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大秦帝国小说 > 经典大战

经典大战

经典大战

桂陵、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爆发于齐魏两国间的两场大战,对当时的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领大军进攻赵国,包围赵都邯郸,意图一战灭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威王遂遣大将田忌、军师孙膑救赵。田忌本欲直接救赵,孙膑却以“批亢捣虚”的道理劝阻田忌,建议他领军进攻守备空虚的魏国重镇大梁,并在魏军回援途中设下埋伏,以此逼迫庞涓放弃攻赵、回援大梁,如此既可为赵国结围,又可使魏国疲惫。田忌依计而行,庞涓果然中计,回救大梁的途中,在桂陵一带遭遇齐军埋伏。魏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多有消耗;又经过长期奔袭,早已疲惫不堪,结果遭受到了数十年来第一次惨重失败,这一战也由此留下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成语。

尽管遭遇桂陵之战的惨败,但魏国仍然实力犹存。十三年后,庞涓再度领兵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齐威王再度派田忌孙膑援救,而孙膑也故伎重施,再度趁魏军围攻韩都新郑之际作势进攻大梁,一方面在山路崎岖的马陵道设下埋伏,另一方面则针对庞涓恼羞成怒、轻视齐军的心理,以减灶之法伪装齐军怯弱的假象:第一日挖十万军灶,第二日减为五万,第三日又减为三万。一心想复仇雪耻的庞涓果然中计,在暮色时分抵达马陵道,被齐军包围,大败。

桂陵、马陵两战,是战国时代最负盛名的两场伏击战。

围魏救赵之桂陵战役

河西之战

秦国与魏国争夺战略要地河西高地一系列大战的总和,历经数十载拉锯争夺,最终以秦国获胜、夺取全部河西高地而告终。

河西高地即今日黄土高原,位于关中以北、南北流向的黄河西岸,是整个中原地带的制高点,也是关中地区的北面门户。战国前期,魏国为天下首强,又有名将吴起统领着精兵魏武卒,秦国却历经四代乱政,国力衰弱不堪。两国历经数十场大战,魏国最终全数夺取了河西高地,是为河西之战的第一阶段。

此后吴起因魏武侯猜忌而离魏,秦国则由秦献公即位,力行变法改革。经石门、少梁两战,秦军两次大胜魏军,并俘虏魏国丞相公叔痤。少梁之战后,秦献公病逝、秦孝公继位,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而魏国则将用兵重心转向了赵韩两国,秦魏由此暂时中止了对河西高地的争夺。

在线阅读yuedu88com:http://www.yuEdu88.com/

十余年之后,魏国先后遭到桂陵、马陵两战惨败,就此一蹶不振。秦国却历经商鞅变法而国力大振。两国差距更加明显。此等情况下,商鞅亲自领兵攻魏,先以和谈为名,将与自己有旧的魏将公子卬诱入军中一举生擒,趁机大破魏军并逼迫魏国割地;后又一度攻占魏国旧都安邑,商鞅也因此受封商君。秦国由此在河西高地正式确立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派遣大将魏章领兵再度进攻河西重镇雕阴,魏国河西守将龙贾全力迎战。历经两年激战,秦军全歼魏军,俘虏了龙贾,魏国被迫将整个河西地区全数割让于秦,至此,历时数十年之久的河西之战以秦国全胜而画上了句号。

商鞅收复河西之战

燕齐之战

几乎与白起屡败韩、魏、楚等国的同一时期,东方的燕齐两国也爆发了大战,这也是燕国名将乐毅、齐国名将田单各自的代表战。

燕齐恩怨当上溯至燕王哙之时。燕昭王艰难复国之后,便以向齐国复仇作为毕生目标,一方面筑黄金台招贤,卑身厚币、吊死问孤以凝聚人心;另一方面遣苏秦赴齐国反间,奔走游说列国,使齐湣王陷入“西劳于宋,南疲于楚”的巨大陷阱中。燕国恢复国力之后,乐毅遂领五国联军伐齐,并在济西之战中大破齐军。后更连下七十余城,只余即墨、莒城尚存。此后,乐毅停止了对两城的强攻硬战,采取种种手段意图收买人心,以期兵不血刃拿下两城。然而此时,即墨齐人公推商旅出身的田单为守将抵御燕军,燕齐双方由此展开了漫长的较量,燕齐之战进入第二阶段。

六年相持之后,燕昭王去世,田单施展反间计,使一向与乐毅不和的燕惠王产生猜忌,夺去了乐毅军权,改派骑劫为将;又宣称即墨有鬼神之力相助,再派人向燕军散布谣言,使骑劫割俘虏之鼻、在城外挖掘齐人祖坟,从而激怒守城齐人;并遣人以诈降之法麻痹燕军。此后还将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资财,使守城将士饱食痛饮,集中全城耕牛千余头,束兵刃于角,灌脂束苇于尾,点燃之后趁夜纵牛出城,并精心遴选五千死士紧随其后。燕军全无戒备,遇袭大乱,即墨守军趁势杀出,一举击破围城燕军,继而收复齐国全部失地。

此役之后,燕、齐同时衰落,曾经最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齐国也退出了争霸行列,天下格局由此开始转为秦赵对峙。

战国中期燕国灭齐之战

鄢郢之战

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重创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确定了战略优势后,将兵锋指向了盘踞整个南中国的楚国。

当时楚国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却已由盛转衰,国中政治腐败、军力衰微,各家世族贵胄拥兵自重,一盘散沙。白起针对此种情况,采取了直捣腹心的战法。他率军由水路自汉水东下,先攻取汉水中段的要地邓城,此后推进至郢都门户鄢城之下。楚国急调各地大军来援,白起深知秦军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乃凭借地利优势,在鄢城以西四百里处筑堰拦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此后开渠灌城,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溺死甚众,损失极为惨重,秦军由此占领鄢城。

此后白起长驱直入,步步进逼郢都,到达彝陵后还纵火焚烧了当地的楚王陵寝,以激发楚军与秦军决战。然而楚顷襄王无心抵抗、仓皇东逃,迁都于陈,白起遂追击至竟陵乃止。

鄢郢之战是白起继伊阙之战后的又一场经典胜战。此役白起孤军深入,瞅准缝隙,抓住楚军聚集的时间差,以迅猛的进兵、灵活的手段直捣外强中干的楚国腹心,果然一举奏效,显示出精准的战略眼光与非凡的胆略。

此役过后,楚国再无力单独与秦抗衡,继魏国之后正式退出了争霸行列,进一步走向衰落;楚国诗人屈原也悲愤投江,并留下绝笔《怀沙》,秦国则在郢地设置了南郡,进一步夯实了对六国的战略优势,白起也因此役胜利而受封武安君。

阏与之战

赵国胡服骑射后第一次大败秦国,也是秦国商鞅变法后,六国首次大胜秦国。名将赵奢率领胡服骑射后的赵军奔袭作战、大破秦军。

阏与位于漳水上游山地,南压韩国上党,西对秦国离石,系赵国西部的第一险关。一旦越过阏与,沿漳水而下,便是邯郸西部门户武安,是故此地与武安皆为咽喉要地,必须固守。其时秦将胡阳领兵进攻阏与,另遣一部进击武安。赵惠文王召集大将讨论是否援救,廉颇、乐乘等将均以为阏与道远险狭,难以救援,独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由此留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著名典故。在赵奢的力主之下,赵国终于决定出兵。

领兵出邯郸后不久,赵奢便下令坚守营垒,并禁止进谏救援,违令者斩,以期造成赵军怯弱、惟保邯郸之假象,从而麻痹秦军。其时秦军进攻武安甚急,军中一将要求救援,立即被赵奢所斩。秦军间人刺探军情,赵奢反以酒食招待后将其遣走。

如此原地驻守二十八日不动。秦军由此以为赵军不敢来援,不料赵奢遣走秦间之后,立即集结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驰援阏与。此时军吏许历认为,秦军对赵军救援不以为意,必定气盛,若赵军组成纵深厚阵当能克之,并建议赵军抢在秦军之前占据阏与北山。赵奢从其言,以万余精兵占据险要,居高临下狙击秦军。秦军发现之后急忙猛攻,却因山下地势狭窄而难以尽数施展兵力,连番进攻损失惨重,最终不得已撤军。赵奢由此大破秦军、解除阏与之围,并因此役获胜而受封马服君。

长平之战

我国历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也是秦赵两强的终极对决,此役使秦国彻底摧毁了天下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超级强国赵国,也使六国再也无力单独抵抗秦国,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深厚基础。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变,其时秦国根据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方略,意图夺取韩国战略要地——上党高地。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全郡转而献与赵国,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支持下决意接受上党,并派遣廉颇领兵驻防。秦国则以大将王龁领军来袭,却因廉颇坚守不出而暂时受挫。双方不断增兵于上党,数次交手互有胜负,是故不约而同展开了漫长的对峙。

为打破僵局,秦国随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信息战,有意散布“白起病危”和“秦军不畏廉颇、独畏赵括”等流言。在流言的推动作用下,赵国终于任命赵奢之子赵括取代廉颇统领长平赵军。赵括到任之后改变了廉颇一味固守的战法,积极开始准备进攻。得到此消息的白起也秘密入军,经过周密详尽的部署之后,秦赵两军终于开始了正面交锋。

其时秦军佯装败退,将四十万赵军诱入长平开阔谷地,并派遣两支奇兵迅速插入赵军身后,构筑壁垒,借助上党山谷地形广阔却出口很少的地理特点,全数卡断各处谷口以切断赵军粮道。赵括虽有察觉并迅速反扑,但秦军壁垒已成,赵军由此陷入重围,数次突围均告失败。

赵军因饥饿而丧失战力,统帅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死于阵前,幸存赵军不得已尽数降秦,为绝后患,白起下令将所有降卒尽数坑杀。

长平之战创造了战国乃至古代战争史上等而围之的军事奇迹,同时也酿造了战国时代最大的惨剧。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

紧随长平之战后,秦赵之间的又一场大战。长平大决之后,白起想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由此灭亡赵国。丞相范雎却与其产生歧见,认为大战之后秦军疲惫,应进行休整,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

然不久之后,秦昭王又心生悔意,重新意图发兵攻赵,白起却认为此时已错过最佳战机,攻赵必然失败,然秦昭王并未听从白起,而是坚执发兵,直取邯郸。

此时赵国虽遭受长平之战的惨败,元气却已有所恢复,更因深恨秦国而同仇敌忾,士气极其高昂。平原君赵胜亲上城头督战,又散尽家财,将三千门客组成敢死队,夜夜出城偷袭秦军,连妻妾都编入军营,为士卒们起炊做饭、缝补衣衫。王陵大军连续猛攻近一年也没能攻克邯郸,反倒先后折损了五校(五万)人马。

此后,秦昭王改派大将王龁领兵,继续猛攻,连续围困下的邯郸终于粮草告罄。危急关头,平原君赵胜向魏国信陵君求援,自己则亲领门客赶往楚国求援,战国后期最为波澜壮阔的合纵就此展开。

魏国方面,因魏安釐王慑于秦军兵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门客侯嬴建言,请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以魏王名义赶往军中代将,北上救赵,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故事;楚国方面,面对平原君的请求,楚考烈王同样因畏惧秦军而犹豫不决,此时平原君门客毛遂挺身而出,半胁迫半游说促使楚王下定决心,命春申君黄歇、大将景阳领军救赵,同样留下了“毛遂自荐”的著名典故。

魏楚两军会合之后,与守城赵军内外夹击,很快将全无防备且士气低落的秦军杀得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秦灭六国之战

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的战争。名将王翦、王贲父子统领秦军,先后灭亡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秦王朝由此建立。

灭六国之战始于公元前229年,首要目标是近在咫尺且孱弱不堪的韩国。秦国先通过邦交途径向韩国施压,逼迫其割让南阳郡,并于接收南阳郡的次年,由内史郡守腾领兵攻克新郑,首战告捷。此后名将王翦亲自领军开始灭赵之战。秦军兵分三路,在将近一年的对峙之后,秦军一举灭赵,惟赵国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代王,并着手与燕国联合抗秦。

鉴于此,秦国兵锋顺理成章指向了燕国,其间面对燕国的请降,秦王政虽有意接受,但荆轲刺秦事件彻底打碎了和平统一的希望。燕国灭亡之后,王翦之子王贲则领军南下,先行袭楚、连下十城,后又以水攻之法淹没魏都大梁、俘虏魏王假,就此灭魏。

灭楚前夕,王翦因伐楚兵力与秦王政产生分歧。秦王政采纳李信二十万大军灭楚的谋划,任命其为伐楚统帅,然大败。秦王政痛定思痛,赶赴频阳当面向王翦认错。

王翦领六十万大军开赴淮北之后,不急于与楚军交手。长期对峙之后,秦军战力、士气、彼此协同默契均达到巅峰,楚军则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王翦立即抓住战机,使大军尽数杀出,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又攻占郢都、俘获楚王,就此灭亡楚国。

一年后,王贲先后灭亡燕代残部、逼降齐国,六国遂告灭亡,天下由此统一。

秦灭六国之战前后长达十年,王翦、王贲父子凭借秦国的雄厚实力、秦王政君臣的全力支持,弃绝侥幸,坚持慎战原则,力求以最小牺牲获得最大胜果。

秦灭六国形势图

南定百越、北击匈奴之战

秦王朝建立后的南北两大战事。其时天下虽归于一统,然并非就此太平。秦帝国南有岭南的百越族群尚未归附;北有日渐强大的匈奴虎视眈眈。为捍卫新建立的帝国、解除南北边境隐患,秦始皇君臣开始积极为此进行筹划。

岭南百越地区,五十万军民兵分五路,由旧楚国疆域内出发,进军岭南,先降伏了闽越地区,将东瓯王、闽越王废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此后又占领了以番禺为核心的南越地区,设立南海郡;进攻西越地区之际,统帅屠雎遭百越人偷袭而阵亡。

又因深入密林而粮草补给不济,秦军一时陷入了困境。为解决粮草难题,监御史禄打通湘、离二水,开凿灵渠,保障了粮草供应,最终使秦军得以顺利平定西越地,并置桂林郡、象郡。此后秦军驻守岭南,秦始皇又征发大批移民南下,共同与当地百越人通婚杂居,百越部族从此融入了华夏族群。

北疆九原地区,名将蒙恬领军三十万,开始了两次北击匈奴之战。此役秦军大获全胜,一举重创匈奴、拓地七百里。不久之后再度夺取高阙塞,占据阳山、北假一带,全数收复河南地。

此后,秦帝国在北疆设立九原郡、新秦中郡,并征发民众进行开发。蒙恬则主持修建了秦直道、长城两大不朽工程,从而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南定百越、北击匈奴的双重胜利,对于秦帝国乃至华夏族群的生存有着深远意义。

巨鹿之战

秦帝国灭亡的关键性一战,也是主力秦军最后的绝唱悲歌。

秦始皇死于巡狩途中之际,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篡改诏书,拥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胡亥继位之后纵情享乐,以严刑峻法残酷压迫民众,很快便引发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此后六国旧贵族与各地民众纷纷起事叛乱。

其时秦帝国两大主力分别驻守岭南北疆,无法及时回援。秦二世便将修建骊山陵的刑徒组成大军,交由少府章邯统领,并急调名将王翦之孙王离统领的北疆秦军南下。经过大半年奋战,章邯相继剿灭了多支乱军,又决意与王离秦军南北夹击盘踞河北巨鹿的新赵势力,巨鹿之战由此打响。

两支秦军中,王离负责围攻巨鹿,章邯则修筑甬道、以甬道运粮。困守巨鹿的赵王歇急忙向复辟诸侯们求援,然燕、齐、魏等诸侯畏惧秦军战力,皆作壁上观;项楚统帅宋义行至安阳便踌躇不前,次将项羽却突兀将其杀死、夺取了兵权,并积极准备北上救赵。

抵达漳水南岸后,项羽先命大将黥布北上,以游击战法反复捣毁甬道、骚扰秦军粮道,很快使秦军粮草告罄。此后下令全军打破煮饭用的釜,又在渡过漳水后凿沉所有渡船,以示一往无前的死战决心,留下“破釜沉舟”的著名典故。士气高昂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先击退章邯兵马,又在巨鹿城下接连九战,渐渐占据上风。始终裹足不前的诸侯见状纷纷加入战局,最终大破因粮草断绝而战力严重削弱的秦军,俘虏统帅王离,解除了巨鹿之围。

在线阅 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