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大清三重臣 > 多尔衮:一指通天 > 第二章 当竞争对手成为顶头上司

第二章 当竞争对手成为顶头上司

爱新觉罗·皇太极,一个没有妈的孩子,他要想和别人相处,他要想在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兄弟姊妹当中能够独树一帜,没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力是根本就做不到的。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没有妈的孩子要想取胜,必须追随他的父亲:“父亲走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我的一生就要追随我的父亲,让他看到我的英雄本色,我才能够成功。”

准一把手没那么好当

话说庄妃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二年,也就是1626年,后金政权发生了一件塌天大事:后金政权的建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父亲——去世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专家的考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于抑郁症——我们说白了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被人活活给气死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因为某件意外的事想不开而被人活活给气死了!我们的问题在于: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把一代英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给活活气死?

能够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个人给活活气死的,便是明朝大将袁崇焕。

我们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生征战无数,胜利在他眼中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在东北,无人敢敌。尽管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生战功赫赫,但是,他也有失败的时候,而且他也有失败得非常惨的时候。

话说1626年正月,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大举出兵,亲率八旗大军6万人——八旗兵当时一共就有6万——也就是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所有的六万八旗精兵——号称20万大军,横渡辽河,一路之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奔着尚在大明王朝掌握之中的辽东地区唯一的一座孤城——宁远——猛扑而来。

当时,在整个东北,原在大明王朝掌握之中的所有的城池,除宁远城还在明朝的守军手里之外,都已经被清军占领。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已经打了43年仗,拥有43年丰富军事经验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向孤城宁远扑来。

明朝守卫孤城宁远的将领是谁呢?袁崇焕,41岁,进士出身,拿起个20斤重的枪来,对他来说,都应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袁崇焕,一个纯粹的文人,说手无缚鸡之力吧,有点过分。袁崇焕一生,没动过刀枪,没有任何作战经验。

进攻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着43年丰富的战争经验,时年67岁。守卫者,袁崇焕,没有任何从战的经验,时年41岁。

话说这一年正月二十四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命令猛轰宁远城,城上的守卫者袁崇焕命令用大炮向下轰击,只听一声炮响,正中八旗军队的中军大帐,只听到几声哀鸣,6万八旗精兵转眼之间作鸟兽散去,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就一炮。袁崇焕所使用的是西洋大炮,努尔哈赤没听说过,也没见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没见过这么大威力的炮,打中了他的中军大帐,也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在的那个中军大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否身负重伤,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查证,因为这对于清朝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避讳的事,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正月二十五,6万八旗精兵,转眼之间,悉数从孤城宁远退出。

此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再没出山,再没打过任何一仗。从此以后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每天都在发愁,每天都在苦思冥想: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人,41岁,一个进士,就把我给打败了?就在1626年9月30日(阴历八月十一日),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苦闷、彷徨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使得他的儿子们和侄子们,立即陷入到了一场紧张激烈的汗位争夺战之中。在这场汗位争夺战中,庄妃的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是个积极参与者,爱新觉罗·多尔衮也是个参与者。参与这场汗位争夺战的,还有很多很多的人,这些人不管是谁取得了胜利,都会一举改变爱新觉罗·多尔衮与庄妃两个人的命运。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一生,前面我们介绍过。他娶了16个妻子,这16个妻子为他生了16个儿子和8个女儿。在他死了以后,参加了这场汗位争夺战的,主要是他的4个妻子所生的儿子。我们下面就把参加汗位争夺战的这些人和他们的母亲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妻子,佟佳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8岁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塔木巴晏的女儿,叫佟佳·哈哈纳札青,小名叫詹泰。佟佳氏是满洲人。满洲人有647个姓,也有的书说满洲人有643个姓。佟佳氏是满洲人六百多个姓中最大的一个姓,人数最多,在1912年以后改姓佟,此前叫佟佳。佟佳·哈哈纳札青,小名詹泰,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8岁的时候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结婚,那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尚不出名。詹泰给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爱新觉罗·褚英,次子爱新觉罗·代善。日后,在1626年,参加了这场汗位争夺战的是爱新觉罗·代善——詹泰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生的次子。话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朋友们就会问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怎么不参与这场汗位争夺战啊?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就会给大家揭示。

日后参加了汗位争夺战的还有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孩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妻子是富察氏。富察氏也是满洲八大姓中的一个,人数也是很多的,富察氏一度曾经得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宠爱。关于富察氏的故事,我们曾经在前面为读者朋友们介绍过。这里单说这个富察氏也给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她生的两个儿子长子叫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幼子叫爱新觉罗·德格类。富察氏的长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所有儿子当中排行第五,所以又叫五子。富察氏后来因为得罪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下令杀掉:谁来执行杀掉富察氏这个命令?此时此刻,有人毛遂自荐:“我来。”说时迟那时快,从军营中立即站起一个人来,手起刀落,富察氏就这样死了,这个嘴里说着“我来”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富察氏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个人所生的儿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手刃生母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1626年,当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也参加了汗位争夺战。

第三位参与汗位争夺战的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正宫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孩子。叶赫那拉氏的名字全称应该叫叶赫那拉·孟古,有的人就很奇怪,这个叶赫那拉·孟古,她既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妻子,也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个妻子,她只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16位妻子当中既不靠前也不靠后的中间的那个,她怎么就成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皇后了呢?而且她早在1603年就死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她死后十好几年才建立后金政权,她怎么能够成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皇后呢?这不对啊。对的,这里面有个故事。

关于叶赫那拉·孟古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婚姻,我们在前面也是给读者朋友们讲过的。这里单说叶赫那拉·孟古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结婚的时候,叶赫那拉·孟古所在的叶赫部已经跟建州女真,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反目成仇了。只是人家叶赫部不愿意在历史上背上个说话不算数的千载骂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一边送叶赫那拉·孟古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结婚,一边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交战。故而,当叶赫那拉·孟古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结婚的时候,叶赫部跟建州女真之间,已经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叶赫那拉·那林布禄——叶赫那拉·孟古的哥哥,仍然是言必信,行必果。虽然咱们两部已经反目为仇了,但是,我父亲说把我的妹妹许配给你,这件事咱们得做,所以,是叶赫那拉·那林布禄只身送叶赫那拉·孟古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结婚。这边结完婚,那边就走人了。从此以后叶赫那拉·孟古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她的亲人,叶赫那拉·孟古只身一人生活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身边,她再也没有探过亲。四年以后,叶赫那拉·孟古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所以呢,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个人吧,既没见过外公外婆,也没见过舅舅、舅妈,更没见过姨夫、姨妈,他只见过妈妈和爸爸。而且,他的舅舅跟他的爸爸是终生的你死我活的仇人。

1603年,叶赫那拉·孟古去世。叶赫那拉·孟古去世的时候,爱新觉罗·皇太极11岁。162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参加了这场汗位争夺战,而且他是最终的胜利者。他胜利了,母以子贵,当他的父亲也去世以后,他得给他的父母上谥号、庙号,等等。所以,实际上呢,叶赫那拉·孟古这个高皇后,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册封的,而是他们两个人都死了以后,他们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给追封的,叶赫那拉·孟古从来没有当过哪怕是一天的皇后。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谁参与了这场汗位争夺战。

参与这场汗位争夺战的还有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三个孩子,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关于他们的情况,我们前面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说了。

问题在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个人他死了,他的子侄怎么也能够参加汗位争夺战呢?按照我们中国历史的传统,这个事不应该出现啊,你应该指定接班人啊!你指定谁是你的皇储,谁是你的继承人,这不就完了吗?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不应该出现争夺啊?这些人都在争什么呢?他们凭什么参加汗位争夺战啊?

要是回答这一问题,这话就长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真指定过汗位继承人,而且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指定汗位继承人还不是一回,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前后共指定过三回汗位继承人呢。只不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这三回指定汗位继承人的努力,都没成功而已。故而,下面的我们,很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三次失败的立储过程。

首先给您介绍的,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一次失败的立储过程。

前面我们为读者朋友们介绍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一个弟弟叫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兄弟两人一直是同起兵,共成长,同战斗,共患难。后来两个人在建州女真中可谓是平起平坐。那个时候,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地位,就相当于说书人口中的“一字并肩王”!那个时候,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两个人的权力,一人一半,各占50%。与此同时,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指定的实际接班人。但是,再亲的兄弟,两个人也是两颗心不是?尤其是在如何对待蒙古人的问题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两个人,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歧。

咱们前面讲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三次与科尔沁蒙古打仗,14年大战三个回合,结果怎么样?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三次战败。在这个情况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想到了汉族人的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如,咱们与科尔沁蒙古联合吧?咱们与科尔沁蒙古妥协吧?这个时候,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可不干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你怎么能遇到这点小小的困难你就投降了呢?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不管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想法叫妥协,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不认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想法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他的心中,这个就叫投降。所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两个人,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歧。

非常严重的分歧的最终结果,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用了计策:算了,算了,咱也别争了,咱兄弟二人喝酒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把他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灌醉了。这之后,便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把他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锁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关了起来。

这回,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耳朵根子清静了:你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不用出来了,你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这个人没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把他的亲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关在小黑屋子里以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不满意,最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又把他的亲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迫害致死。这可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亲弟弟啊!

这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一次失败的立储,原因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他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二人之间政见不合。

下面我们再来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二次失败的立储。

前面我们介绍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21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佟佳·哈哈纳札青(小名詹泰)给他生下了长子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褚英这个人可以说能征善战,尤其是在1607年,建州女真再度与乌拉部激战的时候。爱新觉罗·褚英时年27岁,勇谋出众,力挫强敌,为建州女真这一次与乌拉部的激战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役之后,爱新觉罗·褚英的地位日渐升高。

就在此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他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分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把爱新觉罗·舒尔哈齐送进小黑屋之后,就确立了爱新觉罗·褚英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

但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的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儿子太多了,16个儿子,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凭什么让他爱新觉罗·褚英当你的汗位继承人?为什么你的汗位继承人就轮不到我们这些也同样是你的儿子的人呢?就因为他爱新觉罗·褚英会打仗?我们就不会打仗?

自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立了爱新觉罗·褚英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之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那十几个儿子那叫一个空前的团结啊:他们一致反对褚英作为他们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汗位继承人,他们隔三岔五的就会到他们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儿说他们的哥哥爱新觉罗·褚英的坏话,说爱新觉罗·褚英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总之哪儿都不对。其实,爱新觉罗·褚英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最后闹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很烦: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天天内讧,这还怎么打天下啊?这可怎么办呢?

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只能走出他人生中最狠毒的一步棋:哎,算了,就牺牲了我这长子吧——真是牺牲啊!

161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将自己的亲儿子爱新觉罗·褚英的汗位继承人的身份废掉。不久之后,他又把他的这个儿子给处死了。这可是他的亲生儿子!这可是他的长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爱新觉罗·褚英就死在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手里。就是为一个汗位继承人的身份。

这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二次失败的立储,原因是这次立储导致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诸多儿子们的内讧。

下面我们再来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三次失败的立储。

褚英死后,汗位继承人实际上就落到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妻子佟佳·哈哈纳札青给他生的第二个儿子爱新觉罗·代善这儿。

史书上记载,爱新觉罗·代善这个人非常好。但是,问题在于:你即使是再好,只要汗位继承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遭人忌妒、最后被杀的原因就不能解决。爱新觉罗·褚英本人没什么过错,就因为他是汗位继承人,就激起众怒。所以我们说,爱新觉罗·代善这个汗位继承人的职位也是坐不牢固的。

最后,完全没有办法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颁布汗谕:确定,我死了以后,这个汗位继承人怎么选呢?咱不是有八旗吗?由八个旗的首领,你们一块儿开会研究。由此这就确定了由八大和硕贝勒——和硕是一方一角的意思,和硕贝勒就是八个旗的首领——共同商议新的汗位继承人是谁。这样,总算是解决了汗位继承人的问题。

所以,我们话再说回来,当1626年9月30日这一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了以后,这个满洲八旗的首领就得坐在一块儿商议:谁是咱们的新任大汗啊?这样,这个八旗的首领,就参加了汗位继承人的争夺战。

在此之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认为,在他的这些个所有的儿子们当中,最适合做汗位继承人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其次便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认为,只有这小哥儿俩适合做他的汗位继承人。

此时此刻,问题就出来了:既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觉得只有爱新觉罗·多尔衮和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小哥儿俩适合做他的汗位继承人,那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前,总得为这小哥儿俩做点什么吧?

您还别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前,实际上为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能够先后继承汗位,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的。关于这些,我们稍后再来介绍。

现在的问题在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前,怎么就瞧出来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适合做他的汗位继承人呢?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怎么就瞧出来爱新觉罗·多尔衮是第一人选,爱新觉罗·多铎是第二人选呢?

关于这些,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子以母贵。我们经常听说的是母以子贵,这回我们反过来了,子以母贵。我们说,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他们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12岁嫁给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个人一起共同生活了25年。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他的16个妻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说他们两个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与乌拉那拉·阿巴亥两个人,是生活时间比较长、感情比较稳定的一对。

历史上记载,乌拉那拉·阿巴亥,也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她特别善于照顾一天一天逐渐变老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乌拉那拉·阿巴亥特别善于照顾人,而且这个人吧,他是在一天天变老,所以呢,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越到晚年就越喜欢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他就越觉得,在我这些儿子当中,将来最能成事的,也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

其实您想,那个时候,爱新觉罗·多尔衮14岁,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12岁,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能瞧出来只有爱新觉罗·多尔衮和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这俩人适合做他的汗位继承人?错啦!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根本就没瞧出爱新觉罗·多尔衮和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这俩孩子像是他的汗位继承人!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能够瞧得出来的是什么啊?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能够瞧得出来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和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这俩孩子的妈妈是个好人,好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也是不会太差的,这两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是通人情、讲世故的好孩子。不会像他们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样,动不动就杀掉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好孩子不会忌妒别人!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这样考虑的。

问题在于:在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心目中,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两个人的亲哥哥爱新觉罗·阿济格是不是个适合做他的汗位继承人的人选呢?

此时此刻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觉得:爱新觉罗·阿济格已经二十多岁了,他改不了了,他跟他的这些哥哥已经都那样没什么起色了。所以呢,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心中,他就觉得就他的这两个孩子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还可以教育,能够成为一个统领所有建州女真打下天下的人,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人。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既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认定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能够成就大事——事后的历史证明,这两个人还真能成就大事,由此看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眼光还是蛮不错的——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必然会为他的这两个儿子先后继承汗位做出努力。

问题在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怎么做出努力的呢?这话就得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谈起了。

谣言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601年建立了四旗,到161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又把这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每个旗原则上都要包括25个牛录,每一个牛录是300人,也就是说,原则上,八旗每个旗应该是7500人,八旗一共应该是6万人。但是实际上每个旗的牛录数量不是一样多的。每个旗有多少牛录,每个旗打着什么旗子,都是不太固定的,都是可以随时更改的。所谓一个旗,就是前面的一个旗子嘛,还有身上穿的服装,你今天穿蓝色的服装你就是蓝旗的,明天穿红色的服装就是红旗的,这些都是可以随时更改的。全凭大汗的个人好恶,不是固定的。

这里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临死之前这个八旗的分布,这个您可要看仔细了,我们以后会经常用到这些数字的变化的。

第一个旗,正黄旗,45个牛录;第二个旗,镶黄旗,20个牛录。这两个旗共计65个牛录,均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人直接领导。

第三个旗,正白旗,25个牛录,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领导。

第四个旗,镶白旗,15个牛录,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孙(也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的长子)爱新觉罗·杜度领导。

第五个旗,正红旗,25个牛录,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领导;

第六个旗,镶红旗,26个牛录,比正红旗还多一个牛录,由爱新觉罗·代善的长子爱新觉罗·岳讬领导。

第七个旗,正蓝旗,21个牛录,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五子——也就是手刃生母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领导。

第八个旗,镶蓝旗,33个牛录,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儿子爱新觉罗·阿敏领导。

以上8个旗共计是210个牛录。在这8个旗的210个牛录中间,我们可以看到,除--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他自己领导的两个旗,再除--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爱新觉罗·杜度和爱新觉罗·岳讬领导的两个旗之外,还剩下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皇太极4个人领导的4个旗,这4个人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四大贝勒。

在这四大贝勒当中,如果我们按照年龄来讲——历史上都是按照年龄来讲,爱新觉罗·代善居长,视为大贝勒;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侄儿,居次,视为二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居三,视为三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最小,视为四贝勒。

但是,我们前面也曾经给读者朋友们介绍过,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最喜欢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了,问题在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如此喜欢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怎么会不让他们二人担任其中的一个旗的主旗贝勒啊?您别着急啊,马上这八旗不就要改了嘛,不就要换颜色、换旗号了嘛。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临终之前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把他率领的这65个录做了这样的划分:把其中的45个牛录一分为三,分别由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尔衮3个人各领导15个牛录。但是,还有20个牛录怎么处置呢?这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自己还没死呢嘛,故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暂且把这20个牛录留作自己的侍卫亲军。

关于这20个牛录的最终去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规定:等到自己死后,自己的这20个牛录的侍卫亲军统统移交给爱新觉罗·多铎。

这样您看,重新算过之后,爱新觉罗·多铎总共会有多少个牛录的军队呢?15+20=35个牛录啊!爱新觉罗·阿济格总共会有多少个牛录的军队呢?15个。爱新觉罗·多尔衮总共会有多少个牛录的军队呢?也是15个。

话说到这里,有人会觉得:这不对啊?这只能瞧出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偏向着爱新觉罗·多铎的,瞧不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偏向着爱新觉罗·多尔衮的。

您急什么啊?我这话不是还没说完呢嘛。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有个明确的规定:爱新觉罗·阿济格将来是镶黄旗旗主,爱新觉罗·多铎是正黄旗旗主。

与此同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调正白旗到他自己的身边来,将正白旗原来的旗主、他的长孙爱新觉罗·杜度调入镶红旗去工作,而这镶红旗原来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爱新觉罗·岳讬领导的。爱新觉罗·杜度原来领导的镶白旗,将来交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管辖。也就是说,爱新觉罗·多尔衮既有原来两个黄旗中的15个牛录,又要加上来自镶白旗的15个牛录,这样爱新觉罗·多尔衮就凑够了30个牛录。现在,我们重新算一算,这个日后根本就没能够形成的八旗牛录数量的分布。

13岁的正黄旗旗主爱新觉罗·多铎领导35个牛录,22岁的镶黄旗旗主爱新觉罗·阿济格领导15个牛录,15岁的镶白旗旗主爱新觉罗·多尔衮领导原来自镶白旗的15个牛录和来自两个黄旗的15个牛录共计30个牛录,这样我们把他们哥儿仨所拥有的八旗数量一算,一共是80个牛录,占所有210个牛录的38.1%,其他的人则没有变化。爱新觉罗·代善家族领导的正红旗和镶红旗共计51个牛录。其他3个旗,正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没有变化,仍然由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爱新觉罗·阿敏领导。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后,如若都按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嘱所规定的那样去做,正常情况下,就会形成以爱新觉罗·多尔衮为新的大汗的领导核心。在这个新的领导核心当中,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将来的大汗,他的亲哥哥和亲弟弟是两个护卫,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爱新觉罗·代善和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爱新觉罗·岳讬形成外围的支持阵营。这样,这些军队加在一起,一共是131个牛录,占所有八旗数量的62.4%。可以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死,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未来的汗位争夺战中将会以62.4%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可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未来的汗位争夺战中,为什么会失败了呢?会不会出现下面这种可能,爱新觉罗·多尔衮因为喜欢庄妃,也就向庄妃的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让一步,放弃汗位争夺呢?也就是说,爱新觉罗·多尔衮本人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做出这样大的牺牲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要等到后面再来交代。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需要急于说明一下。

我们前面在计算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方的实力的时候,曾经把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爱新觉罗·代善家族领导的51个牛录算进了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阵营的行列之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新觉罗·代善,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他是谁呢?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他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次子,他的哥哥是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褚英在1613年被免去汗位继承权职位的时候,当时30岁的爱新觉罗·代善事实上就成为了新的汗位继承人。

历史上记载,爱新觉罗·代善这个人为人很谦和,对人很好,而且在外面能征善战。在家里呢,爱新觉罗·代善无论是对长还是对幼,都特别好。为人宽宏大量,是爱新觉罗·代善最大的优点。所以此前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一直寄希望于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够继承他的汗位。这样自从爱新觉罗·代善的哥哥死掉以后,爱新觉罗·代善就成为事实上的汗位继承人。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爱新觉罗·代善的哥哥本身并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只是因为他是汗位继承人,所以就遭到了其他的兄弟们的忌妒,最后导致自己惨死的下场。爱新觉罗·代善本来应该在这方面吸取他哥哥失败被杀的教训,为人再注意一点,再谨慎一点,再谦和一点,但是,爱新觉罗·代善可能高兴得太早了。最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迫不得已把他的汗位继承人的职位也免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与爱新觉罗·多尔衮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然,我们还要先来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与这个故事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生娶了16个妻子。其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最小的妻子的名字叫作德因泽。

德因泽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最小的妻子,有一天她在爱新觉罗·代善已经当上了汗位继承人的情况下,找到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她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面前告状。德因泽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面前告谁的状呢?她可不是告爱新觉罗·代善的状,她告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的状,她告乌拉那拉·阿巴亥什么状呢?她说乌拉那拉·阿巴亥犯了三大错误。

第一,德因泽说乌拉那拉·阿巴亥曾经两次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把这些好吃好喝的背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送给了别人!德因泽说乌拉那拉·阿巴亥把这些好吃好喝的送给了谁呢?送给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但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每个儿子都送,她送给了爱新觉罗·代善一份!德因泽还说,爱新觉罗·代善不仅接受了乌拉那拉·阿巴亥送的这份礼物,而且还很高兴地把这些好吃的、好喝的都给吃掉、喝掉了。德因泽还说,乌拉那拉·阿巴亥还送给了爱新觉罗·皇太极一份礼物,结果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接受了,但没有吃。德因泽说这样的事情一共发生过两次。这是乌拉那拉·阿巴亥的第一个罪状。

第二,德因泽说乌拉那拉·阿巴亥曾经多次背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派人前往爱新觉罗·代善家。至于乌拉那拉·阿巴亥派人前往爱新觉罗·代善家干什么去了,德因泽说了,这个我可不知道。

第三,德因泽说乌拉那拉·阿巴亥曾经几次深夜出宫,去向不明。

这里就有个问题,德因泽为什么要告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的状,难道她有什么阴谋不成?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这里面有什么阴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所以下面的话只能作为一种推断。有历史学家据此推断,认为在德因泽后面有一个男人,在支撑着德因泽。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爱新觉罗·皇太极。

史学家考证说,爱新觉罗·皇太极此举想达到的是一个什么目的呢?他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箭双雕就是说,他想一方面通过此举来打倒爱新觉罗·代善,使得爱新觉罗·代善失去汗位继承权。另外一方面,他通过诬陷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来达到另外一个目的:使得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3人的汗位继承权,也同时失去。

当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听到了德因泽的话语之后,马上下令调查。其实,我们知道,即使调查出来又有什么呢?无非就是做了两顿饭送给几个人吃了,还派人去那儿接触一下,聊聊天,也没什么。结果,经过调查以后,查证结论是属实,双方俱对德因泽的说法供认不讳,双方都认为是有这么回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属实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他们本身就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他们就很痛快地说:的确有这回事。在乌拉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代善两个人看来,他们之间是光明正大的,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但是,我们要清楚,那些都想跟爱新觉罗·代善争夺汗位继承权的人,他们会把这件事大肆地宣扬。虽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人想到的是家丑不可外扬,何况也未见得是一个什么丑事——代善本人就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但是,别人却在蓄意地传扬这件事,而且每传扬一次就会添枝加叶一番。在这种情况下,故事越来越走板,走板的结果就是爱新觉罗·代善这个人的汗位继承权失去了,他在满洲贵族中的位置大大地降低了。爱新觉罗·代善的威信已经不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办法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只得宣布了他的新的汗谕:废除爱新觉罗·代善的汗位继承权,同时规定下一任的汗位继承权由八和硕贝勒(也就是八旗的领袖)共同商议,八旗领袖不但可以共同商议谁做下一任的大汗,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权力,什么呢?如果你这个大汗做得不合格,我们还可以开会罢免你。而这个八和硕贝勒共议大事的这种情况一直保存到什么时候呢?一直保持到乾隆年间。后来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德因泽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告状的事。由此看来,德因泽的后台爱新觉罗·皇太极一箭双雕的计策只达到了一半目的。也就是说爱新觉罗·皇太极陷害爱新觉罗·代善,迫使爱新觉罗·代善丧失汗位继承权,这个目的看来他是达到了;但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另外一个目的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就是通过陷害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而达到使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3人丧失汗位继承权的可能性,爱新觉罗·皇太极完全没有达到。

为什么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二个目的没有能够达到呢?我们就必须得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这里来做出简要说明了。

领导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本人特别擅长照顾一天一天变老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乌拉那拉·阿巴亥本人对谁都是那么善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自己的武功征服了东北,乌拉那拉·阿巴亥以她的善良征服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以,这个枕边风还是很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外面谣言四起,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仍然坚信自己的妻子不会做出那些个谣言中的勾当。所以,很快,没过三天的时间,乌拉那拉·阿巴亥又重新受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宠爱了,而且不但她重新受宠了,乌拉那拉·阿巴亥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生的这3个儿子也是继续地受宠。

看来,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可以看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没有受到什么致命的伤害,只是受了一点点“轻伤”而已,对于自己基本上没有什么妨害,不但没有妨害自己,也没有妨害自己的儿子的锦绣前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方,在未来的汗位争夺战中,应该更加胜券在握。

由刚才的故事,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做出另外一个推论:不管怎么说,不管前面所说的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的关系不错!从理论上讲,在未来的汗位争夺战中,爱新觉罗·代善完全应该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3人,爱新觉罗·代善完全应该站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3人一边!

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爱新觉罗·多尔衮却最终丧失了这次汗位继承权呢?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未来的汗位继承中为什么会失败了呢?是不是因为他对于庄妃的思念,对于庄妃的渴望,由于他自己过多地喜欢庄妃,而故意地让出了这个汗位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呢?

事从两来,莫怪一人。我们在前面曾经介绍过,爱新觉罗·多尔衮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对手,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要想知道爱新觉罗·多尔衮失败的真正原因,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爱新觉罗·多尔衮最终在汗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失败,有他本人调查不够、不清楚的原因;另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从爱新觉罗·皇太极这方面的步步领先说起。

我们前面给读者朋友们介绍过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个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人有16个妻子,16个儿子,8个女儿。爱新觉罗·皇太极本人有7个哥哥,8个弟弟。爱新觉罗·皇太极的7个哥哥,他们有5位母亲,而这5位母亲无一例外,都出自建州女真本部,而只有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出自海西女真叶赫部。更有甚者,早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之前,海西女真叶赫部就与建州女真结下了血海深仇。爱新觉罗·皇太极本人跟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了11年,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没妈的孩子,他要想在未来的汗位继承权争夺中取得胜利,那得付出多少辛苦。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分析出来,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相比,爱新觉罗·皇太极有以下六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值英年。我们前面介绍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的这一年是1626年。这一年,大贝勒爱新觉罗·代善43岁,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34岁,爱新觉罗·多尔衮14岁,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12岁。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几个重要的人物中,爱新觉罗·皇太极比爱新觉罗·代善的年龄要小一些,比爱新觉罗·多尔衮要大上20岁。所以我们说爱新觉罗·皇太极是能够做到承前启后的人物,所以我们说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值英年。从汗位继承上来讲,三十多岁的人,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正是勇往直前的时候,如果把汗位交到14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手里,您说是不是有点太不合适了?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一大优势。

第二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非常聪明。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聪明,其实我们前面也已经领略一些。爱新觉罗·皇太极的聪明是从很小就能够体现出来的。史书上记载说,爱新觉罗·皇太极一听不忘,一见即识。我们有可能觉得,历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故而对于胜利者的赞扬之词都统统不可信。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爱新觉罗·皇太极七岁开始就当家理财,整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家,老老少少那么多人,这家是七岁的孩子来当,您说他不聪明我可不大相信。所以史书上记载的说他“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固然有阿谀的成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历史的真实性。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二大优势。

第三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意志力顽强。幼年丧母,还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一个顽强的意志是根本就做不到的。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三大优势。

第四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协调力比较强。一个没有妈的孩子,他要想和别人相处,他要想在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兄弟姊妹当中能够独树一帜,没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力是根本就做不到的。如若如此的话,爱新觉罗·皇太极很有可能像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爱新觉罗·褚英那样,早就被人算计死了。所以,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协调力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四大优势。

第五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长于心计。一个没有妈的孩子,光凭善良,光凭协调力是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的,他必须得学会观察,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在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做,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我是应该落井下石呢?还是应该拉人一把呢?不同的环境就需要我们不同的策略。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五大优势。

第六大优势,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功勋卓著。我们说,爱新觉罗·皇太极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想取得成功可不光是算计心眼,跟人家斗斗心眼就能成功。爱新觉罗·皇太极非常清楚地知道,没有妈的孩子要想取胜,必须追随他的父亲:“父亲走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我的一生就要追随我的父亲,让他看到我的英雄本色,我才能够成功。”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大量的史实证明,爱新觉罗·皇太极从1612年正式从征入伍当兵打仗开始,一直到1626年9月30日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为止,这前前后后接近15年的过程当中,爱新觉罗·皇太极前后参加了十次战争。在这十次战争中,爱新觉罗·皇太极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著名的那次就是1619年发生在东北萨尔浒地区的明军与清军之间的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在清史上被称之为“萨尔浒大捷”。在这场战役中,正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突出奇兵,为后金八旗兵的胜利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也是这次战役让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看到了他的这个儿子是非常得棒,所以心里面就越来越觉得这个儿子也是不错的。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六大优势。

我们话说回来,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病死,一场激烈的汗位争夺战拉开了序幕。说起这场汗位争夺战,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上讲有能力竞争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以爱新觉罗·多尔衮三兄弟为首的一方,另外一部分人是已经成为四大贝勒之一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为首的另一方。

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与爱新觉罗·皇太极一方相比,以爱新觉罗·多尔衮三兄弟为首的一方有哪些优势。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方自认为,他们的优势有三个方面是爱新觉罗·皇太极为首的另一方完全不能够比拟的。

第一方面,兵多粮足,人多势众。我们前面讲过,这个时候以爱新觉罗·多尔衮三兄弟为首的一方,已经掌握了65个牛录的力量,占全部八旗兵的多少?31%,这31%是这样分布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掌握了35个牛录,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阿济格各已经掌握了15个牛录,这些加在一块儿就是65个,占全部数量的31%,他们兄弟三人掌握的这65个牛录已经比爱新觉罗·代善父子掌握的51个牛录还要多14个,而且还有15个牛录——原来镶白旗的那15个牛录——也将很快就要归属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所以如果加在一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将会有80个牛录,那就占了全部八旗总数的38.1%。

这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为首的一方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方面,深受宠爱,舆论优势。这里的深受宠爱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深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宠爱。我们讲,不管怎么说,此时此刻,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已经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同生活了25年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故而,乌拉那拉·阿巴亥的经验是别人完全不能够比拟的,是其他参与竞争的人完全不能够比拟的。25年来,乌拉那拉·阿巴亥随时随地随军出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走到哪里,乌拉那拉·阿巴亥就跟到哪里。在善良的乌拉那拉·阿巴亥的身上,应该说已经完全具备了那种运筹帷幄的能力!乌拉那拉·阿巴亥只要想,她便能够做得出来!乌拉那拉·阿巴亥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方面来,乌拉那拉·阿巴亥的经验,是别人不能比拟的。那些个争夺汗位继承权的人,都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派你到哪儿,你就只能到哪儿。也就是说,在乌拉那拉·阿巴亥看来,那些个争夺汗位继承权的人,也就是些个赳赳武夫而已。他们不能跟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相比。更何况,参与争夺汗位继承权的其他的那些个王子们的母亲,都已经去世了。这是深受宠爱的第一层意思。

深受宠爱的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说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宠爱,这个前面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此处就不说了。

这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为首的一方的第二个优势。

第三方面,外援强大,绝对优势。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在计算自己一方的兵马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认为,既然爱新觉罗·代善与自己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关系很好——而且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谁都知道,你不好都不成,你越躲,人家越说——既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那么在将来的汗位争夺战中,他爱新觉罗·代善就应该支持自己。所以这样来看,以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为首的一方,再加上以爱新觉罗·代善家族为首的一方,两方加在一起有131个牛录,已经占全部八旗牛录的62.4%!

这是以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为首的一方的第三个优势。

有了这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势,这不是胜券在握,还能是什么呢?

但是,有着上述三个方面优势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居然就在这次汗位争夺战中输了!问题在于:爱新觉罗·多尔衮到底输在哪儿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输就输在爱新觉罗·代善这儿,他认为最可靠的同盟军,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了他。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爱新觉罗·代善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最需要他的时候,背叛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的呢?

其实,爱新觉罗·代善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爱新觉罗·代善之所以背叛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也可以说是被逼无奈。史书上记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临死之时,曾经把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小儿子一块儿托付给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当继大统,但是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年纪太小,所以他认为,在他所有的儿子当中只有爱新觉罗·代善对人最好,对每个人都很好,很宽宏,很大量。只有把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小儿子一块儿托付给爱新觉罗·代善,他自己才最信得过。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小儿子连同自己的妻子乌拉那拉·阿巴亥都托付给了代善。

可见,爱新觉罗·代善这个人还是颇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信任的。尽管经历过一番风波,但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对于他的这个儿子的信任没有改变。所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想,如果我把这一切都交给爱新觉罗·代善,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死去了,我死的时候就可以闭眼了。

但是,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是,爱新觉罗·代善的两个儿子却不同意他们的父亲要辅保爱新觉罗·多尔衮继承大汗汗位的这个决定。也就是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反对爱新觉罗·代善去忠实执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嘱。这一点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爱新觉罗·代善没有想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也没有想到。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就更加没有想到。

为什么爱新觉罗·代善想做的事却遭到了他的儿子们的集体反对呢?我们现在做下面这样一个假设就很容易理解了:假如我们就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中的一个,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会做何打算?我想啊,摆在你前面的选择有三条。

第一条选择,支持多尔衮;第二条选择,支持皇太极;第三条选择,这两个人都不支持,而是支持别的人。如果您是爱新觉罗·岳讬,或是爱新觉罗·萨哈璘的话,您该做如何选择呢?我想,您的选择一定跟当年爱新觉罗·代善的两个儿子的选择是一样一样的。

第一,绝对不可以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

为什么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绝对不能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呢?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正是因为他们的父亲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的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最大的可能,是他们之间什么关系也没有!无非就是爱新觉罗·代善吃了乌拉那拉·阿巴亥做的两顿饭,就这两顿饭,就把自己父亲的前程给葬送了对不对?我父亲就吃了你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妈妈做的两顿饭,我父亲汗位继承人的权利就没了?就再也没有了?要不招你们家,我们家何至于此啊?我们家能够混到今天这种悲惨的地步,全拜你们家所赐!我们家人还支持你?我们家人瞎了眼了,我们家人支持你?但凡有点骨气,有点秉性脾气的人,都会选择不支持你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代善想支持那是他的一厢情愿,他肯定得不到他儿子的支持,因为他们想:正是因为你吃了人家的两顿饭,正是因为他们送了两顿饭,所以才导致你失去了汗位。而且,正是由于你失去了汗位,就注定了我们再也没有资格做下一任的汗位继承人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拜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妈妈乌拉那拉·阿巴亥所赐!所以,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们是坚决不同意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的。

第二,也绝对不能支持其他的什么人。

您想啊,其他的那些什么人,还有几个人?四大贝勒当中,除了爱新觉罗·代善和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外,还有两个人: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连他的亲妈妈都敢杀,将来谁知道他哪天喝多了之后杀谁啊!故而,绝对不能支持他。当然,就更不能支持自己叔叔的孩子爱新觉罗·阿敏了。谁知道他爱新觉罗·阿敏那脑子里头想的都是些个什么?谁知道他那脑袋里头想什么呢?他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们搞不明白!我们能够搞明白的是什么?我们能搞明白的是皇太极几斤几两,所以他们的第三个想法就是我们只支持皇太极。

第三,只能支持爱新觉罗·皇太极。

问题在于,这是为什么呢?

想一想,当时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兄弟两个一算计,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个人有两大致命缺点。

您看这人哪,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最大的一个毛病是什么啊?人的最大的一个毛病是当他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一般而言,都不会分析人家的优点,而是把所有的眼光都放到了人家的缺点上。

故而,在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兄弟俩看来,爱新觉罗·皇太极有两大致命的缺点:第一个缺点是什么呢?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没有后台。为什么爱新觉罗·皇太极没有后台呢?因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妈妈在1603年就死了。此时,距离那阵子,已经23年过去了,爱新觉罗·皇太极就没见过他的外公,跟建州女真有着血海深仇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的舅舅也已经去世多年了,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有什么后台?他就只身一人,他要依靠什么为生存?在将来,如果他担任了大汗以后,他依靠谁去?

正是因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一个缺点,就直接导致了他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二个缺点,实力太弱。我们可以想,当时,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掌握了65个牛录,爱新觉罗·代善家族掌握了51个牛录,爱新觉罗·皇太极掌握了25个牛录。25个牛录在这所有的八旗这么多人当中,他位居倒数第二位,仅比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的21个牛录多4个。

故而,在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兄弟俩看来,如果没有他们家族的支持,即使你爱新觉罗·皇太极真的能够当上大汗,你能执政到何时?所以他认为,如果我们两个红旗支持你爱新觉罗·皇太极,那这样你25个牛录,我们51个牛录,咱两方加在一块儿是76个牛录,咱们绝对优势啊!将来你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任何事情上都得求着我们家,没有我们两个红旗的帮助,你爱新觉罗·皇太极能做什么事?你爱新觉罗·皇太极什么事也做不成。我们就是你的最可靠的靠山!我们就是你能够执政下去最基础的基础!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你爱新觉罗·皇太极上台以后,将会永远受我们控制,你爱新觉罗·皇太极就是那傀儡!我们虽然没明着当大汗,但是后金政权的背后,是我们在操纵着一切,我们就当那个摄政王,控制你爱新觉罗·皇太极。

当然,这是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两个人的想法,他们这两个人自以为得计,他们两个人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他们认为,没有他们,爱新觉罗·皇太极是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的。

但是,他们想错了,后来的事实证明,爱新觉罗·皇太极不但生存下去了,而且生存得很好。不但生存得很好,而且爱新觉罗·皇太极一上台,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们两个红旗。到最后我们知道,一直到清朝行将灭亡的时候,两个红旗都是八旗中实力最弱的。这其中就有爱新觉罗·皇太极的“贡献”。

爱新觉罗·皇太极每天都在想办法削弱两个红旗的势力。如此看来,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两个人严重地低估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能力和水平!

唉,这也是命啊!本来,应该全力以赴支持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爱新觉罗·代善父子,临阵倒戈。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代善的突然变卦,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直接导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的失败;第二,他还直接导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离奇的死亡;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导致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上台;第四,最重要的,他导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与庄妃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别人的劣势是自己的优势

我们说,爱新觉罗·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在汗位争夺战中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与别人相比,他有很多优势。爱新觉罗·皇太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别人的劣势便是自己的优势,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还需要提醒读者朋友们的是,理论上有能力继承后金汗位的,除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之外,其实四大贝勒都是有可能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八旗每一个旗主都有资格去做新一任的大汗。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去做新一任大汗的人选是谁呢?当然应该就是四大贝勒啊!

在这四大贝勒中,大贝勒爱新觉罗·代善,因为与乌拉那拉·阿巴亥的关系被人广为传扬,在传扬的过程中被人添枝加叶,所以他的威信大大地降低。故而,大贝勒爱新觉罗·代善事实上已经没有资格、没有能力继承汗位。

二贝勒爱新觉罗·阿敏,战功颇高,也是兢兢业业。但由于他本人并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弟弟的儿子,所以也没有资格。

三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赳赳武夫一个,要心眼没心眼,就知道杀人,连自己的母亲都可以不放过的人,他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四贝勒就是我们所说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与他们相比,那优势其实是非常明显的。除了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六大优势两大劣势之外,与别人相比,他爱新觉罗·皇太极还有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四大贝勒,参与机务。

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都没当过贝勒,他们才刚刚要当贝勒,刚刚要执掌八旗中的一旗,他们三个人没有过真正指挥作战的经验,没有过参与政务的经验。而爱新觉罗·皇太极呢?161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那个时候爱新觉罗·皇太极才23岁,在八个旗的所有的领导人当中,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最年轻的一位,比他的三哥、四哥、六哥、七哥都强。这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又一个优势。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此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也深深地知道,要想真正打败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自己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就必须用到自己的全部的力量和智慧。

其实,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结论:也就是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了以后,年轻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要想取得胜利,那就要经过一番盘算,一番思考,要有精安排、细打算。而这个任务,我们说如果要交给14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他肯定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因为他没有经过血腥战争的洗礼,我们更没有发现史书上的记载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小的时候异常聪明的记录。故而,让14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来承担这件事,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是,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阵营中,有一个人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她完全能够做到精安排、细打算。我们知道,这场争夺汗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失败了。但是从理论上讲,从实践上讲,他爱新觉罗·多尔衮都有可能成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失败了呢?如果我们从爱新觉罗·多尔衮阵营中选择一个最佳参谋的话,谁才会是这个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阵营中的最佳参谋的人选呢?这个最佳参谋的人选,别人担当不了。能够担任这个好参谋的人,只有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

正是因为她乌拉那拉·阿巴亥一生追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前后25年,久经沙场。25年,什么阵势她没有见过?什么血腥的战争她没有经历过?是斗智还是斗勇,她什么不清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在她的丈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只要她稍微能够冷静一点,用一点点时间去思考当时的形势,就不难看出,她很容易就能够得出一些个结论。她就能够想得出来,我们这一方要让我儿子能够顺利地上台的话,我应该做些什么。她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只要乌拉那拉·阿巴亥经过简单思考,她就能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安排。

第一,由她自己亲自出马,找爱新觉罗·代善父子谈判。正是因为谁都知道她乌拉那拉·阿巴亥与爱新觉罗·代善之间的关系很好,她乌拉那拉·阿巴亥还怕谁看见她去爱新觉罗·代善的家?她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找爱新觉罗·代善父子。找爱新觉罗·代善父子干什么呢?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应该去找他们谈判。通过谈判,找到一个双赢的办法。最次,咱们也能达成下面的一个默契:这一次选大汗你支持我的儿子,下一次选大汗我们支持你的儿子,这个大汗由咱们两黄旗和两红旗轮流坐庄,您看,是否是最佳方案?咱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谁也不要给谁拆台。也就是说,她乌拉那拉·阿巴亥给人家爱新觉罗·代善父子一点点好处,让人家也分一杯羹,自己不要企图独吞,同时对于此前两顿饭给人家带来的遗憾表示真诚地道歉,那么,肯定可以很容易地稳住爱新觉罗·代善。而稳住了爱新觉罗·代善,就可以稳住爱新觉罗·代善的两个儿子。其实,爱新觉罗·代善的两个儿子不是怨吃了那顿饭,他们怨什么?怨由此他们家再也沾不上汗位的边了。那么这样,不就可以了吗?咱们轮流坐庄,实在不成咱们达成这样一个协议,我的儿子当大汗,你来当摄政王,不就完全可以了吗?这是第一招。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应该做到的,而且也完全可以做到。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还能做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派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多尔衮出马,干什么呢?去爱新觉罗·皇太极家。这个时候,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在忙着给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发丧呢。爱新觉罗·皇太极是个大人,他得忙正事,他得抽空回来看看家里,安排安排谁谁怎么怎么样。由爱新觉罗·多尔衮出马到爱新觉罗·皇太极家,去找庄妃。要知道,此时,爱新觉罗·多尔衮14岁,庄妃13岁,就是纯粹的两个小孩子而已。那个时候,谁会把爱新觉罗·多尔衮当成一个非常有心眼儿的大人呢?谁也不会想到。恰恰是因为大家都没想到,爱新觉罗·多尔衮就应该去做。由爱新觉罗·多尔衮去找庄妃,打探一下消息,聊天,玩儿的过程当中,就知道了爱新觉罗·皇太极将要如何去做。这样,您看是不是就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他还能失败?

如果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做了以上两点之后,还觉得自己这一方没有百分百的把握的话,那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还有两个儿子呢,所以她还能想到的是第三招,迅速地派爱新觉罗·阿济格领着爱新觉罗·多铎,短短的时间内串两个门,先去阿敏家,再去莽古尔泰家。这不是快到八月十五了吗?看哥哥没有什么毛病吧,爱新觉罗·阿济格领着爱新觉罗·多铎,带给哥哥们点儿吃的喝的,哭诉一番父亲死了之后,自家孤儿寡母的,无依无靠,将来我就求您了,就求您照顾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啊!您想,在当时参与争夺汗位的人当中,不管谁胜谁败,这两个人都是局外人,这两个人跟汗位压根儿就没有过缘。对于这场汗位继承权的争夺来讲,他们两个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我没关系,是谁都不是我,谁也不会支持我,我都知道,我都不支持我,现在的问题是我支持谁,你说我支持谁?谁给我好处我支持谁呗,这还不明白,谁叫得甜我就支持谁,对吧?我支持谁都行,谁先说话我支持谁,我跟谁谈一谈,就完了。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如果能够抽出一点点工夫去思考,去判断,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胜利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很容易做到的事啊!但是,遗憾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没能够做到上述三点。她在干吗呢?她净顾着伤心了。她的伤心、她的悲痛是真诚的,她真心地为她的丈夫去世而伤心,她太善良了。善良的她,不知道周围都已经布满了陷阱。最终,善良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的她,不但葬送了自己儿子的前程,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几个小时以后,她就追随她的丈夫而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后,尸骨未寒之际,汗位之争就已经是非常惨烈的了。新的大汗还没有产生,已经有三条人命随着而去了。第一条人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二条人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第三条人命便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妻子乌拉那拉·阿巴亥。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后,爱新觉罗·皇太极步步领先,爱新觉罗·多尔衮两着不慎,满盘皆输。爱新觉罗·皇太极如何步步领先?我们不做介绍,我们这里只介绍关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两着不慎。

第一着不慎,是母亲之死。爱新觉罗·皇太极知道,他现在要想除掉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除掉他们的母亲。因为,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够作为他们的智囊。没有了他们的母亲,他爱新觉罗·多尔衮就什么也不是。因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知道,能够跟他竞争汗位的,爱新觉罗·代善没有这个资格,早已经随着那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而远去了。现在只有在那个故事中没有受到伤害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才是自己最致命的威胁。要想消除这个威胁,最容易的办法就是除掉乌拉那拉·阿巴亥。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在一起处理丧事。在处理丧事的过程中,突然之间传来一声命令,传乌拉那拉·阿巴亥到庙堂之内。四大贝勒对乌拉那拉·阿巴亥说:“先帝有遗言,要求你随同殉葬。”先汗已经说了,他所有的妻子现在都随他远去了,就你还活着,故而你也得跟着他一起死,他死了,他的妻子都得跟着他走。

结果,史书上这样记载,乌拉那拉·阿巴亥自缢身亡。我却对她的死表示怀疑,她是自缢的吗?有野史记载说她是被弓弦勒死的,谁勒的呢?野史上说是爱新觉罗·皇太极。野史本来是不可为据的,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先汗还有遗言,他死之后,将乌拉那拉·阿巴亥托付给爱新觉罗·代善。这样,两个遗言就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哪个是真?先汗有遗言,将乌拉那拉·阿巴亥托付给代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就说出来的话,而你爱新觉罗·皇太极嘴里传出来的这个遗言,我乌拉那拉·阿巴亥伺候他25年,我怎么不知道?所以,正常情况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母亲应该是被勒死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二着不慎,就是爱新觉罗·代善父子三人阵前倒戈。

说起这个事,也和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关。史书上记载,正在发丧的过程当中,爱新觉罗·代善的两个儿子爱新觉罗·岳讬和爱新觉罗·萨哈璘回家的时候,找到了爱新觉罗·代善,跟他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史书上还记载,爱新觉罗·代善立即表示说:“这是我的宿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爱新觉罗·代善的意思是说,四贝勒皇太极人特别的好,你们说的跟我想的一样一样的,而且不但跟我想的一样,跟老天爷想的都一样,谁敢不服从。

第二天早晨一上朝,爱新觉罗·代善主动找到二贝勒爱新觉罗·阿敏,三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告诉他们说:“我们家已经商量好了,下一任的大汗是爱新觉罗·皇太极,你们谁有不同意的吗?”没有。没有任何人发言。这个时候爱新觉罗·代善说:“那就这样吧,咱们跪吧。爱新觉罗·皇太极你上去,我们就跪吧。”

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还一句话没说呢,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继承权的斗争就已经归于失败。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争夺汗位继承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

第一点,骄傲轻敌。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对于比他们大上二十岁左右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完全不了解,更甭提重视,你连对手是谁,谁是你的对手你都不清楚,你都不拿他当回事,你如何能成功?

第二点,失去朋友。爱新觉罗·代善父子本来应该是自己的铁杆同盟军,但是在最关键时刻,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阵营没有向爱新觉罗·代善父子许诺些什么,更没有有效的安抚爱新觉罗·代善父子的办法。所以,失去了同盟军。

第三点,没有争取到中坚力量的支持。这个中坚力量,指的是两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蓝旗,爱新觉罗·阿敏和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多尔衮连自己的同盟军爱新觉罗·代善父子都没稳住,他哪儿还有工夫稳住两个蓝旗的首领?

第四点,母亲惨死,失去靠山。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的母亲应该说是久经沙场,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毕竟她追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去了,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连续丧失了父亲和母亲。您要是在这双重的打击之下,您还有还手的力量吗?您还有还手的可能吗?您还有还手的想法吗?故而,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的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找准自己真正的对手

自从1626年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继承权失败,到1643年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1626年,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继承权并且争夺成功了的,正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爱新觉罗·皇太极。虽然说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这第一次争夺汗位继承权失败了,这次失败留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不尽的思考,留给我们很多的教训,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回味,但是现在我们都来不及思考这些内容了,因为我们首先得考虑下面这个问题: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按照常理来讲,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汗位继承权失败之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后金政权新任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肯定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小鞋穿啊?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由此我们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当权理政的这17年的时间里,皇太极能给多尔衮以活下来的机会吗?17年,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怎么活过来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如何去做,才能够生存下去呢?

话说1626年担任后金政权的大汗之后,为了对付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皇太极采取了两个手段:一打二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一巴掌,揉三揉”。

这里的打,指的是夺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原来给爱新觉罗·多尔衮准备的镶白旗的15个牛录,转送给自己的长子爱新觉罗·豪格。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长子爱新觉罗·豪格虽然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侄子,但却要比爱新觉罗·多尔衮大上三岁。

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应该知道,爱新觉罗·豪格统领的这15个牛录,原来应该是自己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留给我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不是你爱新觉罗·豪格的!你爱新觉罗·豪格给我记住了:此仇不报非君子!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十年报不了,二十年也行!我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但要报仇,我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但要把这个旗夺回来,而且我爱新觉罗·多尔衮一定要让你爱新觉罗·豪格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我们讲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对付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一个手段:打。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满洲人是有着悠久的以黄色为尊的历史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可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和自己的长子爱新觉罗·豪格统领的镶白旗的颜色,却与那尊贵的黄色没有任何关系。

这怎么能行呢?怎么办呢?爱新觉罗·皇太极想了想之后宣布:我和我儿子统领的两个旗换成黄颜色的服装和服饰,我自己统领的这个旗称为正黄旗,我儿子统领的那个旗称为镶黄旗。白颜色的服装和服饰让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铎所统领的那两个旗穿上。其中,爱新觉罗·阿济格和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二人所统领的各15个牛录合并成一个30个牛录的镶白旗,就是我们讲的镶白旗——原来的镶黄旗直接就变成了镶白旗了。爱新觉罗·多铎统领的那35个牛录就成为了正白旗——原来的正黄旗直接就变成了正白旗了。

我们还要提醒读者朋友们的是,尽管爱新觉罗·皇太极和他的儿子爱新觉罗·豪格所统领的这两个旗换成了黄颜色的服装与服饰,但是这两个黄旗的兵员数额加在一起仍然还是40个牛录,仍然是八旗中势力最弱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所统领的这两个白旗的兵员数额加在一起仍然还是65个牛录,仍然是八旗中势力最强的。

爱新觉罗·皇太极对付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一个手段——打——我们讲完了,接下来就要看看爱新觉罗·皇太极对付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二个手段了。这第二个手段是:拉。问题在于:这里的拉,指的是什么呢?

拉,指的是爱新觉罗·皇太极下令:由爱新觉罗·多尔衮领导镶白旗,废掉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哥哥爱新觉罗·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

问题在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借口是什么呢?

咳,这还需要借口啊?非得找个借口的话,那就找个说亲的借口吧。1628年,爱新觉罗·阿济格给他的亲弟弟爱新觉罗·多铎说了门亲事。结果,这事被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给知道了。就因为这,爱新觉罗·皇太极以爱新觉罗·阿济格不尊重后金大汗为借口,立即就撤掉了爱新觉罗·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换成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了。

容易吧?就是这么容易!只要你拥有了权力,一切似乎都很容易!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前面曾经给读者朋友们介绍说,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个人极为聪明,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够达到两种目的甚至是三种目的。如果他所做的事能够达到两种目的,我们就称之为一箭双雕;如果他所做的事能够达到三种目的,我们就称之为一石三鸟。而他废掉爱新觉罗·阿济格,提拔爱新觉罗·多尔衮,恰恰就是要达到他的一石三鸟之功效。

爱新觉罗·皇太极深深地知道,自己这个后金汗位是捡来的。论军事实力,拥有65个牛录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的势力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这三个人太小了,还太嫩呢,还没有轮到值得我对付的阶段呢。问题在于: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看来,谁才是此时此刻的他真正应该对付的对手呢?

首先就是那两个红旗。

原因非常简单。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的最初的日子里,实力位居后金政权第二位的是谁呢?当然是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啦。正是因为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的支持,爱新觉罗·皇太极才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后金政权的大汗!

但是,极为聪明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也非常明白,自己之所以成功上位,并不是因为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觉得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极为聪明又有实力而真心的支持,而恰恰是因为他爱新觉罗·皇太极势力太弱,可以随时随地受到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的摆布。换句话说,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支持爱新觉罗·皇太极,恰恰就是因为可以随时随地地操纵、利用爱新觉罗·皇太极,从而最终让爱新觉罗·皇太极成为拥有51个牛录的两个红旗的傀儡!

故而,在此时此刻已经因为阴差阳错而成功上位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看来,爱新觉罗·皇太极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便是:立即过河拆桥,收拾两个红旗。

其次就是那两个蓝旗。

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看来,收拾两个蓝旗中的任何一个都对他爱新觉罗·皇太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呢?因为两个蓝旗的处境跟成功上位之前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一样,没有人支持,势单力孤。对于这样的对手,收拾一个是一个,收拾一个少一个。

由此看来,刚刚成功上位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对手太多了。但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实力也是太弱了,满打满算才只有40个牛录,不足八旗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一!

谁都想收拾掉,可问题在于:爱新觉罗·皇太极能够掌控的,满打满算才只有40个牛录的兵力,他能收拾谁啊?他谁都收拾不了!

正是因为此时此刻的爱新觉罗·皇太极谁都收拾不了,我们才需要有了下面的这个假设:假如此时此刻的爱新觉罗·皇太极把爱新觉罗·多尔衮拉过来了呢?假如爱新觉罗·多尔衮当上了镶白旗的旗主呢?即使爱新觉罗·皇太极控制不了整个镶白旗,至少也能控制住爱新觉罗·多尔衮所领导的那15个牛录的一半镶白旗兵力,再加上爱新觉罗·皇太极自己所掌握的40个牛录的兵力,这就多少兵力了?55个牛录的兵力!而两个红旗加在一起有多少兵力?51个牛录!爱新觉罗·皇太极所能够掌控的兵力,已经在所有八旗兵力中,占据了相对多数了吧?如若能够具备上述条件,爱新觉罗·皇太极就完全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他那一石三鸟的目的了吧?

第一,爱新觉罗·皇太极就能够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之间制造矛盾。只要爱新觉罗·皇太极能够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之间制造出若干矛盾,爱新觉罗·皇太极便能够利用这些矛盾分化瓦解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之间的兄弟感情,再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壮大自身的势力,从而最终走向成功。

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拉拢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一个目的。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兄弟三人之间制造矛盾、分化三人之间的兄弟感情呢?爱新觉罗·皇太极想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年龄比较小,容易被我操纵利用,而操纵利用年龄更小的、相对而言跟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感情更为深厚的爱新觉罗·多铎那就更加容易。

故而,爱新觉罗·皇太极只要让爱新觉罗·多尔衮当上这镶白旗的旗主,那么爱新觉罗·皇太极就非常容易地掌控住了拥有65个牛录的两个白旗中的50个牛录的力量。如此算来,爱新觉罗·皇太极所能掌控的军力,就会达到50+40=90个牛录,接近八旗总兵力的43%,爱新觉罗·皇太极所能掌控的军力,就由绝对弱势一跃成为相对优势。即使不能达到50+40=90个牛录的目的,也会达到15+40=55个牛录,不但超过了八旗总兵力的26%,仍然超过了两个红旗的51个牛录,而且也超过了两个蓝旗的总和33+21=54个牛录,仍然会由绝对弱势一跃成为相对第一。

这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拉拢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二个目的。

爱新觉罗·皇太极拉拢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三个目的,是爱新觉罗·皇太极认为,只要爱新觉罗·皇太极拉拢爱新觉罗·多尔衮站在自己的一边,自己就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两红、两蓝四旗。于是乎,在此后的17年的时间里,我们便不用去担心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如何来生存的问题。因为这17年的时间里,爱新觉罗·多尔衮没有生命之忧,他活得很好、很滋润,每日每时地都在高升。爱新觉罗·皇太极对爱新觉罗·多尔衮是越来越器重。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来讲呢?爱新觉罗·多尔衮当然也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离不开。

问题在于: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否想过,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等同于放虎归山?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否想过,自己的后院会不会着火?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否想过,一旦自己殡天,自己的儿子会不会生存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阴影里?

正在闯荡江山打天下的爱新觉罗·皇太极来不及想这些,因为他知道现在是唯才是举的时候,没有精力考虑这些过细过碎、过于遥远的问题。但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妻子庄妃必须得想:我的儿子将来如何生存?我的儿子将来如何才能够当上大汗而不受别人的摆布呢?你爱新觉罗·皇太极死了,我怎么做才能够保证我们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当大汗呢?我应该如何对付爱新觉罗·多尔衮呢?

我们当然会知道,爱新觉罗·皇太极如此对待爱新觉罗·多尔衮,肯定会产生下面的结果:放虎归山,养虎为患。这肯定会对他儿子将来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形成致命的威胁。这样无形中就会给他的后代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可是我们也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死了以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儿子很顺利地就继承了皇位,爱新觉罗·多尔衮并没有做一些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儿子有什么危险的举动。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当中,庄妃起到了哪些作用呢?咱们还是看看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统治的这17年中,后金政权所发生的变故。

先来说说庄妃。庄妃在1625年嫁给了爱新觉罗·皇太极,1626年就赶上努尔哈赤去世。这时候的她还很小,只有13岁,还没有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个一男半女,就赶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

在她的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与她的小叔子爱新觉罗·多尔衮争夺后金政权汗位的时候,她的心里面肯定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庄妃会为爱新觉罗·多尔衮遗憾。当然,这种遗憾并不代表着庄妃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不能对外言说的感情纠葛。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她只是觉得,你看,爱新觉罗·多尔衮14岁,我13岁,你爱新觉罗·多尔衮爹死了妈也死了,转眼之间就成了孤儿,多可怜啊!而庄妃呢?丈夫获得了巨大的权力,父母兄弟姐妹都健在,自己还可以每天都与姑姑朝夕相处。

唉,两个同样年轻的人的命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没法儿比啊!

也就是说,庄妃之所以会为爱新觉罗·多尔衮遗憾,是单纯从童心的角度出发的。庄妃为自己儿时的玩伴而伤心,而遗憾。

当然,此时庄妃的内心,更多的是喜悦与矛盾交织在一起。喜悦的是什么呢?喜悦的是最终赢得胜利的是自己的丈夫。虽然这个丈夫大点,比自己大上二十多岁,但是大也是自己的丈夫,而且还赢得了汗位。矛盾的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给他生下个一男半女?将来我的儿子若是能够同样继承汗位就好了。

于是乎,现在的庄妃,其实每天净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哎哟,我赶紧给他生一个孩子吧。当然,这事说得容易,做起来也挺难的。我这一说,12年就过去了。直到1638年3月,她才为皇太极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爱新觉罗·福临。

我们继续说回爱新觉罗·多尔衮。

夺汗位失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为爱新觉罗·多尔衮鸣不平:哎哟,爱新觉罗·多尔衮,多么优秀的一个人才,那么有才能,那么有智慧,那么有学问,修养又好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失败了,太可惜了。有的人还说,在大清朝里,很少能够看到像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样为人正派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才,他怎么就失败了呢?

其实,我觉得上述这些话语已经带有了过多的感情色彩。

爱新觉罗·多尔衮没有那么大的学问,没有那么大的才能,也没有那么高深的修养!不过,我这话后面要有一句注解:您心目中的那个爱新觉罗·多尔衮,一个成功的爱新觉罗·多尔衮,有才能、有学识、有修养的爱新觉罗·多尔衮,那是未来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不是1626年14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1626年14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头脑是很单纯的,咱虽然不能说他是一张白纸吧,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他呀,知之不多,他的才能、学识和修养,还在不断地增长之中。

而且,我们大家都会想到下一个问题:争夺后金汗位失败,对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打击,是不是特别大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咱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但咱可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一个14岁的孩子,他跟一个35岁的人斗气。您忘了那句名人名言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蒂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人家爱新觉罗·多尔衮,年轻,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他可以等待。什么叫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30年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讲都不晚。你爱新觉罗·皇太极还有几个十年?你没有,我有,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我会在未来等着你。

所以,此时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心里,想的可能更多的就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增长才干,增加修养。此时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心里,想的可能更多的就是与爱新觉罗·皇太极比较:现在我的处境比当年你的处境难多了。二十多年前的爱新觉罗·皇太极死了母亲,现在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父母双亡。爱新觉罗·多尔衮需要的,就是比爱新觉罗·皇太极更加刻苦,比爱新觉罗·皇太极更加努力,比爱新觉罗·皇太极更加小心谨慎。所以我们说,经历过一次失败,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讲,应该说完全不是坏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爱新觉罗·多尔衮要想走向成功,这次失败似乎来得正是时候。太晚了,你就翻不过身了;太早了,你也记不住。

从1626年爱新觉罗·多尔衮14岁,到1636年24岁,在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6次后金政权与其他民族的战争。在这6次战争中,有3次是对明朝的战争,两次是对蒙古察哈尔部的战争,一次是对朝鲜的战争。在这6次战争中,爱新觉罗·多尔衮都显示出了他无与伦比的才干。这其中,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本身来讲,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其中的两次:一次就是多尔衮对朝鲜的战争;另外一次,就是多尔衮对蒙古察哈尔部的战争。

有人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对朝鲜的战争有什么可圈点的地方吗?完全没有。爱新觉罗·多尔衮对朝鲜的战争赢得很轻松、很顺利,一路之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转眼之间就打到了朝鲜皇宫!然后,人家朝鲜方面就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再然后,爱新觉罗·多尔衮就率领后金的八旗军队凯旋了。

问题在于:既然战争赢得是如此的轻松,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战争是没什么可说的。可说的是这场战争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个人之间的关系——这还是有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的。率领后金的八旗军队凯旋的同时,爱新觉罗·多尔衮还从朝鲜的王宫中带回了两名女-子为妾!

有细心的读者朋友们会说了: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已经交代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妻妾10人,这两个从朝鲜带回来的小妾有什么可说的?

您还别说,这两名朝鲜女-子中的一个,回来以后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唯一后代。多尔衮的10个妻妾,只有这名朝鲜女-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所以这场战争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个人来讲,总算是有了个孩子吧。这是说的征战朝鲜对他个人的价值之所在。

当然,对于整个后金政权未来的发展来讲,对于日后整个大清王朝的历史地位来讲,尤其是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在大清王朝的地位来讲,最为重要的战争,便是那次与蒙古察哈尔部进行的战争。

说起蒙古察哈尔部,我们知道,明末清初的时候,整个蒙古民族按照所居住的方位可以分成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其中的察哈尔部属于漠南蒙古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明朝末年,整个漠南蒙古,尤其是以察哈尔部,与明朝的关系是十分得要好。我们可以说,双方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

正是因为如此,三方之间就形成了下面这种独特的情况:每当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后金政权向南进犯大明王朝的时候,蒙古察哈尔部就从背后偷袭后金政权;每当后金政权的军队、八旗军队撤回的时候,蒙古察哈尔的部队也就迅速向后撤退了;每当后金政权的军队、八旗军队追击蒙古察哈尔的部队的时候,大明王朝的部队就从背后偷袭后金政权。你后金政权只要由北往南打大明王朝,我蒙古察哈尔部就由西向东打后金政权,你后金政权不往南打大明王朝,我蒙古察哈尔部也不打你后金政权,所以这样后金政权就形成了时刻都会遭到前后两面夹击的态势,这就成了爱新觉罗·皇太极为首的后金政权一个致命的威胁。

英雄不惧卷土重来

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皇太极非常清楚,我一定要除掉察哈尔部。所以在这10年的时间里,爱新觉罗·皇太极先后发动了两次出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行动:第一次,后金政权把蒙古察哈尔部打败——但蒙古察哈尔部只是被打败而已,实力没有受到多少损伤。在这种情况下,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命令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八旗部队再度收拾蒙古察哈尔部。

这个时候的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因为前面的战败已经退到青海大草原了。林丹汗到了青海以后,因为偶感饥寒,居然一病不起,就病死在青海大草原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蒙古察哈尔部正处在群龙无首的阶段。爱新觉罗·多尔衮此时受命出征,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西出黄河。在经过了黄河大拐弯处再往西一点到了托里图的时候,爱新觉罗·多尔衮突然之间发现:前面有一支队伍,打着白旗做投降的态势向着他们的方向走来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看,来人恰好是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这时候,在苏泰太后的带领之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八旗兵迅速地趁着浓浓的迷雾,又包围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所率领的部队。当浓雾散去的时候,额哲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这个时候,爱新觉罗·多尔衮派人与额哲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额哲表示投降。结果,爱新觉罗·多尔衮这次出征不费一枪一弹,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了完全意义上的出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胜利,察哈尔部所有人马悉数归降。更为重要的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在这次出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过程当中,还从苏泰太后那里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说起这枚传国玉玺,那可是大有来头了。

据说,这枚玉玺便是春秋战国年间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那块和氏璧所磨制成的玉玺。后来这枚玉玺辗转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再后来呢?秦王将其骗去,就引发了我们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再后来,秦王还是不甘心,最终灭掉了赵国,重新把这枚玉玺抢到了自己的手里。这个时候已经是秦始皇时期了。

秦亡汉兴,秦王子婴最后在秦投降的时候,将这枚玉玺交付给了汉高祖刘邦,刘邦据此称帝。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这枚玉玺又辗转流落到了孙策手里。孙策死后,这枚玉玺就不知下落了。它到底去了哪儿呢?这之后一千多年的汉人的史书中,就再也没有了这枚玉玺的消息。

据说,后来这枚玉玺实际上是被北方匈奴人给抢去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这枚玉玺一直流落在蒙古大草原上,直至成吉思汗的时候,它才又到了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手里。可惜的是,随着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兴起,这枚玉玺再也没有消息了,它第二次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这一下就是二百多年。

自汉至元,这枚有着非凡经历的玉玺一直没有改变它的形状。“交龙为钮,光气灿烂”,缺了一个角,那是摔的,但是这枚玉玺哪儿去了呢?二百多年以后,苏泰太后拿来的这枚玉玺,据说恰恰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遗失了的那枚。

您说爱新觉罗·皇太极得到了这枚玉玺他得多么高兴啊?有了它,爱新觉罗·皇太极便可以不叫“大汗”了,有了它,他爱新觉罗·皇太极就可以进攻中原了。此时此刻的爱新觉罗·皇太极认为,这就是他统一中原的号角:我连玉玺都得到了,这不是上天在昭示着我应该称帝改元了吗?爱新觉罗·多尔衮,你太牛了,你本事太大了,我爱新觉罗·皇太极必须亲自出城,迎接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凯旋之师。

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可不同于10年前了。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进到盛京城(沈阳)的时候,一看到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站在前来迎接的人群当中,所有的文臣武将,还有皇太极所有的福晋们,均列队两厢,迎接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凯旋之师。

所以,自从得到了这枚玉玺以后,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下令,当年改女真为满洲,第二年后金政权改为“大清”政权。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大清王朝的由来。

说起大清王朝,有的人可能不习惯,有的人觉得不就是个清朝吗?其实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史实,历史上人家爱新觉罗·皇太极建立的就叫“大清”,所以有的老师讲“大清”,这没有褒贬的意思。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明朝,按照正规的叫法,也应该被称作“大明”王朝的。这里的“大清”也好,“大明”也罢,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自从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得到这枚玉玺之后,正式称帝改元,建立清朝,爱新觉罗·皇太极便是清太宗。

1636年元旦这一天——这是旧历,旧历元旦这一天,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春节——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坐在龙椅上,下面所有的人得依次给他跪着磕头啊。这一回,领头儿的便是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与十年前他凄凄惨惨切切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年仅24岁。

1636年3月,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式称帝。与此同时,爱新觉罗·皇太极还大封文武群臣。先期已经归顺的额哲被爱新觉罗·皇太极封为察哈尔亲王,爱新觉罗·皇太极还将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嫁给了察哈尔亲王额哲。1641年,额哲去世,其弟阿布奈袭爵。

那爱新觉罗·多尔衮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所封的所有的文武群臣中排在第几位呢?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皇太极和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排在第二位的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他代替了他的哥哥爱新觉罗·阿敏担任镶蓝旗旗主。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和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两个人都比爱新觉罗·多尔衮要大上好几十岁之多。

第三位便是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可不是个白丁了,他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称谓,这个称谓就是日后被我们用得最多的一个称谓,和硕睿亲王。这个睿,聪明睿智的睿,爱新觉罗·皇太极终于承认了,除我而外,这所有的人当中最聪明的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也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对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肯定吧。

爱新觉罗·皇太极仿照着明朝人的样子设置了六 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第一个部就是吏部。吏部的首领被称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个工作应该交给谁呢?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前思后想还是觉得,只有把这个职位交给爱新觉罗·多尔衮才更为恰当,才最为放心。

这个时候,你看,除了给别人的感觉在外面能征善战之外,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朝廷中管理着爱新觉罗·皇太极以下的一切官员,不管你是老是少,都得在经过他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任命之后,你才能够前去工作。

这就为日后的爱新觉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吏部尚书的任上,爱新觉罗·多尔衮还利用一切时机,抓紧时间打击那个他自认为的背叛者——爱新觉罗·代善。

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看来,当初要是爱新觉罗·代善保了他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话,爱新觉罗·多尔衮会对爱新觉罗·代善很欣赏。可是问题在于:即使爱新觉罗·代善保了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依然还是要收拾爱新觉罗·代善的。所以,此时打击以爱新觉罗·代善为首的两个红旗,就成为爱新觉罗·皇太极和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共同抉择。

可巧,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说起这件事,我们得解释两个词,“佛满洲”和“伊彻满洲”。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进行征服的过程中,不断地把东北各族打败、被征服的人民编入满洲八旗队伍之中,这就大大充实了满洲人的力量。但是,这些被打败、被征服的人有先有后,这就有了新、旧满洲的区别。旧满洲,满语叫佛满洲。佛,满语为“旧”的意思。佛满洲,指的是早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就被征服加入的满洲人。新满洲,满语叫伊彻满洲。伊彻,满语为“新”的意思。伊彻满洲,指的是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时期才被征服加入的满洲人。

1636年到1637年年间,爱新觉罗·皇太极两度打击爱新觉罗·岳讬,意在压制其父爱新觉罗·代善正红旗的势力。爱新觉罗·多尔衮等人揣摩帝意,故意加重议罪。1638年因为遣人捉拿叛逃的新满洲之事,爱新觉罗·代善略有不平,便被爱新觉罗·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爱新觉罗·皇太极,加以处罚。

更为重要的是,爱新觉罗·皇太极还根据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举荐,将许多汉族文臣升迁,充分利用汉族文臣的才智治理国家。这其中,日后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对于整个大清王朝的初期影响最大的便是范文程了。范文程这个人太重要了,因此我要对他多介绍几句。

说起来,范文程可不是个凡人!范文程,他也是名人之后!正可谓是出身名门!

根据范文程自己的说法,他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裔。宋朝名臣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他在《岳阳楼记》中的最著名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还知道,他曾经主持了北宋中期最为著名的两次改革中的一次——庆历新政(另外一次是王安石变法)!我们更知道,正是他,率领了北宋著名将领杨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杨继业)的孙子杨文广进行了著名的抗击西夏的战争!

对于汉族人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范仲淹是一个鼎鼎有名的民族英雄!

但是,范文程与他的祖先范仲淹相比,可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之间,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范文程与他的祖先范仲淹,完全没有办法相比较!

范文程的祖先范仲淹在改革失败、本人落难的情况下,还豪迈地说出了至今仍然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感动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范仲淹仍然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榜样!

但是,范仲淹的后代面对着本人落难的情况又是怎么样表现的呢?

说起来,范文程也有一个不太幸福的青年时代!

范文程,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的先祖在明朝初年自江西贬往沈阳。他的曾祖父在明嘉靖时曾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

范文程自幼好学,才智过人。1615年,也就是范文程18岁的这一年,他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也就是秀才)。

正当范文程踌躇满志,决心在仕途道路上有所作为的时候,灾难降临。1618年,后金政权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兵南下,攻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30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21岁的范文程身在被掳之列,从而沦身为奴。

爱新觉罗·皇太极登基后,开展各项改革,范文程一生中的转机也随之来到。1629年,爱新觉罗·皇太极设立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这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一代名君唐太宗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训。爱新觉罗·皇太极设文馆,实在是为了知兴替,明得失!

文馆设立后,便急需有用之才供职其中。所以在同年八月,爱新觉罗·皇太极又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作人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

范文程就属于文中所说“生员”的范畴,由于这些人被俘后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有功人员,从而变成人家的家奴,故上谕特别关照其主人“毋得阻挠”。并答应凡考中被选拔走的,另外赏赐家丁代替。

这次应试的生员共计三百多名,考取了近二百名,范文程有幸名列其中。这样,范文程因祸得福,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一个奴隶一步步登上了群臣之首的显赫官位。

对于《清史稿》看的比较多的读者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记得《清史稿》上面不是这样记述的呀?

您还真说对了!《清史稿》对范文程这段经历的记载与事实很多不符!据《范文程本传》讲,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后,范文程与其兄便主动“仗剑谒军门”,谒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对范文程魁伟的体魄颇有好感,交谈后,十分赏识范文程的见解卓越,加之得知他是明嘉靖时兵部尚书的后代,便更加器重。于是嘱咐诸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多加关照。”

若冷静加以分析,就会觉得这段史料根本就不可信。因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人对明朝“书生”非常反感,他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恨不能杀尽斩绝。而明朝臣民对女真族大肆掳掠、肆意妄为的行径也尤为敌视,在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沦身为奴、被女真人视同牛马的现实。作为明朝元老重臣的后裔,范文程是不会主动去谒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当时根本也不具备这样的气氛。

实际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克抚顺等地后,对明朝“书生”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成批的“书生”引颈就戮时,其中有一人相貌堂堂,仪表非凡,与一般的迂腐书生大为不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偶生恻隐之心,便放了他一条生路,将其赐给了镶红旗下为奴,此人就是范文程。《清史稿》出于对清开国皇帝的美化和对功臣范文程这段受辱经历的讳莫如深,便采用曲笔手法做了掩饰。

范文程有什么能耐呢?范文程的能耐太大了!

前面,我们说过,袁崇焕厉害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皇太极两代帝王都对他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只要有袁崇焕在东北,清朝就消灭不了明朝!就这么厉害的一个人,范文程一句话就能让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您说范文程厉害不厉害?

因此,我们可以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得到了范文程,如获至宝!如虎添翼!这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再度卷土重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就是说,得到了范文程支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但夺取清朝皇帝之位简直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而且消灭大明王朝、一统中国也将易如反掌!一旦将来清朝皇帝皇太极去世,这天下早晚会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这对于庄妃生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皇位,就形成了十分重大的威胁!庄妃如何才能够保住自己儿子的大清王朝的皇帝之位呢?

良将最怕反间计

我们还是先从范文程的本事说起!

我们前面讲过,在明朝的将军中,也有一个最有本事的人,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一个文人,一个进士,这个人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人厉害,太厉害了。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和大清的两位大汗和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及其手下的几十万八旗将士,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着一座孤城宁远,面对着一个文臣袁崇焕,那就叫完全没有办法。有袁崇焕在,你不管是叫“后金”也好,不管是叫“大清”也好,不管你是爱新觉罗·皇太极,还是你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任你是谁,只要到我守卫的宁远城,您哪,就此打住吧,我告诉你:此路不通。有我袁崇焕在,大明王朝就不会灭亡!我活着一天,大明朝就不会被你大清(后金)政权灭亡。

袁崇焕厉害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面对着袁崇焕那是束手无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范文程手下,却走不了三个回合——范文程三言两语就能让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可以说,得到了范文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啊,那是如虎添翼啊!将来一旦发生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的情况,那不但大清朝的江山是他的,而且灭掉大明王朝,灭掉李自成,灭掉张献忠,那都是易如反掌。

这个天下,只要得到了范文程的支持,那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江山早早晚晚都会落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手里。这个时候,您要是庄妃,您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了个儿子的话,您这个儿子如果叫爱新觉罗·福临的话,您肯定就会想:我也想让我的儿子当皇上啊!我怎么样做才能够让我的儿子当上大清朝的皇帝呢?而不是让爱新觉罗·多尔衮或者是让什么其他别的人当皇上呢?庄妃可就有点犯愁了,她一时还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让她慢慢想去,我们现在已经有大事要发生啦。

什么事呢?当然是与范文程有关的事情呗。当然是清朝又要与明朝开战了呗。

话说1629年,迅速地改变了乃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的一系列的对汉人的歧视政策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已经取得了在东北地区的那些汉人的心悦诚服的支持——当然,正是因为如此,范文程才能登上政治舞台,才能一显身手。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认为他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住了东北。此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下定了决心:“这一回,我可该再度跟大明王朝较量一番了。”

果不其然。这个范文程刚一与爱新觉罗·皇太极见面,他马上就对爱新觉罗·皇太极说:“您这样打不行,您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不但您是错误的,您父亲历来的政策也都是错误的。您那么打的结果,只能是打一仗败一仗!您必须得长记性。您每次都走锦州,出山海关,奔蓟州,掠三河,过顺义,您哪次都这么走,谁不知道啊?是个明朝大将都知道,这沿路之上,大明王朝布防了多少人马啊?他们都在那儿等着您钻进他们的口袋呢。所以我说您的这个战略战术是错误的,您再不能这么走了,这条路不通。”

爱新觉罗·皇太极说:“我爹就这么打的,我也是这么打的。我也知道这么打仗是不对的,可问题在于,到底要怎么打,我的军队才能深入到长城以南去呢?”

范文程说:“您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长城沿线一共有多少个关口!您非得走山海关?除了山海关您就进不了北京城了?我给您推荐一个地儿——喜峰口。”

喜峰口在哪儿啊?就在今天的河北省迁西县城以北四十公里的地儿,古称兰陉。宋朝的时候这个地儿叫松亭关。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曾经有诗说,“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这个松亭关指的就是喜峰口。元朝的时候,这个喜峰口改名叫“喜逢口”。明朝永乐年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这个喜峰口正式确定名称叫喜峰口。喜峰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儿发生的战争那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战争,都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仅仅在近代史上,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这里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一次是在1933年,那个时候伪满洲国已经成立,整个长城以北全是伪满洲国的土地,日本的关东军在1933年企图从喜峰口越过长城杀奔华北。在这个时候,守卫喜峰口的是宋哲元将军。宋哲元将军的部队那惨啊,连枪都没有,只有大刀。宋哲元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从喜峰口杀奔日军。转眼之间,日军千余人毙命于喜峰口下。日军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后来,有个伟大的词作家,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激动,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那动人的诗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就是著名的爱国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的由来。另一次是十几年以后的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大军从喜峰口浩浩荡荡杀奔关内,直扑京津而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中的一个。

再后来,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为了解决天津用水问题,先在喜峰口附近的潘家口村修建了拦河大坝,这样就抬高了滦河水位,从而形成了潘家口水库,而潘家口水库的蓄水成功,又人为地将喜峰口淹没在潘家口水库,从而形成了水下长城的奇观。

我们还是话说回来。爱新觉罗·皇太极这次走喜峰口,果然不同寻常。爱新觉罗·皇太极迅速地从喜峰口直奔蓟州。当然,这条路上并不是没有大明王朝的军队阻挡。如果你爱新觉罗·皇太极单兵独进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孤军冒进的状况。范文程在这个时候他自己在干什么呢?他居然得到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信任,自己亲率一支精兵,从喜峰口旁边作为侧应,他直扑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并一举占领了上述五城,作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侧应。

潘家口,离喜峰口很近,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广北击匈奴,曹操东征乌桓,均曾由此出塞-;现在也已淹没于潘家口水库里面了。

马兰峪,很多人都应该去过,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清东陵的所在地;这里最早叫作马兰口,后来又叫马兰关,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

三屯营,因明代初期有三百屯田军户而得名,原名“三屯忠义卫”。明朝的时候,先是在1458年,由蓟镇总兵胡镛群修筑了城池并将蓟镇府迁往这里。1574年到1577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重建了三屯营城。戚继光在此镇守18年间,边寨多年安宁。这里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有关民族英雄戚继光统领军务、戍边御敌的府衙,它对于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府衙建筑格局,弘扬民族正气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深远意义。

当时明军正在集中全力对付范文程这个大清文臣,几万明军里里外外将范文程的驻地大安口包围了个水泄不通。范文程一想:三十六计,我这次使用哪个呢?我还是使用诸葛亮出山时候的那个火攻之计吧。范文程采用火攻之计,解了重围,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而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兵主力大军在遵化一带立稳脚跟后,便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而来!先头部队到达离北京城二十余里之外的南海子。

这个时候的明军,那可真是乱作一团,转眼之间,谁都没有防备啊,这个北京城就被清军给包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明军的总兵满桂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出德胜门和安定门,沿着我们今天北京城的北城一带,与清军进行较量。当时城上的明军发炮助威,一炮打去,只听到“哎呀”一声,满桂身负重伤,自己人打了自己人。没有办法,满桂连忙命令,所有军队撤入城中,就这样,我高悬免战牌,你爱怎么打怎么打,我明军不出山了。

就在北京城非常危险的时刻,袁崇焕率领着部队从宁锦前线——宁,宁远;锦,锦州——杀回北京而来,又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部队从外部包围。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里外都是明军,只有中间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部队。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到了阵前察看:哎呀,不行,我得看看,这个仗我能不能打。当时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到了袁崇焕所在的部队的阵前,单人独骑走了一圈。哎哟,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可是被吓怕了。用另一句成语述说此时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心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那可是太恰如其分不过了。

当时,爱新觉罗·皇太极就找到范文程:“哎呀我说,范老先生,您这回可得救救我,咱们跑不出去了,咱们完了,您说咋办呢?我就听您的。您看,我就被包围了,都说您有本事,原来您就这点本事?您现在能让我出去吗?”范文程说:“这个容易啊,我最会的就是这个啊,三十六计你忘了最后一计吗?走为上,咱们撤吧。”

这就撤了?哎,爱新觉罗·皇太极真的就撤了,而且,撤军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此时此刻,袁崇焕那边也记得,三十六计中的另外一个计策,穷寇莫追。算了,枪口抬高一寸,咱让爱新觉罗·皇太极撤吧。爱新觉罗·皇太极就这样撤了。

这样的范文程,还想算计人家袁崇焕啊?你也不想想,行吗?哎,诸位这回可想错了。范文程当时的心中在想:遇到袁崇焕这样的明军,强攻没有希望,看来强攻不成那就只能智取。智取?说得容易!您以为您是谁?您就在东北读了那几本书,也号称叫饱读诗书?您想想,人家袁崇焕没读过书?人家好歹也是堂堂的进士出身。人家袁崇焕读的书不比您范文程少啊,您会的,人家袁崇焕啥不会?可以负责任地说,您范文程会的,他袁崇焕会;您范文程不会的,他袁崇焕也会!您范文程想收拾他袁崇焕,恐怕还差一点吧。您哪,在他面前玩儿这个不是班门弄斧吗?范文程这回想,我就要在班门面前弄一回斧了,我一定得智取袁崇焕,我一定要让你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范文程就想到了三十六计最为歹毒的一个计策——反间计。我为什么说三十六计中最为歹毒的就是反间计?这个反间计屡试屡成,没有一次不能成功的。实在不成的时候,您打仗,您就使用反间计,使一次就成功一次。在封建社会,反间计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

什么叫反间计?反间计最早的原形出自《易经》的《比卦》,原文是这样的,“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我在迷惑敌人的圈套中再下一层迷雾,让敌人上当,把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这就叫反间计。《孙子兵法》中也说到这一点,说“反间,因其敌间而用之”。这意思就更明确了,就是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

反间计屡试屡成,中国古代史上的战争,使用反间计的不计其数。比较早的一个反间计成功的例子,那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齐国打败了燕国,燕国十年生蓄,十年教训,20年之后,燕国率领五国联军,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由乐毅率领杀奔齐国而来。当时的齐国只有72座城池,转眼不过月余的时间,70座城池就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统统拿下。一个强大的齐国,此时只有两座城池了,其中的一座是即墨,即墨守军将领是田单。田单一想:“哎哟,这个乐毅太厉害了,我怎么样才能除--去他啊,我打不过。”可就在这个时候,乐毅他也怪了,他不打了,就剩两座城池的时候,乐毅下令停下兵来,谁都不允许再打了。就这样一搁,3个月过去了,后面的燕王下令:“打啊打啊。”乐毅就是不听。这里到底有什么变故呢?哎,就在这个时候田单想到了这儿,就是该使用反间计的最佳时机。于是乎,田单派出很多很多老百姓到处传播这样的谣言,那打下这两座城池还不容易吗?乐毅他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不打,为什么不打呢?他想当齐王,因为他想将来这个齐国就是他的了,所以他要让齐国的老百姓踏踏实实地听他的话,他要使用怀柔政策了,当齐国的老百姓都服从他的时候他就打了。将来他灭掉了齐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灭燕国,他要统一中国了。这个时候,燕王一想:“不行,我得把他撤下来。”于是乎,燕王命令:“迅速把乐毅给押到燕都蓟来。”这个时候,乐毅听说以后,赶忙跑到赵国去了。

五国联军没有了统帅,新的统帅正在路上。就在这个时候,田单采用火牛阵,转眼之间,不过一个月时间,一下就拿回了齐国的70座城池,战争到此告一段落。

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也使用过反间计除掉范增。一次,刘邦与项羽处于相持阶段。刘邦派人向项羽请和,项羽派使者来,陈平假装吃惊:“汉王(刘邦)以为你是亚父(范增)派来的,原来你是项王派来的。”项羽果然怀疑范增。范增为项羽出计攻荥阳,项羽不听。范增大怒,不肯再为项羽出谋。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三国演义》中也有使用反间计的例子。魏吴对峙赤壁,大战即将开始。曹操的谋士蒋干与东吴的都督周瑜有旧交,曹操派他以访友为名,趁机刺探东吴军情,进行间谍活动。周瑜识破了蒋干的来意,便使用了反间计,佯装热情,邀蒋干与自己同床而卧。军士按计半夜禀报周瑜有急事,周瑜离帐。蒋干起床在周瑜案上书中翻到一封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给周瑜的纳降内应信,蒋干不知是假,偷书信逃回曹营,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水军大弱。后曹操才知中计,后悔莫及。

通过刚才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反间计是屡试屡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反间计没有失败的情况?反间计就是利用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特点,皇帝与大臣不和,文臣与武将不和,帝王将相互相之间不合,他利用的就是君王与武将之间的这种微妙的不和心理:我得提防你,你将来强大起来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就灭掉我。正是因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故而第三者就可以利用这种怀疑心理,那肯定就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问题在于:你范文程懂这个,我袁崇焕就不懂?我袁崇焕不懂,那我们家崇祯皇帝他也不懂?崇祯皇帝何许人也?上台伊始,诛杀魏忠贤,一时间人人喊好,虽然说年轻,但是有为啊!你使用反间计在崇祯皇帝这儿,能够成功吗?他能够听信你的反间计吗?你可别忘了,反间计是对方创造出来的,他们不会轻易地让你范文程的想法得逞啊,范文程的想法能够得逞吗?

范文程如何实施反间计呢?听完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了!

原来爱新觉罗·皇太极久攻北京不克,便在范文程如此这般的授意之下,下令撤兵回师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进攻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兵曾经俘获过两名明朝的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俗称。明朝的宦官权势很大,他们是朝廷中与皇帝最为接近的人,也是皇帝最为相信的人。一般来说,所有重大的战役,皇帝都要派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作为监军。监军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监视前线指挥官的言行举止!

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手下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非常靠近这两个太监的地方,并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皇上(指爱新觉罗·皇太极)设下的计策。前不久,皇上独自骑马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人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便把他听到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皇帝。

当时,朝中一些反对袁崇焕的人早已纷纷诽谤袁崇焕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

崇祯皇帝一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本已有了疑心,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将其下狱。

1630年9月22日(阴历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以“叛逆”“擅主和议”罪名判处“凌迟”。

什么是“凌迟”呢?

所谓“凌迟”,是中国古代各种酷刑之中最为残酷的一种刑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本意是指山丘延缓的斜坡,后世将凌迟作为一种刑罚,仅取它的缓慢之意,意思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就要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把人的肉差不多割尽,最后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

明朝的凌迟处死是真的要把犯人零割千刀以上,最多者达3600刀!可见其残酷之极!袁崇焕之死,官修《明史》记载甚简:“遂磔崇焕于市。”如此而已。千古奇冤遮蔽在这简略的文字中,弥天血腥被涤荡得无影无踪。

那么,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中“鲜活”地记载了袁崇焕被处以“凌迟”的真实细节过程:“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具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浓浓血腥溢于字里行间,读来不免令人肌肤悚然生寒。

我们把上述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出现了下面的情景:

前提我们得首先清楚,范文程的这个反间计当时无人识破。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袁崇焕真的是全国头号汉--奸-。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全国的头号汉--奸-,被皇帝下令凌迟处死,那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就在袁崇焕死的那一天,1630年9月22日,北京城万人空巷,齐聚西市而来。那个时候的西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四,那是杀人掉脑袋的地儿,齐奔西市而来。万人空巷,将西市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你要想挤到前面,得先给刽子手送礼,刽子手开刀,你就跟在刽子手后面鱼贯而入,你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个袁崇焕死的真实细节。

历史书上记载说,“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一刀一刀地割,“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什么意思?每割一块肉,京城的百姓都哗哗地往前面扔钱,我把这个钱给你,你把这块肉给我,我得吃掉他,生吃。后面还写,“刽子乱扑”,刽子手的手在袁崇焕身上这儿一刀,那儿一刀,你不能挨着割,挨着割就死了,就不会到3357刀了,所以得乱割,这儿一刀那儿一刀,“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肉没了,肉全都卖了,卖光了。开腔,“出其肠胃”,开膛破肚,把他的肠子、肚子、心肝肺全挖出来,这回该卖心肝肺了。哎,“百姓群起抢之”,一人抢一块,这个肠子、肚子你不能分成小刀刺啊,刚一扔出来就被人抢了,“得其一截者,和烧酒生啮”,我得着一块,全国头号汉--奸-的肠子,赶忙拿烧酒,这边一口酒,那边一嘴肠子,那个肠子是活的,刚弄出来的,还带着血,吃着,好家伙,满脸都是血,所以最后说,最后是“血流齿颊间”,满脸都是血,都是袁崇焕身上的血。“又唾地唾骂不止”,一边吃一边骂啊,这个汉--奸-,我就得生吃了你。“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肠子、肚子、心肝肺全没了就剩下骨头了,结果拾得其骨者,用刀斧给他剁碎了,熬粥吃。最后“只剩一首,传视九边”,只剩下一个头颅,然后传令长城沿线的九个关口。这就是告诉你,这就是做头号汉--奸-的下场。

袁崇焕冤枉啊,那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为保卫明朝最大的英雄,却被明朝皇帝如此杀掉,惨啊!袁崇焕地下有知,您说,他该把这笔账记在谁的身上?范文程?崇祯皇帝?还是自己?对于明朝人而言,范文程那可是鼎鼎有名的大--奸-臣,太可恨了。人家两代帝王,几十万将士无可奈何的一个人,就被你三言两语落得个如此下场?您太可恨了。站在明朝的角度想,我们怎么能不恨范文程?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怎么能恨范文程?你堂堂的一代帝王,你连一个小小的反间计你都识不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懂不懂?忠心保卫你的人,落得如此下场?谁能够再保卫你啊?这就是一个堂堂皇帝的作为?

您说,袁崇焕地下有知,该是怎么个思考?

如此的范文程,如此的崇祯皇帝,你让夹在清朝的范文程和明朝的崇祯皇帝之间的千军万马将来做何打算?

说得远一点,十几年以后的1644年,当时清军正在关外,李自成的大军团团包围了北京。就在此时,袁崇焕手下的第一大将吴三桂接到了崇祯皇帝的紧急报告,你迅速给我来京师勤王。此时,您要是吴三桂,您要是袁崇焕的手下第一大将,您会做何打算?我在这里丝毫没有为吴三桂辩护的意思,您会做何打算?当时吴三桂接到命令以后,下令起兵,慢慢启程。他没有走到北京城,崇祯皇帝就上吊自杀了。大明朝就这样灭亡了,怨谁啊?怨范文程?怨爱新觉罗·皇太极?怨爱新觉罗·多尔衮?怨李自成?不怨别人,要怨只能怨你自己:这个王朝不灭亡,还等待何时?

真是范文程略施小计,大明朝“自毁长城”!

袁崇焕殉难后,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自此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至今已经传到了佘义士的第17代后人佘幼芝。

此后的范文程凭借自己的才干,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各种对于明朝大将的招降任务。这中间,原明朝大将孔有德和耿仲明等后来为清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后,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建议下,爱新觉罗·皇太极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机密要事。皇帝敕书的草拟,各衙门奏疏的收录,与他国来往书信的撰写,等等,都出自范文程之手。范文程实际上充当着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秘书长的角色!

爱新觉罗·皇太极对范文程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次召见,商议政事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常是前次被召才归,未及吃饭休息,复又被召入宫。凡遇军国大事,爱新觉罗·皇太极总要问范文程是否知道。有时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便说为何不和范文程商议。若回答说范文程的意见也是如此,爱新觉罗·皇太极便批准同意。各种外交文书,均由范文程批复或草拟,起初爱新觉罗·皇太极还要亲自过目审查,每一次都感到十分稳当,后来通常的文书便看也不看了。

可以说,范文程是清朝初年满洲人的政权中最为著名的汉族大臣!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成为清朝皇帝以后的多尔衮,有了范文程的支持,应该说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已经成为爱新觉罗·皇太极须臾离不开的重要人物了。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公历1643年9月21日夜,51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

爱新觉罗·多尔衮终于卷土重来了!他又一次参加了争夺大清朝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经历过一次失败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得到了范文程等众多汉人谋士支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但夺取清朝皇帝之位简直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而且消灭大明王朝、一统中国也将易如反掌!一旦将来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这天下早晚会是多尔衮的!这对于已经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了儿子的庄妃来说,就形成十分重大的威胁!庄妃如何才能够保住自己儿子的大清王朝的皇帝之位呢?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说,在江山与美人之间,他会如何选择呢?

在线阅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