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心理学 > 认知突围 >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行善有时是作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才是最优的?

有人觉得相处嘛,很简单,我总是给他人提供关心和帮助总是不会错的,只付出而不求回报,这应该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得罪人的相处模式了吧。很可惜,有这样的想法就入了误区,关心和帮助他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有些人内心强大,不那么需要他人的关心,于是你可能很容易就会掉入“过于热情”的陷阱,反而给对方造成困扰。

关心,在我们的世俗认知里,似乎一直是一个褒义词。在很多人心里,只要是出于关心的初心,那么无论是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顶了天也就是“好心办坏事”,是方式和方法应该改进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做的问题。

其实这种对关心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问题的,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双生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似乎更不礼貌一些。但其实在很多时候,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就跟我们行善一样,我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讲过,行善也是需要经过他人同意的,能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我们捧着一颗善心做善事,问心无愧,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做不做是我的事,为何非要经过他人同意不可?

因为他人可能未必需要你的善意。

有一个认知希望大家扭转过来,我们行善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更高尚,还是更有优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总之,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想让自己更快乐。除非我们是在受到了某些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非自愿“行善”行为,这就跳出了我们通常讲的行善范畴,因为目的就已经不是出于善本身了。

关于“施”和“受”,有说施比受快乐,有说受比施快乐,那么到底是哪个更快乐一些,这得看哪一方的意愿更强烈。在自愿的前提下,从快乐的角度出发,其实双方一直都是平等的。施也好,受也罢,并不存在谁欠了谁一说。

回到我们刚才的疑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随意行善吗?显然不能,因为你想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靠着影响他人而给自己带来快乐,这几乎肯定是不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影响到了他人而未经他人允许。之所以多数人认为这一行为没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缺世俗资源的一方,于是才对他人“施”的这个行为的需求更大,对获得世俗资源这件事也更能感同身受。

但其实关心也好,行善也罢,在对方没有提出明确请求的时候,仅仅是我们自己有意愿。而在我们关心或帮助完他人之后,对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对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们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为遂了自己的心愿。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谁,而不该先假定对方必然受益。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想想,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划出自己的领地

人与人相处,多少都需要一点界限。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做独行侠,就该冷漠,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与各种关系人的交往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分寸。同时,划出自己的领地,警戒他人应该跟我们保持什么样的分寸。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领地界限,虽然范围可大可小,但绝不能没有。没有界限,领地就无从谈起。

划出界限就意味着你在自己的领地四周筑起了高墙,我们有时候也将其称为“原则”。高墙以外的公共区域,是交流区;高墙以内的私人区域,是警戒区。警戒区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闯入,你就得端起自己的枪,告诉别人谁才是这里的主人。

社会上会有很多人教你说“不”的艺术,告诉你要如何委婉地拒绝,如何为对方保留足够的面子,如何解释自己并非不想帮忙等。但这些圆滑的策略也并不总会奏效,很多时候,模棱两可的说辞只会让对方认为事情有转圜的余地,从而不停地说服你。当对方最后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你就范的时候,他的内心可能会更加反感。“早知道就不跟你多费口舌了,浪费我这么多时间”,他可能会这样想。因此,当你想说“不”的时候,你只需说“不”,可以礼貌一点但无须过于谦卑。你要知道,在自己的领地,无须经过对方允许才能拒绝。

领地界限并非固定,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动态调整着的。小时候当别人调侃我们的某个缺陷的时候,可能触及了我们的界限,但长大后再提起,也许就不会太在意了。这说明我们在这件事上的界限范围往里缩了,我们留给他人可供交流的区域变大了。往外扩也是同理,不同时期在不同环境下,我们会一直微调自己的界限。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当平行交流或实力不明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想争得比对方更大的话语权以建立交往优势。因此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试探他人的界限范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尽量保证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谋到更多的利益。就拿开车来说,在没有隔离栏的路上,新手通常会尽量往右靠,但老司机会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该尽可能往中间走,这样才能在跟对面来车的博弈中争取到更大的可避让空间,避免因突发避让撞到右侧的非机动车或行人。

当我们通过擦边球触碰到他人的警戒区,察觉到对方的抵触心理时,会暂时退出来,然后在潜意识里画上一条警戒线。在重复上述行为几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区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尊重他人的界限

如果说划清自己的领地界限是我们在交往时拥有安全感的先决条件,那么尊重他人的界限则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让自己保持愉悦,后者让他人感到愉悦。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因素,有质量的交往才能长时间地维持下去。

尊重他人的界限看上去很简单,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上却并不容易。在同陌生人的交往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尊重他人的界限,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彼此并不熟悉,我们小心谨慎,保持着足够大的安全距离,这也是建立一段浅关系总是很容易的原因。

但在熟络了,甚至是交往的频次变得很高了以后呢?我们越走越近,工作、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多,尤其是当我们在人情往来之中,都自以为对对方还有一点恩惠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控制住自己不踩过界呢?很难。

根据对自己的界限和对他人的界限的处理态度,我们很容易就能将身边的人分为以下四类:

p15700007.jpeg

占便宜型人格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多说无益,对这类人避而远之就是了。老好人型人格常见于某些公司同事,对人和气、人缘好,但很容易被人当作情绪垃圾桶和保姆,长久下去自己痛苦,别人还容易不把你当回事。共享型人格常见于好兄弟或无心机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通常会非常热心地帮助你,但同时也很容易踩过界,入侵你的私人空间。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坏心,但有些时候会令人很不自在。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种交往界限才是刚刚好的,是温暖而有安全感的,独立而又负责任的。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