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心理学 > 认知突围 > 究竟该花时间还是花钱

究竟该花时间还是花钱

时间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这个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我们详述过金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取金钱的正确姿势。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经常付出时间去赚取金钱。不过最近几年,有一个说法非常盛行,以至于渐渐平息了争论,那就是——能用钱搞定的事情,别花时间。

如果人们越来越多地同意这个论调,就意味着多数人是非常偏向于时间大于金钱这个观点的,那么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又是否要尽量多花钱去节省时间呢?

这种论调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首先,它站的高度很高。怎样的人才会说出和同意这句话呢?一般都是钱多、时间少的人。

有人说,学习成功人士的思考模式和观念,就能让自己更靠近他们。这话没毛病,但成功人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已经非常稀缺,而不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去践行这句话,从而成为他们成功的一部分,这个因果关系要搞清楚。

很多人容易把结果后的行事准则当成结果前的原因之一,这就犯了大错误。甚至有人同意这个观点是为了得到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的时间也更加值钱了,手上的钱也更加多了。这是更大的谬误。

其次,这种看似反直觉的语句,当转念一想,还真发现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悟的时候,就会比陈词滥调更能引起人的认同。毕竟许多人都是以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为荣,所以一个人人都知道的90分道理和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70分道理,多数人都会把后者提升到100分的高度。

那么应该能花时间就绝不花钱?那肯定也不对,不在一个极端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我本人却正是其部分理念的践行者之一,很多事情能请人就请人,能花钱就花钱,只有核心价值的、不可替代的部分由自己完成。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更有效率。相比于A事,你更擅长做B事,那么你就多做B事,用做B事的部分价值去交换别人做A事的价值就行了,这样你的总效用就会比同时做A、B两件事更大。

虽然它看上去部分正确,但依然面临一个可适用性的问题。对于钱多、时间少的人,它的确适用,但对于钱少、时间多的人呢?如果盲目效仿,很明显就完蛋了。

本来你就是一个要拿时间来换钱的人,现在反而拿钱去换时间?那么这些换来的时间是否能产生出等量或者更大的效益呢?这是一个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有钱人拿着一大笔钱哪怕只换来“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异常值得的。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时间本来就多到要打发的程度,哪怕这份时间能用来挣更多的钱,也亏爆了,因为本来就有更廉价的时间可用啊,为何要多花钱去省出更贵的时间呢?时间也是有边际的。

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得视谁是稀缺资源来定。

虽然时间对每个人而言永远是稀缺资源,但我们考虑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优先的时候,考虑的永远应该是“更”稀缺的资源。

万事都得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钱是哪儿来的?也是付出时间来的,哪怕是一本万利,也最多是投入产出比的关系,不存在无须付出时间就能有收益的情况。这样就很清楚,无须用似是而非的模糊理论去解释。

所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我打算拿多少钱,去换有多少产出的时间?罗\辑\分\享微\信;155 3422 9024”

在找不到更廉价的时间的前提下,这个产出如果还是换成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增值了就该花钱。这个产出如果是换成快乐、幸福等抽象情感,如果跟钱相比,你更缺后者,那么也该花钱。

这些都是需要比较着来的,而不是你一小时价值100元,结果自己一小时能搞定的东西,非得200元外包给别人,自己省下一小时时间,这是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不会犯的算术错误。

的确,相比起来,成功人士都显得更爱花钱,但这只是因为拥有同等多的钱时,他们的时间成本比你高而已。如果花出去的钱高过了他们的时间成本,他们一样会选择花时间。

同样,当你的时间更加值钱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会在以前某些舍不得花钱的地方花钱去换时间,但这么做,不是因为你成长了,懂得了拿钱换时间这个道理,而仅仅是多少时间和多少钱的一场对应关系而已。这根本不是什么方法论,只是每个人的本能。

所以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重要的不是盲目地模仿他们成功后的行为模式,而是得先拿时间换钱,将自己的闲置时间尽量用来“换钱”,提升时间的利用率,这样平均到单位时间的价值才会更高。等到了积累的红利期,当单位时间回报的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行为自然就会自动调整,无须模仿。

正确计算时间价值

很多人会抛出一个疑问:“既然要衡量钱和时间的比较价值,那么时间价值该如何定量呢?我怎么知道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约等于多少钱呢?”

很遗憾,单位时间价值是没法精确计算的,除非是全知全能,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虽说如此,还是有一些最基础的算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让每个人在估算的时候尽量接近自己单位时间价值的准确值。虽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精确,但在大多数时候已足够我们做决策之用了。

首先,每个人的单位时间价值都有一个最基础的算法。如果单位时间是分钟,那么就约等于你的每分钟收入。如果你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外没有其他收入,假定年收入是10万元,那么简单一除,就知道你的每分钟时间价值约为2毛钱。为什么不以每年工作251天,一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单位时间价值呢?因为任何时候使用时间都是有成本的,你完全可以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但这样你这台“人体机器”就会受不了,所以你的休息时间包括睡觉时间等,其实都占用了你本可以用来创造价值的时间成本。单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睡觉也是你对自己时间的一种“荒废”,虽然每个人所需的最短睡眠时间是必要的荒废。

这样的算法就解释了上一节最后关于尽量利用闲置时间来换钱,以此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的建议了,因为原本你闲着的时间也是会拉低你的单位时间价值的。

学会这个基础算法之后,你就能给自己的单位时间进行一个初始的估值,但这依然和真实的时间价值相距甚远。比如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但尚未产生回报的这部分价值如何计算呢?你只能在后期的回报中动态计算这部分的价值,当前就不得不选择模糊计算,且这个模糊计算的精确性还因人而异。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不行,你还得考虑自己做某事是否一定要使用某段时间来完成,有没有更廉价的时间可利用呢?如果有更廉价的时间不用,比如毫无效用地“煲剧”(可能连快乐等正面情感都不一定会产生),却使用其他时间段去学习,那么你的这部分时间成本就不能用放弃某些高价值的机会成本来计算了,因为计算时间价值永远是从限定规则内的最廉价时间开始算起的。

除此以外,某个时间段有可能产生的新机会该如何估算呢?这肯定是隐性的时间成本,但对于非全知全能来讲,这完全是强人所难,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如果自己不做A事转而去做B事,会发生什么。

所以除--去了解基础算法,我们还必须将很多模糊的判断加在算法上面。虽然可能不够精确,也不够全面,但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加入算法中的参数越来越多,估算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个结果会越来越近似单位时间的本来价值,只要不与十分接近的金钱数量互相比较来做决策,那么我们几乎总能做出对的决策。若是金钱多少与时间价值十分接近,其实也有好处,就是不管如何选择,总不会错得离谱。

在线 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