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人性的优点 > Chapter 04掌握让自己快乐的7种方法

Chapter 04掌握让自己快乐的7种方法

Section 01
美好的语言能改变生活

很多年前,我曾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一期访谈类节目。录制现场中,有人问我:“在你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到目前为止,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懂得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我知道了你的思维方式,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思维模式塑造着一个人的人生,而心理状态则决定着这个人的命运。爱迪生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否则,人岂不成了别的?

如今,我深信不疑,我们每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使事情得以妥善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伟大的哲学家兼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马可•奥里利乌斯,仅用6个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决定人生。”

的确,如果我们的思想乐观向上,我们就会活得很快乐。反之,我们就会生活在愁云惨雾里,消极悲观。一想到恐惧的事,就会变得战战兢兢;一想到自己身体不是这会出问题,就是那可能有毛病,结果病就真的找上门来;一想到自己可能干什么都干不好,那无论做什么,等着你的一定是失败;一旦觉得自己比谁都活得可怜,不用说,所有人都会敬而远之。诺曼•文森特•皮尔说过:“其实,你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但是你的想法却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

是不是感觉,我在提倡面对苦难时要盲目乐观?

不妨肯定地说,这当然不是。因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我一贯主张,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不要消极以待。换句话说,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遇到的问题,而绝不是无用的担心。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从我的切身体会来说,每次我走过纽约交通拥挤的街道时,我只是关注,但并不是担心。关注意味着找出问题,并冷静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担心则意味着迷失在怪圈里抓狂,但于事无补。

可偏偏就有一些人,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仍然昂首挺胸,仪容整齐,丝毫不乱,我认识的洛厄尔•托马斯就是这样的。曾经非常幸运地和他合作,在他拍摄的电影公演时,与他一起见证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洛厄尔•托马斯和他的助手多次深入前沿阵地,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从而掌握了T.E.劳伦斯和他那支阿拉伯军队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并以纪录片的真实性为出发点,多角度地记录了艾伦比在圣地取得的那场胜利。

回到伦敦,洛厄尔•托马斯发表了名为“巴勒斯坦的艾伦比,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讲,声情并茂地讲述他在战场上的那段传奇经历。演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在伦敦乃至全世界迅速走红,影片也成了热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伦敦柯芬园的皇家歌剧院分享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以及展示纪录片的时候,观众席座无虚席,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为此,皇家歌剧院不得不一次一次地推迟伦敦歌剧季,而且一推就是六周。

在伦敦一炮而红后,他又在全世界掀起一股热潮。可就在他登上人生巅峰没多久,倒霉的事一件一件地与他不期而遇。他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伦敦,毫无征兆地破产了,当时我就和他在一起。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只能在最廉价的餐馆吃最廉价的面包。可是,即便是这样,饭钱我们也付不起,只能靠苏格兰著名艺术家詹姆斯•麦克贝伊借给我们。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洛厄尔•托马斯面对高额债务和巨大失败,虽然有些沮丧,大有英雄落幕之感,但他时刻关注麻烦,而不是担心。并且他深知,自己一旦被失败击垮,就会被所有人看不起,甚至遭到唾弃,其中就包括他的债主。

每天早晨,洛厄尔•托马斯出门的时候,都会买一朵漂亮的花插在扣眼里,然后挺胸抬头,精神抖擞地走过牛津大街。他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永不言败。因为他觉得,挫折仅仅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想成功,就必须经历磨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海菲德认为,思想会对身体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并且,他在他的《力量心理学》中做了精彩的诠释:“为了准确测定心理暗示对身体力量的影响,我请来3个人,协助我做这项实验。我让他们尽力握紧测力计,在3种不同情况下进行了测试。”

首先,他在这3个人正常清醒的状态下,展开测试实验,这3个人的平均握力是101磅。

随后,海菲德给这3个人催眠,并不停暗示:他们非常虚弱。结果平均握力只有29磅,还不到正常情况的1/3。尤其,这3名实验者中还有一个职业拳击手,当在催眠中告知他很虚弱时,他觉得“自己的胳膊只有婴儿那么粗”。

最后一次测试时,海菲德给他们催眠的同时,告知他们是非常强壮的,结果平均握力高达142磅。不难看出,当他们被灌输了积极的心理时,他们的体能提升了将近50%。

而这恰恰证明了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巨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思想的神奇作用,我引用一下美国年鉴上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故事。如果要详细地讲完这个故事,估计得另写一本书了,所以我只是简略地讲述一下梗概。

故事发生在10月一个特别寒冷的夜晚,那时内战刚刚结束,满目凄凉。在马萨诸塞州埃姆斯伯里的大街上,一个流离失所的穷苦女人,衣衫褴褛,饥寒交迫,趔趔趄趄地走着。她走到韦伯斯特太太家的大门前,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她叩响了大门。

韦伯斯特太太打开门,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女人让她心里一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她觉得“她的体重也就只有八九十斤,瘦得皮包骨。似乎,大风随时都能把她刮走”。这个女人就是格拉瓦夫人,她见韦伯斯特太太打开大门,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迫不及待地说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了,希望好心的韦伯斯特太太能够收留她,让她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个长久以来,日夜困扰她的问题。

韦伯斯特太太是一位退休船长的妻子,为人和善。她很同情眼前的格拉瓦夫人,非常热心地说:“就住在我家吧!反正这所大房子也只有我一个人居住。”格拉瓦夫人在韦伯斯特太太家家住了下来,两个人相处得非常融洽,要不是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突然来访,也许格拉瓦夫人会在那一直住下去。

那一天,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尔•埃利斯从纽约回来度假。他发现了格拉瓦夫人,见有陌生人住进岳母家,他特别不爽,连连大声说:“我绝不允许一个无赖待在我家里。”他可不是说说的,而是付出了行动。可怜的格拉瓦夫人被他撵出了门。此时,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格拉瓦夫人在雨中瑟瑟发抖,踉踉跄跄地走着,不得不继续沿街寻找栖身之所。

讲这个女人,关键在于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她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注定会被写进历史。她的全名是玛丽•贝克•安迪,拥有几百万信徒的基督教科学奠基人。

这么响亮的头衔,对于当时的玛丽•贝克•安迪而言,她是绝对不敢想的,因为与她朝夕相伴的除了疾病、痛苦,就是厄运。

玛丽•贝克•安迪命运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在新婚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第二任丈夫看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抛下她带着情人私奔了,后来死于贫民窟。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可因为贫穷、疾病,她无力抚养他。为了不让儿子饿死、病死,她不得不把4岁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虽然儿子送了人,可她时常去看他。后来,由于内战,居无定所的玛丽•贝克•安迪失去了儿子的消息,31年来再也没有见过,更无从知道儿子是生是死。

也许是久病成医。多年来,玛丽•贝克•安迪一直对精神疗法情有独钟,但也仅仅是爱好。后来,在马萨诸塞州林恩市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改写了她的一生。

在那个寒冷的冬日,玛丽•贝克•安迪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市中心的街道上,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不省人事。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发现她并把她送去了医院。由于她脊椎骨伤势严重,她不停地痉挛、抽搐。医生诊断,她没有多少日子了。即便上帝垂青,有奇迹发生,她也站不起来了。

玛丽•贝克•安迪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一边翻看着《圣经》,一边随时恭候死神降临。她看到圣徒马修的一段话:“于是,他们把一个因中风而瘫痪在床的人抬到耶稣面前,耶稣对他说:‘孩子,放心吧!我已经赦免了你的罪行,站起来吧!把你的床也带走,回家去吧!’说完,那个人就真的起身回家去了。”她觉得这段话说得太好了,简直就是对她说的一样。玛丽•贝克•安迪心里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坚定的信仰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她很快就能下床走路了。

后来,玛丽•贝克•安迪回忆说:“那次经历就像树上掉落的苹果,指引我找到了治愈自己和他人的良方。可以说,我找到的这个科学方法,秘诀就是来自内心的力量,是人的良性心理效应。”

就这样,玛丽•贝克•安迪创立了新宗教——基督科学,还是世界上唯一由女人创立的流行于全世界的宗教,其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或许,你现在一定有个疑问:“卡耐基是不是向人们兜售基督科学?”实际上,我不是基督教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我渐渐注意到思想的巨大变化。35年来,我在成人教育领域日积月累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人们可以摆脱忧虑、恐惧和许多病痛,思想转变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也是扭转一个人人生的关键所在。

这在我的学生弗兰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弗兰克住在明尼苏达州西爱达荷街1469号。由于忧虑,他一度处于崩溃状态。他告诉我说:“我对一切都忧心忡忡,我担心自己过于瘦弱,担心自己掉头发,担心自己赚不够足够的钱娶老婆,甚至担心自己做不了一个好父亲,担心自己喜欢的女孩儿嫁作他人妇。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这时,我又开始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并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胃溃疡。这些事搅乱了我的思维,我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不得不辞职。可忧虑如影随形,在我心里越聚越多,最后竟像一个没有阀门的高压锅。巨大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一点气来,我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如果你从未经历过精神崩溃,那你祈祷吧!祈祷上帝永远不要让你遇到这件事。因为身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痛苦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没有可比性。另外,我的精神崩溃非常严重,甚至没办法走回自己的家。我思维混乱,没办法和别人正常交流。我也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每天诚惶诚恐,一点点细小的声响都让我心惊肉跳。我不想见任何人,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抱头大哭。”

弗兰克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那时,对我而言,每一天都是折磨,我觉得我被所有人抛弃了,就连上帝也不要我了。我满脑子都是投河自尽的想法。后来,我决定换个环境。我决定去佛罗里达,希望能够重新开始。在我即将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的父亲递给我一封信,并一再叮嘱我,到了佛罗里达再打开。当时,佛罗里达正是旅游黄金季节,旅馆家家爆满。我找不到住的地方,只好租了一个车库,暂时安顿下来。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我开始四处找工作,不料处处碰壁。我百无聊赖,整天躺在沙滩上,郁闷的心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感觉比在家还让我抓狂。这时,我想起了父亲的信,便拿了出来,打开它。父亲在信中说:‘儿子,你现在已经离家1500英里了,但你没感觉到任何好转,对不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带走了烦恼的根源,那就是你自己。你依然是最棒的,身体和头脑都没有任何问题。其实,并不是曾经的经历打败了你,而是你对待问题的悲观态度使你一败再败的。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人。如果你现在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就赶快回家吧!现在一切都不晚,你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弗兰克说他读到这里,特别生气:“原本我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安慰、同情,而不是教导。我当时特别生气,决定永远不回家。那天晚上,我在迈阿密大街盲目地走着,刚巧路过一个教堂,里面的人正在做弥撒。因为我实在没地方可去,就进去了,听到有人正在布道:‘征服心灵远比征服一座城市还要难。’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没想到,在这圣洁的教堂里,能听到和父亲信中一样的思想。在那一刻,我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有生以来第一次可以清楚理智地思考问题了,并马上意识到自己以前有多愚蠢。可以说,能这么透彻地看清自己,真是让我大吃一惊。以前,我无数次地想改变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却从来没想过,我真正需要改变的仅仅是自己的思想。”

弗兰克笑了笑,接着说道:“当晚,我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第二天一早,我早早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回家的火车。一个星期后,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4个月后,我娶了那个我担心会嫁给别人的女孩儿。我现在有5个孩子,我们一家人生活非得非常幸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我都很富足,真的感谢上帝对我这么仁慈。在我精神崩溃的那段时间,我只是一个小部门的夜班工头,手下也不过8个人。现在,我已经是我们工厂的部门主管,管理着450名员工。我觉得,我的生活处处雨露阳光,每一天我都过得特别踏实,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以及前进的方向。实际上,生活永远不可能没有一帆风顺,只是后来我在偶尔遭遇忧虑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要调整好思想、状态。就这样,我顺顺利利,一路走了过来了。”

“我一直很庆幸,我曾经精神崩溃过,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特殊的经历,我才意识到思想对于人的行为会有多么大的影响。现在,我完全掌控了我的思想,让它为我所用,而我再也不会被它掌控了。可能人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明白很多道理!我现在终于明白父亲那些话的真正含义了,他说得非常对,不是外部环境让我遭遇痛苦,而是我对这些境遇的看法、态度有问题。毫无疑问,当我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时,我认为我已经不药而愈了。”这就是我的学生弗兰克的故事。

我深信,内心的快乐和平静与我们身处何地,拥有什么,我们是谁,根本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实际上,外部环境与心理状态关联不大。我们不妨看看老约翰•布朗的故事吧!

老约翰•布朗因占领了位于哈博斯费里的兵工厂,以及煽动农奴反抗而被判绞刑。行刑那天,他坐在自己的棺木上被送往刑场。负责押送的警卫一脸紧张与担心,生怕出什么差错,可老布朗神情自若,从容而淡定。他望着远处高耸的弗吉尼亚州蓝岭山脉,大声说:“我们的国土多美啊,以前没有好好地欣赏它,现在真的太遗憾了。”

如果这一个故事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再来听听罗伯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的故事。罗伯特•斯科特打破了英国人从未到过南极的历史,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在他返回过程中,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各种险境,可谓是惊心动魄。

当时,他们已经没有了食物和燃料,但上帝没有因此而眷顾他们,极地的暴风雪不眠不休地肆虐着,完全封锁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在世界尽头,他们已经被困11天了,饥饿严寒如影随形。极地的大风像刀子一样锋利,所过之处,摧枯拉朽,即便是冰脊也能切断。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他们拿出了事前准备好的鸦片。这些鸦片,是他们临出发时准备的,就是用来防备没有希望生还时,服食后可以舒服地死去。但是,他们没有用鸦片,而是拥抱着,唱着欢快的歌死去的。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冰冻的尸体,从遗体上翻到了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封信,其中写道: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足够的勇气,那么即使坐在去往绞刑场的棺木上,我们还可以欣赏最美的风景,就算是饥寒交迫地等待死亡,那又如何?我们仍然可以欢歌。

300年前,英国诗人弥尔顿失明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真理。

心灵是它自己的居所,
可以把地狱变天堂,
把地狱变天堂。

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话。

拿破仑拥有世人渴求的一切荣耀、权力与财富,但他在圣•海伦纳说:“我人生中数不出超过6天的快活日子。”而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根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她觉得:“生活太美好了!”

我已经走过半世纪的风雨,如果有人问我你学到了什么,那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为你带来平静。”

其实,这句精辟的话不是我原创的,爱默生早在散文《论自立》中说过:“政治上的胜利、房产上的收益、恢复健康、他乡遇故知等其他外部事物,都会令你精神振奋,让你觉得好日子已经在向你招手了。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为你带来平静。”

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伟大哲学家埃皮克提图就曾劝诫人们:“错误的思想远比肿瘤和脓肿可怕得多,我们一定要剔除干净。”

1900多年前埃皮克提图就说了这句箴言,现代医学以科技手段充分证实了这个观点。

罗宾逊医生说:“在霍普金斯医院就诊的绝大多数病人,普遍存在着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就连五官科病人也不例外。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生活失衡所致。”

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田,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家,在所有16世纪的作家中,他是最被现代人接受和崇敬的一位。他奉为一生的座右铭是:“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至于对待问题的态度,则完全取决于自己。”

列举了上面一个个小故事,我只是想说,在你面临困境时,你仍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来改变你的精神面貌。是的,这正是我要表达的。不仅如此,我还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你以前觉得很神秘、很深奥,其实非常简单。

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大师。他发现:“从表面上看,行为取决于情绪。但实际上,行为与情绪是同时进行的。态度能改变行为,却无法改变情绪。因此用意志力控制行为,才会间接地改变情绪。”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靠简单地下定决心来改变情绪,但可以改变行动。一旦你的行动改变了,情绪自然也就跟着变化了”。

为了更加明白地阐述这个观点,威廉•詹姆斯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你现在很不快乐,那么变得快乐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开心地坐直身体,然后尝试着开心地说话、做事情。”

也许你会问,这么简单的方法真的有用吗?请你相信,它非常有效,你不妨可以试试。请你跟着我做,保持快乐的微笑,挺直身体,深吸一口气,然后唱段歌。假如你不会唱,那也没关系,你可以吹口哨。抑或你连口哨都不会吹,那就小声地哼唱。结果是不是和威廉•詹姆斯说的一样,你很快乐?当你表现得很开心的时候,忧愁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了。

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生活奇迹。我认识一个老妇人,为了个人隐私,我暂时隐去她的名字。我一直相信,假如她知道了这个秘密,她所有的烦恼都会在24个小时内无影无踪。她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的不幸使她成了一名寡妇,而她也从未尝试着让自己快乐。可一旦有人问她过得怎么样,她又总说自己过得很好,很快乐。但她的落落寡欢和抱怨又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假如你有我这样的经历,你就知道我的痛苦了。”在她面前,表现得阳光快乐似乎都是一种罪过,感觉特对不起她似的。实际上,比她不幸的女人太多了。至少,她丈夫过世后给她留下的保险金,足使她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另外,她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随时都可以把她接过去,照顾她。即便这样,你也休想在她脸上看到笑容。她抱怨3个女婿小气,3个女儿从来不给她花一分钱。可她在孩子家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一分钱不掏不说,还说自己的钱留着将来养老。她把自己和整个家庭都带进了痛苦的深渊。真的要把事情搞成这样吗?这一点非常让人郁闷。其实,只要她稍微改变一下,她就可以把自己从一个可怜、痛苦的老怨妇,变成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家长。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并不难,她只需要做出开心的样子,以及付出一点点爱心,而不是整天陷在痛苦里无法自拔。

我还认识一个叫英格勒的人。他能活到现在,就是这个秘密救了他。当时,这个住在印第安纳州的男人祸不单行,他先是得了猩红热,治愈后又患上了肾炎。他遍访名医,尝试过各种偏方,但他的病就是不离不弃,怎么治也治不好。就在不久前,他又出现了并发症,血压猛升,最高值达到了危险的214。而且他的病情还在继续恶化。医生告诉他,尽早安排后事。

他说:“回到家,我确定了自己买过的保险还在有效期。我开始请求上帝,饶恕我曾经犯下的错,然后就开始郁郁寡欢,特别消沉。似乎,每一天我都高兴不起来,把全家人搞得也都心事重重。就这样,过了一周自怨自艾的日子后,我对自己说:‘你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傻瓜,说不定还能活一年,为什么不趁着还没死,让自己活得洒脱些呢?’于是,我挺起胸膛,面带微笑,努力装得一切都很正常。说实话,开始时的确很困难,但我努力让自己开心起来。而这,不仅救了我的家人,更是救了我自己。因为我发现,我真的感觉好多了,那感觉就和我装出来的样子一样好,并且一天比一天都好。按医生说法,几个月前我就该进棺材了,可我现在仍然心情愉快地活着。而且,血压也开始下降。我明白,如果我还像以前那么活着,医生的诊断早就成了事实。但我什么都没做,只是改变了心态,结果就给了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

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假装快乐、树立阳光快乐的心态,就能挽救一个人的命,你还愿意为自己小小的不幸而多一份不开心吗?当你只需装着很高兴,就能让身边的所有人都很快乐时,你为什么不能高兴呢?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书,让我获益匪浅。那就是詹姆斯•艾伦写的《当人类思考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人们改变对事物和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他人也会随着改变。如果一个人想要彻底地改变思想,那他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能够真正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他的思想。也就是说,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有所成就。相反,则一事无成。

《创世记》中记载,造物主很慷慨,赐予了人类主宰世界的权利。可我对这个丝毫不感兴趣,我只想控制我自己,以及我自己的思想、情绪、心态、精神。令我满意的是,我随时都可以用行动完美地取得控制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只要你抛开坏情绪,把恐惧转化为奋斗,那么所有的不幸都会成为激励人生的动力。”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为自己的快乐而奋斗吧!

为了自己的快乐,我们不妨按照“就在今天”做一个快乐的计划。这个计划非常激动人心,也非常管用,我已经送出几百份。这个计划是预言家西比尔帕特里奇在30年前写的。我一直认为,只要人们照着做,他们的大部分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生活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就在今天

1. 就在今天,我要变得快乐。就像林肯说的那样:“人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情,想多快乐就多快乐。”

2. 就在今天,我会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让时代适应我的意愿。我会坦然接受我的家庭、事业和运气的变化。

3. 就在今天,我会重视健康。坚持锻炼、关爱自己、合理调理身体、绝不忽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4. 就在今天,我会强化自己心智。我会学习有用的知识,不做精神空虚的人。我要阅读一些需要勤奋、思考和专注的书籍。

5. 就在今天,我将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磨炼自己的灵魂:我要做好事而不留名,还要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只是为了让心灵美好,主动做至少两件不想做的事。

6. 就在今天,我要让自己受人喜欢。我会穿着得体,注意仪表、仪态,轻声慢语,举止高雅,尽可能地给别人多赞扬、少批评,不挑剔扑面而来的任何人和事。

7. 就在今天,我会集中精力做好今天的事,而不是试图用一天时间解决一生的问题。一想到一辈子都如此,我就有点恐惧,但坚持当下一天工作12个小时可以做到。

8. 就在今天,我会制定详细的人生规划。把每个小时要做的事都记下来,并严格执行。也许我不会完全按照计划去做,但至少可以避免遇事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或当断不断。

9. 就在今天,我会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安静地独处,彻底地放松。在这半个小时里,我会祈祷和期待一些美好的未来。

10. 就在今天,我将无所畏惧。尤其敢于快乐、积极欣赏美丽的事物,敢爱,也敢于相信我爱的人也会爱我。

想要拥有平和快乐的心态,原则一:

积极思考,快乐做事,那么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快乐。

Section 02
得不偿失的报复

几年前一个晚上,我到美丽的黄石公园游玩。当时,我和其他游客一起坐在露天观景台上,面对着茂密的松林,等待那个让人既怕又爱的大家伙——森林灰熊出现。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灰熊终于出现了。只见它大摇大摆地走到灯光下,旁若无人地吞吃一家公园旅店倒掉的垃圾。坐在马背上的森林管理员非常友好,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一些关于灰熊的基本常识。他说,在西方的动物王国里,灰熊几乎所向披靡。也就只有北美野牛以及科迪亚克棕熊,才有与之抗衡的力量。但我突然注意到,走出森林的不只有灰熊,还有一头臭鼬,它正和灰熊一起分享食物。灰熊知道,只要它一爪子拍下去,这只臭鼬就会魂飞魄散,但它没有那么做。因为经验告诉它,这样做太不值得了。

我从小在农场长大,对于臭鼬并不陌生。这个家伙一旦遇到危险,就会散发出奇臭自保。那真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味道。小时候,我在篱笆边捉过臭鼬;长大后,也曾在纽约的人行道上遇到过。痛苦的经验告诉我,招惹它真的很不值得。

毫无疑问,当我们憎恨敌人时,我们就赋予敌人更大的力量来压倒我们,这对我们的睡眠、饮食、血压、健康和快乐都很不利。如果敌人知道他们给我们造成了这么多的麻烦,他们一定会载歌载舞地庆祝。我们的仇恨没有伤到敌人一丝一毫,而自己心绪不宁,跌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你被小人坑害过,就在朋友录上抠掉他的名字,然后忘掉这段痛苦的经历吧!千万不要去报复,因为当你决定报复时,你就已经输了,你给自己的伤害远比给敌人的多得多。”看上去,这段话好像出自哪个乐观派之口,实则不然,这是密尔沃基警察局发布的一则公告。

也许有人会问,报复别人怎么就能伤到自己呢?其实,这种伤害不是特定的哪一个方面,而是方方面面。《生活》杂志报道,它可能危害你的健康。《生活》杂志上说:“患有高血压的人,绝大部分心存怨恨。而长期的怨恨就会造成慢性高血压和心脏病。”

最近,我的一个好朋友心脏病发作。她的医生让她卧床静养,并且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动怒。因为医生知道,如果一个人心脏不好,任何一点怒气都可能是致命的。也许你不相信,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华盛顿一个餐厅老板就因为生气而丧命。那里的警察局长和我很熟,他在信中和我说:“几年前,68岁的威廉老板就死于愤怒。威廉拥有6家咖啡馆,基本日进斗金。当时,他的厨子喝咖啡时没用茶托,这让他大为恼火,觉得厨子损害了咖啡厅形象。于是,他就拿着手枪追杀厨子。追着追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威廉突然倒地,再也没有醒过来,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枪。这事惊动了警察局,经法医鉴定出具了验尸报告,上面写着:怒气引发心脏衰竭致死。”

耶稣说“要爱自己的仇敌”时,也是告诉我们如何青春永驻,容颜不老。我相信,你一定看到过因愤怒而满脸皱纹的女人。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最好的整容方法,就是拥有一颗仁爱、宽容、温柔有爱的心灵,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容光焕发的了。

仇恨太可怕了,甚至会让我们寝食难安。《圣经》上说:“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如果你的仇敌知道你心怀憎恨,使自己处于身心疲惫,容颜憔悴,甚至心脏病发,一命呜呼时,他们一定高兴得手舞足蹈,偷笑不止。

即便我们不能做到爱自己的仇敌,但至少会爱自己。只要我们爱惜自己,我们就会控制自己情绪,从而掌控自己的幸福、健康以及容貌。就像莎士比亚所说:

对仇敌怒火中烧,烧毁的只是我们自己。

当耶稣说原谅敌人77次时,暗藏着双重含义。一方面,他是告诉我们如何远离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烦恼。另一方面,他是为我们提供做生意的机会。

我写到这节的时候,翻出了乔治•罗纳从瑞典乌普萨拉寄给我的信。那时,他是驰名维也纳的大律师,从事律师工作很多年,经验相当丰富。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乔治也不例外。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避难。由于身无分文,他急需找到一份工作。因为他会几国语言,便把方向定在进出口公司文职一类的工作上,一连投出许多求职信。不久,陆陆续续有了回信,可几乎不是说由于战争,他们公司已经不需要这种服务了,就是说他们已经备注了他的名字、联系方式,以后如有需要就会立刻联系他之类委婉拒绝的话。但有一封信很特别,直截了当地说乔治:“你对我们的业务简直是一窍不通,不仅错得离谱,还愚蠢至极。我可不需要什么文书。即便需要,我也不会雇请你。你连瑞典语都写不好,一封求职信居然错误连篇。”

读到这儿,乔治气得浑身发抖。他愤愤地想,这个瑞典佬还说我写不好呢,他没看看他自己,整个回信就没有几句是对的。越想越生气,乔治立刻写回信,精心组织语言,仔细措辞,打算好好教训瑞典佬一下。可是他停了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就知道这个瑞典人不是正确的?我是学习过瑞典语,但它毕竟不是我的母语。也许真的是我错了,只是我自己还没意识到而已。看来我真的应该好好学学瑞典语,免得找不到好工作。或许,我应该感谢那个人呢,因为他无意间竟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尽管他言辞有些失礼,但这根本比不上他对我的帮助。所以,我要给他写封感谢信。”

想到这儿,乔治撕毁了正在写的那封言辞激烈的信,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重新写了一封:“收到您的回信,真是太感谢了。谢谢您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回信给我!尤其您还不需要文书,这更让我感动。我很抱歉,之前对您及您的公司了解得还不透彻。现在,我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我了解到,无论是您,还是您的公司,都是业界佼佼者。我并不知道自己在求职信中有许多语法之类的错误,我很惭愧,同时也向您致以歉意。我会努力提高瑞典语,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此,再一次感谢您,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机会自我完善。”

几天后,乔治收到了这个瑞典人的回信,信中邀请他去公司面试。乔治通过了面试,得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通过这一次,乔治悟到了“婉转回答可以平息怒火”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是圣人,或许我们真的做不到爱我们的仇敌。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我们至少应该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我问过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他父亲是否怨恨过别人。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说:“没有,从来没有过。”

俗话说:“愚蠢之人不懂愤怒,聪明人拒绝愤怒。”

而这,恰恰是纽约前市长的人生哲学。他被趣味低下的报刊诋毁,又被疯子开枪射中,命悬一线。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豁达地说:“每晚睡前,我会彻底忘记这一天所有对我不利的人和事。”

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如果是这样,不妨看看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是怎么说的。

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其《悲观论》一书就把他的极端悲观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人生是徒劳、痛苦的旅程。所以每到一地,他都会留下悲凉的印记。但是,无论怎样绝望,叔本华仍说:“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要心存怨恨。”

伯纳德•巴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做过威尔逊、哈丁、柯立芝、胡佛、罗斯福和杜鲁门6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我曾拜访伯纳德•巴鲁,向他请教:受政敌攻击时可曾心慌意乱过?“我不会让任何人侮辱我、影响我。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有本事能够激怒我,打扰到我,除非我允许。语言更伤不了我。”

一直以来,人们特别敬重那些能够原谅自己敌人的人,觉得他们很伟大。加拿大贾斯珀国家公园,湖水山川交相辉映,景色秀美,引人入胜。我经常去那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眺望西方最美丽的艾迪斯•卡维尔山。

或许,你很难想象,壮丽的艾迪斯•卡维尔山的名字,竟来自一个女子的名字吧!这个女子就是英国护士艾迪斯•卡维尔。1915年10月12日,她像圣徒一样死于德军枪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便用她的名字命名大山。

也许你要问:她犯了什么罪?她曾在布鲁塞尔偷偷收留、照顾受伤的英法士兵,并帮助他们逃亡荷兰。事发后,艾迪斯•卡维尔被捕入狱,关押在布鲁塞尔的军队监狱中。

行刑前的那个早上,英国牧师走进她的牢房,为她做行刑前的祷告。她非常平静,只说了两句话。可她当时绝没想到,就是这两句话,被永久地刻在她的墓碑上,世代传诵。“我知道,单纯地爱自己的国家还远远不够。我不应该对任何人心怀恨意。”4年后,她的遗体被送往英国,在西敏寺接受人们的致哀后下葬。

原谅敌人并不难,只要全身心投入更重要的事业中去,并且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也只有这样,任何侮辱和憎恨才会变得微不足道。同时,也就没有什么能够分散我们的精力了。这样的事例很多,极具代表性的还有,1918年,黑人教师、牧师劳伦斯•琼斯在松林里被处以死刑的可怕事件。

认识并熟悉劳伦斯•琼斯时间并不长。几年前,我参观过他创办的那所松林乡村学校,还给那里的学生做了演讲。只是造化弄人,如今这所学校已是全国最有名的学校之一了。但这都不是重点,因为我要说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密西西比州有传言说,德军正在鼓动黑人武装暴动。而我上面提到的劳伦斯•琼斯就被指控成策划者和组织者,并被逮捕。这事说来也巧,当时一群白人在教堂外听到劳伦斯•琼斯对教徒喊:“生命就是一场战斗,每个黑人都应当穿上盔甲,为生存而占,为成功而战。”“战斗”“盔甲”,不用再说什么了,带着对黑人的偏见、歧视,这两个词足够外面的那群白人展开想象了。他们以为逮到了大人物,激动得奔走相告。他们迫不及待地召集一伙暴徒,冲进教堂,用绳索捆住劳伦斯•琼斯,不容分说地往外拖,一直拖到了一英里之外那片松林里的柴堆上。他们点燃火柴,准备对劳伦斯•琼斯施以火刑和绞刑。这时,就听有人大喊:“让这个该死的黑人说几句话吧!说呀!快点!”劳伦斯•琼斯站在柴堆上,脖子上套着绳索,从容不迫地讲起他的生活、事业。

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艾奥瓦。他说,在大学期间,他品学兼优,学识、音乐天赋,都备受老师和同学称赞。所以大学一毕业,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有人请他加入酒店行业,有人愿意资助他进行音乐方面的深造,但他一一谢绝了,只因为当时的他怀揣梦想。

那时,他被华盛顿的故事鼓舞着,一心一意要帮助黑人中那些不识字的穷苦人。他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过上富裕的生活,自己甘愿为此而奋斗一生。所以,他才来到这个最落后的杰克逊镇乡下,拿着当了手表得到的1.65美元,用树桩做桌椅,在森林中一块空旷的空地上,办起了学校。

劳伦斯•琼斯告诉那些迫不及待要给他用刑的暴徒,尽管他现在教育那些从未上过学的孩子,困难重重,但他决心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农民、厨师和管家。他还告诉那群白人,在他办学过程中,有哪些白人给予了他帮助,谁资助了他土地、木材、家畜,谁资助了他钱,他永远感激他们。

事后,也有人问他,恨不恨那些想烧死他的人。劳伦斯•琼斯回答说,他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根本没有精力、时间去怨恨。他说:“我根本没有时间争吵,更没有时间怨恨,同时也没有谁有资格让我去恨他。”

劳伦斯•琼斯这番推心置腹、只为他人不为自己辩护的话,顿时让周围闹哄哄的人群肃静下来,态度也开始慢慢地变得温和。不久,一位老兵终于打破沉静,站出来说:“我相信这孩子说的都是真话。我认识他提到的每一个白人。这个孩子一直做的都是善事,错的是我们。而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帮助他,而不是绞死他。”说完,老兵摘掉自己的帽子,开始在人群中传递。这群刚刚还要绞死他的人中,募集了42.5美元,帮助劳伦斯•琼斯办教育。

劳伦斯•琼斯说的,“我根本没有时间争吵,更没有时间怨恨,同时也没有谁有资格让我去恨他”,成为永恒经典,一直流传了下来。

19世纪前,从奴隶到哲学家的埃皮克提图曾说:“我们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命运总会让我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且,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没谁逃得过。而那些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怨恨、诽谤、责难任何人。”

纵观美国历史,大概没有谁像林肯那样,遭受过那么多人的诽谤、误解、憎恨、出卖。可是,根据赫登的《林肯传记》记载:“林肯从来没因为自己的喜恶评判过一个人。一直以来,只要觉得这件事谁有能力胜任,他就会聘用谁,从来不因为这个人中伤过他,或是对他无理过,就否认这个人……据我所知,他更是从未因为某人是自己的政敌,就给人家革职。”林肯认为:“没有人应当为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表扬或是批评,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生活环境、习惯和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制约,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

无疑,林肯是对的。如果经历过我们的仇敌所经历过的一切,大概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不可能做出别的选择。诚如克拉伦斯•丹诺所说:“千万不要憎恨我们的敌人,怜悯他们吧!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没有让我们和他们一样。不要试图谴责、报复打击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他们足够多的理解、同情、帮助、宽恕和祝福。”

从小到大,我的家庭每晚都要阅读《圣经》,并虔诚祷告。到现在,我的耳边仍然回响着父亲在密苏里农场里,不断念着的耶稣的那些话。我一直觉得,只要人们心怀信念,这些话就会世世代代传诵下去:“爱你的敌人,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仇恨你的人,并为迫害你的人祈祷。”

我父亲之所以得到了一生的安宁,完全是因为他一直都在践行耶稣的那些话。

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请记住:

原则二:

永远不要报复你的敌人,因为一旦这样做,你得到的自我伤害远大于对敌人的伤害。让我们以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榜样,不在讨厌的人身上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

Section 03
懂得感恩

人与人相逢,似乎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早也不晚,就在那一刻。最近,我在得克萨斯州就遇到一个怒火万丈的商人。有人偷偷提醒我,假如你遇到他,不出15分钟,他就会和你抱怨。开始我还有些将信将疑,没想到事实还真是这样。让他如此生气的这件事,发生在11个月以前。虽然已经过了这么久,他还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在和他见面的那段时间里,他就没有提过其他事情,翻来覆去就是这件事。

其实,这件事也不是多大的事。圣诞节时,他给34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奖金,每人大约300美元。这些钱看似不多,但按当时的物价和工资水平来讲,已经不少了。奇怪的是,这些人拿到奖金后,没有一个人说出感谢之类的话。为此,这个人有些愤愤不平。他很后悔:“早知道这样,真不该给他们一分钱。”

中国的孔子说过:“愤怒的人是充满毒药的。”我非常同情这位充满毒药的商人,他60多岁了,已经不再年轻了。根据保险公司的数据统计,人类平均寿命约为80岁与目前年龄差额的2/3。所以如果这个商人足够幸运,他还能活14年到15年。可是,就是这么有限的时间,他在一件过去的事情上,足足浪费了一年的光阴。我觉得他很可怜,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同情他了。

在我看来,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悔恨和自责,而是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就没人感激自己呢?一方面,也许他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太低,还经常加班;也许在工人看来,这不是圣诞礼物,而是他们应得的东西;也或许他过于严肃或高高在上,没人敢去感谢他;也或许他们认为,为了避税,老板以奖金的方式抵费用。

另一方面,也许这些员工素质太低,不懂得感恩。总之,不是因为这,就是因为那,具体的我也无法知道真相。但是,我知道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说过:“懂得感恩是教养的产物,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在此,我想特别说一下,像那位商人一样,期待着别人感激,本身就犯了一个主观主义错误,因为他根本不懂人性。

危难关头,假如你救人一命,你是不是很希望他感激你?这很有可能。但看看塞缪尔•列勃维茨法官的经历,或许你就会明白。塞缪尔•列勃维茨在成为法官之前,曾是一名出色的刑事案件律师,一次次救下即将遭受电刑椅刑罚的人,先后多达78人。你不妨猜猜看,在这些人里,有多少人和他说过谢谢之类的话,抑或圣诞节时发一张贺卡?我想你一定猜对了,是的,1个都没有。

《路加福音》中说,耶稣一个下午治愈过10个麻风病人,可你知道有多少人去感谢他吗?1个,只有1个。当耶稣忙完,转过身问他的信徒:其他的9个人呢?信徒告诉他,那些人没说一句谢谢,就都已经走了。写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和那个得克萨斯州的商人,都期望得到感激?

一句感激的话都不能说,你还期望用金钱表达感激吗?不言而喻,那是更不可能的事了。

美国早期工业企业家查尔斯•施瓦布告诉我,他曾救过一个挪用公款,在股市在投机生意的银行出纳员。当时,股市遭遇熊市,他的资金无法回笼,随时随地都有坐牢的危险。幸好查尔斯•施瓦布出手,替他补上亏空。可那个出纳怎么做的呢?他感激没多久,就开始诋毁、中伤查尔斯•施瓦布这个让他免受牢狱之灾的人了。

打个比方。假如你给你的亲戚100万美元,你觉得他是不是应该特别感激你?九泉之下安德鲁•卡内基绝不会想到,他的亲戚竟然为了遗产不停地诅咒他。原来,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向慈善机构捐赠了3650万美元,却用“区区100万打发了他”。事实就是这样。人类贪婪的本性与生俱来,并且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为什么不像马可•奥里利乌斯那样用现实主义态度看待问题?这位最优秀的领导者用哲人智慧,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最明智的君主。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将去见一些人,这其中包括话多的人、自私的人、自大的人,以及一些不知道感恩的人。但是,我既不会惊讶,也不会忧虑,因为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这类人。”

我觉得这话说得太对了,不是吗?当我们正在四处抱怨这个世界缺少感激时,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谁更应该受到责备?是怪人性?还是怪我们自己忽略了人性呢?当我们不再期望得到别人的感激,而偶然收获感激时,那是满满的惊喜和喜悦。纵使我们得不到,情绪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更别说为此烦心了。

在这一章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人们忘记感恩是很自然的事。无论是谁,如果太在乎感激,那就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纽约的女士,她常常抱怨,自己的亲戚没有一个愿意来看看她,她是如何孤独寂寞。可这又能怪谁呢?只要你去看望她,她就会没完没了地唠叨她是如何带大两个侄女的。她说,在她们得了小儿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时,她衣不解带地照顾她们。一直以来,都是她照顾她们姐妹俩,掏钱供其中一个侄女读完商学院,另一个侄女直到出嫁都没离开过她家。

这两个孩子来看过她吗?当然有,但也只是出于义务,偶尔看看而已。她侄女非常坦率地说,每次去看她,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她们真的特别害怕看到姑姑。因为那意味着,她们要坐在那里,听几个小时遮遮掩掩的责备,以及没完没了的诉苦。当这位姑姑再也不能用威逼利诱的方法,迫使她侄女来看她时,她又使出撒手锏,说自己心脏病发作了。

她真的有心脏病吗?是的,这一点她倒没有说谎。医生说,她经常心悸,但他无能为力。因为她的问题,就在于情绪太容易激动了。

其实,这位女士真正需要的是爱与关心,但她把它当作“感激”,觉得这是别人欠她的。她不明白,感激也好,爱也罢,都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根本不能通过强制手段,硬性拥有。

现实中,像她这样的女人太多了,仅仅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寂寞孤单、没有存在感而郁郁寡欢。她们无时无刻地渴望被爱,但爱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想拥有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索取爱,不求回报地付出爱。

听起来这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不,当然不是。因为这只是个常识性问题而已。但这是我们能够找到幸福的最佳途径。我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我父母乐于助人,并以此为乐。可我们家很穷,常常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甚至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我父母每年还是会挤出一些钱来,全部寄给一家孤儿院。他们从来没去过那家孤儿院,除了礼貌性地回信,从来没有人因为他们的善心而感谢过他们。但我父母从中享受到很多快乐,因为他们心态平和,从没奢望过任何回报和感激。

长大后,我离开家到外地工作,但我每年圣诞节都会给父母寄去一张支票,让他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不要舍不得花钱。然而,他们从未这样做过。每当我休假回家,父亲就会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用那笔钱买了生活日用品、煤,送给了我家附近独自带着许多孩子、艰难谋生的寡妇。我父母得到了怎样的快乐?那就是只求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快乐。

我一直坚信,我父亲的境界,已经达到亚里士多德笔下理想的人的境界,他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而所谓理想的人的境界,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理想的人,以帮助他们为乐,以得到帮助为耻。”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是本节第二个要点:如果我们要获得幸福快乐,就单纯地为了内心的快乐而付出,不要索取一丝一毫的感激。

从古到今,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暗自伤心难过。就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也不由得高喊:“不孝的儿女,毒比蛇蝎,带给父母的是钻心的蚀骨之痛。”

但是,没有大人的良好教育,孩子们又怎能知道感恩呢?忘恩负义就像野草一样疯长,而感恩则像培育玫瑰一样,只有辛勤培育,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我们的孩子不懂得感恩,那是谁的过错呢?如果我们从来没教育他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心存感激呢?所以孩子不懂感恩,或许正是我们的错误所致。

我有一个朋友,在芝加哥一家纸盒厂工作。他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活,一周也赚不到40美元。他娶了当地一个寡妇为妻,并在妻子劝说下,借钱供2个继子到大学深造。他每周的40美元,不仅要用作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还要还债。就是这么艰苦的生活,他一干就是4年,全无半点儿抱怨。

你一定会以为,他得到了感激。可事与愿违,没有。因为他妻子和继子认为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作为继父,他理当如此。甚至他们认为,他们不欠继父一丝一毫,不需要说声谢谢。

你们觉得,这应该怪谁?毋庸置疑,两个儿子是错误的,但他们的母亲责任更大。她觉得责任感太沉重了,不应该让年轻人背负。另外,作为母亲,她还有点儿私心,她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背着沉重的情感债生活。所以,她从没想过教育孩子:“你们的继父辛苦工作,全力以赴地供你们上大学,多伟大啊!”恰恰相反,出自她口的几乎都是“那是他应该做的”。

或许,她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错误观点,使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这样的观念最终祸害无穷。其中,她的一个儿子从老板那里“借”了一点儿钱,而锒铛入狱。

我们必须明白并记住,孩子是父母家庭教育的映射。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我姨妈是个优秀的母亲,她从来不抱怨孩子不知感恩。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姨妈就把我外祖母接到她家,悉心照顾,难能可贵的是,她也同样照顾自己的婆婆。直到现在,两位老人坐在壁炉前,友好地聊着天的温馨场景,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出现在我眼前。不用细问就能想到,两位老人会给姨妈增添多少麻烦,但姨妈每天都是笑呵呵地服侍两位老人,从来没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耐和抱怨。她真心爱着两位老人,宠着她们,使她们时时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其实,在姨妈家里,不只有这两位老人要照顾,姨妈还有6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她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自己愿意做的,没什么伟大之处。

现在,姨妈已经孀居20多年了,有5个孩子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他们都争抢着把她接到自己家。她的子女都非常爱她,和她在一起从来不够。这是出于感激吗?当然不是,这是爱的结果。因为姨妈的孩子从小在充满浓浓爱意的家庭长大,母亲的善良美德,让他们耳濡目染。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母亲,他们就以同样的爱和善良来回馈。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并且明白,若想培养知恩图报的孩子,自己必须要先懂得感恩。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无所顾忌地诋毁别人的善意,永远不要说:“这是表妹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没花一分钱的。”

也许,我们只是顺口一说,但我们的孩子全听进去了。所以,我们更应该这样说:“看看表妹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就知道她花了多少心思,她真是太用心了,我们应该写封感谢信感谢她。”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赞美和感恩的好习惯了。

为了避免别人不知感恩而心存忧虑,我们要时刻记住三个原则:

1. 与其心里老想着别人不知感恩,不如自己忘记这件事。

2. 请牢记,找到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图回报,仅仅为给予的快乐而付出。

3. 感恩是后天培养的,所以,如果你期望你的孩子知恩图报,那你就好好地教育他们,使他们学会感恩。

Section 04
学会珍惜

哈罗是我的朋友,我们认识好几年了。那时,我聘请他做我的课程管理员,他家在密苏里州韦伯市南麦迪逊街820号。有一次,我在堪萨斯市遇见了他,他执意送我回农场。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我问他是如何远离忧虑的。于是,他给我讲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他说:“过去,我一天到晚忧心忡忡,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但1934年的春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令我震撼的一幕,我的烦恼彻底烟消云散了。那一幕不超过10秒钟,但我从中所学到的,比过去数十年学到的还要多。那是我最困苦的时候,我开了一家杂货铺,两年中效益一直不太好。我不仅用掉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了7年都还不清的巨额债务。就在那天之前的周末,我的杂货铺实在经营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关了门。我连路费都没有,想着到银行贷款,好去堪萨斯市找份工作。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全无斗志。这时,我的正前方,一个没有双腿的男士进入我的视线。他坐在一个小木板上,一手一块木块,努力向前滑行。木板下的轱辘是用旱冰鞋的轮子改装的,一走起来,哗啦哗啦直响。他过了街,费力地撑起自己身体,准备跨上高出地面几十厘米的路边石,到人行道上去。当他努力抬高木板那一刻,我们的目光相遇在一起。他笑着和我打招呼:“早上好!先生。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啊,是吧?”说话时,他精神抖擞。我定定看着他,突然觉得自己很富有。我有双腿,我还能走。一丝羞愧爬上心头,我为自己的自怜羞愧不已。我鼓励自己说,他没有腿都能活得这么开心快乐,我有双腿,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呢?于是,我打起精神,信心十足地向银行走去。本来我打算借100美元,但我现在有勇气也有信心借200美元。本来,我去堪萨斯市是碰碰运气的,但现在我信心倍增,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幸运的是,我拿到了贷款,也找到了工作。为此,我在浴室的镜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经常因为没有鞋穿而不开心,直到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每天早上刮胡子时,我都会念一遍。每一次念完,我心里都是满满的自信和快乐,并且一直没有懈怠过。”

从他坚定的目光中,我完全可以知道,他没有说谎,更没有再懈怠。

我曾问过飞行家埃迪•里肯巴克,他在太平洋上迷失方向后,坐着木筏漂流21天,最大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他坦率地说:“我的那段经历给我的最大的教训是,假如你每天都有足够的淡水和食物,你就不应该抱怨任何事情了。”

我在《时代》周刊上看到一篇报道,写的是在南太平洋受伤的一名中士的故事。战斗中,一块弹片击中了这位中士的喉部,战友把他紧急送到战地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医生给他输了7次血,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意志清醒时,因为不能说话,写了一张纸条,问医生:“我能活吗?”医生非常肯定地告诉他:“能!”随后,他又接着写道:“我还能开口说话吗?”医生同样给了他肯定的回答。然后,这位中士释然地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看到这儿,你不妨也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这时你会发现,以前你所担心的事情根本没那么重要。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90%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顺利解决的,只有10%是不尽如人意的。如果想让自己变得开心快乐,我们只需把精力放在这90%的事情上,忽略那10%的不顺。如果谁想要自己忧心忡忡,烦恼不断,甚至和胃溃疡形影不离,那就把精力放在那10%上,忽略那90%的如意的事。

16世纪,“思考”和“感恩”两个词盛行于英国教堂,其实,这两个词更应该刻在我们心里。回味一下我们应该感激的人和事,真的要感谢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

纵观英国文学史,最著名的悲观主义者,莫过于《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他一直认为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每年生日时,他总要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甚至以绝食惩罚自己。即便如此悲观,乔纳森•斯威夫特却坚信,快乐幸福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神秘力量。故而,他非常肯定地说:“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膳食合理、饮食有度、心态平和,以及满怀喜悦的心情。”

事实上,拥有一份喜悦的心情一点都不难。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拥有。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把精力放在曾经取得的财富上。千万别看不起自己的财富,它比传说中的阿里巴巴法宝要贵重得多。你愿意用你的双眼来换取10亿美元吗?用你的双腿呢?你的双手呢?你的听力呢?你的孩子呢?乃至你的家庭呢?想想你拥有的这些贵重资产,你就知道,就算洛克菲勒、福特、摩根三大财团的所有财富都给你,你也不会交换的。但你感恩过自己拥有的这些吗?没有。

诚如叔本华所说:“我们总是很少想到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常常期待我们没有的东西。”这个坏习惯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悲剧。这悲惨,远比历史上任何战争和疾病都要严重。这一点,帕尔默最有发言权了。因为就是这个习惯,他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落寞寡欢的人,并且他的家庭险些毁于一旦。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帕尔默先生住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市19街30号。他说:“从军队退役不长时间,我就开始做生意。我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碌。尽管人们都说,头三脚难踢,可我进展得还很顺利。但好景不长,麻烦来了。我买不到部件和原材料,我开始担心生意停滞不前。没多久,我的担心开始泛滥,我从一个正常人彻底地变成了一个不开心的人,每天除了抱怨还是抱怨,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可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现在我知道了,我差点就失去我幸福的家庭了。我的突然醒悟,和我家的一个员工有关。有一天,在我这里打工的一个残障的退伍士兵对我说:‘帕尔默先生,你不感觉很惭愧吗?看看你的样子,就好像全世界只有你有麻烦似的。假如真到了不得不停业的地步,那又怎样?你完全可以在恢复正常后,重新开业。你有那么多值得感激的事,却一天到晚怨声载道。你不知道,我多想和你一样啊!可你看看,我只有这一只胳膊,半边脸还让炮火毁了,我什么时候抱怨过?如果你还不断抱怨,你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生意了,还得赔上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员工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幡然醒悟。我马上意识到,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多了。我当即决定,找回曾经的自己。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让自己再失望。”

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个朋友露希尔•布莱克也经此劫难。

我和露希尔是校友。许多年前,我们都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她的生活紧张而充实。但9年前,她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不幸悄然而至。她回忆说:“那时,我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我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钟一样,不停地旋转。我在亚利桑那大学学习管风琴,在城里开办演讲讲堂,并在我家附近教授音乐欣赏课。晚上,还要参加各种沙龙的聚会、舞会等。可是,一天早上,我病倒了,心脏出问题了。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告诉我:‘接下来的一年,要绝对卧床静养。’但他似乎对我的康复不抱多大希望,因为自始至终,他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而我而言,卧床一年,那和废物已经没什么两样了。尤其一想到自己还会死,就更害怕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切要发生在我身上,是上帝要惩罚我吗?我号啕大哭,心里充满怨恨。但我还是遵照医嘱,卧床休息。我的邻居鲁道夫先生是个艺术家,他来看我时对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卧床休息一年非常可怕?但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现在反过来讲,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年的休息时间,来思考、了解你自己。也许用不了几个月,你就会发现,你在这一段时间获得的心灵成长,要比你以前的任何时间都要快,都要大。’他的话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开始定位自己,一连读了很多本励志类图书。有一天,我听广播里的播音员说:‘你表现出来的,就是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实话,这类心灵鸡汤我听过、看过无数遍,但唯独这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并且根植在内心深处。我下定决心,只去想那些能够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快乐、幸福、健康。我努力让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回想自己需要感恩的东西。比如,我的身体虽然有病但不痛;我的女儿很可爱;我的视觉和听觉都非常棒;电台里美妙的音乐、喜欢的杂志;美味的食物,以及不离不弃的朋友。尤其令我兴奋的是,每天都有很多朋友来看我,以至于医生不得不规定探视时间,并且限制一次只能有1个访客。如今,9年过去了,我依然每天都过得快乐而充实,我真的太感激卧床休息的那一年了。毫无疑问,那是我曾度过的所有时光中最快乐,也是最有价值的一年。我在那时养成的清晨感恩的习惯,一直陪伴我到现在,那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而对于自己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才学会生活一事,我真的很惭愧。”

听完露希尔的话,我告诉她:亲爱的露希尔,你可能还不知道,你悟透的道理和约翰逊博士200年前的想法如出一辙。那就是:“看待事物要看阳光的一面,这个习惯千金难买。”

这句警醒人的话,不是出自哪个乐观主义者之口,而是一个经历了20多年忧虑、贫困和饥饿折磨的人的经验总结。这个人就是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优秀的评论家的约翰逊博士。

洛根•史密斯有句箴言特别出名,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却充满大智慧:“生活中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努力得到你想要的。另一个是:珍惜你所拥有的。但是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二点。”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但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洗碗的工作。那么,如何让洗碗这么无聊的工作,变得富有激情呢?《我想看见》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

《我想看见》是本励志书,由一个失明半个世纪的女性作家创作的。她在书中写道:“我的两只眼睛只有一只是好的,但就是这只所谓的好眼睛,也只是眼睛的左边的一点小孔能看见这个世界。每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把书拿到面前,尽力凑近那个小孔的可视范围内。”可是,这位坚强的女士不仅拒绝别人可怜她,而且更拒绝被认为“与众不同”。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希望像别的小朋友一样,玩跳房子的游戏,但她看不到任何标记。于是,她就等别的小朋友回家后,趴在地上,尽量把眼睛贴近标记,一边往前爬,一边记下每一处的标记。不用多久,她就能把标记默记于心,成为跳房子的专家。

因为眼睛问题,她只能在家读书。每次她都把一本很大的书捧到眼前,甚至睫毛都碰到了书页上。就是靠这种方法,以及非凡的毅力,她获得了两个学位,一个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学士,另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

开始的时候,她在明尼苏达州双子谷的一个小山村里教书。由于她的勤奋努力,一步步成为南达科他州奥古斯塔纳学院的新闻文学教授。她在那从事教育工作13载,无数次到当地的妇女俱乐部演讲。同时,她还是当地电台一个读书节目的图书评论嘉宾,在电视上和大家品读经典,分享读书心得。她在书中写道:“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完全失明,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这种情绪在我心里蔓延,使我倍感压抑。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我对人生采取了乐观,甚至有些幼稚的态度。”

1943年,她刚过完52岁生日,奇迹不期而至。科技不断进步,终于有方法可以医治她的眼睛了。她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视力一下子比以前提高了40倍。在她面前展开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她特别兴奋,甚至觉得在厨房里洗碗都让人心旷神怡。“我开始玩弄盘子上那些美丽的泡沫。我把手慢慢地浸下去,捧起很多白色的泡沫,然后对着光看,每一个小泡沫里,都有一个五光十色的小彩虹。”

厨房水槽的上方是一扇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见外面的世界。她看到了“麻雀扇动灰黑色的翅膀,在飘舞着小雪花的天空中飞翔”。能看见洗洁剂的小泡沫和麻雀,这让她兴奋不已,她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于是,她在书的结尾写道:“我不禁自言自语:‘亲爱的上帝,我要感谢你,感谢你。’”

完全可以想象一下,为了能看到盘子里的泡沫和雪天飞行的麻雀,而感谢上帝的那种感觉吧!我们不应该惭愧吗?我们一直生活在幸福中,却对快乐视而不见,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快乐。

要战胜忧虑,开始全新的生活,那么:

原则四:

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不如意上,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快乐。

Section 05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我书桌的抽屉里,一直保存着一封信,那是北卡罗来纳州的伊迪丝夫人寄给我的。她在信中说:

童年时,我是一个极其敏感害羞的孩子。那时,我有些偏胖,可我的脸还偏偏婴儿肥,这使我看起来更胖。我母亲非常古板,她觉得穿着漂亮的衣服是特别愚蠢的行为。她总认为,紧身衣服容易撑破,不如宽松衣服结实。所以,不论是她买给我的还是做给我的,千篇一律都是肥肥大大的。那时候,我没勇气去参加任何聚会,更别说开心地出去玩了。上学后,我一次也没和同学到外面玩过,甚至连体育课也不去上。无论做什么,我都感觉不好意思,害羞得不得了。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似乎没有一个人喜欢我。

长大后,我和我现在的先生结了婚。他比我大好几岁,成熟稳重。但我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有改变。我丈夫的家人非常自信,而且相处得非常融洽。

我很羡慕他们,也想像他们一样,可我怎么努力,就是做不到。他们很着急,都来帮助我,试图带我走出这个自我封闭的怪圈。可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就是极力地往后躲,似乎只有这样,我才很安全。渐渐地,我紧张易怒,拒绝接近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响,我都紧张得快要窒息了。我明白,我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我又不愿意让我先生知道,所以每次在公开场合,我都尽力装出非常高兴的样子,甚至非常夸张。这样做让我精疲力竭,有时一连几天,都疲惫不堪。有一天,我真的崩溃了,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便有了自杀的想法。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已经绝望的伊迪丝夫人呢?其实,就是非常偶然的一句话。

伊迪丝夫人在信中继续写道:

我机缘巧合,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有一天,我婆婆分享她如何教育子女的经验时,说:“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坚持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虽然只是几个字,但对我而言,就如醍醐灌顶,我突然明白,我所有的不快乐,都源自我逼自己,做自己不能成为的那一类人。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告诉自己,我要做回我自己了。于是,我认真研究自己的个性,努力看清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学习搭配不同颜色和风格,穿出自我。我不再把自己关在家里,也不再拒绝朋友,我参加了一个沙龙。刚开始的时候,每次他们让我发言,我都特别紧张。但是,一旦上台,我就自己给自己鼓劲,勇气也就多一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现在我比过去快乐很多,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我在教育我孩子的时候,我总会把我如何走出痛苦的这段经历告诉他们。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这个做你自己的问题,自盘古开天地时就已经有了。吉尔凯医生说:“而且这个问题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恰恰是许多精神、心理疾病的诱因,因为这些人不愿意做自己。

帕里斯曾经出版过13部著作,在报纸上也发表过几千篇文章,内容无一例外都是针对儿童养育的。他说过非常有哲理的一句话,那就是:“自己明明不适合,非要成为想成为的那类人的人,才是最可悲可叹的。”

在好莱坞,模仿他人的人比比皆是。蜚声影坛的好莱坞导演山姆伍德说过,在他职业生涯中,指导那些新人回归自己,本色出演,是他最头疼的事。他们无一不想成为拉娜•特纳斯第二,或是克拉克•盖博第三。可是,观众对他们的表演已经太熟悉了,特别需要不同风格的新鲜面孔。

拍摄《万世师表》《战地钟声》之前,山姆伍德在房地产行业干过好几年,摸爬滚打中摸索出独富个性的营销策略,他觉得商业中某些原则也适用于影视界。如果一味地模仿别人,无异于东施效颦,终将一事无成。他说:“我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大凡习惯模仿别人的演员都很难有所建树,一定要趁早换掉,而且越快越好。”

前一段时间,我向美孚石油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位总经理咨询,作为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之所以咨询这位经理这个问题,是因为他面试过不下6万名面试者,还出版过《求职成功的6个窍门》一书,我觉得没有谁,比他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了。他回答我说:“求职最大的败笔,就是不能真实地做自己。他们揣摩面试官的意图,不能老实地回答问题。你想,这样的求职者能成功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愿意雇请一个不诚实的人。”

我认识一个女孩儿,她也是历经波折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她的母亲是一名很普通的小职员,在电车上做售票工作。这个小女孩儿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个歌手,但很不幸,虽然她长得不是很难看,可也不漂亮,尤其嘴巴还大,龅牙也跟着凑热闹。按演员的标准,她完全没有一点优势。当她第一次在新泽西一家夜总会登台演唱时,总想用上唇遮住龅牙,极力展现出优雅迷人的样子。事与愿违,舞台上的她就像一个笑话。毫无疑问,如果这样下去,女孩儿必遭失败。

命运并没有抛弃这个女孩儿。当天晚上,一位男士在看了她的演出,觉得她在这方面很有潜力。于是,非常直接地对她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可以说,你自始至终一直尽力掩饰,你觉得你的牙是个缺点,这让你很难为情,是吗?”女孩儿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可这个男人根本不顾女孩儿的尴尬,继续说道:“牙齿难看怎么啦?这又不犯法,干吗总想着掩饰它?张开嘴,放声歌唱,释放最真实的自己,你越是自然,观众反而觉得越自然。”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你觉得难看的龅牙,或许会带给你好运。”

女孩儿接受了男人的建议。从此以后,她把龅牙的事情完全抛在脑后。每一次登台,她都全身心地投入演出中,倾情歌唱。她越来越受观众的认可,成了很多人的偶像。这个女孩儿,就是超级影视巨星凯丝•戴丽。现在,仍然有很多演员在模仿她的龅牙。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大部分人只挖掘出自身心智潜能的60%,因为人们还不完全了解自己。他在其著作中写道:“和我们本应该能成为的那个自己相比,我们的心智只觉醒了一半。也就是说,我们只用了身心潜能的一小部分。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却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框子里,这就是没有好好利用的结果。”

既然大家都拥有这些无限潜能,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他人呢?你要相信,你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放眼世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你。

通过遗传学这门神奇的科学,我们知道,孩子的染色体是由父母双方各23对染色体结合而成,而这也决定了每个孩子独有的遗传信息。遗传学家阿姆利•施恩菲尔德解释说,在每一条染色体里,都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其中任何一个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生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生命被创造的过程就是这样惊险、神奇。

撇下茫茫人海你父母相遇并结合的概率不算,但就你出生的概率来说,也就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意思是说,倘若你有三百万亿个兄弟姐妹,他们也会与你不一样。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吗?当然不是,这是经过验证的科学事实。假如你对这个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不妨去图书馆,借阅阿姆利•施恩菲尔德的《生命与遗传》,你就会了解得清清楚楚。

我能够坦然地谈做自己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有过切身感受,我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

当初,我从密苏里的玉米田来到纽约,报考美国戏剧学院,并立志做一名演员。那时,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有一个通往成功的秘诀,简单易行。一想到这个方法,我就哑然失笑,甚至为别人没有想到这个方法而沾沾自喜。我的那个方法就是:好好地研究那些名演员,比如约翰•德鲁、华特•汉普登和奧蒂斯•斯金纳等,找出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然后取其精华,综合成自己的优点。这样,我就不费吹灰之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演员了。

就是这个荒唐可笑的想法,让我花费了几年去模仿别人。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顿悟,我只能也只有做自己,我根本成不了任何人。

按理说,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我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吸取任何经验教训,不得不再次付出昂贵的代价。

几年后,我着手写一本关于公共演讲方面的书,我想把它写成这个领域中的标杆性作品。于是,我又重蹈覆辙,动用了想做演员时的那种方法。我大量参考这类书的作者的独有想法,然后各取其长汇集成自己的书,我的书就集百家所长,无所不包了。

说干就干,我迅速收集了很多关于演讲方面的著作,把他们的思想、见解完全融入我的新书中。但是,不久我就发现,我做了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件事,我的书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枯燥而乏味,根本就不会有人去读。我把这本浸润一年心血写成的书扔进了废纸篓,然后从头开始。

动笔之前,我不断告诉自己:“你是戴尔•卡耐基,接受你自己的所有缺点、不足,你不可能成为别人。”我放弃了集别人思想于大成的办法,自己开始真正的创作。首先,根据我的观察以及作为一个演讲者、演讲培训师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经验,写成了一本公共演讲的教材。这一次,我终于懂得了瓦洛特•雷利教授的话。(我说的这位雷利先生,并不是那位把帽子扔到泥地上,让女王踩的雷利伯爵,而是190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教英国文学史的雷利教授)他说过:“我写不出莎士比亚第二的作品,但我能写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书。”

美国作曲家欧文•博林,曾经非常明智地给其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提出过一条忠告,做你自己。当初,博林和格什温第一次见面,博林已经蜚声乐坛,而格什温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词曲作者,靠着每周35美元的微薄收入,苦苦挣扎在流行音乐的集中地“锡盘巷”。博林觉得格什温很有音乐天赋,也非常欣赏他的人品,便聘请他做音乐助理,薪水是格什温以前薪水的3倍。可是,博林对格什温说:“尽管我很需要你,可我并不建议你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非要坚持接受这份工作,你最多成为博林第二。但如果你坚持做你自己,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格什温。”

格什温接受了博林的忠告,一步步成为美国当时卓有成就的作曲大家。

其实,查理•卓别林、威尔•罗杰斯、玛丽•麦克布赖德、吉恩•奧特里等人,都曾经和我一样经历磨难,走过很多弯路,才顿悟做自己的重要性。

查理•卓别林刚开始演员生涯时,由于他的外形,导演坚持让他模仿德国一位正当红的喜剧演员,结果卓别林一直没有成功。后来,他索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表演,却一炮而红。无独有偶,喜剧大师鲍勃•霍普也有这样的经历。出名前,他一直模仿别人唱歌跳舞,可始终默默无闻,直到他把自己独有的幽默、口技应用到表演中,竟开始走红,最终成为戏剧界的泰斗。

玛丽•麦克布莱特第一次主持播音节目的时候,她有意模仿爱尔兰一名演员,可反响平平。后来,她做回自己,向人们展示出最真实的自我——那个密苏里州的乡下女孩儿,结果成了纽约州最受欢迎的电台明星。

吉恩•奥特利一直想改变自己的乡下口音,他刻意地把自己打扮成城里人,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可换来的是人们的嘲笑。他做回自己,重新拿起三弦琴,唱起牛仔民谣,一举奠定了无人可以撼动的西部牛仔地位,享誉全世界,在电影和电台上人气爆棚。

其实,你的到来,就已经带给这个世界新意了。所以你应该很自豪,并且也要好好珍惜这一点,充分展示你的天赋。归根结底,所有的艺术都不过是你的一种自传。所以,你只能演绎自己的歌,作自己的画,成为你自身的经历、生活环境、遗传基因共同塑造的自己。

无论什么情况,每个人都要好好地经营自己这块小花园。也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人生这个大乐章中演绎真实的自己。

诚如爱默生在《论自我》中所言:“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人们总会突然醒悟:忌妒最愚蠢,而模仿也等于慢性自杀。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做自己,才能做得最好。耕好自己的田,种好自己的地,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好收成。每个人的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自己发现它、善用它,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大。”

这是爱默生的看法,诗人道格拉斯•马洛赫这是这样诠释的: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劲松,
那就做山谷中的一株小树吧,
但一定要做小溪边最美的那一棵。

如果无法做一棵小树,
何妨做快乐地做一丛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
那就做一棵小草吧,
为道路增光添彩。

如果你做不了大狼鱼,
那就做一条小鲈鱼吧,
并且是湖中最快乐的一条。

我们不能个个都当船长,也需要有人当船员,
位置不同,精彩一样。
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置。

做不了宏图大业,小事也能成就不一样的你。
做不了太阳,成为星辰也能闪闪发光。
成败不在于事情的大小,
只在于你找到自己,
活出最好的自己。

所以,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心态,才能远离烦恼,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快乐,请遵循:

原则五:

不要模仿别人,找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Section 06
用酸柠檬榨汁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专程拜访了罗伯特教授,请教他是如何远离忧虑的。他告诉我说:“席尔斯百货公司总裁罗斯•沃尔德先生曾经给我一个非常棒的建议,我一直按照那个方法去做的。他说:‘如果你只有一个柠檬,那就做杯柠檬汁吧!’”

这么伟大的教育家都能这么做,可生活中就有些愚蠢之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得到的是一个柠檬,就会失望地说:“上帝呀!为什么这么对我?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吗?”于是,他就破罐子破摔,完全让自己跌进自怨自艾的坏情绪中。可是,聪明的人在得到一个柠檬后,他一定乐观地说:“既然这是上帝的安排,就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何不改变一下我现在的情况呢?我是不是应该想方设法地把柠檬榨成汁呢?”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类的潜能。他说过:“人类最让人叹为观止的特性就是能转败为胜。”我认识一位女士,她就极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这位女士的名字叫西尔玛•汤普森,是个纽约人,家在纽约市莫宁赛德街100号。她给我讲的正是她的亲身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丈夫驻扎在新墨西哥州莫哈韦沙漠的陆军基地。为了能与丈夫经常在一起,我搬到了他的基地附近居住。那个地方环境非常恶劣,长那么大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那样的地方。我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那间小房子里。房子边上是一棵又高又大的仙人掌,太阳照过来的时候,仙人掌的树荫刚好遮住那间小屋。但屋里的气温还是高达50多摄氏度,让人燥热难耐。尤其让我郁闷的是,那个地方要么是墨西哥人,要么是印第安人,而且他们全部用当地语言交流。我想聊聊天,可根本找不到一个会说英语的人。沙漠里的风,就像长了手一样,扬得到处都是沙子,我吃的食物、我呼吸的空气,无一幸免。我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写信告诉父母,我再也撑不下去了,我特别想家,恨不得马上就回家,就算是回家坐牢,我也不愿意在这里再多待一分钟。不久,我接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的信非常简短,只有寥寥两行,但就是这两行字,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两行字是:

关在监狱里的两个人同时透过铁窗向外张望,一个看到满地泥泞,另一个却看到了满天星辰。

“我左一遍右一遍地读信中的这两句话,随着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惭愧。我很快下定决心,要找出这鬼地方的闪光点,找到属于我的那片灿烂星空。我试着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让我欣喜备至。当他们知道我喜欢他们的纺织品和陶器时,竟把舍不得卖给游客的藏品送给我。慢慢地,我认识的仙人掌越来越多,丝兰和约书亚树也能一眼认出。我仔细观察土拨鼠活动,欣赏大漠落日,翻找沙子中那些美丽的贝壳化石。通过这些贝壳化石我了解到,在几百万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海洋,很多贝壳动物就生活在海底的世界里。

“那么,是什么让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沙漠还是那片沙漠,印第安人还是原来的印第安人,只有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这种改变书写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我面前的这个新世界让我欣喜若狂,我兴奋地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出版了《闪光的沙漠》一书。可以说,我通过自己构建的牢房窗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西尔玛•汤普森女士找到的,正是公元500年前希腊人发现的古老真理:“最美好的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

20世纪的美国牧师亨利•福斯迪克,对这条真理深有同感,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幸福来源于成功,而不是愉悦。”是的,幸福来自一种成就感,一种超越过去的胜利,以及一个柠檬榨成一杯柠檬汁的历程。

有一位快乐的农夫,住在佛罗里达。我曾经去拜访过他,他就曾把酸苦的柠檬做成了营养美味的柠檬汁。

当初,农夫买下农场的时候,有些垂头丧气。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既不能种植果树,也不能养猪,似乎除了响尾蛇和一些灌木,再也养不活有生命的东西了。于是,他决定化腐朽为神奇,充分利用响尾蛇这一资源。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亲戚朋友,大家都认为他疯了。可是,这位农夫在大家的不解和诧异中,大刀阔斧地行动,开始生产响尾蛇罐头。几年前我去拜访他的时候,慕名参观响尾蛇农场的游客,每年多达2万人。他的生意红红火火。我亲眼见证了响尾蛇深加工的整个生产流程。

毒液被抽出来后立刻送到实验室,做成血清;蛇皮高价卖给工厂,制作高档女士皮鞋和手袋;蛇肉加工成美味的蛇肉罐头,销往世界各地。我在村子里买了一张当地风景明信片,然后从镇子的邮局寄出,上面赫然写着“佛罗里达州响尾蛇镇”。为了感谢这位把酸柠檬做成柠檬汁的农夫,小镇便改成现在的名字。

我喜欢旅行,美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过我的足迹,非常幸运的是,我常常遇到一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人。

《反对诸神的十二精英》一书的作者威廉•博莱索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出你手中的资源牌,这是连傻瓜都能做的事。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损失中获利,这需要大智慧,而这恰恰是智者与凡人的最大差别。”

博莱索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刚刚经历过一次火车事故,他的一条腿永远地离他而去。我还认识一位失去双腿的先生,他也化“腐朽为神奇”。他叫本•弗特森,认识他也是一种巧合和缘分。当时,我住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一个酒店里,在一次上电梯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他。他坐着轮椅,神采奕奕。当电梯停在他住的楼层时,为了方便过去,他非常礼貌地请我挪动一下站位。“非常抱歉,给您添麻烦了!”话语间,满面和煦,让人特别舒服。

我走出电梯,回到房间,他的笑容始终盘旋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于是,我找到他,请他给我讲讲他的故事。

他非常爽朗,微笑着回忆:“那还是1929年的事。当时,我在山上砍了很多山核桃树,准备回家架豆角用,并且我把这些树也都装到了车上,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可就在我往家走的路上,一个急转弯,一根树干滚了下来,刚好卡在车轴上。车子顿时失去方向,我也被弹了出去,重重地撞到一棵大树上。我的脊椎受了伤,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那一年,我才24岁,可我再也走不了一步路。”

24岁,多美的青春年华,却要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我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他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他说:“开始的时候,我也无法接受。我愤怒绝望,怨恨命运对我的不公。一年年过去了,我仍然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人也变得尖酸刻薄。可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渐渐意识到,身边人不离不弃,一直和善礼貌地对待我,而我是不是也应该用同样的友善和礼貌,来回应别人呢!”

我又问他: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是不是还觉得自己很不幸?

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非但没有,我还非常庆幸发生了那次事故。”他告诉我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震惊和愤懑,他开始了新篇章。他开始读书,并喜欢上了文学。14年间,他读了1400多本书。书打开了他心灵的窗户,拓展了他的视野,他的人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了。他开始欣赏音乐,就连以前觉得索然无味的交响乐也听得津津有味,并深深地陶醉其中。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他说:“生平第一次,我能够用心地看这个世界,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我终于认识到,我以前努力追求的很多东西一文不值。”

大量的阅读让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公众议题,坐着轮椅发表公开演说!他结交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他很快成了名人。现在,尽管本•弗特森还坐在轮椅上,但他已经是佐治亚州的州务卿,早已今非昔比了。

在我35年的成人教育生涯中,我发现,有很多成年人因为没有上过大学而深表遗憾。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认识许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我常常跟学生讲我的一位老熟人的故事。他出生在贫寒之家,小学就辍学了。他父亲过世时,因为没有安葬费,全靠亲戚朋友的帮助才办完后事。他母亲在一家雨伞厂工作,白天工作了10小时,下班还要带一些零活回家。为了多赚这一点钱,他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忙到11点才能休息。

困苦中,小男孩儿一点儿点儿长大。有一次,他参加了他家附近一个教堂的业余戏剧表演,从此迷上了公共表演,开始参加各种公开演讲活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踏足政界,30岁就已经成为纽约州议员。可是,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甚至他都不知道议员是做什么的。于是,他每天要做的,就是研究在他眼里如同天书一样冗长复杂的法案。他还被选为森林委员会成员,可是他连森林都没去过,这多少令他有些担心,怕自己做不好。后来,他还被选入州立银行委员会,可他那时连个银行账户都没有,因此他有些手足无措。他告诉我,要不是他没有勇气告诉母亲他很失败,他早就辞职不干了。

绝望中,他重拾自信,决定每天用16个小时学习,把自己无知的酸柠檬变成知识的柠檬汁。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从地方性政治人物逐渐成长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因为表现突出,他被《纽约时报》评选为“纽约最受欢迎市民”。

这个小男孩儿就是后来的艾尔•史密斯。

艾尔•史密斯进入政界后,努力钻研了10年,成为纽约州政府最高、最伟大的领导者,连续四届当选为纽约州州长,成为纽约州历史上唯一有此成就的领导者。

1928年,他当选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6所著名高等学府给只有小学文化的艾尔•史密斯授予了荣誉学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艾尔•史密斯亲口告诉我,如果他没有每天16个小时的学习,取长补短,就不会有现在的史密斯。

哲学家尼采认为,伟大的人“不仅能够在逆境中成长,还乐观以待”。

通过对那些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成功,来自逆境的绝地反击,是逆境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潜能。诚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我们自身的不足却成为我们成功的原动力。”

的确如此。假如弥尔顿没有失明,或许写不出美妙的诗篇,而贝多芬也是在失聪后完成了更伟大的乐曲。

海伦•凯勒也是在身体有了缺陷后,才有了辉煌的成就。

如果不是被不幸的婚姻逼得几乎自杀,估计柴可夫斯基也创作不出伟大之作《悲怆交响曲》。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若不是命运悲惨,也不会在世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家达尔文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不是我身体这么差,估计我也没有机会完成这么多的研究。”达尔文一直觉得,他的成就多多少少得益于他的疾病。

在达尔文诞生日的那一天,一个婴儿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一个树林中的小木屋,家人给他取名亚伯拉罕•林肯。或许,如果他出生在富裕家庭,拿到哈佛大学的法律学位,又有一个知心爱人以及一个美满的婚姻,那么就不一定有之后这样的林肯,人们也不会听到他在盖茨堡做出的那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更别说听到他连任总统,在就职典礼上那绽放华彩的经典语句:“不要对任何人心存怨恨,对所有人都应该慈悲为怀。”

哈利•爱默生•福斯迪克在其著作《坚持到底的力量》中写道:“斯堪的纳维亚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呼啸的北风成就了维京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相信,舒服的日子以及没有困难的人生才是最快乐的。其实恰恰相反,自怨自艾的人即便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也感觉不到快乐。只有那些不论环境好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能在不断的完善自我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再强调一遍,正是呼啸的北风成就了维京人。”

现实生活中,即便我们萎靡不振,灰心丧气,看不到前面的任何曙光,那也应该信心满满,放手一搏。最起码,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却有可能迎来一线转机。这样做有两个理由。第一,给自己一次机会,说不定成功已经在等着你了。第二,即使我们没有成功,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向前,这不仅能消除负面情绪,还能树立正确的观念,激发人的无限潜能,让人在忙碌中勇往直前,无暇哀伤曾经的伤口。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欧里•布尔有着非凡的艺术素养。有一次,他在巴黎参加一场音乐会的演出,盛况空前。当时,所有的观众都沉浸在他美妙的乐曲声中,突然,小提琴的A弦断了。但欧里•布尔没有惊慌,而是泰然自若地用剩下的3根弦完成了演奏。哈利•爱默生•福斯迪克感慨地说:“这就是人生。即便断掉一根弦,也要用剩下的3根弦继续演奏。”

其实,这不仅仅是人生,更是人生的升华,是人生最高亢的胜利之歌。

如果可能,我多希望把威廉•博莱索的这句话镌刻下来,并悬挂在每一所学校里: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出你手中的资源牌,这是连傻瓜都能做的事。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损失中获利,这需要大智慧,而这恰恰是智者与凡人的最大差别。

所以,如果想养成良好的心态,远离烦恼,请遵循:

原则六:

假如命运赐给你的是一个酸柠檬,那就想方设法榨成一杯美味可口的柠檬汁吧!

Section 07
用14天摆脱忧郁

因为需要翔实的资料,在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拿出200美元,发起一次命题有奖征文活动。给出的文章题目是,用真情实感讲述我是“如何战胜忧虑的”。

为此,我聘请了东方航空公司总裁艾迪•里肯巴克、林肯纪念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克莱兰博士、电台新闻评论员H.V.卡滕伯恩做评委。但文章筛选到最后,有2篇文章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几位评委更是爱不释手,鱼和熊掌难以割舍。最终,大家商量决定,两位作者同时胜出,奖金也一分为二。下面我说的这个人,就是两位获奖者之一。

他叫波顿,是密苏里伟泽汽车销售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留下的通联地址是他的家,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商业街1067号。

“我9岁的时候,我母亲就离开了我,我便和父亲一起生活。可是,不幸还是接连而至。3年后,我父亲也撇下了我。我母亲是在19年前带着我2个小妹妹离家出走的,从此杳无音信。直到7年后,她才给我寄回第一封信。可父亲已经在母亲离开后的第三年,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当时,他和一个熟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上,合开了一间咖啡馆,经营得有声有色。可那位合伙人趁我父亲出差,偷着卖掉了咖啡馆,然后带着全部现金逃跑了。我父亲的一个朋友知道情况后,赶紧给我父亲发了一份电报,催他快点回来。没想到,急急往回赶的父亲途经堪萨斯州时,发生了车祸,撒手人寰。我的两个姑姑年老体弱,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她们还是把我的3个兄妹接去照顾。唯独剩下了我和弟弟,我们没人领养,幸好镇上的人可怜我们,让我们留了下来。我和弟弟心惊胆战,害怕被别人当成孤儿,可这又是那么自然,似乎冥冥中就是已经注定的事了。

“刚开始,我被安排到一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家庭。但那个年代,家家生活得都不太好,那家男主人又被炒了鱿鱼,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再照顾我。不久,洛丁夫妇收养了我,把我带到了离小镇11英里的农场里。这对老夫妻已经70多岁了,常年卧病在床。他们告诉我,只要我听话、不说谎、不偷窃,就可以一直生活在他们家。于是,这3点成了我的行为准则,我一直严格遵守着。他们送我上学,可上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出了状况。那些孩子欺生,不停地笑话我是个大鼻子,还骂我笨,是没人要的野孩子。我非常伤心,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一顿。但是,洛丁先生反复告诉我:‘千万要记着,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靠拳头取胜的。’于是,我每天都强忍着。但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在院里抓了一把鸡饲料扔到我脸上,我忍无可忍,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结果,平时也常被那个小男孩儿欺负的几个人,都成了我的朋友,他们都说这是他的报应,活该。

“洛丁夫妇给我买了一顶新帽子,我爱不释手。有一天,一个女孩儿突然把我的帽子抢去了,还往里面不停地灌水,说这样就可以让我的榆木脑袋开窍。结果,帽子被弄坏了。那时,我在学校从来不哭,可一到家就会号啕大哭。有一天,洛丁夫人教我一些办法。没想到这些办法非常好用,不但赶走了我所有的忧虑,我还化敌为友。她说:‘拉夫,你主动和那些小朋友示好,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他们就不会捉弄你了,更不会叫你没人要的小孩儿了。’我记住了她的话,每天用功读书。不久,我的成绩名就列前茅。但没有一个人忌妒我,因为我总是主动帮助别人。

“我帮好几个男同学写作文,还帮别的孩子写辩论稿。有个男孩儿不好意思让家人知道是我帮他写作业,每次都跟他母亲说,他出去抓小动物了。实际上,他悄悄来到洛丁夫妇家,把狗拴在牲畜棚里,找我帮他写作业。我还帮一个同学写了读书笔记,花几个晚上帮一个女生补习数学。但好景不长,死亡的阴影笼罩了那个村子。两位年迈的老农夫相继去世,还有一位太太被丈夫遗弃。于是,小小的我便成了邻近4户家庭中唯一的劳动力。2年中,我不停地帮他们做事。上下学经过他们几家,我都会先到他们的农场帮着砍柴,挤牛奶,喂牲口。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对我交口称赞,再也没有一个人像以前那样骂我,他们都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后来,我从海军退伍回到农场,他们仍然热情而真挚。刚到家那几天,200多个乡亲都来看我,有的甚至是开车走了80多英里的路赶过来的,他们发自内心地关心我,而我也忙忙碌碌,乐于助人,收获了很多的快乐。13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叫过我没人要的小孩儿。”

真为波顿先生高兴,他简直太了不起了,不仅深谙交朋友之道,更懂得如何远离忧虑,享受美妙人生。

华盛顿的弗兰克•露普博士也是这样。他已经瘫痪在床23年了。前不久,《西雅图晨星快报》的记者怀特豪斯来信告诉我:“我曾数次采访露普博士,他是我见过的最无私的人,也是最懂得生活真谛的人,他的人生精彩纷呈,让人非常敬佩。”

大家不妨猜猜,这位卧床不起的博士是怎么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是通过抱怨和批评吗?当然不是。那么是通过怨天尤人,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让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吗?当然也不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的秘诀就是:他把威尔士王子的誓言“我愿意服务大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他搜集了很多瘫痪人士的名字和通联地址,经常写信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乐观、坚强无声地传递给他们。为此,他还针对这些瘫痪人士,组织了一个“通信协会”,让那些身体不便的人彼此互动起来。很快,这个组织迅速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还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室内社团”。

别看露普博士躺在床上,可他平均每年写出1400封信,而且捐赠大量的图书,给千千万万的病友带去了快乐。

露普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意志坚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甚至他觉得,在他的生命中,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了,他也因此而感到快乐、满足。因此,他并没有成为萧伯纳形容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内心充满不安,无时无刻不再抱怨,仿佛整个世界都吝啬给他快乐似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说过让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他经常对忧郁病人说:“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每天多想想如何让别人开心,并努力去做。那么,不出两个星期,你就会痊愈。”

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摘用阿德勒博士的巨著《人生的意义》中的几段话,进一步诠释。(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值得一读)

抑郁症患者的通病是内心装满了对他人的愤懑及不满,为了得到别人的关心、同情,总表现出因为自身罪孽深重而沮丧。在他们的记忆里,儿时的他们“想躺在沙发上,但哥哥躺在了上面。于是,我就使劲哭,直到把他哭起来,离开沙发为止”。

抑郁症患者通常用自杀来报复自己,所以他们普遍具有自杀的倾向。故而,我提醒医生对其治疗的首要问题应该是,让他们没有自杀的理由。而我通常采取的治疗措施是,先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耐心地告诉他们:“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自己不喜欢,就不要逼着自己去做。”这句话听起来不当什么事,却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病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他还有可怨的吗?他还有什么理由去报复自己呢?我还会跟他们说:“如果你想去剧院,那就去吧!如果你想休假,那就休吧!如果在去剧院的路上你又不愿意去了,那就不去。”这是每个人都想有的理想状态,但对患者而言,就不一样了。一方面,他内心的优越感就会得到满足,觉得自己也可以像上帝一样,随心所欲。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是对患者现有生活习惯的一种挑战。他们总是试图征服别人,想要怪罪别人。但如果人们都顺着他,他也就没有征服的快感了。这种方法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压力,我的病患没有一个自杀的。

大多情况下,我的患者会回答我说:“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我愿意做的事情。”毫不避讳地说,这样的回答我听过了无数次,所以我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我会回答:“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但这个方法虽灵,并不适用所有患者。有的时候,就会有人说:“我想整天躺在床上睡大觉。”我深知,一旦我同意了,他们就不想这么做了。但如果我极力阻止,他们就会又吵又闹。所以,大多时候,都会选择同意。

这只是一种处理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简单直接地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我常常提醒他们:“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每天多想想如何让别人开心,并努力去做,那么不出两个星期,你就会痊愈。”其实,这个处方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集中精力思考这个问题。有些病人的反应特别有意思,有的说:“那我担心别人怎么办呢?”有的人说:“这太简单了,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做的。”事实上,他们从来都没有这么做过。我就让他们再好好想想,但他们可没有乖乖地听话。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躺在床上睡不着,那就集中精力想想怎么让别人开心,这对你们的健康大有好处。”

第二天见到他们的时候,我问他们:“昨天晚上,有没有按照我的话去做啊?”他们就会回答:“昨天晚上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种方法必须用温和友好的态度才能生效,不能让他们感觉你在命令他们。其中,也有患者会说:“可我做不到,我有那么多烦心事。”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会耐心地跟他们说:“这有什么关系,只要你在焦虑的时候,偶尔想一想别人就好了。”我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挪到周围的人身上。也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让别人高兴啊?他们怎么不让我高兴?”我通常这样回答:“你得为你自己的健康着想,其他人不这样做,他们早晚也会吃苦头的。”但也有非常听话的病人,他们会说:“我仔细考虑过你的建议了。”其实,我的出发点不外乎是让患者体会到他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为抑郁症的诱因主要是患者跟外界脱节,缺少了应有的交流与信任,而我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一旦他们能与身边的人平等合作了,那也就说明他们的抑郁症痊愈了。宗教信仰中,最难的一条就是“爱你的邻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毫不在乎,那么无论他做什么,都会举步维艰,还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很深的伤害。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失败大多都是这类人导致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唯一要求或者最高赞赏就是,他是工作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朋友、爱情与婚姻中的好伴侣。

阿德勒博士提醒我们要日行一善。为什么说日行一善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呢?因为日行一善让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高兴,没有时间顾及自己,而焦虑、忧郁、恐惧正是过度地关注自己造成的。

威廉•穆恩夫人是纽约市第五大道521号穆恩秘书学校的创始人,她成功赶走忧虑,用了不到两周。之所以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是因为她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一对孤儿身上,她要给他们全部的快乐。结果只一天,她就远离了抑郁症的困扰。

穆恩夫人回忆说:“5年前的12月,我失去了丈夫,生活一下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原来的快乐永远定格成了记忆,悲伤和自怜成为我的主旋律。每当圣诞节来临,我对丈夫更是满怀哀思,深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以前,我从未一个人过过圣诞节,可现在我要单独过圣诞节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让我感到恐惧、不安。尽管朋友们一再邀请我和他们一起过圣诞,我都一一回绝了,因为我实在担心自己会触景生情。随着圣诞节的临近,我越来越自怜。其实,那个时候,我也有很多值得我感恩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平安夜那天,刚到下午3点,我便离开了办公室,然后漫无目的地走在第五大道上,只想甩掉浓浓的忧伤。大街上的人载歌载舞,喜气洋洋,似乎每个人都特别的开心。我突然想起以前的种种,曾经我也这么欢乐过,感觉就像昨天似的。

“我不敢回家,怕面对空荡荡的大屋子,便在街上不停地游荡着。我不知道自己去哪儿,任由眼泪不停地流。1个多小时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我无意中走到一个公交站前。想起丈夫在世的时候,我们经常随意跳上一辆公交车,任由它把我们载向任何未知的地方,进行所谓的探险。当一辆公交车开过来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跳上了公交车。汽车驶过哈得孙河,又往前走了一段距离。这时,售票员和我说:‘女士,终点站到了,请下车。’我下了车,完全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甚至连这个地方的地名都没用听说过。只见周围静悄悄的,感觉平静而又祥和。我一边等着回程的公交车,一边在住宅区里溜达。路过一座教堂的时候,里面传出了优美的“平安夜”乐曲。我信步走了进去,里面除了一个正在演奏的风琴手,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我静静地坐在角落的长椅上,精心布置的圣诞树闪闪发光,仿佛天上的星星一样,美妙绝伦,令人陶醉,我的心安宁极了。由于一天没有吃东西,再加上疲惫不堪,不知不觉中,我竟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我完全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甚至有些害怕了。我突然发现,我面前站着两个小孩儿,很明显,他们是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儿指着我说:‘她是圣诞老人送来的吗?’看到我突然睁开眼睛,他们也吓了一跳。我赶紧蹲下身,安抚他们。我告诉他们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他们的。见两个孩子衣衫褴褛,我便问他们的父母在哪儿。他们说:‘我们没有父亲母亲。’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这两个小孩儿的境况比我惨多了,和他们相比,我的条件不知道要比他们优越多少倍,可我自怨自艾,一副悲惨的样子,顿时我满面愧色。我带他们看完圣诞树,又带他们去了杂货店,给他们买了点心、糖果和小礼物。和他们在一起的短短时间里,我的孤独感神奇般烟消云散,我找到了几个月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快乐、轻松、忘我。

“通过聊天,我发现我自己原来一直都那么幸运。非常感谢上帝,每个圣诞节我都能拥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这两个孩子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多得多。我突然明白了,只有让别人开心快乐,自己才能开心快乐。而且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快乐。我就是通过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我才得以摆脱忧虑、悲伤和自怜,获得了新生。我的人生从此进入新里程。不仅当时有这种感觉,此后几年都有这样的感受。”

像这样从忘我的状态中找回健康和快乐的故事,我可以写成一本书。下面我们再看看玛格丽特•泰勒•叶茨的故事,她是美国海军官兵心中的偶像。

叶茨太太是名小说家,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远比她的小说更精彩纷呈。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叶茨太太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一年多来一直卧病在床。每天24个小时,叶茨太太要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一天中活动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从房间走到花园。就是这么短的路程,她也得需要女佣的搀扶才能行走。她亲口告诉我,当时她真以为那张床就是她的后半生了。“如果不是日军轰炸珍珠港,我可能就会这么生活下去了,生命再也不会出现转机。”

“轰炸开始的时候,一片混乱。当时,一颗炸弹就在我家附近爆炸了,把我从床上震掉到地上。陆军派出军车,准备接送海陆两军的家属到比较安全的一所公立学校避难。事先要把家属集中起来,红十字会就负责联系有空房间的人家,然后把军事转移过去。他们知道我的床边就有一台电话,想请我帮忙联络。于是,我负责记录那些海、陆军的妻儿都被安排到了哪里。红十字会也告诉那些军人,他们可以找我了解他们家人的下落。

“我很快就了解到,我的丈夫罗伯特•罗利•叶茨指挥官平安无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试着鼓励那些不知道丈夫下落的妻子打起精神来,尽量安慰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那次的伤亡实在太大了,好多太太都成了烈士遗孀。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阵亡官兵共计2117人,失踪960人。

“开始的时候,我只能躺在床上接电话,后来我坐起来接。电话不断打进来,我越来越忙,心情越来越激动,我竟忘记了自己的心脏病,开始下床坐到桌子边。在帮助那些比我还需要帮助的人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除了每天休息8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都在忙碌中,不再躺回床上。可以说,如果没有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我的后半辈子几乎就是一个残废了。现在我才明白,那时我安逸地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接受别人的照顾,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恢复健康的强烈渴望。

“毋庸置疑,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不失一件幸事,堪称我人生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我做梦都没想到,这次危机激发了我无限的潜能,成功地让我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别人身上,使我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而我再也没有时间担心自己,顾及自身。”

如果心理医生的病人能够以叶茨太太为榜样,全身心地关心、帮助别人,估计有1/3的病人都可以痊愈了。这不是我异想天开,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名言。他说:“我的病人中,不是身体机能上的疾病者占1/3,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空虚。”也就是说,他们只想过舒服的日子,而别人都在不停地努力奋斗中,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他们所要的一切,而他们希望通过心理医生摆脱自怜、无聊、空虚的生活。这就好像错过了轮船的人,只会站在码头,埋怨所有人,完全把自己当成中心,从不发现自身问题一样。

或许你会说:“我对这些故事没有兴趣。假如平安夜那天,我遇到那两个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假如空难时,我刚好也在珍珠港,我也会像叶茨太太一样,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但是,我的情况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一丝亮点,每天还要忙忙碌碌工作8个小时,简直无聊透顶,哪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发生,我又哪来的兴趣去帮助别人呢?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吗?”

问得好,我现在就来回答你。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平凡,你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人。你是怎么做的呢?是视若无睹,还是想多了解他们呢?比如说邮差,他每年要跑几百公里,像天使一样把信送到你门口,你可曾尝试了解他住在哪里,工作得怎么样,或者看看他妻儿的照片?你是否问过一句:你累吗,厌恶这份工作吗?

还有杂货店的徒弟,卖报纸的小贩、擦鞋工呢?他们都是和你一样普通的人,他们也有烦恼、梦想、鸿鹄之志。他们也希望和别人交流,关键是你给过他机会吗?你可曾对他们的生活发自内心地关注过?这就是我要回答你的。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南丁格尔以及一些变革家,才能让世界更美好,你也完全可以。你可以从明早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自己。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有无尽的幸福、自豪、满足在等着你。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心态称为“无私的自私”。波斯宗教家佐罗亚斯托曾经说:“做好事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因为这样做能让你更健康快乐。”

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一语中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亨利•林克曾说:“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用科学验证了奉献和严明守纪是自我实现与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

心里多想着他人,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忧虑,还可以化敌为友,扩大朋友圈,得到更多的快乐。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做到呢?

为此,我请教了耶鲁大学的菲尔普教授。他说:“不论是去旅馆、理发店,还是商店,我几乎都会和遇见的人打招呼、聊聊天,我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不是一台工作机器上的螺丝。我会由衷地赞美女服务员明亮的眼睛或者漂亮的头发,我会真诚地问理发师站一天累不累,他是怎么步入理发这个行业的,入行多少年了,给多少人做过头发了,我还帮他一起回想。我发现,他们会因你的真诚而更加快乐。我经常和拿行李的搬运工握手,看似只是一个小举动,但他们会因此备受鼓舞,一天都神采奕奕。

“盛夏里的一天,闷热难耐,我正在纽黑文火车上。用餐的时间到了,我来到餐车用餐。整个车厢挤得水泄不通,闷热得就像一个大火炉,而服务又很慢。等了好一阵,服务员才把菜单拿过来,我便说:‘这样的鬼天气,后厨的师傅们一定辛苦坏了。’服务员开始怨天尤人,充满怨气。一开始我以为他生气了,只听他大声说:‘我的老天爷啊!来用餐的每个人都在抱怨,不是嫌食物不好吃,就嫌服务太慢,要不就嫌这里太热,食物太贵了。这些抱怨和指责我已经享受19年了,您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对后厨的师傅们给予同情和理解的人。祈求上帝,让我每天都能遇到像您这样的乘客吧!’

“只因为我把那些平凡的厨师当人看待,服务员就如此感动,其实人们要的,无非就是一点关心和尊重。有时,我在街上遇到遛狗的人,总不忘赞美那条狗有多漂亮。当我走过去再回头,就会发现,那个人特别高兴地拍着他的狗,一脸欣喜和满足。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我的夸奖感染了他,使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狗原来竟是这么美好。

“有一次,我在英国遇到了一位牧羊人,我真挚地赞美了他那条聪明的牧羊犬,问他是如何训练出这么好的狗的。我离开后,回过头看了一下,只见牧羊犬的爪子正搭在牧羊人的肩上,而牧羊人正拍着它的头,画面特别温馨感人。只是因为我的真诚夸奖,牧羊人竟那么快乐。当然,我更快乐。”

不难想象,一个常和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师给予理解和同情,时常夸赞别人的小狗的先生,会需要心理医生吗?一定不会。诚如中国的那句古老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实际上,菲尔普教授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一生都身体力行地去做了。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或许对我下面的故事不感兴趣,女士则会很喜欢听。故事讲的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儿,成功地让几位男士向她递出手中的红玫瑰的故事。

这个忧郁的女孩儿已经为人祖母了。几年前,我到她所在的镇子上演讲,就寄宿在她的家里。第二天一早,她开车送我去50英里外的火车站,一路上我们不停地聊着天。当我们聊到如何交朋友时,她告诉我说:“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埋藏在我心底很多年了,我连我的先生都没有告诉过。(也许,这个故事比你想象的要神奇。)”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她的家都是靠社会救济金生活的,她的整个“少女时代一直都笼罩在贫困里”。她说:“我从未像别的女孩儿那样快乐地生活过。我穿的衣服又破又旧,而且款式过时,又小又紧绷。我觉得非常丢脸,常常带着眼泪睡着了。绝望中,我灵光一闪,有了一个好主意。以后每次参加聚会,我都请周围的男伴谈谈他们的经历、想法,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其实,问这些问题,并不是我真的很感兴趣,而是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注意到我寒酸的衣着。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倾听过程中,随着我对对方的了解,我对谈话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兴致盎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衣服问题。尤其令我惊奇的是,因为我善于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又肯鼓励男伴讲述他们自己,他们都觉得和我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我竟成了我们那最受欢迎的女孩儿了,曾有三位男士送我红玫瑰,向我求婚。”(女士们,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全都是不切实际的乱说,我才不信那一套。我可不想过问别人的事情,我只想赚钱,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管别人的事情不是多此一举吗?”

当然,你有你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但是,如果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古圣先贤就都错了。或许你对宗教大师的学说不屑一顾,那我们就来看看无神论者都是怎么做的、说了什么吧!

剑桥大学的豪斯曼教授极负盛名。1936年,他在剑桥大学做《诗歌之名与实》的演讲时说:“耶稣说:‘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这是永恒的真理,也是道德情操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这句话我们在传教士那听了无数遍。可豪斯曼先生是一位无神论者,同时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更是无数次想要自杀的知名教授。他始终认为,一个人若只为自己活着,他会生活得一塌糊涂,永远不可能绽放出生命的华彩。相反,只有那些无私忘我的人,才能在奉献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对豪斯曼教授的话无动于衷,那么再来听听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无神论者西奧多•德莱塞是怎么说的。

德莱塞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看成童话,他认为生命就是荒诞不经,毫无意义的。可他信奉耶稣,并一直身体力行耶稣的原则“服务他人”。他说:“如果你想从生活中得到快乐,那么你就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着自己。因为你的快乐源自帮助他人,而他人也因你的帮助而快乐。”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德莱塞说的那样,因为帮助别人从而获得快乐,那我们就应该立刻付诸行动,不要再耗费光阴。“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要尽可能的多做好事,做善事。并且,从现在开始,就积极行动起来。千万不要明日复明日,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

如果你想远离忧虑,得到快乐与安宁,请遵循:

原则七:

忘记自己,多关心别人。日行一善,为他人营造快乐。

【第四章小结:良好心态的7个方法】

原则一:让心中充满平和、勇敢、健康与希望,因为思想决定生活状态。

原则二:不要试着报复任何人,因为你受的伤害远比对方深得多。让我们像艾森豪威尔将军说的那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喜欢的人身上,一分一秒都不值得。

原则三:不要奢望别人知恩图报,要知道耶稣一天拯救了10个麻风病人,也只有1个向他道谢的,我们凭什么期待要比耶稣得到的多呢?期待回报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只有给予才能收获快乐。而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教养的结果,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我们就应该身体力行地去教育、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

原则四:学会感恩,停止抱怨。

原则五:不要去模仿他人。找到真实的自己,从容地做自己。因为“忌妒源自无知”,“模仿等于自杀”。

原则六:命运交给你一个酸柠檬,那就想方设法榨成一杯营养丰富的柠檬汁吧!

原则七:忘记生活中的不愉快,多给别人一点快乐。因为“对人和善,也是对己和善”。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