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YueDu88.com > 满分作文 > 优秀作文大全 > 600字作文大全 > 乌镇的作文 乌镇的风景的作文

乌镇的作文 乌镇的风景的作文

我看着那一张张美丽的照片,那就是我今年假期游览的梦里水乡——乌镇。

乌镇为什么叫“乌镇”呢?是因为那里的房子就像我们画的山水画一样都是黑瓦白墙,所以叫乌镇。我们一进乌镇,就惊呆了,我问妈妈:“妈妈!你瞧,那房子怎么浮在水上?”妈妈说:“那房子是用石桩架起来的。”我一想:要是这么多人蜂拥地从上走过不就塌了。于是,我飞快地小心翼翼地跑了过去,心里的大石头好不容易放了下来。我们来到了乌镇的民俗馆参观,这里陈列着古代人的桌子、椅子、特别华贵的床和服装、鞋帽,最奇妙的是她们这里女人穿的鞋子,我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我问妈妈后才得知,古时的女孩子长到六、七岁就要裹脚,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穿这种鞋子女孩子走路快不了,还一扭一扭的,我听后真庆幸生长在现代,可以活蹦乱跳地来游乌镇。我们还看了乌镇的蓝印花布,一进染坊,几十米的花布高高直挂从天而降,阳光下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的情景让我感到惊奇,我太喜欢了,把布一块一块裹在身上照相。妈妈知道我的心思,给我买了一件蓝印花旗袍,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同游的客人都夸我成了江南小美女。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特色,镇里有30多座小桥,真是“百步一桥”。乌镇人在节日里有走桥的习俗,至少要走十多座桥,称“走十桥,去百病”。我和妈妈走了十多座,想来今年一定不生病。弯弯的河流拥抱着乌镇,家家门前流水环绕,由远而近的乌蓬船上飘来我最爱听的歌《梦里水乡》

“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

那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

玲珑少年在岸上

看那青山荡漾水上,看那晚霞吻着夕阳……”

我太爱水乡乌镇了,那水上的房子、小桥,画也画不出的美,真让人陶醉。

乌镇游记作文!!!600字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href="http://www.yuedu88.com/" target="_blank">在线阅读yuedu88com :http://www.yuEdu88.com/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我还会来的。

乌镇作文

  乌镇终于到了。那儿的人们穿着整洁的衣服。不过,有一些房子,看上去很老,非常独特。房子与房子之间是街道,行人来来往往,而房子的底层开着吃的穿的玩的店铺,客人进进出出,而房子的楼上是饭店。我们走在街上,偶尔抬头,看见站在楼上窗前的叔叔阿姨,面对面,轻松地说笑着呢。有的房子与房子之间是平静的河流,游人坐在船里望四周看,慢慢地品味着,而那些岸边人家没有故意遮掩,窗户敞开着,主人在里面自由地活动着。

  在乌镇的游览景点中有一处名叫“拳船表演”。我从来没想象过人可以在船上打拳,因为船在水里,人稍微一动,船便摇晃起来,更不要说在船上打拳了。沿着河岸走了很远,终于看到一条经过拼装的船停泊在水中,悬挂着一面旗帜引人注目,其中一个“武”字显得饱满。只见一阵吹奏后,拳师们一个接着一个轮番表演,赤手空拳也厉害,刺枪舞棍更威猛,观众们的叫好声此起彼伏。我手扶栏杆,张大眼睛,入了迷,佩服万分。

  我们玩着玩着就来到“茅盾故居”了。里面的房间不少,各有作用,由于参观者有增无减,很多地方只能不看不能摸。我想,要是按照顺序,依次进出,轻轻地,静静地,那有多好。爸爸说他十年前来过这里,那时参观者较少,还有“留言簿”供来人写下感受。现在,随着拥挤的人流,我和妈妈在茅盾头像前留了影,在客堂坐了一会,通过灶房时,我一眼看见几只非常大的水缸,灶台上的锅子大大小小特别多,至今难忘。茅盾,写了许多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生命与他写的书同在,了不起啊!我还觉得茅盾的字写得很美,这点使我产生了应该努力学习,也应该把字写好的愿望。

  我玩的真高兴,下次还要再来的!

  我的家乡乌镇是一个水乡古镇,比起一些大城市来说,乌镇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水乡古镇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乌镇的河是乌镇的筋脉,大河,小河纵横贯穿整个乌镇,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河流.微波荡漾,河中鱼儿游来游去,仿佛是在倾听游人的脚步声;一会儿,鱼儿又钻下水底,似乎在和嬉戏玩耍.河面上,轮船发出呜呜的响声行驶着,好象在说:你瞧!我在水上行驶得多快!在东市河,你就看不到大轮船的踪迹.一艘艘乌蓬船在河上缓慢地行驶,一位衣着朴素的船夫,站在船尾,眼睛望着前方,双手握住船桨,悠悠地摇着.船桨在手中摇动,水面扩散出一道道微波.这乌蓬船比起那大河上的轮船,让人感到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有河必有桥,乌镇的桥主要以石板桥为主.石板桥都是拱形的,在桥的半圆形桥洞上往往写着桥的名字.桥,对所有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乌镇的桥并不是那么普普通通,而是饱经风霜.桥上雕刻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几棵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在石缝里茁壮成长.走上石桥,迎面吹来了一阵微风,让人感到清爽自在. 乌镇的弄也是非常的多,主要分部在东,南,西,北栅,其中众所周知的是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东栅弄堂.东栅的弄堂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边那一幢幢陈久的民宅,并排的通向弄堂的尽头.走在弄堂的石板路上,抬起头望望蓝天,天变得又细又长,云好像寄害羞似的,只露出一点点.早晨,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亮被黑夜笼罩的大地时,沉睡中的弄堂慢慢地苏醒起来,苏睡的第一声就是的露水滴在地上的声音,接着,鸟儿欢快的歌唱,人们从鸟儿的歌声中醒了,弄堂一下子热闹了,上班的上班,洗衣服的洗衣服,一片忙碌的景象.中午,酷热的太阳对着大地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量,可弄堂里太阳光一点儿也晒不进去,因为房屋像一排排卫士阻挡着酷热的太阳光的入侵.傍晚,太阳,乌镇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水乡古镇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乌镇的河是乌镇的筋脉,大河、小河纵横贯穿整个乌镇。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河流,微波荡漾。河中鱼儿游来游去,仿佛是在倾听游人的脚步声;一会儿,鱼儿又钻下水底,似乎在和嬉戏玩耍。河面上,轮船发出呜呜的响声行驶着,好像在说:你瞧!我在水上行驶得多快!在东市河,你就看不到大轮船的踪迹。一艘艘乌蓬船在河上缓慢地行驶,一位衣着朴素的船夫,站在船尾,眼睛望着前方,双手握住船桨,悠悠地摇着。船桨在手中摇动,水面扩散出一道道微波。这乌蓬船比起那大河上的轮船,让人感到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有河必有桥,乌镇的桥主要以石板桥为主。石板桥都是拱形的,在桥的半圆形桥洞上往往写着桥的名字。桥,对所有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乌镇的桥并不是那么普普通通,而是饱经风霜。桥上雕刻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几棵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在石缝里茁壮成长。走上石桥,迎面吹来了一阵微风,让人感到清爽自在。

乌镇的弄也是非常的多,主要分部在东、南、西、北栅,其中众所周知的是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东栅弄堂。东栅的弄堂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边那一幢幢陈(旧)久的民宅,并排地通向弄堂的尽头。走在弄堂的石板路上,抬起头望望蓝天,天变得又细又长,云好像害羞似的,只露出一点点。早晨,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亮被黑夜笼罩的大地时,沉睡中的弄堂慢慢地苏醒起来。苏睡的第一声就是的露水滴在地上的声音,接着,鸟儿欢快的歌唱,人们从鸟儿的歌声中醒了。弄堂一下子热闹了,上班的上班,洗衣服的洗衣服,一片忙碌的景象。中午,酷热的太阳对着大地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量,可弄堂里太阳光一点儿也晒不进去,因为房屋像一排排卫士阻挡着酷热的太阳光的入侵。傍晚,太阳落山了,夕阳将弄堂染成了红色。弄堂里人们聊天,乘凉,夜幕渐渐地降临。弄堂里人们都已回屋睡觉了,弄堂又安静了下来,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乌镇还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茅盾,他的文学作品至今还是人们最喜欢看的书之一。还有一些著名景点,如修真馆,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百床馆,酒作坊等等。这些都是旅客必去的地方。

乌镇是我家,我爱我的家乡!

如梦的暑假作文写江南 1000多字乌镇

想去乌镇似乎已经很久了,这个念头大概萌发于茅盾笔下的那个林家铺子吧。

  第一次接触乌镇是从爸爸的口中,看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乌镇的风情,我很不以为然,不就小小的一个镇嘛,即使乌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总不至于说得如此天花乱坠吧,我就不信它比河姆渡还古老。

  第二次接触乌镇是从自己的眼中,隔着一条街的熙熙攘攘,我注视了那幅画很久,开始对自己先前的不以为然感到怀疑。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让我猛做乌镇梦,还曾经雄心勃勃地策划着与朋友一同前往。策划归策划,我们的策划终究没有结果。原因很多,也许是我们天生有惰性,也许是父母有许多理由来阻止我们,不管怎样,我第三次失去了接触乌镇的机会。

  机会总会来的,只不过迟了些,趁着长假,我总算踏上了乌镇的土地。

  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里,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一步都仿佛叩响了历史,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时光也仿佛在我探寻的目光中停滞下来,然后悄然地回溯。我不清楚眼前那条小巷究竟有多深,似乎只要沿着那幽深的小巷一直走下去,便能够走进乌镇悠远而古老的故事里。临近河道,古老化作河水静静地流淌;跨上拱桥,古老化作青苔生长在石砖上;来到药房,古老化作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走进染坊,古老化作蓝色印染依附在布帛上;拐入胡同,古老化作泛黄的春联残留在木门两侧;经过布坊,古老化作婆婆手中的梭子穿梭于两行丝线之间;踏入雕花大楼,古老化作韵味十足的雕刻细细品味……听当地的导游说,这里的每扇门、每根梁、每垛墙都隐藏着些许故事,或喜剧或悲剧,或喜悲交集,但每一座房子都凝聚着一种文化,寄寓着一片祝福,记载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

  所到之处,除了古老,还有安逸,河水是静静的,药味是缓缓的,布帛是轻轻的。这个小镇闲适地接受着午后阳光的洗礼,敞开着的门,正中挂着的中国结上垂着一串银铃,轻轻地随风摇,随风响;阳光被水面反射到木墙上,斑斑驳驳,水波在蠕动,光斑也在舞动:光波映射到临河的人家里,柔和在一位正在纳着鞋底的老奶奶身上,随着波光的揉动,左手捏着鞋帮,右手引出麻线,从这个针眼走进去,一推一拉,不紧不慢,一针一针穿梭着,门外熙熙攘攘涌动的人流,夹杂着各地方言的谈话,似乎与她毫不相干,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低着头,娴熟地编制着她的工艺作品。此时此刻的她,似乎就是安逸的代名词。

  也许乌镇是一幅画,不知是哪位大师画下的,虽然用的都是暗色,却把古老和安逸给了它。

  或许若干年后会忘了这一天,忘了这个假日,但不会忘记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叫乌镇,那里有属于它的古老和安逸。

描写乌镇的好文章

清晨五时,天色未明,大家都早早的来到了集合点,兴致勃勃的等候旅行社的大客车,年轻的还带着孩子一起去。一路欢声笑语弥漫在奔驰的车箱里。上午九时许,客车驶入浙江湖州路段时,遇交警例行检查。原以为一会儿就行,谁知车主证件不全,驾驶员、车主及导游小姐相继被交警带去谈话,后来又令驾驶员将车开至检查站院内,依法扣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的情绪变得急躁起来,原本就不宽裕的游览时间又被意外的挤占了去,幸好湖州交警及时为我们调来了当地的豪华旅游车,这是一辆赴北京参加过奥运会的豪华大巴。十点半钟,我们总算重新启程了。导游小姐一再致歉,并调侃说,如果不遇检查,我们怎能坐上这辆奥运专车呢?调侃归调侃,但我们的心情却大打折扣了,而实际旅游时间也要缩水了。中午时分,旅游车驶入乌镇,导游带我们到预定的酒店吃了午饭,这里的饭店生意真好,前来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匆匆的吃完饭,就进入乌镇东栅景区。

  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镇内河街平行,水陆相邻,民居宅房傍河而筑,两岸以石桥相连,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风韵。而令游客趋之若鹜的更为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小镇有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有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读书的昭明书院等人文景观。由于是双休日,游人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我们跟随导游,顺着人流前行。进入景区,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双桥下是“财神湾”,带着乌蓬的船儿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眼中、心中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那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一式的粉墙黛瓦,河道里时有乌蓬船过往,古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如梦如幻,似景似画。过了双桥就到了财神堂,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世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中药铺。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知是放中药的。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由于时间很紧,我们就这么跑马观花的一带而过了。再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木门人家。这画面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不过已看不到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撑着色彩缤纷的可挡紫外线的现代伞的阳光女孩。木门上的油漆大都掉落,显出的是木材本来的颜色,不知道这其间需要经过多少次风雨的洗刷,才还原了自己的本色。木门里的人家有的在自家门前摆上小摊卖些玉米棒、茶叶蛋之类的食物。

  接下来的江南百床馆是一个有趣的去处。陈列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上百种床。雕花描金,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这些古床,精致得无以复加,一张新婚床,从里至外有三层,如同小型的房间一般,真个是红绡帐暖度春宵。我的一同事说她在上海的家,居室也只有这么一张床的大小。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也许主人曾经在上面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这一张张做工精美的床在向人们昭示着主人所处时代的繁华与奢华。

  “公生糟坊”里满是酒香,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这种酒叫“三白酒”,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这里的生意红红火火,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这一处的回廊里有许多卖姑嫂饼的,三白酒和姑嫂饼都是乌镇的特产。

  染坊曾在电视剧里见过。晒布场上,一条条染好的蓝印花布高高地挂在一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细碎花儿随着那一片片幽蓝迎风摇曳,轻舞飞扬,我和同伴忍不住在此留影,却不小心脱离了团队,只得单独游览了。一间间店铺里陈列着蓝印花布的制成品,有上衣、裙子、头巾等等,因时间较紧,无法挑选,因此一件物品也未买。随即来到余榴梁钱币馆,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走马观花,也领略了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纪念馆,这里原先是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书院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纪念馆有茅盾塑像,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茅盾十三岁前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及作品。《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茅盾为乌镇增添了一份静雅之气。

  

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