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历史书籍 > 历史的温度 > 历史的温度2 > 张勋这个人

张勋这个人

这个人,总是和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辫子”和“复辟”。

1

1917年7月5日这一天,北京城外的卢沟桥,有两支军队交上了火。

一方,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下干将曹锟率领的“讨逆军”第三师,另一方,其实也是北洋军,不过他们人人脑后留了一条辫子,统称为“辫子军”。

他们为什么要交火?

因为“辫子军”的统帅张勋,不久前刚在北京城请出了已经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宣布“中华民国”下课,“大清王朝”重新上台。

天下震怒。

“张勋复辟”这件事,在民国史上堪称一幕精彩绝伦却又荒诞不经的闹剧。但很多人记住了张勋的荒唐,却未必能回答一些问题:

张勋

为什么张勋有那么大的胆子复辟?

为什么张勋还真的就那么轻易复辟成功了?

为什么真的有这么些人愿意跟着张勋复辟?

为什么张勋好不容易复辟了,却一触即溃?

为什么闯了那么大祸,张勋还得了善终,而且风光下葬?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了解张勋这个人就行。

张勋这个人啊,用五个字来形容他,不多不少,正好。

2

第一个字,是“勇”。

张勋,字少轩,江西省奉新县罗塘乡赤田村人,1854年10月25日出生。

张勋的童年并不幸福,早年父母就双双离开人世,他是跟着爷爷一起长大的。从小爷爷给他讲的,都是各种忠烈的故事。

1860年,太平军残部占领奉新县,张勋的爷爷被杀。张勋自此孤苦伶仃,被一许姓退休官员收留,在20岁的时候被推荐入伍。正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当然,“书生”张勋是算不上的,他也只是陪许家少爷念了几年私塾,而且只是爱看忠烈故事。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勋跟随湖南巡抚潘鼎新进入越南。张勋阵前不慌,听令到位,颇受潘鼎新赏识(也有人说他照顾潘鼎新也颇为到位),升为六品管带。

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张勋在东北率1000多名骑兵在大沙岭阻击日军,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战三天后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声名鹊起。“张勋的部队战斗力最强”的说法,开始渐渐流传开来。

1895年10月,袁世凯受命组建“新军”,开始小站练兵,想起了有这么一个打仗不要命的张勋,于是将他招至麾下,给了个营长的职位。

自此,张勋进入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北洋军。

张勋到底有多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革命党人群起响应。其他省份的清朝将领大多顺水推舟,宣布独立,但当时身为江南提督的张勋却死守南京,面对士气旺盛的革命军“江浙联军”,居然硬碰硬死扛了整整一个月,导致“南京战役”成了整个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所以说,有的人说张勋是平步青云,但一没文化,二没背景,三没钱财的张勋后来能爬那么高,哪有那么容易?

没有点拼命三郎的狠劲,张勋冒不出来。

3

但光有一身勇劲,一个人往前冲,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张勋能一步步被提拔上来,肯定还有他其他的特点。

那就是第二个字:义。

张勋带兵其实未必有什么谋略,但他讲义气。举两个例子。

中法之战的时候,张勋立了战功,广西提督苏元春赏了他两坛好酒。第二天,张勋手下的士兵在一条小溪中洗澡,忽然发现溪水酒香扑鼻,一看,是张勋命人在小溪上游将两坛酒都倒入溪水中,让手下这支部队都在酒香中洗个舒服澡。

甲午之战的时候,张勋亲自率卫队督战,一名士兵左臂动脉血管被打穿,张勋跳下马来,从自己兜里拿出皇上御赐的鼻烟壶,敲碎,将里面放的一些名贵药材敷在士兵伤口上。旁边人惊呼:“这鼻烟壶可是御赐啊!”张勋骂道:“妈的什么御赐!救人要紧!”那名士兵大为感动,立刻挣扎着又要返回前线。

张勋待手下的官兵很好,从不克扣粮饷,所以他的部队非常稳定,甚至出现父子兵同时在他部队服役的情况(但后来发展过头,张勋对部下极为纵容,所以张勋部队日常的军纪非常差,对老百姓--奸--yin-掳掠时常发生)。

张勋对老家也很好。他发迹之后,只要是老家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当时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学子,张勋都会给予奖学金,如果是奉新县出来的大学生,张勋将他们的吃穿用全包。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共产党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都曾受到过张勋的资助。而对当年收养他的许家,张勋一生感恩,许家的人一律安排得很好。

还有就是哥们儿义气了。

张勋不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而是以“经验丰富的基层军事干部”进入袁世凯的北洋体系的,所以相对于段祺瑞那批核心圈子而言,他并不是嫡系。

虽然没进核心圈子,但张勋为人豪爽,对待诸位兄弟挥金如土,又讲义气,再加上年长几岁,所以那批北洋将领都尊称他一声“老大哥”。

至于他后来真的以为自己是“老大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

有勇有义,张勋是不是还缺了个什么?

没错,那就是第三个字:“忠”。

这个“忠”字,可以说影响了张勋的一生。

之前就已说过,童年时的那些忠烈故事深深影响了张勋,所以他入伍后又勇又忠,也是他晋升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他既然进入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就应该对袁世凯忠心耿耿,怎么对大清王室如此肝脑涂地呢?

这还是得怪袁世凯。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后来发现洋大人们没打算治她的罪,所以又班师回朝。负责接驾回京的,就是张勋——他是被袁世凯派来执行这个任务的,当时还只是个团长。

能有机会服侍当今圣上和比圣上还“圣上”的太后,那还了得?

张勋一路上鞍前马后,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亲自为慈禧站岗,给慈禧留下了良好印象。慈禧是何等人物?国难当头,最难找的就是忠勇之人,所以慈禧也一直对张勋多有奖赏,让张勋受宠若惊,从此以能护卫皇室为荣。

1908年,光绪和慈禧在两日内相继归西,据说张勋长跪痛哭整日,两次流出的眼泪都是血水。

1911年,57岁的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虽然这一年大清王朝即将走向终点,此时的一个“提督”与以前的“提督”分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平民孤儿出身,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升任到“提督”一职的张勋而言,那也是万分荣耀的大事。

所以,武昌起义后张勋率部死守南京,固然说明他的勇,也说明了他的忠——他必须要效忠清王朝,因为那是曾给予他一生荣耀的恩主。

南京战败,张勋退入徐州,从此割据一方。作为为数不多的他还能做的效忠行为,他命令自己的部队一律不许剪辫子。

所以,张勋的部队,在那时候被称为“辫子军”,而他自己,被称为“辫帅”。

张勋手下的“辫子军”

5

如果说张勋只有“勇”“义”“忠”三个字,那他这辈子,就在徐州念叨着“皇恩浩荡”,也就过去了。

但他偏偏还有第四个字:“妄”。

张勋的这个“妄”,不仅影响了自己,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1917年,袁世凯死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握有实权的“北洋之虎”段祺瑞把徒有虚名的“大总统”位置让给了黎元洪,自己占了国务院总理的位置。

一个占了法统,一个领了实权,著名的民国“府院之争”(总统府和国务院)由此展开。结果为了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国宣战,两股势力彻底闹掰,段祺瑞宣布辞去总理职务(他支持宣战)。

黎元洪(左)和段祺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个人背后都有多股势力在博弈,水深得很。但有一个人就敢大大咧咧地站出来:你们都别吵了,都听我的吧!

这个人,就是张勋。

张勋一非北洋嫡系,二非北洋军阀里实力最强的(手下一共只有2.5万人左右),三非北洋军阀里官最大的(也就算是个“安徽督军”),但他就敢当这个“老大哥”,敢在徐州召开四次各省督军会议,最后还敢当上一个“十三省督军总盟主”。

然后,他就以“总盟主”的身份,向北京发出声音:都别吵了!让我来调停吧!

你说张勋是真的傻?他可不这么认为,他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盘:借“调停”之名进到北京,迎出溥仪,恢复大清!

但他还真的是傻:他总觉得他的这点小九九,人家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都是拥护的——皇恩浩荡,谁不念恩?

他把自己的想法,在徐州和自己的那些“生死兄弟”——各省的督军——都交了底,大家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唯唯诺诺,有的笑而不语。其中有一个人,就动了心思。

这个人叫徐树铮,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谋士,在民国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当过国务院秘书长,是外蒙古当时回归中国的关键人物,后被冯玉祥派人枪杀。

在段祺瑞看来,张勋要复辟,简直是痴人说梦。但徐树铮劝住了他:千万别阻止这位“老大哥”!

这就是张勋“妄”的地方——他以为他的忠义大旗一举,天下肯定群起响应!

但他根本料想不到,人家不会响应还罢了,还准备把他当棋子用。

1917年6月30日,张勋率5000名“辫子军”进京“调停”所谓的“府院之争”,-屁-股还没坐热,7月1日凌晨3点,就进了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对着当时11岁的溥仪三跪九叩,恭请“皇上复位”。溥仪在师傅陈宝琛的教导下,先是推辞了一次,然后“勉为答应”,宣布“共和解体”,自己“亲临朝政”。

随后,被封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顺带还被封了个“忠勇亲王”的张勋通电全国,宣布共和国解体,各地应该重新悬挂黄龙旗。

张勋在复辟前请来了之前在海外流亡的康有为一起造势。复辟之后,康有为满心以为自己会受封“内阁大学士”,结果清朝皇室认为本朝没出过不长长胡子的大学士,据说康有为专门去买了生发胶水涂抹。后来张勋封了康有为一个弼德院(相当于一个顾问机构)副院长,康有为大为不满,痛骂张勋。张勋知道后反骂康有为:他什么事情都没做,就想捞个大官,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这一通电,民众果然如同张勋想象的那样“沸腾”了:当时的北大教授李大钊直接就离开北京去了上海,鲁迅立刻去教育部辞职表示抗议,孙中山开始在南方组建军队准备讨伐,黎元洪死也不肯接受“一等公”的封爵,躲起来了……

当然,段祺瑞可不会躲,他正掐着秒表等着张勋复辟呢。

张勋复辟通电一出,段祺瑞立刻开始行动: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组成讨伐张勋的“讨逆军”,7月4日发布“讨逆檄文”,7月5日直接开到北京附近与“辫子军”交上了火。

面对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声,张勋惊了:你们当初不都是默认的吗?尤其是这个段祺瑞,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

张勋复辟后的北京城,又挂起了黄龙旗

段祺瑞可不管这些。7月5日两军开始交火,仅仅一周,“辫子军”就全线崩溃,不少张勋的士兵是自己割了辫子去投降了。

张勋一开始还死撑着在自己的宅子里不肯撤,依靠亲卫队做最后抵抗。段祺瑞吩咐人打一排空心炮弹进去,但里面放一颗实弹。

一发炮弹响,张勋决定放弃抵抗,躲进了荷兰使馆。

溥仪皇帝随即又宣布退位。

整个复辟行动,前后加在一起,一共12天。

6

最后就要说说张勋的第五个字:“运”。

“运”就是运气,张勋这人,运气真的不错。

有人可能会说,张勋复辟失败了,还叫运气不错?那是运气太差了啊!

拜托,什么叫运气差?就是做一件事差一点点成功了,最后功败垂成,才叫运气差。张勋的整个复辟行动,从头到尾,就不可能成功,和运气又有何关系?

张勋一生的运气,在于他娶了一个好老婆。

张勋一生好色,纳过10个妾,但始终对“正室”恭恭敬敬,因为那是他落魄时的发妻。他的这位妻子叫曹琴,和张勋共过患难,张勋一直对她言听计从。

但是,在复辟这件事上,张勋和自己老婆闹了别扭。筹划复辟的那段时间,张勋整天与人密谋,而曹琴每天都在反复劝他这件事千万做不得。

据《复辟始末记》(上海文艺编译社出版,1917年)的记载,在被张勋训斥了好几次之后,曹琴就派了自己一个最靠得住的侄子,拿了30万两银票,去广州拜会了孙中山,表示这钱是送给他支持革命的——她在为张勋留后路。

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倒也没拿张勋怎么样——说穿了,大家都知道他只是一个愚忠的妄人,只是对他监视居住。1918年,代总统冯国璋宣布特赦张勋,从此他又恢复了自由,不问政事。

但恢复了自由后,没钱怎么生活?这又要靠他老婆曹琴了。

曹琴极其精明能干,特别会投资理财,她把张勋的那些积蓄盘得风生水起。张勋晚年生活在天津,他名下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有70多家,资产超过5000万元。

在天津的张家,用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每天张勋吃的、用的、抽的,无不精细奢华。张勋喜欢看戏,每年三节两寿,张家总要搭台唱戏,各路门客、食客拜访,门庭若市。

1922年,张勋做七十大寿(提前做寿),京剧界数得出的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80多岁的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到天津的张家花园给张勋祝寿。光孙菊仙的出场费,张勋就甩出了600大洋,把孙菊仙感动得老泪横流:“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逊帝溥仪赐谥“忠武”。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复辟闹剧”的“总导演”,但张勋逝世后,政界闻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无论是黎元洪还是段祺瑞,冯国璋还是张作霖,都对他的“忠”大加赞美。

张勋晚年抱着小妾给他生的儿子

张勋的葬礼据说耗费10万大洋,灵柩最后被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江西百姓自发相送,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

当然,张勋还是带着他的那根辫子下葬的。

馒头说

张勋复辟那12天前后的北京城,真是挺有意思的。

先是街头巷尾都在传:“大清朝又回来了!”那些大清遗老都兴奋地走上街,开始庆祝。全城有两类店的货物立刻卖到脱销:一类是卖黄龙旗的,一类是卖假辫子的。

据说假辫子后来能卖到三两银子一条,还买不到。黄龙旗最后卖完了,很多人就拿了纸糊的黄龙旗挂在门口敷衍了事。

然后,12天一过,情况又逆转了。

街头巷尾都在传:“大清的皇帝又退位了!”然后那些大清遗老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满大街的黄龙旗又都被拉了下来,马路上到处是被人踩在脚下、没人肯捡的假辫子。

清末民国的怪儒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但他一直留着辫子不肯剪。

他到北大上课,因为留辫子被不少学生嗤笑,辜鸿铭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这句话,不仅当时适用,可能放到今天都适用啊。

读者评论

江南烟雨:张勋“忠”也好,“义”也罢,终是逆潮流而动、违民族之大势。如果活得长些,抗战时代才是真正检验他人品的时候……(作者回复:那他绝对不会做汉--奸-的,这我相信。)

Grace:“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看到这,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小时候被放进课文的鲁迅我读不懂,现在再看,愿我们都成为没有辫子的自己。

Chris同学:张勋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旧式军人的典范啊!拿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衡量他,真是这个标准下的产物啊!

陈建泽:文中提到张勋复辟好像是被人利用,他的复辟对段祺瑞来说有什么好处吗?(作者回复:段祺瑞本来已经辞职离开北京了,张勋攻入北京,赶走了黎元洪,然后段祺瑞打败张勋,以“三造共和”的姿态出现。黎元洪引咎辞职,段祺瑞重新回到权力舞台。)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