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写作本书,也是为了展示一种读史的方式,包括考察历史的视角和表述历史的方式。
本人读史的视角,余论部分已然论及。在历史学的著述方面,已故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以“圆而神”与“方以智”期勉后学,本书的写作是朝这个方向的一次努力。书中凡涉及史实的部分,力求考证精赅,是为“方以智”。有关三国的史料,出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立场或偏见,使用的时候必须审慎地辨明。书中凡不涉及考证的部分,则尽可能使用一种能激发读者关于历史想象的表达方式,给读者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是为“圆而神”。章学诚曰:“智以藏往,神以知来。”唯有在读者头脑里激活历史,历史才是一个生动的流程,才能宛如长河悠悠,汇入当下,浸润你脚下的土地,而不是一堆知识的碎片。
本书在联系出版的过程中,常被问到是学术著作还是大众读物。其实我一直试图打通这二者之间的分界,用流畅的笔触写出有思想和学术质地的内容。关于历史的通俗写作,本人并不认可时下流行的用现代习惯用语去描述历史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挨近了现代读者,却远离了历史图景。本书试图通过一种文学性的努力去追求通俗,增强可读性。在叙述大势脉络的时候,力求展现格局;在叙述大事进程的时候,力求表现出张力;在叙述关键性节点的时候,力求针线细密。所谓“力求”,不是说我已经做到了,而是把这些作为用力的方向。这些年,我所向往的历史著述有如铸剑,经过反复锤锻和打磨之后,既有致密的质地,又有精致的外形。这本书于2006年初夏动笔,未敢说十年磨一剑,迄今也有六七年的时间,倾注在表述上的心力丝毫不亚于历史研究本身。
这样的写作,进展虽然缓慢,但过程充满愉悦。在改稿或通读时,读到不同的章节,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最初思考和写作该章节时所置身的那种带有时令性的情景。初夏山林里的清气、布谷鸟的啼声,秋夜中天的皓月,冬晨曙色里的山影、寒风殷勤擦拭的山峦和晴空,总在悄悄间涌满斗室的暮色……一幕幕清爽的风景,衬染着一段段文字,铭映于记忆之中。那记忆竟由重读那些文字而唤起,让我觉得,这过程已然非常美好。此处近山,惠我良多。它们给了我一种闲逸和从容。今夜,又在飘雪。明日,北辰下的群山,必是又一番惊艳。
今当付梓,仍觉不够满意。有时只得感叹:完美是一种绝望的诱惑。留下的缺失,只能说是自己力有不逮。但经此尝试,也算是让自己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期望本书既能跟当世一流的学人“对掌”(风清扬谓令狐冲语),又能经受一般的读者“拍砖”。本书是否具备这样的质地,惟读者检验之。
饶胜文
2012年岁暮雪夜于军都山下
在线阅读网免费看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