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心理学 > 反本能 > 知道感——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知道感——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可能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考试的时候,看到一些题目觉得自己会写,可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具体的知识点。又或者,考试前感觉整张试卷基本都会答,自我感觉良好,直到试卷发下来……
1.知道感这其实就有“知道感”的原因。
“知道感”就是我们自以为把信息储存到了记忆中,自以为掌握的主观感觉。缺乏足够的练习,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是不牢固的。
有的时候,别人在问我们学过的相关问题时,如果没有给我们一些提示,我们也很难记起来。这就像同一个问题设置成选择题和填空题,选择题我们更容易做正确的原因,因为前者在选项中提醒了我们。
我们听了一场讲座,听的时候总感觉收获颇多,有时甚至感觉热血沸腾。但是再过一个小时,我们吃个晚饭之后,再让我们回忆讲座讲了些什么内容,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想不起来,只记得讲师好像很博学的样子。
而那些我们听过的讲座内容,因为没有得到强化和巩固(比如做笔记),就会像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的“记忆小球”一样,很快被磨灭而遗忘。
“知道感”对我们大脑的意义是节约我们的认知资源,当我们短期内重复接触相同的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重复抑-制”。内在变化是,神经元的激活水平会下降,而外在变化是,我们会对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自动化潜加工,绕过一些神经细胞。
也就是说,“知道感”只会让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粗略的浅加工,很难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足够深刻的痕迹,形成长时记忆。

2.刻意训练
丹尼尔•科伊尔(DanielCoyle)在其著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面引用过一个“刻意训练”的概念。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生活,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是这样很难让我们进步。因为我们在用我们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和解决问题时,是以自动化的方式去进行。虽然能够节约我们的认知资源,但是却让我们不再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们也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
科学家们通过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去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滑雪,而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动作。普通爱好者踢足球纯粹是为了享受踢球的过程,而职业球员则会集中练习各种极端不舒服的动作,比如反脚踢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其实,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如果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想学到更深刻的知识,那么,我们就需要适当地离开自己的舒服区,而不是反复用那些我们已经掌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不得不用同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也应该增加它的“刻意性”,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改进它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十年都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知道感”。他们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知道这种方式可行,而且没有出过问题。当他们下次使用这些方式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可以熟练地操作,但是他们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在思考了。
很多人的职业瓶颈就是这样产生的。再有难度的工作,在不断地重复中也会被简化成“流水线”,技术含量被大大降低,他们把脑力工作变成了体力工作,做再多也不会有明显的进步。

3.短期效能的取舍
坏习惯的纠正,我们可以通过稳定的方式来改掉,因为那符合我们大脑的“效率至上”原则。
但是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尝试一些办法。因为“刻意训练”的初期常常伴随着“短期效能”的降低,但是能够带来长远的成长。
拿我自己来说,我初学电脑的时候,总是对键盘感到很排斥,觉得它的速度比我手写慢太多了,所以我能够坚持用手写的就坚决不用键盘打字,但是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不得不学习用电脑处理文稿,当自己习惯用键盘打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效率提高了几个等级。
同样,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会因为对原有方式的熟悉和新方式的陌生而选择熟悉的方式,排斥新方式。这会让我们错过更大的世界。而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学习新的技能,就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本能反应。
正如吴秀波所说的:“不逼自己一把,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当我们习惯了新的方式,我们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样也才能突破自己的成长瓶颈。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