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励志书籍 > 先发影响力 > 积极情绪的力量

积极情绪的力量

假设做过全面的体检之后,医生告诉你一个确凿无疑的坏消息:你得病了,这种病将以多种形式破坏你的健康。病情的恶化会逐渐损害你的视力、听力和思考能力。你的味觉将退化,再也无法享受到食物带来的乐趣,不光如此,消化系统也将受到损害,只能吃最没滋没味的东西。随着病情的推进,你的精力和体力都将衰退,最终,你没法开车,甚至不能走路,再也参加不了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你会越来越容易沾染其他各种疾病,如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肺炎、关节炎和糖尿病。

就算你不是健康专业人士,也知道这种逐渐推进的疾病是什么。那就是衰老。衰老的不良后果因人而异,但平均而言,老年人的身心功能会出现明显的退步。然而,衰老并不会削弱老年人的幸福感。事实上,这里有个悖论:年龄增长会产生恰恰相反的结果,老年人往往比自己年轻时感觉更强壮、更健康、更幸福。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悖论呢?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对此十分好奇。考虑了若干种可能性之后,由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领导的一群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随着生活里各种负面状况的降临,老年人会认为,他们没时间在不开心上浪费工夫。

他们渴望在余生中寻找情感上的满足,并有意识地采取步骤去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是靠着掌握情境的自我影响力来做到这一点的。老年人会更频繁地接触那些能提升自己情绪体验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体验,更彻底地沉浸其中。和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更多地回顾积极记忆,爱往好的方向思考,寻找并保留有利信息,搜索并凝视幸福的面孔,关注消费品的优点。

请注意,他们是借助一个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极为有效的心理手法,把人生之旅引导到这条阳光大道上的: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方面。事实上,有着最高明的“注意力管理”技能,即擅长引导注意力并将之保持在积极内容上的老年人,表现出了最明显的情绪提升。而这一技能较差的人则不能借助强大的注意力控制能力摆脱苦海。随着年纪渐长,这些人的情绪也会变差。我敢打赌,老年人之所以会给外界留下脾气暴躁、令人讨厌的刻板印象,就是因为这些人。毕竟,臭脾气的人比心满意足的人更扎眼。

我曾问过卡斯滕森:她最初是怎么冒出“老年人决定关注积极方面来享受美好晚年”这个设想的呢?她说,她曾采访过一对住在养老院的姐妹,问她们是怎么应对各种负面事件的,比方说,经常在身边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与死亡。两姐妹异口同声地回答:“哦,我们才没时间担心那些呢。”她记得,听到这样的回答,她很疑惑,因为退休老人没有工作,也不做家务,不承担家庭责任,整天有大把的时间要打发呀。过了一阵,卡斯滕森从影响力的角度去思考,意识到两姐妹指的“时间”不是一天里可用的时间,而是余生可用的时间。站在这个视角,用余生的大部分时间关注不愉快的事情,的确没什么意义。5

那么,我们其余人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必须等到老年才能幸福地展望生活吗?根据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用不着。但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战术,让自己变得更像老年人。好在有人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份清单,列出了各种利用先发影响力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sky)博士并不是第一个研究幸福感的科学工作者。不过在我看来,她对这一主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为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系统化地调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概念性问题,比如:哪些因素和幸福有关系?相反,这是一个程序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事哪些具体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柳博米尔斯基在孩提时代就随家人从俄罗斯来到美国,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还必须应对融入陌生文化环境这个额外的问题,这种环境有时极具挑战性。与此同时,新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有利而可喜的特色。回想那些日子,她想知道,家人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解令人沮丧的情绪,让孩子振作起来。

&&&

“那些日子并不全都黯淡无光,”2013年,她在《幸福的神话》(The Myths of Happiness(14)里写道,“但要是当时的我掌握了现在知道的事情,我的家庭一定能采取更好的姿态,把日子过得更好。”这段话让我感到很好奇,想弄明白她现在到底知道了些什么。我给她打去电话,问她能不能介绍一些针对情绪的科学方法,让生活过得更好。对想要了解怎样获得更多欢乐的人来说,她的回答里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一方面,她指出了一套能可靠提升个人幸福感的活动,都是个人能够主动执行的。其中有几种活动只需要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可施加先发影响力的因素上即可,她清单里的前三条均属此类:

&

&
  1. 每天一开始就默念你的祝福和谢意,并拿出一段集中的时间,把它们写下来。

  2. 在事前着重思考当前情况、事件和未来前景的光明面,培养乐观精神。

  3. 限制用于纠结某一问题、与他人进行不健康比较的时间,打消消极因素。

苹果手机上甚至有一款应用程序,叫作“幸福生活”(Live Happy),帮助用户投入这类活动,享受频繁开展这些活动所带来的更大幸福。

另一方面,这种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就像你能减肥一样。”柳博米尔斯基向我保证,“但也跟减肥一样,你得改变饮食习惯,坚持去健身房。你必须每天都投入努力,坚持到底。”

最后这句话,似乎很能揭示老年人是怎样找到幸福的。他们不像观光客那样对待自己内心中最舒适友好的地方,匆匆来,匆匆走。相反,他们选择在心理上留在这些地方。他们做这样的心理迁徙,原因就跟搬到佛罗里达或亚利桑那州一样:为了每天早上都享受温暖的天气。

我问柳博米尔斯基:为什么在进入老年状态之前,大多数人必须这么努力才能变得更幸福?她说,她的研究团队还没弄清楚答案。但我想,这个答案或许已经由卡斯滕森的研究揭示出来了。想必你还记得,卡斯滕森发现,老年人决定将情绪上的满足视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因此将注意力整体转向了积极方面。而年轻人的首要生活目标与此不同,他们要学习、要发展、要争创业绩。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种种令人不安的因素:艰巨的任务,相反的观点,陌生的人,为错误或失败承担责任。他们只能这样做。

这样一来,青年人和中年人难以将思想从苦难上转移开来也就说得过去了。为了在这些时期朝着人生的主要目标奋斗,我们必须真切地感知到负面因素的存在,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应对它们。但如果我们陷入了它们所掀起的情绪之中,把自己锁进负面因素的循环,那就成问题了。柳博米尔斯基的活动清单恰好能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就算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永远居住在自己最温暖的心理营地之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注意力转移活动,经常拜访那里,打破寒冬的围困。6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