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经济学书籍 > 回荡的钟摆 > 房价、土地供应与公平博弈

房价、土地供应与公平博弈

从来没有一个市场像房地产一样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从来没有一个市场交织着如此众多人的利益。号称拥有亿万股民的A股市场,也只有在疯牛和疯熊的时候才短暂占据媒体头条。房价几乎成为永恒的话题,楼市成为学者、公众和政府观点尖锐对立的场所,那里有着最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没有房子的城镇居民辛苦挣钱,希望房价下跌,自己能变为有房一族;有了房子的城镇居民,已经选好了楼盘地段,热切地期盼房价的上升。即便同样是城镇居民,他们在房地产市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政府的诉求也不一样,中央政府以安居乐业作为小康生活的标志,居者有其屋,房价应该是工薪阶层可以承担的;而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卖地收入和与房地产有关的税费,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房价当然越高越好。

银行在房地产市场里找到了理想的客户,按揭贷款曾经是风险低、收益稳定的优质资产,现在它们却要准备应对房价下跌带来的坏账风险。钢铁、水泥、建材、家电,多少行业的兴衰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这么多的既得利益,媒体很少报道,人们已经忘记的最大利益相关方却是中国的农民。农民的声音微弱,他们的利益理所当然地被其他博弈参与者忽视和侵占。在讨论房地产政策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包括农民在内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的利益。

勿庸讳言,这个利益博弈中的强力主导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其他各方所没有的公权力,它们是房地产市场中的强势群体,而民间的各个阶层都属于弱势群体,两级政府的利益平衡最终将决定博弈的结果。为了尽快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央政府曾推出号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政策,限购、限贷,抽紧地产商的现金流,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地产公司不得不降价销售。在调控政策初见成效后,却传来了政策松动的信号。政府官员、主管部门在媒体上放风,说调控政策是迫不得已,一些学者讲,调控政策可能很快退出。个人猜测,政策转向也许是地方政府游说和施压的结果。

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地产商明显减少了拿地的数量,放慢了开发的速度。伴随着的是土地流拍,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紧张程度并不亚于地产商,多年形成的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地方政府难以忍受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的紧张,中央允许几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是我们国家财政体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根据现行的法律,地方政府不可以发债,但这次地方债的发行法理上都是有问题的。如此重大的财政体制变化,应该通过全国人大的讨论和立法,才能开始试点。

严厉的调控政策像一柄双刃剑,在降低房价的同时,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地方和中央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博弈,将决定调控政策还会持续多长时间。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数据,我们无法对地方财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不知道地方财政紧张到什么程度,因而很难预测中央政策发生变化的时点。

民众对房价下跌的反应,凸显了市场经济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如何平衡博弈各方的利益。不少地方出现老业主打砸售楼处的“维权”行为。那不是维权,而是缺乏契约精神,就像马路边下棋的悔棋一样。市场经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利益,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是有人受益而有人受损,最不幸的政策是无人受益而有人受损。

我们分析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博弈,不是为了预测政府的政策和房价走势,而是想说明一个观点,搞市场经济三十多年,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兼顾多元利益。市场经济国家承认和尊重多元利益,实际上,不同的多元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利益趋同就没有交易,而交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活动。仅当利益不一致时,有人想买,有人想卖,才会发生交易。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多元利益进行博弈完全是正当的,但我们仍带着传统观念、以传统的方法解决利益冲突,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的利益格局。要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政府不可能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替天行道”,为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以社会的名义伤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对被伤害者是不公正的,并且政府不能作为超越各方的利益仲裁者,因为它自己在房地产市场就有重大利益。

当政府用行政手段控制通胀时,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具体而言,消费者受益,但企业受损。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势必引起社会公平性问题。老业主砸了售楼处,然而A股市场价格下跌,股民为什么不砸证券公司营业部呢?两者的区别在于,股票价格的涨跌是市场力量决定的,你怪谁呢?楼市的涨跌却是由政策决定的,由行政手段决定的,老百姓不敢砸政府大楼,气出在开发商身上。你不能说老百姓完全没有契约精神,他们尊重市场的博弈结果,但不能接受人为干预造成他们利益的受损。

我们当前的尴尬是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创建起协调多元利益的法治体系。政府作为利益协调人,公信力大打折扣,因为政府在市场中也有利益,而且往往和民间利益相冲突。既当吹哨子的裁判员,也上场踢球,有这么一位超级球员,这个游戏怎么玩?

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博弈各方根据一致同意的规则和程序决定公共政策。无论对自己有利与否,每一方都必须接受决策的结果,必须接受政策影响下的博弈结果。尽管你可能对这项政策投了反对票,但你先前已经同意了博弈规则。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只有规则和程序的公平,而不存在博弈结果的公平。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问题,凸显了法制化多元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中国社会几千年不就这样吗,为什么要设计这些理想的却无法实现的方案?的确,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公正的博弈平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成的,但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利益纷争持续下去,社会公正不保,会发生什么情况?改革当然有很多困难,但不改革困难更多。总要想办法打破现在的僵局吧?出路就是创建一个新的利益博弈平台,大家都认可的、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由于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政府和政府之间、政府和民众之间、民众和民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紧张,若不及时化解,利益冲突有可能演化为对抗,影响社会稳定。

我们并不预期一夜之间就创建起法制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创建法制化体系的第一步是观念的转变,克服习惯性的“一致利益”思维,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利,承认个人利益博弈的正当性,仅在博弈规则上谋求一致,开辟暴力压迫之外的新空间,通过争论、讨论、对话形成关于博弈规则的社会共识,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搭建处理利益冲突的公正平台。重复一遍,公正体现在人人赞同的博弈规则上,而不是人人满意的博弈结果。

以限购和限贷为主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无法协调各方利益,在多元利益的压力之下,政策制定者进退维谷,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每次“史称最严厉的调控”之后,房价出现间歇的下跌,随着政策的转向,房价报复性反弹,而过快的价格上涨又触发新一轮更为严厉的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调控政策可以暂时压制需求,但不可能永久地消除哪怕是部分的需求。决定需求的是人口、收入和城镇化程度,限贷、限购政策不可能降低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和城镇化的速度,所以对有效需求没影响,想要低房价,关键在于充足的供给。

我国房价上涨的一个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目前土地一级市场由各级政府垄断,中央政府严格地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控制的依据就是“18亿亩红线”,即在确保全国农业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前提下,决定每年的土地供应数量。土地的紧缺不仅限制了住屋的供给,而且通过预期效应刺激需求,进一步推高了价格。这条红线已牢牢地树立起土地稀缺从而房产产期稀缺的概念,在将来比现在更贵的预期支配下,居民的博弈策略就是晚买不如早买。

如何降低房价?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取消这条红线,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建真正的土地一级市场,让市场调节土地的供应,在房价高涨时有更多的土地进入市场,平抑地价和房价。随着土地市场的发展,农民可以拿到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公正。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