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教育书籍 >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 太过好动(1)

太过好动(1)

孩子都是好动的,父母要仔细区分孩子好动和过动两者之间的差异。孩子好动不一定是过动症,患有轻微过动症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受管束,父母只有先查明孩子过动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纠正过动症。

张老师的小叮咛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好动?其实是孩子的好奇心。伴随着孩子好奇心而起的,其实是丰富的想象力。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孩子都是好动的。俗话说:“七岁八岁讨人嫌。”这间接说明了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

有些父母说,一双新皮鞋穿不到一个礼拜,就会磨出洞来;有些说,家里沙发没有一张是好的,全让孩子给弄坏了;有些孩子爬水管、打破玻璃窗、扯破衣服,更是稀松平常的事。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好动?其实是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不仅表现在“提出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问题”,还表现在“动手动脚”上。你会发现,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忍不住要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把好好的东西拆开来看个究竟:看看玩具手枪为什么会发出声音?闹钟又怎会响个不停?

伴随着孩子好奇心而起的,其实是丰富的想象力。

男孩把扫把夹在胳膊下当枪玩耍,自己就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女孩把布娃娃抱在怀-里,自己就变成妈妈;把一张板凳翻过来假装开汽车,就又成了司机;他们玩当医生的游戏,给病人量血压、把脉、开处方、打针……每一样都做得无比认真。

这些游戏都表现出孩子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又再度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这就是孩子,他们往往在好动甚至过动的过程中熟悉了世界,对社会结构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在冥冥之中累积了知识。

生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时期是智力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必然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这种知识,不是一般我们所理解的课堂里所教导的知识,而是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广义的知识,也就是智能。

例如,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外在的世界、人际交往的方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解决疑难杂症等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就在过程中逐渐学会语言、文字、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类“形象思维”,最后发展成“逻辑思维”。

要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对成年人来说,极端困难,但是孩子却因正值身心迅速发育成长的阶段以及好动、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的驱使,因而得以轻松地完成,能在最大范围内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智能。

一旦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别顽皮、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以为孩子得了过动症。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孩子好动并不一定是过动症。好动的孩子,只是在某一场合,进行某项活动时才显得好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一定会集中精神去做,如可以安静持久地做手工,看喜欢的书、电视节目等。这类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患有过动症的孩子则不分场合,一味地好动,总是无法安静地坐卧,不能专注任何活动,做事常虎头蛇尾,他们做任何事情经常是杂乱而没有目的,有些行为举止更是很难让人理解。

另外,患有过轻微过动症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受管束,因此也容易招人歧视;在学习上无法专心,不能主积极,因而造成学业成绩下降。

至于有严重的过动症的孩子,则经常惹是生非,干扰他人;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学习进度落后,有些连初中甚至小学都没法毕业。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我控制,因而更加容易受不良恶习的影响和引诱,进而开始说谎行窃、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般而言,过动儿在学习上不仅成绩较差,还讨厌上学、经常逃课、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责备,让父母既-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毒打,或者再度恶言恶语数落孩子一顿,这样只会造成反效果,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过动儿如不及时治疗,一旦长大成人后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变得个性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犯罪率也会变高,最后成为惯犯,影响社会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什么是过动症?MBD是什么意思?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孩子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孩子行为问题进行了更?入的研究。

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过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孩子做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症状,故认为过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

于是,1962年各国儿科神经科学研究学者聚会于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DeficitDisorder),简称ADD。

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如果把特质视为缺点,横加干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硬是要孩子斯文规矩,因而可能变得胆小、怯懦,甚至过早变得老成持重,实际上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身心发展也会受到损害。当然,如果把好动当成过动来治疗,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过动症是孩子行为发生异常的一种现象。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

一、活动过多

过动儿肢体活动明显地比其他孩子多,总是不能安静下来。因此他们不喜欢待在家中而是喜欢户外活动,走路时不是走而是跑,很难老老实实地让大人牵着手行走,常从大人手中挣脱,跑在前面。

走路时不会乖乖走在路中间,而喜欢绕着障碍物随性乱走,或是在路旁跳来跳去。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车,总是不怕危险地快速奔跑。

到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无法保持安静,总是让父母提心吊胆,时时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