

    珍妮特决定每天早晨都用自己的首要价值取向提醒自己,一面积极追求卓越,一面不忘谦逊、为他人着想。她很快就拥有了更加积极、代价更小的意志精力源。

    “我开始意识到,之前我一直把世界当作假想敌,”珍妮特告诉我们,“我也明白了自己并非全知全能。改变观点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战,幸好善良和谦逊与我为伴。我仍然不喜欢犯错,只不过我现在明白,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有时候,与他人交流比观点正确更为重要。”

    内心的目标

    当目的从外部转移到内心,也能提供强大的精力。外在动机反映了我们对某种事物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欲望——金钱、认同感、社会地位、权力甚至爱情。而内在动机则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很久以前研究人员就发现内在动机能够提供更加持久的精力。罗彻斯特大学人类动机研究组发现,相比于基本只受到外在激励的变量组,实验组一旦拥有了自发产生的“真正”动机,就会表现出更有兴趣,更高昂也更自信的一面,也会表现出更多恒心和创造力。

    没有什么外部激励的限制比金钱的动机限制更加直观。即使金钱是大多数人的首要激励条件,研究者却并未发现收入水平与幸福的直接联系。从1957年到199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翻了一番(通货膨胀已计入),而幸福指数却没有丝毫提升,抑郁率反而升高了10倍。离婚、自杀、嗜酒和药物滥用的数字都有巨幅增长。

    “人类需要食物、休息、温暖和人际交往,”大卫·迈尔斯在《追求幸福》一书中写道,“对于饥饿的苏丹人和无家可归的伊拉克人来说,金钱可以的确买到更多幸福;但是超出基本需求之后,金钱对于幸福影响微乎其微……一旦我们跨入舒适的边界,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也减小了……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美国和加拿大尤为如此……收入也不会大幅影响人们对婚姻、家庭、友谊或自身的满意度,而这些条件都是幸福的指标。”而幸福与效能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金钱或许买不到幸福,幸福却能帮你变得富裕。

    外在激励实际上会损害内在激励。研究员马克·莱珀和大卫·格林观察了一群幼儿园的孩子玩耍,分别确定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每当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时,研究员都会奖励他们。孩子们的兴趣一旦与外部奖励联系起来,很快就全面消退了。在另外一项研究里,成年人每次完成拼图都会受到奖励。结果,像孩子们一样,他们对于拼图的兴趣也持续下降。很显然,人们可以被物质奖励或外部激励所驱使;但是,只有在自由选择并享受事物本身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表现出更多热情,从中获得更多乐趣。

    詹姆斯是某企业公关部门的高管,从业20多年。由于待遇优厚,他和妻子得以买下心爱的大宅,生活条件愈加舒适,时常有机会享受奢侈的度假, 3个孩子都在读私立学校。詹姆斯的工作很考验思维,但他从未在工作中迸发灵感,也不曾因为工作而情绪高昂。公司给予的回报几乎都是外部奖励。当接近知天命的年龄阶段,詹姆斯开始渴望获得更多东西。在寻找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他发现,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能带给他最深的满足感。他最开心的时光是大学和研究生时期,那时他可以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

    于是,詹姆斯踏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他在白天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在当地大学兼职教传播学课程。 6个月后,大学邀请他管理公共信息系,并继续教学工作。新职位的薪水只有现在的40%,但詹姆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辞去了公司里的工作,此时,妻子也决定重返职场,这样就弥补了部分收入缺口。

    头一年,詹姆斯偶尔也做自由咨询来补充收入,夫妻俩开始注重储蓄,保持收支平衡。第二年,他们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尤其是奢侈品方面。詹姆斯也放弃了之前的自由职业,因为他做起来都是半心半意的。

    在之前的职业生涯里,即使收入一直稳步增长,詹姆斯总是很担心钱。到了生活的新阶段,他几乎不再考虑到金钱的问题。最小的两个孩子都读大学了,于是他和妻子决定卖掉大房子,搬进一栋小一点的房子,更大幅度减少了支出。现在的工作时长实际上比之前的短,然而,因为他满怀热情和使命感,工作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发现,他有了空余时间,可以参加一个非全日制的历史学研究课程。历史曾是他大学时期的兴趣,后来因为不太可能获得丰厚收入而放弃了。而恰好新工作的福利之一就是可以免费参加该项课程。

    超越个人的目标

    点燃深度人生目标的第三步,就是将目标设定从满足自我需求变为超越个人利益。不可否认,人们会想方设法变得富裕、知名,或者受到更多关注。但是人们愿意为这些目标付出的极限在哪里?因为价值信仰不顾生命危险的案例不胜枚举,士兵在战场上通常如此,“9·11事件”中踏入浓烟滚滚的世贸中心的纽约消防员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想想一个场景,一名被金钱驱使的医生,与一名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医生,面对同一位病人,一心想增加收入的医生和关注病人得到照顾的医生可能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决策。如果两人医术相当,你更希望哪位医生在生死关头主宰你的命运?

    “工作让生活变得更好,”乔安·席拉在《工作生涯》中写道,“如果工作的内容是帮助他人、减轻痛苦,让我们变得健康和幸福;或者它能从美感、智力方面丰富内心,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很多客户因为自己不幸福、缺乏激情,而责怪工作环境,但是工作的本质并不决定意义和激励。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将工作场所变成传递和培养深层价值观的土壤,比如指导他人,增加团队凝聚力等,或仅仅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交流积极精力等等。我们每时每刻做出的微小选择才是衡量生活的真正标准。

    明确人生目标需要时间,安静、不被干扰的时间,许多人恰巧缺乏这样的条件。我们总是在各种任务之间疲于奔命,找不到方向。花时间思考意义和目标几乎变成一种奢侈和任性。而投入的精力恰恰是一项具有潜在回报的投资——精力水平提升、专注力增强、高效产出以及深深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还是流连于快节奏生活的表面,就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事物不能同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移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放慢脚步,放下心头盘旋的焦虑和压力,直到能够站在一旁仔细评估自己做出的每个决定。所有长期存在精神传统意识都强调祷告、抽离、沉思和冥想,在安静的氛围里回归内心最珍贵的所在,这并非偶然。你可以从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我现在的生活是否值得我曾为之放弃的一切?”

    价值观与美德

    人生目标扎根于精力,而深层价值取向可以提供精力。这是一种持久的行为模式——实现自我愿景的旅程中遵循的“投入法则”。对于权力、财富或名利的追求或许都算作动机,但这些事物都属于外部激励,是为了满足某种缺陷而非为个体带来成长或转变。人们或许很看重自己能否打败敌人、挣得比邻居多、获得上流社会地位或特权,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要客户寻找的价值取向。我们相信价值自有其内在意义。它们可以激发灵感、丰富生活,这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影响的。

    纵观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时代,大众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始终如一——正直、慷慨、勇气、谦逊、怜悯、忠诚、恒心,其对立面也同样遭人唾弃——欺骗、贪婪、怯懦、傲慢、无情、不忠和怠惰。为了找到内心最坚定的价值取向,我们建议你留出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回答以下问题:

    • 如果现在就是人生的尽头,你学到的最重要的3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 想想你最敬重的一个人,描述他/她身上你最钦佩的3种品质。
    • 你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 你希望你的墓志铭如何总结你的人生?

      每一道问题都是帮你寻找深层价值取向的工具。这些价值观会决定你“投入的法则”。对你最重要的事会反映在你最看重的人生课程中,你最钦佩的他人品质中,尤其是你对自己的最高期望里。下面的“深层价值取向清单”列举了一些最普遍的价值取向,仅作参考。你也可以加入其他条目,最终目标是找到最能激励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终极的行为指南。不符行为的价值观只是空话,它们必须足以影响一个人每天做出的决定,才有意义。说一套做一套不仅是伪善的表现,还代表人格的断层和失调。我们价值观越坚定、越受其引导,它越能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精力。

       

      体现在行为中的价值观才是美德

       

      我们可以将慷慨作为价值观,但行事大方才是美德。合力作用在我们将价值观转换成美德的时候才会出现。只认识到我们的首要价值取向是不够的,接下来需要细致规划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并且不惧外界阻力。譬如:“为了实践慷慨,我会花精力关心他人、不求回报,自愿将我关心的人的事情安排在自己之前,即使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便。”

      我们通常的行为都是权宜之计,并非由价值观推动。我们选择此刻让我们感到舒适的做法,或者暂时填补空缺、减轻痛苦。感到焦虑时,应急行为可能是吃巧克力饼干、抽烟或喝几杯啤酒。如果某个重要项目的截止日期正在逼近,应急行为可能是提高嗓门,对下属呼来喝去。如果犯下招致麻烦的错误,你或许会选择推脱责任,归咎他人。

       

      价值会影响精力管理的标准

       

       

      如果你看重自身健康,或许可以抵抗饼干、香烟和酒精的诱惑;如果你尊重他人,即使身处压力之下也会表现出自控;如果你看重正直的品格,则更有可能承担犯错的责任。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按照价值观行事相对容易。真正的试炼出现在需要我们抵抗片刻欢愉、付出乃至牺牲的时刻。此时,价值的意义才会真正凸显,它不仅是行为的准则,也是所有精力的来源。

      言行一致

      我们来回顾一下巴里的案例(参见138页)。他告诉我们,自己的首要价值观是尊重他人,然而直接下属却抱怨他总是让他们等待。只有当他把二者结合起来时,才看到自己言语和行为的断层,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迈克尔也是如此(参见144页),这个卖掉股票表明立场的投资顾问也是在重拾正直、关心他人的价值观后,才决心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行为。

      基于价值观的行为未必会带来更多金钱回报。即便如此,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也证实,由价值观驱动的公司的长期效益更好。我们认为,有力的价值观会在各方面增加全情投入的程度。换句话说,在价值观驱动的人生中,你更有可能将激情、投入和恒心带进所有的事情。

      苏珊是一位广告营销专员,她对工作环境大倒苦水,尤其是那位永远不会满意的上司。不论苏珊做出何种成绩,上司都会让她觉得还不够好。苏珊觉得自己渐渐不再投入,工作三心二意,效率降低。她这样想,如果努力得不到回报、工作不被老板认可,还有什么理由和必要付出心血呢?沮丧和怨恨消耗了她的精力,而精力低下则导致工作表现大打折扣,表现不好让她的心情更糟。她越是觉得糟糕,做事就越难集中精力。

      我们让苏珊明白,她的问题在于将自己的价值完全交给外人评判。如果她投入精力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取悦老板,结果只会是接二连三的失望。当她将注意力转向内心,挖掘深层价值观,发现自己最看重的是卓越和投入。她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规范行为,心情渐渐好转。虽然身处一个不被认可的环境仍然让她苦恼,但是由于重新专注于工作,她的表现和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她决定换一个岗位。两个月后,她调入公司另一个部门,为一位她喜欢的、激励人的上司工作。

      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有时我们也不得不忍受严苛的老板和高压的工作环境。即便如此,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仍然可以带着自信力量和尊严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被愤怒、怨恨和不安的情绪困扰。在某些时候,换个环境的确可行,不过困难和挑战并不会就此消失。归根结底,我们的行为依然需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全情投入的构想

      明确目标的下一步,是构想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好的构想需要一种谨慎的平衡。一方面,为了激发灵感,它需要有远大的目标,甚至有点超出能力范围;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可操作性,它需要脚踏实地,细致规划,因人制宜。我们会要求客户分别写出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构想,不过很多人都选择用一篇文章涵盖两个方面。无论哪种方式,构想意味着创造一幅充满可能性的图景,一份行动的蓝图,一种防止做出权宜应急反应的缓冲。

      49岁的莎拉是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的总裁。她首先为自己树立了6种核心价值观——正直、尊重他人、卓越、感恩、关心自己和服务他人。接下来,她在日常的实际行为中细化了这些价值观。例如,她将“正直”定义为“遵守承诺,承担责任,如果没有做到就会立刻弥补”,“感恩”则意味着“承认并感谢上天的恩赐,看到人和事物最光明的一面”。对莎拉来说,“关心自己”就是要“将自身健康和幸福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通过几个月的不断修改,莎拉最终拿出了一份构想,既基于她的首要价值观,也加入了理想和现实的具体细节:

      “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让行为符合我的价值观。我坚定捍卫自己的信念,对于学习和成长保持开放心态。工作中,我要帮助别人进步,更快更好地融入团体。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和善体贴。

      “在个人生活中,我心怀感激和喜悦,我要无私地对待丈夫、孩子、所有家庭成员和亲近的朋友。我也要照顾好自己,不仅要保持身体健康,情感、思维和意志也要达到平衡状态。

      不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我都感恩自己所获得的一切。为他人服务不仅是一项责任,也是一项特权。”

      构想是精力投入的规划,经常拿出来提醒自己,可以为你指正方向,提供行动所需的精力。文斯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主管,改变工作和生活的精力管理习惯是他的重要转折点。“重回核心价值帮我重新分配了精力,”他说。“我曾经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关系,那是我首要的价值观。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说来容易。在自评过程中,我意识到,每天要分配精力给我珍视的人和事意味着我要戒掉饮酒的习惯,因为喝醉时我就不能真心陪伴妻子和孩子。它还意味着我要开始锻炼身体,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的压力,在家时才能拿出更多精力。戒酒、按时锻炼、陪伴家人,给我的人生态度带来了重大转折,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丈夫、更好的父亲和更好的上司。”

       

       

      你要记住这些要点

       
      • 从有记载开始,追寻使命感就是人类文明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主题。
      • “英雄之旅”需要调动、培养和更新我们最重要的资源——精力,才能协助我们完成最重要的使命。
      • 如果缺乏强烈的使命感,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生活无常的风暴里。
      • 当使命感从负面变成正面、从外部转向内部、从自我变成他人时,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强大、更持久的精力。
      • 负面目标源自缺陷,且充满防备性。
      • 内部动机指的是我们对某件事物本身渴望,渴望仅仅源于其带给我们的满足感。
      • 价值观能够提供实现目标的精力。它会带来精力管理标准的变革。
      • 在行动中体现的价值叫作美德。
      • 基于明确的价值观的设想蓝图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投入精力。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