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大秦帝国小说 >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秦国

《史记》中这样记载秦部族的起源:“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也就是说,颛顼高阳氏的女儿(或孙女),这个名叫修的女子,因吞食玄鸟之卵而孕育了秦的先祖,同时也孕育出了秦文明。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为身陷戎狄之患的周王室开路,护卫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把周室曾经的根基一并赐予秦。从此,秦族正式开始成为秦国。

秦人立国之后,虽也有秦穆公的一时之霸,然终越打越弱。历经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等数代乱政之后,秦献公师隰继位,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渠梁即位为秦君。当时的秦国已经被魏国压迫得龟缩于一隅。在此情况下,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时任魏国中庶子的卫鞅入秦。后被任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代分别在商君之法下继续扩张。其间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和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兼有司马错、白起等将星的出现。到秦昭王鼎盛时期,秦国已西纳巴蜀,建都江堰而使之成为天府之国;北灭义渠,基本解决了西北方面的蛮患;东连齐国,疆土伸展到今山东省西南部城市定陶;南威楚国,使楚国避秦国之锋而迁都。白起为将时更凝聚举国之力与赵国展开长平大决,最终给赵国以重创。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很短,这一时期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执掌朝政,积极宽政使秦国重新强大,并最终在秦王政时期,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灭六国之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主世系表

秦非子 前900年—前858年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国得立

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秦国第二位国君

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秦侯之子

秦仲 前844年—前822年 秦公伯之子

在线阅读yuedu88com:http://www.yuEdu88.com/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长子世父自请击戎,让其弟襄公为太子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秦庄公次子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秦襄公之子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 秦文公孙,其父早逝,故继位为君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秦宁公幼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秦出子长兄。开人殉先河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秦武公之弟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子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秦宣公之弟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秦成公之弟。穆公以上诸公皆失其名,穆公名任好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秦穆公之子,晋文公之外甥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秦康公之子。名貑。从此十代至灵公,又并失名(从《史记》。《春秋》以为共公四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秦共公之子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秦桓公之子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秦景公之子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2年 其父秦夷公早死

秦悼公 前491年—前477年 秦惠公之子(从《春秋》。或以下年为悼公元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秦悼公之子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秦厉共公之子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秦躁公弟,秦厉共公之子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秦怀公之孙,其父秦昭子早死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秦怀公之子,秦灵公的叔父,秦昭子之弟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秦怀公之子

秦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秦惠公之子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出子二年,大臣杀出子及其母亲,迎立灵公之子献公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秦献公之子。立时21岁,任内任用卫人公孙鞅实行变法,秦国走上富强。公孙鞅,常称卫鞅。变法20年后功成,被封商君,史称商鞅变法

秦惠文 前337年—前311年 即位后杀商鞅而用商鞅之法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秦惠文王之子

秦昭王 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秦王政 前246年—前221年 前221年统一中国,国号为秦,称始皇帝

始皇帝政 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 前209年—前207年 暴政,天下反秦

秦王子婴 前206年 秦亡

韩国

韩氏部族的姓氏来源于封地韩原,那本是春秋时晋国的一家寻常贵族。晋景公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屠岸贾歼灭赵氏的重大事变。“赵氏孤儿”的故事,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韩氏地位奠定后,与赵氏、魏氏先后消灭了智氏等其他晋国卿大夫,从而瓜分了晋国,史称三晋分立。

韩立国之后,灭郑,遂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它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此后,三晋其余两国都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惟韩国没有变化。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冲突也骤然加剧。面对积弱积贫甚至沦为二三流诸侯国的局面,公元前351年,在位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在朝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使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然而,随着韩国战败于魏,申不害的术治变法反而使韩国沦为术治之邦。纵然有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大才,但却始终不能再次强大,最终成为六大战国之中秦国的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30年,秦公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君主世系表

韩景侯 前408年—前400年 始封为诸侯,建都平阳

韩烈侯 前399年—前387年 韩景侯之子

韩文侯 前386年—前377年 韩烈侯之子

韩哀侯 前376年—前375年 韩文侯之子

韩懿侯 前374年—前363年 其父韩哀侯被杀,得立

韩昭侯 前362年—前333年 韩懿侯之子,用申不害变法

韩宣惠王 前332年—前312年 韩昭侯之子

韩襄王 前311年—前296年 韩宣惠王之子

韩釐王 前295年—前273年 韩襄王之子

韩桓惠王 前272年—前239年 韩釐王之子,遣郑国入秦,献上党于赵

韩王安 前238年—前230年 韩桓惠王之子,虏于秦,后叛乱,被处死。韩亡

魏国

魏国与韩国一样,魏氏部族的姓氏来源于封地魏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首先进行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张国力。李悝变法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活动。

变法之后,魏国国力骤长,魏文侯任用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制约赵国,北灭中山,西取秦西河之地,开拓了大片疆土,自此,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中原霸主。

但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便不再积极求变,急贤亲士的政治传统也开始淡化为贵族式的表面文章,终于导致了吴起的出走。从魏惠王开始,又先后失去了孙膑、商鞅、张仪、范雎、乐毅、尉缭等多位顶尖人才,国力也因此每况愈下,桂陵、马陵之战连续败于齐国,河西之战败于秦国,“南辱于楚”,魏国便再也未能缓过气来。尽管后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出现一度带来些许中兴之象,然而随着信陵君被罢黜并抑郁而终,魏国便再无回天之力了。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大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

君主世系表

魏文侯 前445年—前396年 始封为诸侯

魏武侯 前395年—前370年 魏文侯之子

魏惠王 前369年—前319年 魏武侯之子,魏国力到达鼎盛

魏襄王 前318年—前296年 魏惠王之子

魏昭王 前295年—前277年 魏襄王之子

魏安釐王 前276年—前243年 魏昭王之子

魏景湣王 前242年—前230年 魏安釐王之子

魏王假 前229年—前225年 魏景湣王之子,降秦,魏亡

赵国

秦赵同源,这在《史记》中亦有记载。秦人和赵人本来是同一支,造父有功于周室被封于赵城,赵氏才独立出来。后来赵氏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屠岸贾发动了对赵氏的攻击,只有赵氏孤儿被留存下来。经过这个事件,赵氏元气大损。

三家分晋之后赵氏立国,但由于地理因素,身处四战之地被多个强国包围,国力并不强,不断被林胡、楼烦骚扰掠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07年,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以此为基本点全面学习胡人的变法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赵国军力大长,并据此向东北攻灭中山,西北打败林胡、楼烦,在北疆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郡,更于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却遭到重创。此后幸得魏国援助,赵国在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取得了胜果。此后,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虽有小胜,却已无法挽回败局。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灭赵,先以反间计除去名将李牧,后又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于公元前228年俘虏了赵王迁。公子赵嘉虽逃至代地称代王,然五年之后仍然亡于秦国,赵国自此正式灭亡。

君主世系表

赵烈侯 前409年—前400年 赵献侯之子。六年,始列诸侯

赵敬侯 前386年—前375年 赵烈侯之子

赵成侯 前374年—前350年 赵敬侯之子

赵肃侯 前349年—前326年 赵成侯之子

赵武灵王 前325年—前298年 “胡服骑射”变法,赵国得以强盛

赵惠文王 前298年—前266年 饿死其父赵武灵王,得立

赵孝成王 前265年—前245年 长平之战大败

赵悼襄王 前244年—前236年 赵孝成王之子

赵王迁 前235年—前228年 赵悼襄王之子,被秦流放

代王嘉 前227年—前225年 赵幽缪王之兄,为秦所获,赵亡

燕国

燕国是七大战国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其弟召公于燕,燕国的都城在蓟。燕国建国以后,因地域偏远,道路不通而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以至于《史记》中对燕史的记载十分模糊。春秋初年,燕国受到山戎的入侵,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

战国中前期,燕国一直无所作为,直至苏秦在燕国发动合纵。然合纵不久,新即位的燕王哙便将君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由此引发燕国内乱,造成人心涣散和国力严重削弱,并招致齐国伐燕,使燕国几乎就此灭亡。

燕昭王艰难复国之后,励精图治,“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决心复兴燕国,于是采纳郭隗的建议,并以筑黄金台的方式招贤纳士,使各国士人“争趋燕”,其间最为重要的人才是名将乐毅。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秦、韩、魏五国(一说包括楚国为六国)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杀死齐湣王,齐地只剩莒城和即墨二城。若非当时燕惠王即位,对乐毅存有隔阂而以骑劫代替乐毅,齐国几乎灭亡。距离短暂强盛的燕昭王时期到燕王喜即位,是燕国从高峰滑落低谷的衰变之期。

五十七年,燕国历经了四代燕王: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公元前227年,秦灭六国之际,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咸阳殿上荆轲刺秦失败,反而给了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却还是在数年之后亡于秦。

君主世系表

燕召公 不明 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

燕侯克 前1046年—前?年 燕召公之子

燕侯旨 不明 燕侯克之子

燕侯舞 不明 燕侯旨之子

燕侯宪 不明 燕侯舞之子

燕侯和 不明 燕侯宪之子

此间数代失考 此间数代失考 此间数代失考

燕伯圣 不明 铭文作匽伯圣,见《匽伯圣匜》

此间数代失考 此间数代失考 此间数代失考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燕釐侯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之子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燕釐侯之子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燕顷侯之子

燕郑侯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之子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燕郑侯之子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燕穆侯之子

燕桓公 前697年—前691年 燕宣侯之子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燕桓公之子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燕庄公之子,迁燕都于蓟

燕前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燕襄公之子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燕前桓公之子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燕宣公之子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燕昭公之子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燕武公之子,迁都于易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燕前文公之子

燕惠公 前544年—前536年 燕懿公之子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前523年—前505年

燕简公 前504年—前493年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燕后简公 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前361年—前333年 燕后桓公之子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燕后文公之子

燕王哙 前320年—前312年 燕易王之子,禅让君位于子之,进行改革,国内大乱

燕昭王 前311年—前279年 燕王哙之子,在位期间大胜东胡、联合五国伐齐攻破齐国

燕惠王 前278年—前272年 燕昭王之子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成安君公孙操弑惠王,得立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之子

燕王喜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之子。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楚国

楚国在古文献中又称为“荆”、“荆楚”。考其原意,楚、荆皆为丛木之名。据《左传》所载,楚人是在荒僻的荆山丛林草莽中拓荒生存,历经艰难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部族。直到周成王时,楚部族首领熊绎才正式被周王室册封,但爵号是很低的子爵。公元前706年,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诸侯随国,要求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之后再次征讨随国,迫使随侯投降后自称为王。

进入战国以后,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改革变法,惟有楚国固步自封,只在楚悼王时期任用离魏入楚的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国力有所起色。然而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变法事实上夭折。此后楚国虽在合纵中担任了几次纵约长,但国力没有任何起色。楚怀王时期更是楚国转向衰落的关键转折,楚国先后在丹阳之战、鄢郢之战中连败于秦国,又屡次被秦相张仪欺骗,楚怀王晚年甚至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并客死于咸阳。楚考烈王时期更有佞臣李园暗杀春申君、把持朝局之事,楚国由此越发衰微。

尽管如此,楚国在灭国之际仍然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在楚将项燕的率领下重创李信统领的灭楚秦军,取得了战国末期山东六国对秦的最大胜果,直至秦将王翦领举国秦军袭来,方才灭亡。而在二世时期的反秦浪潮中,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楚人更成为了亡秦主力。

君主世系表

楚熊蚤 不明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楚熊丽 不明 楚熊蚤之子

楚熊狂 不明 楚熊丽之子

楚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周武王始封诸侯,子爵

楚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楚熊绎之子

楚熊亶 前980年—前970年 楚熊艾之子

楚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楚熊亶之子

楚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其兄楚熊胜死后无子,继其位为楚君

楚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楚熊杨之子

楚熊挚 前876年 其兄早死

楚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弑其兄自立为君

楚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楚熊延之子

楚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楚熊勇之弟

楚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楚熊严之子

楚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楚熊霜死,少弟季徇得立

楚熊鄂 前799年—前791年 楚熊徇之子

楚若敖 前790年—前764年 楚熊鄂之子,始有谥号

楚霄敖 前763年—前758年 楚若敖之子

楚蚡冒 前757年—前741年 楚霄敖之子

楚武王 前740年—前690年 弑其兄,自立为王

楚文王 前689年—前677年 楚武王之子

楚堵敖 前676年—前672年 楚文王之子

楚成王 前671年—前626年 楚文王之子,弑其兄自立

楚穆王 前625年—前614年 逼迫其父楚成王自杀后,自立为王

楚庄王 前613年—前591年 问鼎中原

楚共王 前590年—前560年 楚庄王之子

楚康王 前559年—前545年 楚共王之子

楚郏敖 前544年—前541年 楚康王之子,也称“嗣子王”

楚灵王 前540年—前529年 楚康王之子,弑其兄自立

楚王比 前529年 楚共王的第三子

楚平王 前528年—前516年 楚灵王之弟,楚共王的幼子

楚昭王 前516年—前489年 楚平王之子

楚惠王 前488年—前432年 楚昭王之子

楚简王 前431年—前408年 楚惠王之子

楚声王 前407年—前402年 楚简王之子,为盗所杀

楚悼王 前401年—前381年 楚声王之子,任用吴起变法

楚肃王 前380年—前370年 楚悼王之子

楚宣王 前369年—前340年 其兄楚肃王无子,良夫继位

楚威王 前339年—前329年 楚宣王之子,国力顶峰

楚前怀王 前328年—前299年 被秦扣留至死

楚顷襄王 前298年—前263年 楚怀王之子,母郑袖

楚考烈王 前262年—前238年 楚顷襄王之子

楚幽王 前237年—前228年 楚考烈王之子

楚哀王 前228年 楚幽王之弟

楚王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其门客弑其兄哀王,自立

楚昌平君 前223年 楚考烈王之子,曾助秦平叛,官至相。后兵败身死,楚亡

齐国

齐国是周初封建时最主要的诸侯国之一,第一任国君是著名的姜太公。齐桓公时期更是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春秋末期,齐国田氏部族逐渐强大,并最终废黜了国君齐康公,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

进入战国,齐国同其他国家一样迈入变法大潮。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在邹忌的建议下,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由此大开诽谤之风。军事上,则任用田忌为上将军,孙膑为军师,军威大振。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2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国势大盛。公元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然而也因此引发了各国的强烈不满,从而孤立于天下。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只剩莒城和即墨尚存,几乎灭国。

在名将田单的带领下,齐国得以艰难复国。然此后的齐国便再无振作,对外邦交也奉行亲秦政策,拒绝参与合纵,只求偏安一方。尽管如此,齐国仍未能躲过秦国兵锋。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魏、楚、燕、赵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田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君主世系表

齐太公 前1046年—前1015年 周武王十三年封太公于营丘,国得立

齐丁公 前1014年—前976年 姜太公之子

齐乙公 前975年—前932年 齐丁公之子

齐癸公 前931年—前880年 齐乙公之子

齐哀公 前879年—前868年 齐癸公之子

齐胡公 前867年—前860年 周夷王烹哀公,立哀公弟胡公

齐献公 前859年—前851年 哀公同母弟,攻杀胡公自立

齐武公 前850年—前825年 齐献公之子

齐厉公 前824年—前816年 齐武公之子

齐文公 前815年—前804年 厉公暴虐,国人怨恨,拥厉公子赤

齐成公 前803年—前795年 齐文公之子

齐前庄公 前794年—前731年 齐成公之子

齐僖公 前730年—前698年 齐前庄公之子

齐襄公 前697年—前686年 齐僖公之子

齐前废公 前686年 弑父襄公,自立

齐桓公 前685年—前643年 父齐前废公为野人杀,争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中废公 前643年 齐桓公之子

齐孝公 前642年—前633年 国人杀其父齐中废公

齐昭公 前632年—前613年 孝公之子被杀,其弟继位

齐后废公 前613年 齐昭公之子

齐懿公 前612年—前609年 杀其兄自立

齐惠公 前608年—前599年 齐懿公被杀,齐桓公之子得立

齐顷公 前598年—前582年 齐惠公之子

齐灵公 前581年—前554年 齐顷公之子

齐后庄公 前553年—前548年 杀太子自立

齐景公 前547年—前490年 齐后庄公之弟

齐晏孺子 前489年 齐景公之子。(从《史记》。《左传》作安孺子)

齐悼公 前488年—前485年 齐晏孺子之兄

齐简公 前484年—前481年 齐悼公被杀,国人立之

齐平公 前480年—前456年 齐简公之弟

齐宣公 前455年—前405年 齐平公之子

齐康公 前404年—前379年 齐宣公之子

田齐太公 前386年—前384年 迁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田齐始

齐废公 前383年—前375年 田齐太公之子

田齐桓公 前374年—前357年

齐威王 前356年—前320年 田齐桓公之子

齐宣王 前319年—前301年 齐威王之子

齐湣王 前300年—前284年 齐宣王之子,兵败,仅得即墨、莒二城

齐襄王 前283年—前265年 齐湣王之子

齐王建 前264年—前221年 齐襄王,降秦,齐亡

在线 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