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围城》有感
这次是第二次拜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了,又让我有不同的感受。
围城小说以方鸿渐生活轨迹为主线,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浮沉,在感情和生活的围城中,相互角逐,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我读围城就是为了看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才华,他恃才傲物,文学的天赋在围城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语言风趣幽默,比喻新奇形象,宛如炎热的夏天,突然吃到一根冰棍一般,让人回味无穷百般,同时感到心情舒畅。围城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是方鸿渐留学回国的生活,同许多留学生一样,周遭都觉得方鸿渐是个才子,殊不知他的学历是从爱尔兰人那里买来的,他一边享受着别人的称赞,一边又对假文凭不肖一顾,造成他糟糕的生活,也是源至于他矛盾的心理。第二段是他在三闾大学的工作经历,进入了工作的“围城”,他不满职场的尔虞我诈,自己又不得不为生活低下头,最终愤愤离开。最后一段结识了孙柔嘉,与孙小姐步入了殿堂,陷入了婚姻的“围城”。方鸿渐脱离不了乱世的现实,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其实也是时代的悲哀,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方鸿渐”,总想着挣脱生活的围城,岂不知我们逃到的地方又是一个新的围城,好奇的人总想进去探究奥秘,里面的人又想挣脱出来,我们本不该试图改变环境,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社会的大围城中,不能迷失自我,虽然我们都游走于围城之中,城上布满荆棘,也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绝不退缩,勇于向前,恪守信念,终归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围城”里面的一段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生活中亦是如此,有的人选择先苦后甜,有些人选择先甜后苦,希望支配着人的行为,没有希望的人如同行尸走肉,爱情也是一般,从恋爱到白头,总会遇见那个最好的“葡萄”,只要我们对生活抱有希望。
很多读者都说,其实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真实写照,不过读完围城以后,我才知道方鸿渐并不是钱钟书先生的影子,因为在小说最后,钱钟书先生的内人,杨绛女士已经辟谣,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瑙铢积累”写成的,通过小说的形式来解释“围城”,揭露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我们不必以某种嘲讽的眼光去看待围城之中的人物,或许每个读围城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苏文纨说过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围城”,譬如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围城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我们只不过是这大围城中的一份子,善与恶,全凭自己的取舍了。
每看一次“围城”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强烈推荐给大家看看,也许会给身处乏味的工作中的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end
作者:罗继文
编辑:索 剑
编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