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遗落的南境全集 > 遗落的南境1:湮灭 > 01 起始

01 起始

那座直插入地下的塔不该出现在这里,而黑松林恰好由此开始逐渐过渡为沼泽,再往前则是更加泥泞的--湿--地,杂草丛生,长满了被风吹得歪歪扭扭的树木。--湿--地和自然水道以远,便是海洋。稍远处的海滩上,还有一座废弃的灯塔。国境内的这整片区域已经废弃达数十年,原因很难说清。我们是两年来首次进入X区域的勘探队,前任者的设备大多已经生锈,他们的帐-篷和棚屋也只剩下空壳。望着这片平静的土地,我相信,我们当中没人能发现任何威胁。


我们一行共四人:一名生物学家、一名人类学家、一名勘测员,以及一名心理学家。我是生物学家。这一次,我们全是女性。派遣勘探队有许多复杂的因素要考虑,包括成员的选择。心理学家比大家都年长,是我们的领队。越过边界时,她把大家都催眠了,以确保我们保持镇静。之后,我们经过四天的艰苦跋涉才抵达海岸。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从大本营开始,慢慢地扩展勘察范围,在神秘的X区域里,将政府的调查工作继续下去。勘察任务可能持续数天,数月,乃至数年,这取决于各种条件与动因。我们有六个月的补给,另有两年的物资早已储存在大本营里。我们还得到保证,如有必要,就地取材也是安全的。所有食物都是腌熏或罐装的。我们最特殊的外界装备包括一种测量装置,每人配发了一台,悬在腰带上:黑色的长方形金属小盒,中间有个玻璃覆盖的孔。如果那个孔发出红光,我们有三十分钟时间转移至“安全地点”。我们不知道那装置测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为什么当它发出红光就应该小心,他们没告诉我们。


最初的几个小时之后,我已经对那盒子习以为常,根本不再去看它。我们被禁止携带手表和罗盘。到达营地后,我们开始用带来的设备替换废弃损坏的物品,并支起自己的帐-篷。一旦确认X区域不会对大家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将重建棚屋。参与上一期勘探的成员最后逐一离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游荡回自己家中。因此,严格来说,他们并未失踪,只是以某种未知的方式从X区域消失了,然后重新出现在边界另一侧。他们无法描述旅途中的具体情况。这一迁移过程持续了十八个月,而先前的勘探队并未经历过此种状况。但用上级官员的话来说,其他现象也可能导致“勘探任务提前终止”,因此我们必须测试自己对此地的耐受力。


我们也需要适应环境。在大本营附近的森林里人可能遭遇黑熊或郊狼。你也许会突然听见一声啼鸣,目睹夜鹭从树枝上惊起,然后不小心踩到毒蛇,而本地区内共有六个不同种类的毒蛇。水泽与河流里隐藏着巨大的水栖爬行动物,我们采集水样时都很小心,避免涉入太深的水域。尽管如此,关于生物群落方面,大家并不太担心。而另有一些因素却当真能令人产生不安。很久以前,这里曾有城镇存在,我们遇见过人类定居的奇特迹象:有破破烂烂的小屋,红色屋顶已然塌陷,有生锈的车轮辐条半埋在泥地里,还有从前圈牲口的栅栏,形状依稀可辨,嵌在铺满层层松针的土壤里,就像是装饰品。


然而更为可怕的是,在黄昏时分,会有一种强烈而低沉的呜咽声。海面吹来的风和内陆诡异的沉寂钝化了我们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那声音仿佛渗入黑沉沉的积水。此处的柏树就浸泡在这积水里。那水,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脸,水面纹丝不动,仿佛玻璃一样静止,映照出柏树上密密涔涔集结成珠状的灰色苔藓。朝着海洋的方向望去,只能看见黝黑的水面,柏树灰色的树干,以及犹如静止雨滴般似落不落的苔藓。而你能听见的,只有那低沉的呜咽声。


这种效果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体会,那其中的美同样难以理解。而当你从颓废中看出美感,你的内心便发生了变化。颓废会试图占据你。


如前所述,我们在森林过渡到沼泽与盐水--湿--地的地方发现了那座塔。这发生在我们抵达大本营的第四天。当时,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感。根据众人携带的地图,以及前任者留下的沾满水渍与泥尘的文档,我们都没想到会在此有所发现。然而它就位于小径左侧,几乎被掉落的苔藓掩埋,周围是低矮的草丛:那是个浅灰色的圆墩,其材质貌似由水泥和碾碎的贝壳混合而成。圆墩的直径大约六十英尺,比地面高出八英寸左右。它的表面没有刻写任何文字,无法判断其作用或建造者的身份。圆墩表面正北方有个矩形开口,通过它可以看到盘旋而下的阶梯伸向黑暗之中。入口处被香蕉蜘蛛结的网和暴风雨带来的垃圾覆盖,但地底下却涌出一股股凉风。


一开始,只有我将其视为一座塔。我也不知道为何会想到是塔,毕竟它是通往地下的,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个地堡,或者是被掩埋的建筑。然而一见那阶梯,我立即就想起海边的灯塔,眼前也突然呈现出幻象,仿佛看到上一期勘探队成员一个个离开,然后地表发生了统一有序的迁移,灯塔依然留在原地,但其地下部分被安置到内陆。在我的幻觉里,这一切规模宏大,细节清晰。当时,所有人都站在一起。回想起来,这应是我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一个荒诞想法。


“这不可能,”勘测员凝视着地图说。在傍晚深沉清冷的阴影中,她的话语显得尤其紧迫。太阳的高度意味着我们很快就得用手电筒探查这座不该存在的建筑,不过若是在黑暗中进行,我也完全乐意。


“然而它的确存在,”我说,“除非我们集体幻视。”


“建筑模式很难判定,”人类学家说,“材料也模棱两可,可能出自本地,但不一定在本地建造。不进去看一看,没法知道那是原始科技、现代科技,还是介于两者之间。我也无法猜测它的年龄。”


我们没有途径通知上级这一发现。由于担心不可逆转的污染,进入X区域勘探的规则之一就是不能尝试与外界联络。我们携带的物品也大多与当前的科技水平不符。我们没有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没有电脑和录像机,除了腰带上奇怪的黑盒子,也没有复杂的测量仪器。我们的照相机需要使用临时搭建的暗房。对其他人而言,缺少移动电话尤其让她们感到距离现实世界非常遥远,但我一直就喜欢这样的生活。至于武器,我们有匕首,还有一个上锁的箱子,里面存放着若干老式手枪,以及一把突击步枪。这最后一项是考虑到当前的安全标准后,才勉强特许的。


我们需要保留记录,就像这样的日记本:防水纸页、柔软的黑白封面,轻便但几乎难以损毁,蓝色横线可供书写文字,左侧的红线隔离出页边。这些日记本将跟随我们返回,或被下一支勘探队发现。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背景信息,让对X区域一无所知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叙述。我们还接到命令,不能互相观看日记内容。上级官员相信,互享太多信息会干扰观察。但根据经验,我知道这种企图剔除偏见的努力有多徒劳。没人可以真正做到客观——即使是在真空中,即使你的大脑被渴望真相的意愿占据,甚至到了宁愿自我毁灭的程度。


“我对这一发现非常兴奋,”我们还没就那座塔的问题深入讨论,心理学家便插话道,“你们也感到兴奋吗?”她从没问过我们这个问题。训练过程中,她问的问题往往类似于“你觉得自己在紧急状况下能有多冷静?”。当时,我感觉她就像个糟糕的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而现在就更明显了。不知何故,成为领队似乎让她很紧张。


“这绝对令人兴奋……绝对出人意料,”我说道,尽量控制语气,以免显得在嘲讽她,但并不完全成功。我对自己不断增长的焦虑感到吃惊,主要是因为,与我的想象和梦境相比,这一发现本属稀松平常。穿越边界前,我的头脑中浮现出许多景象:巨大的城市、奇异的动物。某一次生病期间,我还曾想象一头巨型怪兽从波浪中冒出来,扑向我们的营地。


与此同时,勘测员只是耸耸肩,并未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人类学家点了点头,仿佛赞同我的说法。那座向下延伸的塔,其入口散发出一种存在感,就像一张空白的页面,让我们可以写上许许多多东西。这种存在感就好像低烧,给予大家沉重的压力。


如有必要,我会给出其他三人的名字,但一两天后,只有勘测员坚持下来。另外,他们也强烈建议不要使用名字: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一切有关个人的东西都应该舍弃”。名字与我们从何而来有关,但与我们在X区域内的身份无关。


我们的勘探队最初有五个成员,还包括一名语言学家。到达边界前,每个人都必须分别进入一间明亮的白色房间。屋子的另一头有一扇门,角落里则是一张孤零零的金属椅。椅子侧面有些洞孔,是用来固定绑带的,这其中隐含的意味激起了我一丝不安,但此时我已下定决心要去X区域。这些房间所在的区域隶属于南境局,那是个保密部门,负责处理有关X区域的所有事务。


于是我们就等在那里,接受无数项参数测量,各种忽冷忽热的气流从屋顶的管道喷射下来,落到我们身上。心理学家在某一时刻造访了每个人,但我不记得都说了些什么。然后,我们从另一端的房门走出去,进入中央集结区,长长的走廊尽头,有一扇双开大门。心理学家在门口与我们会面,但语言学家再也没有出现。


“她改主意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她以坚定的眼神面对众人的疑问,“她决定不去了。”这稍许有点令人惊讶,但也幸好不是别人。当时看来,所有人中,语言学家的技能似乎最不值得保留。


片刻之后,心理学家说,“现在,放松你们的头脑。”这意味着她将开始催眠,好让我们穿越边界。然后她也会让自己进入半催眠状态。我们得到的解释是,穿越边界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受到自己头脑的欺骗。显然,幻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至少他们是如此说的。我不太确定这是否属实。出于安全原因,他们并未告知我们边界的真实性状,我们只知道肉眼是看不见的。


因此,当我和其他人一起“醒来”时,身上穿戴着全副装备,包括沉重的徒步靴、四十磅的背包,以及腰带上悬挂的各种额外补给物资。我们三人全都一个趔趄,人类学家甚至单膝跪倒在地。心理学家耐心地等待大家恢复。“抱歉,”她说,“我只能做到这样,尽量减少惊愕。”


勘测员嘴里咒骂了一句,朝着她怒目而视。她的脾气或许被认为是种有用的特质。人类学家则一如往常毫无怨言地站起身。而我也跟平常一样留心观察,顾不上对这粗暴的唤醒方式感到恼怒。比如,我注意到心理学家在看着我们挣扎适应的同时,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酷微笑。人类学家依然一边笨拙地调整平衡,一边为自己的笨拙道歉。稍后,我意识到也许误读了她的表情,那有可能是痛苦或自怜。


我们所在的泥土小径上点缀着碎石、枯叶,以及触感有些潮--湿--的松针。蚁蜂和翠绿色的甲虫在那上面爬来爬去。小径两侧耸立着高大的松树,树皮如鳞片般凹凸不平,飞鸟的身影在树丛间来回穿梭。无比清新的空气突然涌入肺里,众人竟一时喘不过气来,不过那多半是出于震惊。我们将一块红布系到树上,作为位置标识,然后朝着未知进发。我们被告知,万一心理学家在任务终结时失去行动能力,无法带我们穿越边界,我们需回来等待“撤离”。从来没人解释过那将是什么样的“撤离”方式,但其中暗含的意味是,即使撤离点位于边界之内,上级也能从远处观察到。


我们还被告知,在抵达之后不要回头看,然而我还是趁心理学家不注意悄悄瞥了一眼。我不太清楚看到的是什么。它模糊不清,难以辨识,而且已经在身后很远处——或许是一道门,或许只是视觉假象,就像一块突然发出闪光的方框,又迅速黯淡下去。


我志愿申请参加勘探队的理由跟我是否符合要求完全没有联系。我获得参加的资格是因为专精于过渡环境系统,而这地方存在着数次过渡,换言之,此处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六七公里的徒步距离内,森林过渡到沼泽,又过渡到盐水--湿--地,然后是海滩。如今,其他地方已鲜有这样的生物栖息环境。他们告诉我,在X区域,可以找到适应微咸淡水的海洋生物,在落潮期间,它们顺着芦苇间的自然水道深入上游,与水獭和鹿共享生存环境。若是顺着布满招潮蟹洞-穴-的海滩行走,有时可以看到那种巨型爬行动物,因为它们也已适应此地的居住环境。


现在,我明白了X区域为何无人居住,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此处仍保留着原始样貌。不过我总是试图将其忘记,宁愿相信,这只是一片自然保护区,而我们这群徒步旅行者恰好是科学家。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不了解此处曾发生过什么事,也不知道目前的状态,当遇到某种证据,任何预设的理论都会影响我的分析。另外,对我来说,无论怎样欺骗自己都无关紧要,因为我在外面世界里的存在至少跟X区域一样空洞。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牵挂,我需要来到此地。至于其他人,我不知道,也无意知道她们是怎样想的,然而我相信,她们至少都装出有一定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能使人分散注意力的强大力量。


当天晚上,我们讨论了那座塔,不过另外三人都坚持称其为隧道。每个人都对调查的进展负有责任,而心理学家的权威则对所有决策皆可施加影响。目前,有关派遣勘探队的理论中包含一条:给予每个成员一定自主权,有利于增加“显著多样化的几率”。


这一含糊的规章在我们的技能配置上也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都曾接受基本的武器与幸存训练,但勘测员的医疗与枪械经验远远超出其余人。人类学家曾经是建筑师,若干年前,她在一场火灾中幸存下来,而发生火灾的的建筑是她设计的。关于她的个人信息,我就只发现了这一条。至于心理学家,她的情况我们了解最少,但我想大家都确信,她有来自类似管理层的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那座塔的讨论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次机会,以试探争议与妥协的底线。


“我认为不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隧道上,”人类学家说,“我们应该先往远处探索——包括那座灯塔——然后再带着其他调查数据回来。”


果然不出所料,人类学家试图选择安全轻松的方法,然而这或许的确具有先见之明。虽然测绘的概念在我看来机械而重复,但我无法否认那座塔的存在,而任何地图上都没有它的标识。


接着,勘测员开口了:“我觉得在继续往前探索之前,应该先排除这隧道具有侵略性和威胁性的可能。不然的话,当我们向前推进,它就像是背后的敌人。”她来自军事机构,我已能看出此种经验的价值。我本以为勘测员总是会支持继续探索的方案,因而她的观点颇有分量。


“我迫切想要探索此处的自然环境,”我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既然那‘隧道’……或者塔……没在地图上标出,它或许很重要。要么是故意从地图上抹去的,不让我们知道……以便传递某种信息……要么就是上一批勘探队抵达时它还不存在。”


勘测员看了我一眼,感谢我的支持,但我的立场并不是为了帮助她。一座向下延伸的塔,这一概念既令人感到晕眩,也使人对其结构产生强烈的兴趣。我说不出自己期盼的是什么,害怕的又是什么。我眼前仿佛不断展现出鹦鹉螺内侧的花纹和其他自然生成的纹理,同时也看到一座悬崖,底下是一片未知。


心理学家点点头,似乎在考虑大家的意见,然后她问道:“有人有哪怕一丁点儿想要离开的意向吗?”这是个合乎情理的问题,但依然叫人很不舒服。


我们三人都摇了摇头。


“那你呢?”勘测员问心理学家,“你的意见是什么?”


心理学家咧嘴一笑,看起来有点怪。不过她一定知道,我们中有一人会担负起观察她的任务,她自己的反应也是动因之一。也许她觉得很好笑吧,勘测员是观察表面现象的专家,却被选中担负此项任务,而不是生物学家或人类学家。“必须承认,我此刻感觉非常不安。不过我不清楚这是由于整个环境的作用还是因为那隧道的存在。个人来讲,我希望将隧道排除在外。”


是塔。


“那么,三比一。”人类学家说,她显然松了口气,因为自己不需要做决定。


勘测员只是耸耸肩。


关于好奇心,也许我的想法有误。勘测员似乎对什么都不好奇。


“感到无聊?”我问道。


“我都等不及了。”她对整队人说,仿佛我是替大家问的。


我们的讨论在公共帐-篷里进行。此时天色已暗,不久,夜幕中便传来那古怪的哀鸣声,虽然我们相信这一定是出于自然因素,却依然感到一阵战栗。那声音仿佛就是解散的讯号,我们回到各自的住处独自思索。我清醒地躺在帐-篷里,试图将那座塔想象成隧道,甚至竖井,可是办不到。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个问题:它的底部隐藏着什么?


我们从边界步行至海岸附近的大本营,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异常。鸟儿的鸣唱一如平常;鹿总是转眼间便逃之夭夭,白尾巴在棕绿色灌木丛的映衬下,仿佛惊叹号下面的小圆点;罗圈腿的浣熊步履蹒跚,只顾忙自己的事,对我们不予理会。我相信,整组人都有一种近乎晕眩的感觉,因为经过这许多个月的封闭性训练与准备,如今终于有了自由。在那段过渡地带里,什么都奈何不了我们。我们既非过去的自己,也不同于抵达目的地之后。


抵达营地的前一天,一头巨大的野猪突然出现在前方的路径上,暂时破坏了这种情绪。它距离我们非常远,一开始用望远镜也近乎难以辨识。野猪尽管视力很差,却有着惊人的嗅觉,它在一百码外向我们冲来,沿着小径一路狂奔……不过我们仍有时间考虑如何应对。我们各自掏出长匕首,勘测员则端起突击步枪。子弹对七百磅重的野猪不一定有效。我们不敢将注意力从野猪身上移开,去把存放手枪的箱子卸下来,并打开那上面的三道锁。


心理学家来不及准备催眠暗示,以便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保持自我控制。事实上,当野猪一路猛冲过来,她的建议仅限于“不要靠太近!不要让它碰到你!”。人类学家发出轻微的哧哧笑声,既是出于紧张,也是因为紧急状况过了如此之久才出现,似乎有点荒诞。只有勘测员直接采取行动:她单膝跪下,以便更好地瞄准。我们的命令包括一项有用的指导原则,“唯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杀戮”。


我继续通过望远镜观察,随着野猪逐渐接近,它的脸变得越来越古怪,似乎有些扭曲,仿佛正遭受极端痛苦的折磨。它的嘴和又阔又长的脸本身并无异状,然而体-内似乎有某种存在,让我感到有些惊恐,它的眼神显得内敛深邃,头部固执地偏向左侧,仿佛被一条看不见的缰绳扯住。它的眼睛里闪烁着类似电火花的光芒,不过我无法相信其真实性。那一定是因为我拿望远镜的手轻微颤-抖而产生的“副作用”。


不管是什么折磨着野猪,它很快制止了野猪冲刺的愿望。它突然向左一拐,跑进灌木丛,并发出一声怪叫,那声音我只能称之为痛苦的嘶吼。等我们走到近前,野猪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道被彻底扰乱的足迹。


接下来的数小时内,我一直默默思索着对此现象的解释:寄生虫,或者其他侵入神经系统的因素。我琢磨着符合生物学原理的假设。一段时间过后,野猪渐渐淡入了背景,就像从边界开始一路上所经过的一切。于是,我再次望向未来。


发现那座塔的第二天早晨,我们早早起床,吃完早餐,浇灭火堆。空气中有一种这个季节惯有的清冷。勘测员打开武器库存,给大家每人一把手枪。她自己依然拿着突击步枪,其枪管下装有一支电筒。我们没料到这么快就需要打开那箱子,尽管没人提出异议,但我能感觉到众人之间产生了新的紧张情绪。我们知道,进入X区域的第二批勘探队成员都是用枪自杀的,而第三批勘探队员则互相射杀。直到若干期勘探任务之后,死亡人数降到零,上级才再次允许分派武器。我们是第十二批。


于是,我们四人全都回到那座塔跟前。阳光透过苔藓和树叶投下斑驳的阴影,在平坦的建筑表面制造出类似群岛的光影效果。它依然平凡而毫无生气,不似有任何威胁……然而你需要鼓起勇气,才能站在门口往里窥视。我注意到人类学家检查她的黑盒子,见没有红光,才松了口气。假如红光出现,我们就得退出勘察任务,去干别的事。尽管心中怀有一丝恐惧,但我仍不希望如此。


“你们觉得它有多深?”人类学家问道。


“记住,我们得信任你们的测量,”心理学家略微皱着眉头答道,“测量结果不会骗人。这座建筑直径61.4英尺,高出地面7.9英寸。楼梯井位于正北或接近正北,这最终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些有关其建造过程的状况。它由石头和碎贝壳构成,没有金属与砖块。这些都是事实。而它不在地图上只不过意味着或许是一场暴风雨让入口显露出来了。”


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的信任,再加上她对塔不在地图上的原因的分析,令我感觉到一种奇怪的……亲和感?也许她只是想让大家安心,但我宁愿相信她是要让自己安心。她是我们的领队,可能了解更多信息,这对她来说一定很不容易,也会让她感到孤独。


“我希望它没那么深,这样我们就能盖棺定论,继续测绘了。”勘测员说道,她试图显得轻松,然而所有人都注意到了“盖棺”两个字。沉默笼罩着众人。


“我得让你们理解,我总是忍不住将它想象为一座塔,”我承认道,“我无法把它看作隧道。”下去之前把分歧说清楚似乎很重要,哪怕这会影响她们对我精神状态的评估。我看到一座塔,向下直插入地底。一想到我们站在它的顶端,我就有点晕眩。


她们三人一起瞪着我,仿佛我就是那黄昏时分的怪叫。过了一会儿,心理学家才勉强说:“假如这能让你感觉轻松一点,我看也没什么坏处。”


树荫下,沉默再次笼罩着众人。一只甲虫沿着螺旋状路线向上方的枝杈攀爬,身后落下一串尘埃的微粒。我想大家都已意识到,此时才真正进入了X区域。


“我先下去看看有什么。”勘测员最后说道。我们都乐得顺从她的意思。


楼梯起始处又陡又窄,向下弯曲,因此勘测员不得不倒退着进入塔中。我们用棍子清除掉蛛网,让她爬下楼梯。她步履蹒跚,武器悬在背后,抬头望着大家。她的头发向后束起,脸上的线条似乎绷得紧紧的。此刻我们是否应该阻止她?叫她上来重新计议?然而没人有这个勇气。


勘测员露出奇怪的讪笑,几乎像是对我们的裁判。然后她走了下去,我们只能在昏暗的光线中隐约看到她的脸,而最后,连那张脸都消失了。她留下一片空白,让我感到心惊,就好像发生了逆向过程:仿佛一张脸突然从黑暗中浮现。我倒吸一口冷气,引来心理学家的注目。人类学家则没有注意,她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楼梯。


“一切正常吗?”心理学家向勘测员喊话。刚才一切正常,此刻为何不同?


勘测员短促地哼了一声作为回答,仿佛她也赞同我的想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能听见勘测员在窄小的楼梯上艰难前进。继而是一片沉默,然后又是一阵响动,节奏有所不同,一时间,听起来像是出自不同的声源,令人恐惧。


但随后,勘测员朝着我们高喊:“这一层没有危险!”这一层。我心中暗暗激动,这是一座塔的概念并未被否定。


但这意味着我和人类学家也该下去了,而心理学家则守在原地。“可以走了。”心理学家语气轻松地说,仿佛我们是在学校里,现在到了放学时间。


我忽然感到一阵难以名状的情绪,一时间,视线中出现许多黑点。我跟随人类学家爬了下去,穿过残余的蛛网和昆虫干尸,进入那阴暗清凉之处。由于我太急切,差点儿将人类学家绊倒。地面世界在我眼中的最后景象:心理学家微微皱着眉头向下望着我,她身后是树林,而蓝色的天空与阴暗的楼梯井壁相比,亮得眩目。


下方的墙壁上布满阴影。温度有所下降,声音也变得沉闷,柔软的阶梯吸走了我们的脚步声。距离地表大约二十英尺下方,是一片开阔的楼层。天花板大概八英尺高,也就是说我们头顶上方有厚达十二英尺的岩石。勘测员突击步枪上的电筒照亮了这片区域,但她背对着我们,正在观察没有任何装饰的乳白色墙壁。墙上的缝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或突然出现的张力。这一层与露出地表的顶部有着相同的圆周,再次证明这是一栋埋在地下的完整建筑。


“还可以往下。”勘测员说,她用步枪指了指远处的角落,那里有一道圆形拱门,正对着进到这一层的入口,黑沉沉的阴影也许是向下的楼梯。如果这是一座塔,那这一层有可能只不过是楼梯平台,或者角楼的一部分。她向拱门走去,而我依然全神贯注地用自己的手电筒查看着墙壁。那一片全然的空白让我感到疑惑。我试图想象此处是由谁建造的,但没有结果。


我再次回想起灯塔的轮廓,那是第一天下午稍晚时分我们在大本营里看到的。大家认定那栋建筑是灯塔,因为地图上这一位置标示着灯塔,而且我们都能立刻认出灯塔应该是什么样。事实上,勘测员和人类学家看到灯塔之后,都表现得相当欣慰。它同时出现在地图和现实中,这让她们感到安心可靠。而其功能是她们所熟悉的,因此也更加放心。


对于这座地下塔,大家却一无所知。我们无法凭直觉感知其完整的轮廓,也不了解它的用途。此刻,当我们开始往下走,地下塔依然丝毫没有透露出任何信息。心理学家或许可以背出“塔顶”的测量数据,但那些数字并无意义,因为缺少其他背景。没有背景,光抓着数字不放,那是一种疯狂的表现。


“从内墙来看,圆周相当规整,显示出这栋建筑在建造时的精确性。”人类学家说。建筑。她已经开始放弃隧道的概念。


我的所有思绪从口中涌出,在地面上产生的紧张精神状态,此刻终于完全释放出来:“但它的用途是什么?它不在地图上,这可能吗?是不是前面的某一支勘探队建造的,然后被隐藏起来?”我还提出许多问题,却并不期待回答。虽然并无可见的威胁,但消除沉默似乎十分重要。仿佛那空洞的墙壁以沉默为食,只要我们稍不留神,话语的间隙中便会有怪物冒出来。我明白,假如我对心理学家表示出此种焦虑,她会为我担心。然而我比其他队员更适应孤独。那一刻,我对这地方的特征描述为:警醒。


勘测员的轻声惊呼打断了我的提问,人类学家无疑松了口气。


“看!”勘测员说道,她用电筒照着拱门内侧。我们连忙赶过去,加上各自的照明,并望向她身前的方向。


那里的确有往下的楼梯,这一段比较宽阔,弧度也较大,不过材料仍然相同。乍看之下,在靠近肩膀的高度,离地大约五英尺处,塔墙内侧仿佛附着了一种微微泛光的绿色藤蔓,向着前方的黑暗中延伸。我忽然想到一个荒谬的记忆,在我和丈夫居住的房子里,浴室墙壁上贴有一圈花纹墙纸。当我仔细观察,那“藤蔓”化成了文字,由花体字母构成,突出墙面约六英寸高。


“保持照明。”我一边说,一边推开她们,走下最初的几级楼梯。血液再次冲上头脑,耳中尽是混乱的咆哮。我无比坚定地向前走去,也说不出是受到何种驱使,只知道我是生物学家,而这东西看起来像是古怪的有机生命。假如语言学家在场,我或许会听从她的意见。


“不管那是什么,别去碰它。”人类学家警告说。


我点点头,但被这一新发现迷住了。假如我产生触碰墙上文字的冲动,将无法阻止自己。


走近之后,我发现我能理解墙上写的字,这是不是让我很吃惊?是的。是不是让我感觉兴奋与恐惧相交织?是的。我试图抑-制心中产生的成百上千个新问题。我明白这一时刻非常重要,因此尽量用平稳的语调大声读出开头的语句:“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


然后文字被黑暗掩盖。


“文字?文字?”人类学家说。


是的,文字。


“是由什么构成的?”勘测员问。需要由什么东西构成吗?


不断向前延伸的语句发出微光,摇曳晃动。句首的几个词在阴影与光亮之间来回变换,仿佛一场争夺文字含义的战斗。


“等一下。我需要靠近一点。”真的吗?是的,我需要更靠近。


它们由什么构成?


虽说不应该,但我根本就没想到这一点;我仍在试图理解语句的含义,尚未考虑到采集物理样本。然而勘测员的提问让我解脱出来!因为它帮助我抵御继续读下去的冲动,阻止我走入下方更深的黑暗,读完所有文字。但那开头的语句已经以始料未及的方式渗入我的头脑,并找到扎根的沃土。


于是我走到近前,凝神注目句首的词语。我发现,这些互相连接的花体字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就像鲜绿色的地衣苔藓,但实际上应该是某种真菌或真核生物。紧密而卷曲的细丝从墙上生长出来,带着泥土气息,还透出一丝淡淡的腐败蜂蜜味儿。这片微型森林轻轻摇曳,几乎难以察觉,就像海草在缓和的洋流中飘荡。


在此微生态系统中还有其他生物。它们大多呈半透明状,形似微小的手掌,掌根埋在绿色细丝之间,若隐若现。这些“手”的手指顶端,长着金色的结节。我愚蠢地凑到近前,就好像不曾经历过这许多个月的生存训练,也从未研习过生物学。就好像受到蛊惑,以为这些词句就是为了给人读的。


我很不走运——或者说很走运?由于受到气流扰动,手掌顶端的一个结节选择在此时爆裂开来,喷射出一小簇金色的孢子。我赶紧回撤,但感觉已经有东西钻进了鼻腔,腐败蜂蜜的气味儿在短促的瞬间陡然增强。


惊吓之下,我继续后退,心中暗自爆出一串勘测员惯用的咒骂。我的自然本能总是试图隐瞒。我已经在设想,若是将自己受到感染的情况告诉整个团队,心理学家会作何反应。


最后,我深吸一口气,以控制住语调,然后说道:“是某种真菌。这些字母由菌类子实体构成。”谁知道是否正确?这只是最像答案的说法。


我的嗓音一定比真实的思绪要平静,因为她们的反应中并无犹疑。听她们的语气,也不像是看见孢子喷射到我脸上。我靠得太近,而孢子十分细小,毫不起眼。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


“文字?由真菌构成?”勘测员傻傻地重复我的话。


“在有记载的人类语言中,没有用这种方法书写的,”人类学家说,“有哪种动物是这样交流的吗?”


我忍不住笑出声。“不,没有哪种动物是这样交流的。”即使有,我当时也没想起来,事实上,我一直都没想出来过。


“你是开玩笑吧?这是个玩笑,对吗?”勘测员说道。看她的姿态,像是要走下来证明我说错了,但她站在原地没动。


“菌类子实体,”我神情恍惚地答道,“构成了文字。”


我平静下来。同时,我感觉无法呼吸,或不愿呼吸,这显然是心理而非生理上的问题。我没发现任何生理变化,而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无关紧要。我明白,对于如此陌生奇特的东西,即使回到营地也不太可能有解毒剂。


首先,我试图消化理解这些信息,但发现它们令我动弹不得。这些文字由某种我不认识的共生菌类子实体构成。其次,文字上散出的孢子粉尘意味着,越往塔底走,空气中潜在的污染就越多。真有必要将这些信息告诉其他人吗?那只会让她们担忧。我断定,没有必要。也许有点自私。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带着合适的装备回来之前,必须让她们避免直接暴露于污染中。进一步的评估需依赖于环境与生物因素,然而,对于这些因素,我越来越确信,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


我走上楼梯,回到平台。勘测员和人类学家似乎期待我可以提供更多信息。人类学家尤其焦躁不安,她的视线不断移来移去,就是无法静止。我或许可以编造信息,让她中断无休止的搜寻。但这些字荒谬而令人难以置信,除此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宁愿那文字是某种未知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样还能少一点谜团。


“我们应该回上面去。”我说道。我如此建议并非因为这是最佳行动方案,而是想减少她们暴露在孢子中的机会,直到可以看出它们对我有何长期影响。我也相信,假如留在此处,我可能会有回身走下楼梯继续读那文字的冲动,她们将被迫强行阻止我,然后我也不知自己会怎样。


她们俩并无异议。但随着我们向上攀爬,尽管身处封闭空间,我却感觉一阵晕眩,短暂的一瞬间似有一种恐慌感,仿佛墙壁忽然变得有点像肉质,而我们是在一头怪兽的食道里行进。


我告知心理学家我们所见到的状况,并背诵部分文字,一开始,她反应古怪,一动不动,显得相当专注,然后,她决定下去看一看那些字。我犹豫不决,不知是否该警告她不要去。最后我说道:“只能站在楼梯顶端观察。我们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毒。下次回来时,应该戴上呼吸面具。”上一批勘探队至少留下了面具给我们,封装在一个箱子里。


“停顿并非有说服力的分析?”她凝神注视着我说。我感觉浑身一阵麻痒,但没有开口,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其他人似乎都没察觉到她在说话。后来我才意识到,心理学家试图诱导我单独进入催眠状态。


我的反应显然落在她期待的范围之内,因为她爬下了楼梯,留下我们在地面上焦躁不安地等待。她要是不回来我们该怎么办?我感到一阵强烈的责任感。她或许会跟我一样,想要继续读下去,并且付诸行动,这一想法让我十分焦虑。我不知道那些文字的含义,但我希望它们是有意义的,好让我消除疑惑,也让我的所有疑问都能找到合理答案。这些思绪令我的注意力分散,不再惦记孢子对身\_体的影响。


幸好另外两人在等待时并无谈话的愿望,而且仅十五分钟过后,心理学家便笨拙地从楼梯井里爬了上来,一边眨着眼调节视力,一边走入明亮的光线。


“很有趣,”她站在我们面前平淡地说,同时掸去衣服上的蛛网,“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她似乎还有话要说,但决定不再讲下去。


她的话近乎愚钝;显然我并非唯一作出此种评估的人。


“有趣?”人类学家说,“自从有史以来,世界上从来都没人见过这样的东西。从来没有。你就只是说它有趣?”她看上去就像要歇斯底里大发作。而勘测员只是注视着她俩,仿佛她们才是奇异的生物体。


“需要我帮你平静下来吗?”心理学家问道。面对她冷硬的语调,人类学家含含糊糊地咕哝了一句,然后凝视着地面。


我趁着沉默的间隙提出建议:“我们需要时间思考,也需要时间决定下一步行动。”当然,我的意思是,我需要时间观察吸入的孢子会产生多严重的影响,是否需要供认。


“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勘测员说。我觉得所有人当中,她心里最清楚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意味着什么:此刻我们或许正活在噩梦之中。但心理学家并不理会她,反而支持我的观点,“我们的确需要时间。今天接下来应该按原计划行事。”


于是我们回到营地吃午饭,然后集中精力“正常行事”,而我继续留意着自己身\_体的变化。此刻有没有感觉太冷或太热?膝盖上的疼痛是过去野外考察的旧伤还是新产生的?我甚至检查那黑色监测盒,但它依然毫无动静。我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随着众人在营地附近采集样本,测量数据——仿佛跑得太远会受到那座塔的控制——我渐渐放松下来,告诉自己那孢子没什么影响……尽管我也知道,有些物种的潜伏期可达数月乃至数年。不过我猜想,至少在未来几天里,我应该是安全的。


勘测员专注于在上级给我们的地图上添加各种细节。而人类学家跑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去查看几栋残破的小屋。心理学家留在自己帐-篷里写日志,也许是在汇报周围的人有多愚蠢,也许只是逐时逐刻地详细记录上午的发现。


至于我,则是花了一小时观察一只红绿相间的小树蛙。它躲在一片又宽又厚的树叶后面。然后我又花了一小时追踪一只闪烁着虹彩的黑蜻蜓。它不该存在于海平面的高度。余下的时间,我爬在一颗松树上,用望远镜观察海岸与灯塔。我喜欢攀爬,也喜欢海洋。我发现,凝视海洋具有宁神的作用。此处的空气如此清爽新鲜,而边界另一侧的世界则是摩登时代的常态:肮脏,疲惫,充满瑕疵,凋零衰落,矛盾重重。以前在那边时,我一直有种感觉,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徒劳地企图挽救我们自己。


X区域的生物圈物种丰富,这表现在鸟类的数量众多,从鸣禽到啄木鸟,到鸬鹚与黑鹭,等等。我也能略微看见一点盐水沼泽,我将注意力移向那里,得到的回报是短暂地看到一对水獭。有一次,它们抬头观望,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它们似乎能看见我在观察。这是我在野外常有的感觉:事物并非如表面所见的那样。我必须努力克服,因为它会破坏我的科学客观性。芦苇丛里有东西在移动,脚步笨拙沉重,但它距离灯塔更近,隐蔽得也更好。我无法分辨那是什么,过了一阵,植被不再受到扰动,我彻底丢失了它的踪迹。我猜那也是一头野猪,因为它们是游泳好手,而且选择栖息环境跟食谱一样,兼容并蓄。


总体来说,直到日暮时分,这种让大家有事可做的策略起到了稳定情绪的作用,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晚餐时,我们甚至还稍稍开起了玩笑。“我希望能知道你在想什么。”人类学家对我坦言,而我回答:“不,最好不要。”由此而引发的一阵笑声让我很惊讶。我的脑袋里不需要她们的声音,也不想了解她们对我的看法,还有她们各自的故事与困扰。为什么她们想了解我的呢?


不过,假如我们之间能建立起一点友谊与信任,即使无法维持长久,我倒是也不介意。心理学家允许我们从酒类储备中取出一些啤酒,这让大家放松下来,我甚至笨拙地表示,等到任务结束,可以保持一点联络。此时,我已不再监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是否因孢子而产生变化,我还发现自己跟勘测员相处得比想象中要好。我仍然不太喜欢人类学家,但多半是出于任务的原因,跟她对我说的话无关。我的感觉是,一旦到了野外,就像有些运动员训练时的表现要好过竞赛,迄今为止,她展示出的精神力量不够坚强。不过话说回来,志愿参与此次任务本身就已说明了一定问题。


黄昏过后,沼泽里又传来每晚都出现的叫声,我们围坐在火堆旁,一开始还醉醺醺地回应那呼叫,仿佛故作英勇。如今,与地下塔相比,沼泽里的这头野兽就像是老朋友。大家都很有信心,最终将拍下它的照片,记录它的习性,给它戴上标识牌,并在生物分类中替它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它,但对于地下塔,大家却担心难以达到类似的了解。然而那呜咽的声音越来越激昂,几乎趋于愤怒,仿佛知道我们在嘲讽它,于是大家不再回应它的呼号。一阵不安的笑声过后,心理学家适时把握住机会,开始讨论明天的计划。


“明天我们回到隧道里,往更深处走,并且依照建议采取预防措施——戴上面具。我们记录下墙上的文字,希望能估算出它已存在多久、隧道有多深。下午则回来进行日常勘察。我们每天都将重复这一安排,直到对那隧道有足够了解,搞清楚它在X区域中的地位。”


是塔,不是隧道。以她那轻描淡写的态度,就像是在讨论调查废弃的购物中心……然而她的语气似乎有种事先预演过的感觉。


然后,她突然站起来说了几个字:“整合权力。”


身边的勘测员和人类学家立即松弛下来,双眼恍惚无神。我吃了一惊,但也模仿她们的模样,并希望心理学家没有注意到延迟。我并未感受到任何强迫的压力,然而我们显然经受过预先调节,听到心理学家念出那几个字就该进入催眠状态。


心理学家的姿态比刚才更坚定,她说:“你们记得讨论过有关隧道的几个选择。你们发现,大家最终都同意我的意见是最佳行动方案,对此,你们很有信心。每次想到这一决定,你们都会经历平静安心的感觉,回到隧道里之后,你们也将继续保持平静,但仍会像作训时那样应对刺激。你们不会无谓地冒险。


“在你们眼中,这栋建筑依然由碎贝壳和岩石构成。你们完全信任自己的同事,始终与她们保持友情。等到你们从这栋建筑里出来,只要看到飞鸟,便会强烈地意识到,你们是在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当我打一下响指,你们会忘记这段话,但仍将遵从我的指示。你们会感觉很累,想要回到自己帐-篷里好好睡一觉,以迎接明天的行动。你们不会做梦,不会有噩梦。”


她讲这段话的过程中,我一直凝视着前方,当她打完响指,我根据另外两人的行为作出反应。我相信心理学家并无怀疑。我也跟其他人一样回到自己的帐-篷。


除了地下塔,我现在有了新的信息。我们知道心理学家的作用是在气氛紧张时让团队保持稳定与冷静,而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催眠暗示。我并不责怪她担当这一角色。但目睹这种情形赤luoluo地展现在面前,我仍感到很困扰。知道自己会受到催眠暗示是一回事,但作为旁观者亲身经历则是另一回事。她能对我们施展何种程度的控制?她说,在我们眼中,那座塔依然由碎贝壳和岩石构成,这是什么意思?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可以猜到孢子对我的影响之一:让我对心理学家的催眠免疫。这搞得我就像是在偷偷跟她作对一样。即使她的目的是善意的,然而一想到要向她承认对催眠具有抗力,我便感觉一阵不安——尤其是那意味着我在训练时获得的所有条件反射调节,效力都将越来越小。


我现在隐藏了两件秘密,而不只是一件,也就是说,我已经开始无可挽回地游离于勘探工作及其目标之外。


游离状态,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对于此地的勘探任务来说都不算新鲜事。这一点我很清楚,因为我有机会看过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返回之后的面谈录像。一旦确认这些人已返回从前的生活环境,他们就被隔离起来,并接受询问,要他们描述经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家人都会发现至亲的回归有点古怪,有点吓人,然后给政府机构打电话,这其实也挺合理。返回者身上的所有纸张都被上级收走,供检查与研究用。我们也可以查看这些信息。


面谈过程都相当短,所有八名成员所描述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在X区域内,他们并未经历任何反常现象,没有测量到反常数据,也没人提及反常的内部冲突。但过了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强烈地想要回家,并付诸行动。他们中没人能够解释自己是如何跨过边界返回的,以及为什么直接回家,而不是先向上级汇报。不知出于何种缘故,他们一个个放弃勘探任务,留下日志,游荡回家中。


面谈过程中,他们表情友善,目光坦率,即使语调略显平淡,也跟他们返回时那种似梦似醒的平静状态是一致的——就连那名结实精瘦的勘探队军事专家也不例外,他原本性格活跃,精力充沛。从受影响的效果上来说,我无法区分这八个人。我有种感觉,他们仿佛透过一层薄纱看着世界,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与提问者对话。


至于那些纸,其实是X区域里的地形草图或简要描述。有些则是卡通动物或队友的漫画像。所有人都曾画过那座灯塔,或者写下有关它的描述。从这些纸张中寻找隐藏含义就像从周围的自然界里寻找隐藏含义。即便它真的存在,也只有懂得窍门的人才能发现。


当时,我寻找的是遗忘,我在一张张茫然而陌生的脸上,寻找某种温和的逃避,寻找一种并非死亡的死亡,而其中有一张脸熟悉得令人痛心。


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