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不抱怨的世界 > 不抱怨的世界1 > Part 2 当不同世界碰撞时

Part 2 当不同世界碰撞时

事实和真相是最重要的,你与事实争辩的结果,就是你自己吃亏受苦。

——拜伦·凯蒂

向自己的内心提问

一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心情好得不得了。我几乎是蹦跳着来到厨房,给自己煮了点咖啡。厨房的窗开着,我站在那里,尽情地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马儿们在吃草,小鸟在捉虫子,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心情真好!我又到外面喂我们的小狗。我爱抚着它们,和它们玩了好一会儿。

我回到屋子里,给自己倒了杯咖啡,开始了清晨的祈祷。我还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不过似乎时间很充裕。我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去锻炼,回来后给自己做了早餐;吃完早餐之后,回复了一些邮件;打了几个电话,洗澡,穿上外衣,最后开车去上班。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这真的让人很舒服。我是那么的开心、快活。

一整天都是这样,轻松、愉快。我悠闲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和朋友、同事们的互动也很让我满意。回到家里,妻子、女儿都在等着我,我和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嗯……这真是美妙的一天。

可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时,24小时前还围绕着我的某些神奇力量,一下子都消失了,就好像被人拔了电源插头一般。我感到不安和郁闷。喂那些宠物简直成了一件烦琐的差事,只会让人心烦,它不再是一种乐趣了。一整天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每件事都不能按时完成。我觉得没法和别人清晰地交流,一点小麻烦也会让我发疯。真盼着这一天早些结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在第一天和第二天之间没有发生什么糟糕的事,只是我在这两天的情绪有所不同而已。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把我从头一天善良的“好好先生”,变成了第二天的“暴躁狂人”。我并没有改变生活规律,吃饭、运动都和前一天一样。我也像往常一样补充营养,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把第一天和第二天做了比较,似乎哪里出了问题。

这种事真的很常见。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你肯定都有过这种经历。其实,发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第一天的你和第二天的你是不一样的。这种状态上的改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都可以影响你的外在面貌;同别人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改变你的情绪和状态;就连天气也会让你的心情和行为有所变化,甚至你做梦的内容在一定时间里,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某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醒来,却发现我那一向乐观、好脾气的妻子心情似乎很差。我问她怎么了。她生气地看着我,说:“你骗了我!”天哪!这真是太意外了,我脸上布满了震惊的表情。还没等我否定她的控诉,她就补充道:“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你欺骗了我。对不起,我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梦,可是无论如何,我就是无法忘掉它。”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流是一直在流动的,当你站在河边,你面前的水已经不是几秒之前你所看到的水了,当然也不是几秒之后你将要看到的水。河水一直在流动,你所说的“河流”一直都在这里,但河流里面的河水却一直在流动、变化着。人也是这样,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发生着或细微或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断地变化,那么他和别人的关系也会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重新排列的基础之上。就像地壳板块的运动一样。这种关系可以给你带来很多美好的、不可思议的新发现,也可以是一场十级大地震,摧毁一切,带来巨大的破坏。

很多打算结婚的年轻人都会来向我寻求一些婚前忠告,我经常会把这个古老的格言讲给他们听:“男人娶了女-人,认为她永远都不会变。女-人嫁给男人,认为她可以改变这个男人。可是,他们都错了。”

变化是一直持续、无法避免的。我们如此,别人也是一样。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停下来。如果我们能为这种变化感到惊喜,而不是把它看作关系威胁的话,它就会为我们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境界。不必非要到关系之外去寻找新的经历、新的关联、新的意义和新的成长,就在我们现有的关系当中,你就可以找到梦寐以求的东西。

通常,在一段关系结束之后,人们都会做出这样的解释:“我们不合适了。”虽然成年之后,我们身\_体各部分会停止发育,但是只要我们还活着,精神就会一直成长下去。它会重塑我们的性格和品质,让我们以新的面貌示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当人们发现他们已经“不合适”时,他们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只会注意到对方吸引人的一面;现在他们开始关注彼此的不同了。如果最初让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发生了变化,就算有时这变化会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就算对方变得更加令人欣赏,他们也会觉得难以接受。当有人问起视效艺术家查克·克劳斯(Chuck Close)他和妻子的关系时,他会告诉你:“我结婚40年了,这不仅仅是一段婚姻——到了这个时候,我已经拥有了四五段完全不同的婚姻。人们都希望自己和配偶能够以和谐一致的方式相处,希望现在有新的理由要和她(他)在一起。但是这理由和你最初想要和她(他)在一起的理由则是完全不同的。”

男人在挑选领带的时候,肯定会先看看自己的西装。他要看看这套西装里都有什么颜色和图案,而他自己又想要突出哪几种。然后他就会选择一条合适的领带,来突出这些特点。那么领带的颜色要跟衣服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搭配吗?当然不要,那样看起来会十分造作,一点吸引力也没有。领带的颜色和款式,一定要为着装的整体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想象一下,一位男士搭配了一套西装领带之后,穿着它去上班。吃过午饭之后,他会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衣服是否依旧整洁。这个时候,他开始注意到领带和西装的颜色有些冲突,可早上他还觉得很合适呢。虽然现在这条领带的大部分颜色和西装还是很配的,但是他的注意力会停留在突兀的地方,怎么看都觉得不满意。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是因为我们在变,别人也在变。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把精力都放在彼此间的不同上,而另一种就是回头看看,仔细想想一开始时,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彼此很相配,再去寻找共同点。就像西装和领带一样,你现在觉得它们不匹配了,但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或许可以试着寻找一种新的组合方式来搭配它们。你之前之所以没发现这种新的搭配方法,是因为那时它还不存在。

还记得我在这章一开始时提到的那个故事吗?第一天的我还轻松欢快,隔天的我却变得烦闷压抑。其实这两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我不断地比较才让第二天显得如此让人难以忍受。在那一天,我一直反复地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

“我今天是怎么了?”

“为什么我今天没有昨天感觉那么好呢?”

“我怎么才能像昨天那样呢?”

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无疑让第一天和第二天之间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对比。在我心里,第二天是“不好的”“错误的”“令人沮丧的”……而上面的那些问题,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印象,让我本来就很糟糕的心情更加烦闷了。

我曾经参加过一场研讨会,一位与会者在发表演讲时问我们:“吸引别人注意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所有的参加者都静静地坐着,等待他的答案。他重复了一遍,“吸引别人注意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十分期待答案的揭晓。可他还是没有回答,只是又重复了一遍,“吸引别人注意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这次,大家才觉察他原来是想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观众们开始喊出一些可能的答案。但这位演讲者却没有理会这些反馈,还在重复着,“吸引别人注意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直到几分钟之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他已经将答案告诉我们了!他不是一直都在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答案吗?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只关注于问题的本身,让思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所以当答案已经揭晓时,也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大家都想知道。而答案就是那个演讲者一直在重复做着的事情——提问。我们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

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什么是你关注的焦点?你是不是经常问自己,是什么让你接近或离开这个人?你喜欢他什么,又讨厌他什么?他的哪些优点让你欣赏,你又希望他做何改变?你怎么才能让他高兴?或者为什么他会让你伤心?

在第一章里,我们讨论了关系是如何反映你对一个人的评价和描述的。那么是什么在控制这种描述的过程呢?就是你问自己的关于对方的那些问题。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领带中的某些颜色和衣服不匹配?又有哪些颜色和衣服是相称的?你喜欢这种搭配吗?

别把“不同”视为“不一致”

我得承认,在和桂儿交往的前几年里,我一直都认为,她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做出改变。我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喜欢坐过山车、玩壁球、潜水——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多些冒险精神呢?”“我是个外向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说得很透彻——她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能言善辩呢?”这些问题让我觉得,桂儿应该改变自己。

实际上,我是把“不同”和“不一致”混为一谈了。单词“compatible”的意思是“能够以一种和谐一致的方式共存并发挥作用”。想要有和睦协调的关系,你和对方不一定非要有很多共同之处。事实上,当你不再把彼此间的不同看作关系障碍时,是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所谓“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首动听的歌曲,是歌唱家用不同的声调演唱出来的。不同的声调才创造出和谐的旋律,要是一首歌只有一个调子,那也就不是歌了。

不要把“不同”和“不一致”混淆在一起。如果你正好遇见类似的问题,那么就请你用心地想一想,反复地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以一种和谐一致的方式相处下去呢?”答案可能就在你面前。

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等,就应该和他有相同的性格和爱好。如若不然,那么他们间的关系肯定就存在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种不安全感,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一旦他们的兴趣和品位不能得到认可,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担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曾有一对夫妻来向我咨询。在同他们的对话中我发现,他们的性格和爱好差别极大。他很外向,喜欢社交活动、远足、滑雪和火车模型。而她呢,非常内向,喜欢读书,玩猜字谜游戏,爱听音乐,还喜欢练练瑜伽。他们有三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很快乐,可美中不足的是,他俩一点共同爱好也没有。

妻子承认很享受现在的日子,但总是抱怨丈夫不能参与到她喜欢的活动中来。而丈夫回应道:“她要我做什么我都乐意,可她就是不开心。”丈夫说他已经告诉妻子无数次了:“不管你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全力以赴的,只要你说出口。”

她看着他的眼睛,然后又跟我对视了一下,接着就低下头去盯着自己的脚尖,说道:“我不是要强迫你做那些事,我只是希望你能和我有点共同爱好。”她把两人的不同看作了一种不和谐。我建议他们可以尝试着去参加一些新的活动。也许这样,两人就能找到一点共同爱好了。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就请给她你的时间和关怀——这是一个人能给予别人的最好的礼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把别人的特点看作错误,只会危害到你和他们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赏彼此的共同之处,对于彼此间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这样你想要的和谐关系就能建立起来了。

在同桂儿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我开始学着去关注她身上的优点。比如,桂儿是个干净整洁的人,把我们家打理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她总是在清理、粉刷或者栽种些什么东西。她整天围着屋子转,有时真想让她停下来,大家一起去骑骑马、打打高尔夫、游游泳或者看场电影什么的,可那简直太难了。很多年里,我都在问自己:“为什么她这么爱干净啊?为什么她不能暂时放手,去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呢?”受了这些问题的控制,我把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她所缺失的东西上。

可是之后发生的一些事,却让我改变了观点,开始懂得欣赏她的这种“洁癖”。

一天晚上,我、桂儿,还有几个朋友一起到另外一对夫妻家做客。这对夫妻看起来什么都不缺:他们住在一处高档小区里,房子很大也很气派;他们的孩子漂亮又可爱,好像随时都准备好让劳拉·阿什莉(Laura Ashley Kids’,一个童装品牌)的摄影师来拍童装广告一般;夫妻二人都是那种非常有魅力的人,丈夫高大健硕,有着很坚毅的方下巴,一双蓝色的眼睛,一头棕色的卷发,英气逼人;妻子身材修长,金发碧眼,完美的鼻子加上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足以让任何整形医生感到骄傲。

一进他们家的门,我就想起约翰尼·卡森主持的一期《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那次喜剧演员乔治·戈布尔(George Gobel)作为当天的最后一位嘉宾出场。在他之前,还有两位当时的大明星鲍勃·霍普(Bob Hope)和迪安·马丁(Dean Martin)。戈布尔看了看霍普和马丁,然后开玩笑说:“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世界是一件黑色晚礼服,而你却是一双棕色皮鞋?”嗯,在这对夫妻的家里,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双棕色皮鞋,和整个环境格格不入。

聚会的中途,我需要去下洗手间,那位漂亮得让人眩晕的主妇告诉我:“走廊一直走到底,左边最后一个门就是!”我走到了走廊最里面,却不小心打开了右边的最后那扇门——那里是夫妻俩的卧室。天哪!我简直被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这个屋子太肮脏了!我说的不是“不整洁”,而是“肮脏”。床-上没收拾不说,各种颜色的衣服堆得满地都是,最恶心的是,地上居然还有几坨狗粪!那股恶臭真是让人无法忍受!

我们刚来他们家时,我还在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没住在这么好的小区呢?”说来有点惭愧,我还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没娶到这么漂亮的老婆?”(说不定桂儿也在把我和这家的男主人做比较呢)而当我偶然闯进他们的卧室,看到了这令人作呕的一幕之后,想法彻底改变了。“我怎么会对桂儿爱干净的好习惯那么不满呢?”我是个多么幸运的人啊!虽然桂儿的“洁癖”比较严重,但总比他们这种表面上的风光好得多。

顺便说一下,这对夫妻后来离婚了。就在那次聚会大概一年之后,他们大吵了一场。正是那种努力要向外界展示完美形象的压力,最终导致了两个人的分手。

永远不要为现实争辩

每一时刻的我们,都是不同的。河水一直在流动,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都是一直在“流动”、成长和进化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关系也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而且会按照他们的观点进行重塑。你是不是在问自己一些问题,它们能引发你对变化的欣赏,也能让你对这一不可抗拒的过程咒骂不停。你是不是一直在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对某人喜爱、欣赏,或者是什么让你对他愤恨不已?

我们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成长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有了衡量情感的新标准。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会有着不同的变化,要让自己去欣赏他的这种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感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这样,我们的关系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里情绪差别很大,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观点和想法。所以,我们所做的最坏的事情就是因为“现实”同别人争辩。但是在很多焦头烂额的关系中,人们却经常这么做。

我女儿莉娅12岁那年,我和她一起去迪斯尼乐园玩了一星期。期间有一次,我打电话到迪斯尼的主题饭店订了位,之后我们就到一个景点去游玩。就在排队的时候,莉娅问我:“我们晚餐定的几点?”

“七点。”我回答。

“你告诉我六点半啊。”她说。

“没有,我没那么说。”我微笑道,“是七点。”

“那你为什么告诉我是六点半?”她一边说一边转过身看着我。

“我没有。”我的微笑开始消失了。

“你有,爸爸。”

“我没有,伙计。”

“你有。早上我们在宾馆阳台上的时候,我问你我们今天几点去吃晚饭,你说的就是六点半。”很明显,她的音调升高了。

“不,我没有。”我也增大了音量。

“你有。”

“我没有。”

“你有。”

“我没有。”

接下来是没完没了的争论。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来玩,现在却为了争论谁说的“事实”更准确而大动肝火。真是讽刺!

我禁不住又向自己提问了:

问题:在我和莉娅的对话里,什么是我们争论的主要焦点?

答案:我们晚餐预定的正确时间。

到底是我说错了还是她听错了,这很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可是我们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莉娅一直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例如:

“为什么爸爸一开始告诉我的时间,和现在告诉我的时间不一样?”

“他怎么了?”

“他为什么不承认自己错了呢?”

而我也在向自己提问:

“为什么她老是跟别人争辩?”

“她怎么能这样跟自己的爸爸讲话?”

“为什么我跟她说话时,她总是心不在焉?”

听听别人的对话,你会发现,他们都在为现实无休止地争论着。他们都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说法才是正确的。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虽然这个世界会因为个人的变化而不断转变,但他们还是认为,只有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的、正确的现实。对他们来讲,那就像是一种不动产。一旦我们企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最终都会以争吵收场。这样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复杂,让双方都受到伤害。

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我和莉娅都开始变得很生气,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差。好在我的幽默感还没彻底消失,知道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为现实争论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在我们的快乐时光还没被彻底毁掉之前,我先熄灭了“战火”。我说:“可能是我说错了,也可能是你听错了,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晚餐都定在七点。”

听了这话,莉娅在愤怒的“指控”中停了下来,转过身去接着排队。不过还是不认输地背对着我嚷了一句:“你说的就是六点半。”不过这次,她言语里的火药味没那么强了。

“如果我真是这么说的,那么对不起。”我说道,微笑又回到了我的脸上。

请注意,我并没有简单地说一句:“对不起,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我有自己的记忆,同时也尊重莉娅的说法。这样事情就会朝着更重要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俩玩得开心。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让双方都有愉快的经历,不正是这些关系的底线吗?又有谁不希望能与他人快乐地、开心地交流呢?

约翰·列侬(John Lennon)曾经一语双关地说过:“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现实是个相对的概念。你有你的“现实”,而别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现实”。它们是独立的、截然不同的,而且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要习惯这种“现实”。

“现实”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就算在法庭上也是如此。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目击证人的说明是一场审判中最不可靠的证词。他们在描述所发生的一切时,会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偏见、感情以及其他很多因素掺杂进去,从不同角度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如果你曾经历过交通事故,就会知道这一说法是多么正确。就在事故发生几分钟后,你和另一个目击者开始向警察讲述事发经过。这时你会发现,大家的记忆迥然不同。你们都在现场,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事实。但是到最后,警察能做的,只是去分辨你们谁的说法更可信,或是看怎样组合证词,才能让案件更合情理。目击者似乎都在证明自己所经历的就是“真相”。可这时“真相”已经离“现实”很远了。因为,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说过:“现实是英语中唯一一个总是应该被加上引号的单词。”所谓“现实”都是相对于说明它的人而言的。为了当下的“现实”而争论,对双方来说,都是件很可悲的事。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不同的世界交汇到一起时,关系也就形成了。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实际上,我们是在为所处的关系制造麻烦。

我有个很特别的爱好——喜欢在下午没事时,溜出去看场电影。有时我选对了场次,整个放映厅里就只有我一人。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一个人坐在空阔的场子里,让我觉得自己很像电影院的老板。

几年前,在连续工作了几星期之后,我决定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就偷偷地跑到当地的一家电影院去了。我在观众席的正中给自己找了个好位子。灯光渐渐暗下来,我很开心地发现,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可就在开始播放片头字幕时,一对老夫妻走了进来。这家电影院里有400多个空座位,可他们偏偏坐在了我正后方的位子上。

现在,我需要讲述一下我这些年的“影史”。虽然没什么可自豪的,但我过去真的是个“秩序监察员”,要是有人敢在电影播放时说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一记“眼刀”;要是他们不予理会,我就会“嘘”一声,提示他们保持安静;如果他们依旧聒噪,我就只好去请电影院的经理了,这虽然有点尴尬,但是过去我一直都这么做。我并不为此感到骄傲,只是习惯了看电影时享受安静。有趣的是,当我不那么在意是谁破坏了我的“安静法则”时,却发现周边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那些“没修养”的人也是被我的挑衅行为激怒的吧,我越是阻拦,他们就越要讲个不停。

我们接着讲上面的故事。电影一开始,那对坐在我正后方的老夫妻就开始侃侃而谈——很大声地说个不停,他们哪里是在聊天,简直就是在“喊话”!有几次我真想“嘘”一声,让他们安静下来。我甚至还想过去找经理。可是最后压下心中怒火,告诉自己:“我老了的时候说不定也这样呢!”“不要去找麻烦了,跟他们发火又能怎样呢?还是好好欣赏电影吧。”有时他们的声音太吵,我就会跟自己说:“电影院这么大,不行我就坐到别的地方去。”这么一来,我就把他们的声音屏蔽掉了,饶有兴致地看完了电影。

散场时我站起来想要离开,这时我才第一次看清他俩的样子,他们真的很老了。那位老先生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身,我才发现,他戴着助听器。这时老人又转身去搀扶他的太太。她也很老了,和老先生差不多的年纪,连站起来时都有些颤-抖。她一边起身,一边拉开了一根伸缩手杖,那是一根顶端是红色的盲人手杖!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在看电影的时候讲话了。

在我的“现实”里,他们没有一点看电影时应具备的礼仪,那么多空座位却偏偏坐在我身后;在我的“现实”里,他们一直都对屏幕上明摆着的场景做些空洞的评论,那些谈话真的毫无意义;在我的“现实”里,我比他们“有素质”,因为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行为大声抱怨。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像他们这么大的年纪,应该懂点礼貌才对!”

这就是我的“现实”。可是现在,当我看清这对夫妇的样子时,现实却出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那个令我感到意外的现实。那些讽刺挖苦的想法早就一扫而光。我看到了他的助听器,还有她的盲人手杖,明白了他们之前的谈话并不是什么没头没脑的闲聊——她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就把那些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她听;而他几乎什么都听不见,她就把那些他听不到的台词复述给他听。

我已经忘了那天看的是哪部电影,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对相爱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微笑走出电影院的样子。

开心或愤怒,精彩二选一

佛说:“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会对它有很深的依恋。表面上看,我们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思维创造了一些意义和关联,并把这些赋予到自己的世界当中。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想法排列而成的一个连续性的故事。它看起来很真实,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个寓言——是完完全全的虚构。

每个人所处的世界,都会影响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你可以想象一个分离舱似的房子正飘浮在太空中。它宽敞明亮,质朴舒适。而这个太空屋就代表着一种潜在的“关系”。促使你们来到这个“太空屋”的因素有很多,任何能让你们相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这种关系的起因——也许你在洗衣店门口排队时,他就站在你旁边;也许你上课时他就紧挨你坐着;也许他是你的同事;或者由共同的朋友介绍你们相识……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走到一起,你们已经被聚拢到这个叫作“关系”的太空屋里了。这屋子有几面白色的墙,上面空空如也。不管你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几秒还是一辈子,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来过这个舒适、洁白、纯洁无瑕的“太空屋”了。

虽然你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可都还眷恋着自己的“故乡”——自己原来的那个世界。而且你们都带了一大堆照片,它们代表了你们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随着双方在这种关系中相处时间的延长,两个人都开始用照片来点缀房间,它们代表着你们相处的经历和对彼此的看法。如果你在对方身上发现了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就会往墙上钉一张让你感到开心、舒服或安全的照片;如果你觉得对方很无礼或不怀好意,你就会钉一张代表着你受到伤害、威胁或愤怒的照片。这样时间一长,原本空无一物的墙上,就会钉满了各种情绪的照片。不仅如此,当别人贴上新照片的时候,你也会毫不犹豫地贴上一张,去反馈他照片里的内容。渐渐地,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去关注对方了,只是按照那些图像来决定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开始反映墙上那些图片的内容。现在,你所看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俩贴在墙上的那些照片。你们不再是这个原始环境里的精彩、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了两个机器人,只会机械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你该怎么做呢?从“太空屋”里弹出来,摔得粉身碎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明白,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些照片的结果,你们都在持续、无意识地参照里面的内容,最终导致了这种结局。

当别人对你不满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这句话将各种经历去人格化,包含着强大的力量。

当别人对你不满,在你们的关系中悬挂了一张诋毁你、轻视你的图画时,请你也悬挂一张画去回应他们,但是要挑选一张理解宽恕的图画,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能够体谅他们的作为。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一些宾馆里,人们不仅要挂一些图画,还会用螺丝把图画固定到墙上。我们也是一样,不仅在所有的关系里都张贴了图画,甚至还把图画牢牢地固定在“墙上”。如果它们只是一种“仇恨的标记”,时刻向你提醒那些不快的经历,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把它们拿走或替换掉。总是去看那些消极、痛苦和有害的图画,只能加重你在关系中的痛苦和不适。

当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要求你将那些对过往消极经历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你不需要跟对方说什么,只要把你脑海中的那些“图画”拿走就可以了。

想要宽恕别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自己,那些愤恨和不满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在神恩还未展现,疼痛依然深刻的时候,问自己,是哪些经历让你成长,为你指明了方向。然后开始学会感恩,去感谢那些伤痛。

一开始,你的思维可能会拒绝这样做。宽恕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它却能让你在关系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功。

释放你心中的仇恨

用你的宽恕忘掉过去的一切。在很多关系中,一方对他在之前关系中积累的怨恨耿耿于怀,在建立了新关系之后,还把这种怨恨投射到新的关系对象身上,使当下的关系越变越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把那些图画从墙上拆下来,放下它,烧掉它,总之,请释放你心中的仇恨。

我们把单词“resentment”(仇恨)拆开,就得到了一个新词“re-sendment”(重新发出)。当你心怀仇恨时,你就是在“重新发出”这种消极的能量,并把它作用到自己身上。不愿宽恕就好像扔出一个沾满污物的回旋棒,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沾上更多的脏东西,可是最后它还是要回到你手里。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当你紧抓着仇恨不肯放下时,它不会伤害到别人,相反,只会伤害你自己。

最近,我认识了一家人。他们曾捡到一只被遗弃的小暹罗猫。在这之前,他们家已经有一只猫了,不想再养其他的宠物。但是这只可爱的小猫还是触动了他们的神经,让夫妻俩忍不住把她带回了家。他们问自己两岁大的女儿,要给小猫取个什么名字,小女孩说:“Marvel(奇迹)。”就这样,Marvel成了这个家里最受宠爱的一员。

像其他小猫一样,Marvel好奇而爱玩闹。一开始,她还是一只“居家猫咪”,虽然有很少几次,她会冒险到室外走一走,可是一旦她觉得害怕或受到威胁时,就会迅速地跑回屋里,躲到安全的地方。全家人都很喜欢她,甚至有点溺爱了。而作为回报,她会依偎在小女孩的枕边睡觉,还有趴在妈妈的怀-里,帮妈妈“按摩”,常常一按就是几小时。

住在街对面的男人也养了宠物——两只很大而且精力旺盛的杜宾犬。两只狗就住在他家院子的围栏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家的车库里。每天,主人把它们从院子带到车库的时候,都会把项圈和链子拿下来,让它们享受一下“自由”。

一天,就在两只狗去车库的路上,它们看见了Marvel。那时,Marvel正安静地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仔细地清洗小爪子。两只狗一下子就蹿了过来,它们的狂吠声让Marvel害怕得要命,她发疯一般奔跑着,躲避两只“怪兽”的劫掠。小猫拼命跑到屋子后面,跳到木质的平台上。就在那两只大狗马上就要跳上台阶袭击Marvel时,女主人赶来了,她一把将小猫抱进怀-里,将其救了下来。

那位男邻居也跑来了,他很尴尬地把狗抓了回去,把它们牵到车库里关了起来。女主人又怕又怒,要不是她来得及时,Marvel肯定已经被那两只狗咬伤了。她对邻居大吼道:“把你那两只该死的狗看好!要不然就等着给兽医院送钱吧!”她颤-抖着把小猫抱在怀-里,回到家中。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早上,这位太太被一阵她描述为“令人眩晕”的声音吵醒了。她戴上眼镜,跑到窗户那里一看,天哪!那两只杜宾犬又来了,它们正把Marvel叼在嘴里拔河呢!可怜的小猫嘶叫着,徒劳地抓挠着想要挣脱出来,她已经\_血肉模糊了!看到这一切,女主人愤怒了。她飞奔过去,奋力地把那两只狗赶走。她哭泣着轻轻地抱起受了重伤的小猫,开车带着她去了兽医院。而杜宾的主人呢,再次把两只狗关进了围栏,震惊却沉默地看着女主人开车消失在街道尽头。

“医生已经没办法了,”这位太太告诉我,“我们只能哭着让Marvel离开。”那些天,全家人都沉浸在失去Marvel的悲痛中。而这时,杜宾的主人给他们发了一张便签,上面写着:“我为你们小猫的离去感到遗憾。我会付兽医费的。”邻居的道歉一点也没有减轻这家人的痛苦,他就像在进行一桩交易,觉得只要付了钱大家就扯平了。

女主人走到街对面,给那位邻居送去了475美元的兽医账单。她回忆说:“我把账单送到他那里,他露出一副很轻蔑的样子。我很愤怒,跟他吵了起来。他说是Marvel自己跑出来让狗追的。我们不停地朝对方大吼,最后我怒气冲冲地走了。”

几天后,兽医办公室打来电话说账单还没有付清。女主人还在生气,无法也不想再去面对她的邻居。“算我们倒霉,把账单付了吧,”她说,“不值得跟他那种人理论。”

付出的人拥有最大的控制权。

——克里斯汀·马多尔(Christine Mador)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这个男人常常怒目相向。虽然我们住得很近,几乎扔块石头都能砸到对方,可我们却从不说话。”这位女主人跟我说,“我每次出门前,都要先看看他是不是在外面,我可不想遇见他。如果哪次我们碰巧一起出门,都会转过脸去不看对方。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可是在怒气的驱使下,又觉得这样做很对。我曾试着去忘怀这段经历,可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种愤怒就像气泡一样不断地在我体-内爆发。我发现我的脾气开始变坏,就连跟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也没什么耐心了。”

国庆周到了,而Marvel也已离开他们18个月了。这位女士下决心要做些什么,打破现在这种糟糕的局面。“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该摆脱这一切了。”她说,“我不能再惩罚他了,因为这也是在惩罚我自己。每次我看见这个男人都会想到Marvel的死。”她不确定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只能顺应自己最自然的想法——烤了一炉她拿手的巧克力曲奇,把它们放到一个大碗里,并且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就这样,她拎起碗,艰难地走到街对面,那个男人正在那儿修剪花草呢。

“还和往常一样,”她说,“我的邻居依旧别过脸去不看我。我朝着他走过去,脑子里反复播放着一首歌。那首歌是约翰·梅尔(John Mayer)的《遗愿清单》。歌里是这么唱的:‘像一个人的军队一样行走,和脑海里的阴影战斗,让生活一如往昔,知道忘记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可以,那就说出你要说的话。’”

男人像一只被困在角落里无处可逃的小兔子,不得不抬起头来看着她。女-人微笑着把礼物递给他。其实,她还在碗里放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国庆节快乐!我很遗憾因为Marvel的离去,没能和你成为很好的邻居。”

“一开始他有点愣了,”她告诉我,“可是一会儿之后,他就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我肯定他心里也很过意不去。”女-人转过身,轻快地穿过马路,回了自己的家。事情总算解决了。她卸下了心里的包袱,摆脱-了这种痛苦的折磨。而小Marvel也可以安息了。

“从那之后,我们的关系好多了。每次见面也能热情地打个招呼,说些‘嗨,最近怎么样?’或者‘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话。他永远也不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没必要非去讨厌他。”这位女士放下了她心中的仇恨。这样,那些失去爱猫的悲伤记忆和对“凶手”主人的仇恨就不再折磨她了。

宽恕就是给予

著名作家拉瓦纳·布兰科维尔(Lawana Blackwell)曾这样写道:“宽恕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它会给宽恕者带来无限的好处。”我们都有很多人要去宽恕。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一想起某人或者一听到某人的名字就会感到愤怒、沮丧或痛苦,那么你就会明白,所谓仇恨,就是在重温痛苦的经历。这些情绪和你所有的关系一样,都被保存在同一个地方——你的头脑里——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把自己从仇恨中解脱出来。你背负着痛苦,你在挣扎,你正在用这些消极的情感和想法侵蚀着自己的灵魂。可你只是在伤害自己,而不是你所仇恨的人。19世纪美国著名牧师哈里·埃莫森·福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说过:“憎恨别人,就好像为了赶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一样。”你需要的不是烧掉你情绪上或精神上的“房子”,而是去宽恕,去原谅。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你学会如何去宽恕别人——坐在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闭上眼睛。然后开始深呼吸,让你的胃(注意:不是胸膛)随着你的呼吸而收缩、扩张……同时,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很大很豪华的剧院里,静坐在观众席第一排正中间的位子上。这是个古典而华丽的所在,主座位区上方悬挂着豪华的大吊灯。而这么大的剧院里,却只有你一个人,这时一种超然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让自己一直深呼吸,直到你感觉自己真的坐在这样一个大剧院里)请注视你的前方,那里是用天鹅绒幕帘装饰的舞台。灯光渐暗,只有一盏聚光灯在奢华的幕帘上,投射出一个巨大的光环。

坐在这儿,紧盯着这个光环,再深吸几口气。然后,想一个和你关系不太好的人(开始时最好不要想那些感觉糟糕透顶,或者你长期强烈仇恨的人,要选一个只是让你有点讨厌的人。学会去宽恕也要有一个过程,就像你的人生一样,先要学会爬,之后才能走)。

整个过程都发生在你的头脑里,因为你的仇恨也存储在这个地方。

一切准备就绪,接着想象这个人正从幕帘后一步步走到聚光灯下。他衣着光鲜,却很得体;他微笑着,看起来很满意的样子。他手里拿了一块木框的黑板,那上面空无一字。这时请你微笑着对他说:

“××(这个人的名字),现在我已放下了对你的仇恨。欢迎你走进新的一天,我会忘记过去,重新看待你。你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感谢上帝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这是他赐予我的礼物。”

之后,在这个人露出优雅的微笑时,为他鼓掌。当你觉得你已经顺利完成这部分的练习时,就在想象里邀请他坐到你身边来。在成功原谅这个人之后,再重复此过程,去原谅别人。

现在,你曾经的敌人变成了坐在你身边,关心你、支持你的盟友。而这就是让你去宽恕别人的动力。

我曾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做这个练习。这真是个强大的、具有改造作用的过程。我在脑海里一个接一个地想着不同的人,我很惊讶地发现,竟然对这么多人心怀怨恨。我还觉察,其中有些人我目前还无法宽恕。如果我不能邀请他们坐到我身边,无法让他们成为我真正的朋友和精神上的导师,那么我就会道歉,请他们给我一点时间,先到后台的休息室里小憩。而我会接着把其他人一个个地在脑海里形象化。过了一会儿,坐在我周围的盟友越来越多,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会把那些还在后台等我的人请出来,试着去宽恕他们。如果这时我还是没有准备好,我会再让他们回到后台休息,直到我彻底放下的那一天。

在做这个练习时,不要去评价你为何无法谅解别人。这就像在清扫一间满是蜘蛛网的阁楼,不能也不必太心急。要获得解脱是要花费时间的,也只有时间才能让你彻底解脱。

宽恕(Forgiving)就是给予(for-giving)。它是你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

当你可以看透那些痛苦的过往,并且真诚地跟对方说一句“谢谢你给了我这种经历”时,你就知道自己已真正原谅此人了。

如果你不想影响相互间的关系,就不要在关系里悬挂图画。如果有哪个人的消极图像在你脑海里闪过,那么就让它接着“闪开”吧,不要把它挂在“墙上”。即使对方的行为让你觉得他对你很怨恨,也要提醒自己:“那只是他们关于我的一张图画,仅此而已。那是他们的看法,不是真实的我。”

你或许会想:“如果我那么做了,不就是在伪装自己吗?我想在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我,而这不是真正的我。”事实,要和所发生的事件联系到一起才能成为事实,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圣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现存最古老的新约手稿残本其实就只有一段文字,只包含了约翰福音第18章第38节(John 18:38)的内容。在这段里,彼拉多(Pilate)问耶稣:“真理是什么?”(这也是这一章的中心主题)这是个多么讽刺又多么深奥的问题呀!在最古老的基督教著作当中,人们就在询问如何才能得到一种不可否定、毋庸置疑的真理,可是世界上并没有这种东西啊!所谓的真理和事实,只不过是来自个人世界的片面观点而已。

在轰动一时的大制作影片《黑客帝国》中,尼奥(基努·里维斯饰)问孟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饰),他们所处的帝国是真实的吗?孟菲斯回答说:“什么是真实?真实该怎么定义?如果你指的是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只不过是大脑解析的一组电信号罢了。”

我们所有的经历都要通过大脑来解析,而就在这个解析的过程中,“不同”产生了。如果我们企图向外界宣告,只有我们的说法才是“真实”的,那么这种“不同”就会转变成阻碍关系发展的难题。

你可能会想,如果能有计算机一般的头脑,我们就能解决很多冲突。因为计算机客观又有逻辑性,既不会贬低别人也没有那么多烦琐的关系。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几十年前,人们给一台第一代语言解析计算机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它把一句很常见的英文习语“Out of mind, out of sight.”(眼不见,心不烦。)译成西班牙语,再译成德语,然后译成法语,最后再回译成英语。这台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又对人类的历史、观点和关联毫无概念的计算机,在接收了这一系列指令之后,按照字面意思,最后将这句话译成了“Invisible, Insane.”(隐形的,疯狂的)。很明显,它和原意截然不同。

从关系刚刚建立时开始,就没有所谓的“真实”,那只不过是一种观点而已。不要为了“现实”同别人争论不休。只要简单承认你和他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记忆就可以了。那种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欲望一直在教唆你,让你去和别人争斗,毁损彼此间的关系。即使你暂且赢了一时,却无法享受长久的安宁。短暂的胜利,只是让你为下次争斗做好准备。而只有拒绝争斗,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攻击。

制定标准,才能避免分歧

如果你处于一个比较权威的位置,比如说,你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或是位老板,那么在一些可以衡量的问题上,你对现实的描述就会取胜。你可以发出指令,但一定要做一位仁慈的指挥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制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行为标准,并要求、监督所有人践行。清晰、准确地向别人传达你的期望是很重要的,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如果你的一个雇员总是迟到,你可以去跟他讨论、争吵——到底谁的手表显示的是正确的时间。告诉他,只要他还来上班,你的时钟就是“官方时间”,这是合约中商定的标准,得按照它的时间开始工作。如果他做不到,那么好,让他走人,反正你的公司不适合他。

友谊的最终考验是分歧而不是握手。

——亚历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的房间很干净、很整洁,但你可能不这么认为。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分歧,那就说明你们的沟通存在问题。你要为房间的干净程度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然后就此标准和孩子达成一致。比如,地板上没有脏衣服,床铺平整,玩具和各种物品都放在合适的位置……房间只有达到此标准,才算干净。

我就认识一对夫妇,他们在和儿子相处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每次让儿子打扫房间,他用不上半小时就宣布“清扫完毕”,然后跑出去找朋友玩。可这对夫妇走进儿子房间一看,总忍不住怒气大发。有好几个月,夫妻俩都吼着儿子去打扫房间。可是他们发现,越是抱怨,儿子就越是不愿打扫。夫妇俩觉得儿子不尊重他们,儿子呢,也觉得父母在干涉他的生活,吹毛求疵。

还好父母及时发现了双方的分歧。儿子并非不尊重他们,他真的觉得房间已合乎标准,只不过那是他自己的标准。这回,儿子进入了父母的房间,他们问儿子:“这房间你觉得舒服吗?”“嗯……”他说,“床收拾得很平整,连个褶子都没有;梳妆台上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衣服和书没有散落一地。”

“好,”妈妈说道,“现在我们去你房间看看,比较一下。”之后他们让儿子描述两个房间有何不同。之所以让儿子亲自讲述,是因为不想让他觉得大人是在责备和抱怨。有了父母的卧室做参照,儿子房间的整洁程度高下立现。父母说道:“现在我们帮你把房间打扫干净,让它看起来更舒服。”大功告成时,爸爸问儿子:“现在你感觉怎样?”他们听着儿子的回答,说道:“很棒,下次我们再请你打扫房间时,如果它达不到这标准,你就不能出去会朋友、玩电脑、发短信闲聊,明白了吗?”儿子同意了,而且从那以后,争吵就没再出现过。

成功沟通“三步法”

所有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如果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由误解引发。沟通双方有义务用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一味地抱怨别人“没有在听”只不过是在推卸责任。而且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也会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你认为信息接收者三心二意,将其作为一种托词,他们就真的会那么做。成功的沟通,不是强迫别人肯定你的说法。在与对方交流时,要多使用“我”,少使用“你”。

一个成功的交流者会说:“我感到很生气。”他只是在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为沟通打开了一扇门。而一个蹩脚的交流者则会说:“你让我很生气。”这就仿佛把沟通的门“砰”一声关了起来,因为对方会感觉受到了攻击。用“我”来陈述,就表示说话者只是把这件事当作一种经历——他们自己的经历;而用“你”来陈述,就暗示着说话者把责任推到了对方身上,而自己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一位家庭治疗专家,跟我分享了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技巧,它分为三个步骤,由两人共同完成。第一步:由一个人先做一段陈述。第二步:由另外一个人向说话者解释并复述这段话。第三步:如果说话者认为收听者已经完全明了,那么两人就角色互换,再把这三个步骤重新演示一遍。假若之前存在分歧,这是一个澄清事实、促进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

为了方便记忆,我把这三个步骤设计成了一个“A级三步法”。也是想要大家记住,要建立成功的关系,就要有A级的交流和沟通。

第一步:SAY(陈述)。由一个人先来说些什么。比如,“我希望我们能有多点时间待在一起。我们下班都很晚,回来之后就闷头看电视。我觉得和你很疏远。”

第二步:REPLAY(重述)。另外一个人认真倾听,不做任何评价。当说话人陈述完毕,收听者再向他解释并复述刚才听到的话,检查自己是否完全明了。例如,“我刚才听你说,你希望我们能多花点时间待在一起,不要让电视来分心。”

第三步:OKAY(确认)。收听者接着会向说话人询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或者“我说的对吗?”如果说话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就角色互换,轮到收听者陈述。直到双方能正确理解、达成一致为止。

我知道你以为自己明白我所说的话,可我不确定你听到的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经典语录》,解释(Classic quote, Paraphrase)

这三个步骤在两人间不断进行,开始时总会有些磕绊,但这个方法确实能减少双方的误解,防止不良情绪的爆发。

曾经有一对新婚夫妇来向我咨询。他们十分沮丧。妻子说:“我们没法沟通——每次都是两个人自顾自地指责对方,争吵不休,从来不能心平气和地谈谈——我们根本不是在沟通。”她告诉我,他们之间的讨论最后经常升级为争吵。

我建议他们试一下这个“三步法”。不久之后,丈夫就打来电话说:“虽然状况不是一两天就能彻底改变,有时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我们达成了一致,只要在交谈中大家变得有些烦躁,就会用这个方法来控制自己。一开始时是有点麻烦,但是现在这已成了一种习惯,我们能很好地交流了。”

他妻子接着补充说:“现在就算我们没说‘让我们使用三步法吧’,我们中的一方都会自动地复述对方的话,并且询问对方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他说了些什么,我就会说:‘我听见你说……你是这个意思吗?’如果他觉得我没听明白,我就会要他再说一遍,然后我再复述给他,直到他肯定了我的理解为止。这让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自以为是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就别人的观点去和他争吵,也可以试着去理解那些隐含的意思。这就要看我们如何选择了。试着去理解,我们就能避免在关系中悬挂那些伤人的、有破坏作用的图像了。

关系中的“吸引力法则”

最近,我向一批教师和心理医生讲述有关“思维决定生活方式”的话题。我解释说:“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是去想那些开心或难过的事。虽然这些都是我们的‘想象’,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我们的‘现实’。快乐的记忆产生快乐的态度,并因而创造出快乐的经历。”就在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士举手向我提问。“我不喜欢那些总是乐呵呵的人,”她说,“他们是在伪装自己!”

我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马上作答。从她那紧绷的下巴和尖锐的眼神来看,她已经准备好要和我进行一场辩论了。可是我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微笑着对她说:“我同意你的观点。”她看着我,流露出迷惑的表情。“从你的观点来看,那些总是很开心的人是在伪装自己。”……我又停顿了一下,而这位女士呢,则像在等待另一只靴子落下那般焦急地看着我。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把“另外一只靴子”扔了下来,“而从我的观点来看,那些总是悲悲戚戚的人也是在伪装自己。也许大家都在伪装。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倒不如伪装得开心一点,既能让自己更有活力,也能让别人开心。”

我本来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她争论一番,也可以引用一些新兴的“正面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观点去驳斥她的理论。但我觉得没必要让双方的不同世界发生碰撞,它们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我的观点会被那些总是很快乐的人所接受,而她的观点也是她头脑里想法的反映——仅此而已。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就是由罗迪·麦克多维尔(Roddy McDowell)主演的最早那版《人猿星球》。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这部电影的纪录片。在当时,它的拍摄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让观众觉得真有那么一个被人猿占领的星球,在电影刚开始拍摄时,制片方就规定任何演员都不能戴面具,只能靠化装技术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猿”。不管演员离摄像机多远,也不管他们有几分钟的镜头,甚至是临时演员都要跟主演一样,化上全套的人猿装。

在这部纪录片里,麦克多维尔说,那时想在好莱坞拍别的电影相当困难,因为几乎所有的化装师都在为《人猿星球》剧组工作。大家发明了一种流水线式的化装方法——演员们从一个椅子换到另一个椅子,完成涂乳胶、上妆、往脸上贴毛发等一系列“工序”,每一步都由不同的化装师专门负责。在这之前,他们用传统的化装方式给一个演员化完整套妆就要几小时,而使用了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后,完成全体演员的化装却只需要6~8小时。大大缩短了化装的时间。

麦克维多尔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演员们在等待上装的时候,会聚在一起四处闲逛。不过他们会以不同种族为单位聚在一起。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演员各自为阵。化过装之后,所有的临时演员就以各种猿类的形象出现了——大猩猩、猩猩、黑猩猩——“品种”很多。

有趣的是,当这些演员被化装成人猿之后,就不再以种族为单位聚在一起。这时,大猩猩会和大猩猩一起四处闲逛,猩猩会和猩猩待在一起,而黑猩猩会和黑猩猩聚到一块。

由此可见,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待在一起。如果我们的世界是由那些快乐、和谐以及我们支持者的图像组成,那么这些人就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相反,如果我们的世界是个阴暗、危险的地方,我们就会遇到一些不堪的人,他们的出现会加强这种现实。我们不断地问自己很多问题,在脑海里悬挂各式各样的图画,就这样,我们的世界便被创造出来了。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写道:“事实上,生命的动力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审视一下你的各种关系吧,承认你有改造它们的能力。你可以问问题,但一定要确认它们能够架设桥梁;你也可以悬挂图画,但是要确认它们能够促进和谐。宽恕他人的冒犯,热爱自己的世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世界和现实。

·不·抱·怨·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赏彼此的共同之处,对于彼此间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

■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别人对你不满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

■如果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

■不愿宽恕就好像扔出一个沾满污物的回旋棒,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沾上更多的脏东西,可是最后它还是要回到你手里。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

■当你可以看透那些痛苦的过往,并且真诚地跟对方说一句“谢谢你给了我这种经历”时,你就知道自己已真正原谅此人了。只有拒绝争斗,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的攻击。

·不·抱·怨·行·动·

■当你跟别人意见不和时,问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以一种和谐一致的方式相处下去?”让这句话成为你的箴言,并在头脑里不断地重复它。

■不管何时,一旦你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现实问题上有分歧,简单地向别人说一句“我尊重你的观点”就可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它。有必要的话,多重复几次。

■在内心清点一下你遇到过的人,过去的、现在的都算在内。当你在回忆他们时,会不会有生气或不安的感觉?如果有,就试试我在这一章里讲过的那个宽恕练习。

■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做“SAY, REPLAY, OKAY”的三步法练习。两个人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三个步骤。以后你再和别人争论时,就试一下这个方法。

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