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科普书籍 > 趣味物理学 > 第6章 热的现象 6.1 十月铁路在什么时候比较长——夏季还是冬季?

第6章 热的现象 6.1 十月铁路在什么时候比较长——夏季还是冬季?

如果你问道:“十月铁路的长度是多少?”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答案:“铁路平均长度为640千米,而夏天时则要比冬天长300米。”

这个答案听起来似乎十分让人费解,但事实上它正是合理的答案:如果我们将铁路的长度视为钢轨密接的长度,那么十月铁路在夏天时的长度的确要大于冬天。我们要记住,钢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温度每升高1℃,钢轨平均伸长的长度就为原先的十万分之一。在酷暑季节,太阳常常会把钢轨晒得滚烫,钢轨的温度会升到30-40℃甚至更高,而到了冬天,钢轨的温度则会降至零下25℃甚至更低。我们姑且将冬夏两季钢轨温度的差数看作55℃,然后用铁路长度(640千米)乘以0.00001再乘以55,就可以得出:铁路几乎会变长1/3千米!由此可见,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间的这条铁路——夏天时要比冬天长1/3千米,也就是大约300米。

不过,在这儿并不是说两个城市间的距离变长了,而是说钢轨的总长度增加了。这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因为铺成铁路的钢轨并非是密接的:每两根钢轨的衔接处,都还留有一定的空隙 23 ,以便于钢轨在受热后还有膨胀的空间。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钢轨总长度的增加就在于这些空隙,因此,在炎热的夏天就比寒冷的冬天要长出300米的距离。所以说,事实上十月铁路在夏天要比冬天更长。

图72 在温度极高的天气下,电车轨道也会被胀弯。

6.2 不受处罚的盗窃

在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之间的电讯线路上,每年的冬天都会出现几百米电报线、电话线莫名失踪的现象,不过并没有人为此而担心,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盗贼是谁。你也一样很清楚:这个失踪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冬季酷寒的天气。上一节我们谈及的钢轨现象,这里也同样适用于电话线。而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铜制的电线在高温下的膨胀程度要大于钢轨,大约为钢轨的1.5倍。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电话线上是没有任何间隙可言的,所以毋庸置疑,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的电话线,在夏季里要比冬季长约500米。酷寒的气候在每个冬季都会“偷走”500米长的电话线,不过这并不会损害电讯工作的正常进行,等到天气暖和起来,它又会乖乖地把“偷走”的电话线送回来。

然而,如果这种热胀冷缩的现象发生在桥梁上,而不是在导线上,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下面我们来看一则1927年12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

连续几天,整个法国都在遭受着酷寒的袭击,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桥严重受损。桥的铁架在极冷的温度下开始收缩,导致桥面上的砖出现破裂突起的现象。整座桥只好被迫暂停所有交通。

6.3 艾菲尔铁塔的高度

现在,如果有人问你,艾菲尔铁塔有多高,在回答“300米”前你一定要先反问他:

“你说的是在热天还是冷天?”

你现在一定很清楚,这种高度的铁塔,在不同的气温下一定会出现高度不同的状况。高达300米的铁杆,温度每上升1℃,高度就会增加3毫米。同样,艾菲尔铁塔增长的比例也大致如此。炎热的夏天来临时,太阳会把这座铁塔晒得达到40℃,而到了寒冷的阴雨天,它又会降至10℃,酷寒的冬日呢,铁塔可能会跌到0℃甚至零下10℃(当然,巴黎的冬日并不长)。看吧,埃菲尔铁塔一年四季的温度差数大约在40℃以上,这也就表明了,铁塔的高度差约为3×40=120毫米,也就是12厘米。

通过度量计算,我们得知:这座铁塔在温度上的变化,甚至超过了空气的温度变化速度:它先于空气升温,也先于空气降温,当阴冷天突然出现太阳时,空气没来得及感应,它就先起了变化。对这座铁塔高度的度量基于一种叫做“因钢”(由拉丁文invar音译而来,原意为“不变的”)的镍钢丝,它几乎从不受温度的任何影响,长度也从不会发生改变。

正是如此,埃菲尔铁塔在热天里会比冷天里高出一截,这高出的一截是由铁制成的,全长大约为12厘米,不过这段铁实际上根本就一文不值。

6.4 从茶杯谈到水表管

一位合格的主妇在为客人倒热茶时,总不忘往茶杯里放一把茶匙,最好是银质的茶匙,以此防止杯子破裂。她这种正确的做法完全来自于生活的经验。不过,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当然,第一步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在倒开水时杯子很容易破裂。

原因就在于,玻璃的各个部分在受热时不能同时膨胀,往杯子里倒开水时,茶杯的各个角落没能同时被烫热。最先受热的是茶杯内壁,此时外壁还没有被烫热,而内壁已经开始受热膨胀了,这时,没有膨胀的外壁就会受到内壁施加的强烈挤压。在这种挤压下,玻璃就碎了。

你是否认为,厚杯子就不容易被烫裂?事实上,在这方面厚杯子更不可靠,也就是说,厚杯子其实更容易被烫裂。原因显而易见。薄杯子内壁的温度会很快传达到外壁,内外壁的温度就会在短时间内统一,也就能更快地同时膨胀;而厚杯子的传热会慢一些,外壁受热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我们在选择薄杯子或其他薄的玻璃器皿时,记住这一点:选择薄的杯壁同时,还要选择薄的杯底。原因也很简单:倒热水的时候,最先受热的是杯底,如果底部很厚的话,即便杯壁再薄,杯子也会破裂。比如底部很厚的圆底玻璃杯,它很容易就会破裂。

越薄的玻璃器皿,加热时就越不会破裂。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化学家所使用的玻璃器皿都十分薄,他们把各种液体装入这些器皿中,然后直接放在灯上加热,根本不用担心破裂的危险。

不过,如果在加热时能够一点也不膨胀,这种器皿当然是最理想的了。有一种材料的膨胀程度非常小,只有玻璃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这种材料就是石英。由透明石英制成的即便是厚壁的器皿,加热之后也丝毫不用担心破裂 24 。如果你把烧得通红的石英器皿投入冷水中,它照样不会破裂。其中一半的原因都在于石英比玻璃的导热度更大。

玻璃杯的破碎情况不仅发生在突然加热的时候,同样也发生在突然冷却的时候。这也正是因为玻璃杯各部位冷却的时间并不一致,受到的压力不均衡所致。外壁受冷时强烈地向内层施压,而内层还没来得及受冷收缩。比如说,如果一个玻璃杯里装有滚烫的果酱,那么你绝不能立刻把它浸入冷水中,或是放到严寒的地方去。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篇所说的银茶匙,为什么银茶匙可以保证杯子不破裂呢?

只有当我们一下子把开水倒入玻璃杯时,杯子内外壁的受热程度才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温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压力使杯子破裂。那么,如果杯子里有一个茶匙,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我们往杯子里倒入开水,这个热的不良导体(即玻璃杯)还没来得及被烫热,热的良导体(金属茶匙)就已经分散了一部分热量,所以,沸腾的开水温度降低了,变成了热水,对玻璃杯的威胁也大大减少了。而这时,继续往杯子里倒的热水就不再那么危险,杯子可以慢慢受热了。

总之,在杯子里放上一把金属茶匙是很聪明的做法。特别大的茶匙则更好,它会缓和杯子受热不均的程度,也就避免了杯子破裂。

不过还有一点,为什么银质的茶匙更好呢?因为与一般的不锈钢茶匙相比,银的导热性更好,散热更快。回想一下,自己一定曾经被开水杯里的银茶匙烫过手吧!就这点来看,你也应该可以判断出茶匙的材质,钢制茶匙是不会如此烫手的。

这种玻璃器皿内外壁受热不均、膨胀不平衡的情况,不仅对器皿本身具有危害性,而且也会危害蒸汽锅炉中用来测定水位的表管计。这种表管计实际上是一段玻璃管,在沸水和蒸汽的影响下,其内壁的膨胀程度要远远大于外壁。同时,在水和蒸气的双重压力下,管壁受到的压力还会更大,所以更容易破裂。因此,这种表管计有时需要用两层膨胀系数不同的玻璃管制成,内层要比外层的膨胀系数小。

6.5 关于洗完澡穿不进去靴子的事

为什么夏天昼长夜短,而冬天却昼短夜长呢?实际上,这和其他大部分物体一样,冬天的白昼之所以短,是因为冷缩,而夜长的原因就在于夜间的灯火,它使空气的温度增加了,因此就热胀了。

以上这段怪异的论调,摘自于契诃夫的小说《顿河退伍的士兵》,想必你一定会觉得好笑。然而,仔细一想,你也一定常常得出这种奇思妙想的理论来,不是吗?比如,有些人经常会说,人在洗完澡后穿不进去靴子,那是因为“脚在受热后膨胀了,所以体积增大了”。这种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许多人还是会错误地解释它。

首先应该清楚这一点:洗澡时人体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多少,通常不会超过1℃,最多也只有2℃。人体机能可以很好地平衡自身温度,几乎不因环境的冷热不同而发生大幅度改变。

另外,即使我们的体温升高了1−2℃,体积增加的范围也十分有限,绝不至于连靴子都穿不进去。人体的各个部位,无论是柔软还是坚韧的,其膨胀系数都小于万分之几,所以,脚部的宽窄和胫骨的粗细基本上只能胀大百分之几厘米。一双靴子即使缝制得再精致,难道能精致到0.01厘米这种头发丝的粗细程度?

不过,这也正是事实:之所以洗澡后很难穿进去靴子,并不是受热膨胀,而是因为其他许多与热无关的原因,比如皮肤润--湿--、充血、外皮肿起等等。

6.6 “神仙显圣”是怎样造成的?

古希腊亚历山大城有一位名叫希罗的机械师,也是希罗喷水泉的发明者,他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巧妙的机械装置;这也正是埃及祭司曾经用来欺骗人民的“神仙显圣”的秘密所在。

来看图73,图上有一个中空的金属祭坛,祭坛下面的地下室里有一个庞大的装置,用来开启庙宇的大门。这座祭坛设在庙宇门外,当祭坛里点起火时,中空部分的空气就会因为受热而向地下那只瓶子施压,瓶里的水被压向旁边的管子里,然后流入桶里,桶的重量一增加,就会往下落,便带动了整个装置的转动,门自然就开启了(图74)。没有人能想到地下室里还藏着这样一套装置,所以他们就认为真的有“神仙显圣”这回事:每当祭坛里点起火,祭司开始祷告时,庙门就自动开启了……

图73 埃及祭司用来欺骗人民的“神仙显圣”:当祭坛点起火时,庙门自动开启。

至于祭司主导的另一个“神仙显圣”的骗局,我们来看图75。在祭坛点起火之后,空气便受热膨胀,而油箱里的油就会被挤压到两边祭司像的管子里,这时候,油就会自动往祭火上添加……不过,如果祭司偷偷拔掉了油箱上的塞-子,那么就不会有油-流-出来了(受热的空气已经可以从塞-孔中跑出去了);这一招是祭司偷偷预留下来的,准备对付那些吝啬的祈祷者。

图74 庙宇大门的构造图。一旦祭坛烧起火,这座大门就会自动打开。

图75 另一个“神仙显圣”的骗局:油会自动往祭火上添加。

6.7 不用发动的时钟

之前我们提过“永动”的时钟(见5.20),更确切地说,是不需人力发动的时钟,这种钟是基于对大气压力变化的运用构造而成的。在这里,我们来看看运用热胀原理所构成的这类时钟。

图76展示了这种钟的构造情况。Z1和Z2两根长杆为主要部分,由一种膨胀系数极大的特殊合金制成。Z1贴合在齿轮X的锯齿上,一旦Z1受热伸长,齿轮X就会被轻轻推转。Z2挂在齿轮Y的齿上,而一旦Z2受冷缩短,就会往同一方向带动齿轮Y旋转。齿轮X、Y均装在轴W1上,当轴转动时,外面的大轮就会被推转。大轮边缘处装有许多勺子,当它开始转动时,下部的勺子会把槽里的水银带到上面,然后流向左边的轮子,这个轮子同样也装有勺子。当这些勺子都装上水银后,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转动,同时带动链带KK的转动(KK绕在K1和K2轮上,K1与大轮都装在轴W2上);这样,K2轮就带动了时钟的弹簧。

图76 可以自己“发动”的时钟构造。

由左轮流下来的水银,会沿着斜槽R1重新流入到右轮下面,再由右轮的勺子带上去。

如此看来,似乎这个机器是可以运转的,而且只要保证Z1、Z2能够伸缩,它就会一直运作下去。所以,要保证这只时钟不停运作,只要控制四周的温度不断升降就足够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根本无需操心这个问题:无论四周的温度如何变化,总会引发两个长杆的伸缩,而时钟的发条也就会被慢慢上紧-了。

我们能将这种时钟称为“永动机”吗?当然不行。虽然这个时钟可以永远走下去,除非它的内部构造出现磨损或损坏——但是,它有一定的动力来源——周围空气的热量;时钟将热膨胀的功一点点贮存起来,然后不断地用来推动指针转动。换句话说,这只是个“不花钱”的动力机,它既不消耗什么,也不需要照料。当然,它并不是凭空而出的——太阳及地面的热能为它提供了最初的动力来源。

图77和78是另一种自发转动的时钟。它主要是甘油带动的,当空气的温度升高时,甘油会膨胀,这就能拉动小重锤往上提,当重锤往下落,这就推动了时钟机构的运作。甘油的凝固点为-30℃,沸点为290℃,所以它适用于广场及其他开阔的场所。只要温度变化的差值达到2℃,时钟就可以运作起来。曾经就有一只这样的时钟被用于实验测量,实验结果很不错:一年内它都保持正常运作,而且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人动过它一下。

图77 另一种自发转动的时钟。

图78 自发转动的时钟。底座下装有盛着甘油的蛇形管。

如果我们依据以上原理,制造出一个较大的动力机,这是否是件好事?如果单从“不花钱”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比较划算的,然而计算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如果要给一个普通时钟上紧发条,使它足以走上一天一夜,那么要耗费大约1/7公斤米的功。这就相当于1秒钟用600,000分之一公斤米;根据马力和公斤米的转化公式(1马力=75公斤米/秒),一只时钟的功率约为1马力的45,000,000分之一。那么,假定之前第一个时钟的两个长杆或第二个时钟的附件价格为1分钱,想要发动机发出1马力,需要的总资本为:

这么看的话,发动1马力就需要花费50万元,这恐怕与“不花钱”的概念相差甚远吧。

6.8 值得研究的香烟

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都在冒着烟(见图79),不过,燃着的那一端冒出的烟是往上升的,烟嘴那端的烟却是往下沉的。这是为什么?都是同一支香烟,难道两端冒出来的烟却不一样?

图79 点燃的香烟,一端冒出来的烟往上升,另一端的烟却往下沉。

当然,烟肯定是一样的,但是,点燃的那端同时也烧热了空气,因此就产生了上升气流,带着烟一起往上升;烟嘴冒出来的烟已经冷却了,自然也就不会上升,而烟粒的重量本就大于空气,所以会往下沉。

6.9 在开水里不熔化的冰块

往一个装满水的试管里丢一个小冰块,为了防止冰块浮起来(冰比水轻),再放一个铅块或铜圆把冰块压在下面,注意不要让冰块完全与水隔离了。现在,如图80所示,把试管放入酒精灯上,从试管上部开始加热。很快,试管里的水沸腾了,蒸汽冒了出来。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试管里的冰块竟然没有融化!这就像表演魔术一样,冰块在开水里竟然不融化……

图80 试管上部的水已经沸腾,下部的冰块却没有熔化。

谜底是这样的:实际上,沸腾的是上部的水,试管下部的水并没沸腾,而且仍然还是冷水。这其实并不能算作“冰块在沸水里”,而只是“冰块在沸水下面”。因为水会因为受热而膨胀,重量也会随之变轻,因此热水不会沉入试管下部,只会停留在上部。而且,也只有试管上部的水流进行循环,下部的水并没受到影响。下部的水只有通过水的导热才会升温,不过,水的导热度是非常小的,这一点我们很清楚。

6.10 放在冰上还是冰下?

我们在烧水时,一定会把装水的水壶或铁锅放在火上面,而不是放在火旁边。当然,这种做法是完全合理的。因为空气在烧热以后会变轻,而暖空气就会顺着水锅的四周往上升。

所以说,把水锅放在火的正上方,这就使火焰的热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不过,如果我们想要让一个物体迅速冷却的话,应该怎么做呢?人们通常会出于习惯倾向,同一也把物体直接放在冰的上面。比如,人们会把装热牛奶的小锅直接放在冰上,试图让牛奶冷却。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冰上的空气在冷却后会沉下去,而周围的暖空气就会填补原先冷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有效的结论:要想冷却一些食物或饮料,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放在冰块的下面,而不是上面。

现在我来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如果把装有水的水锅放在冰块上面,那么只有水的底部能受到冷却,其他部分就无法受到冷空气的作用。反之,如果把水锅放在冰块的下方,那么水的冷却则会快多了,因为上层的水在冷却之后会往下沉,而底部温度较高的水就会往上升,整锅水很快就会全部变冷了 25 。与此同时,冰块周围冷却的空气也会绕着水锅沉下去。

6.11 为什么紧闭了窗子还觉得有风?

常常遇见这样的现象:房子里所有的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看上去密不透风,但房间里仍然会感觉到有风。这似乎说不通,但实际上却是很简单的道理。

房间里的空气是极不安分的。有一些受热或冷却的空气悄悄形成了空气流,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流动。受热的空气会变得较为稀薄,重量也会变轻;而受冷的空气则会变得更密,也就更重了一些。比如,有些空气被炉子或电灯烧热了,这些轻的暖空气就会升上去,把冷空气压在下面;而窗户或墙壁附近较冷的空气就会沉下去,落在地板上。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们爱玩的气球来观察房间里的这种空气流。将一个小物体拴在一只气球下面,让这只气球只能在空中飘浮,而不能飞到天花板上去。现在,将气球放在燃烧的炉火附近,看不见的空气流就开始对它起作用了:让它在房间里进行一场缓慢的旅行。气球先从炉火旁边慢慢往上升,碰到天花板,然后向窗户旁飘去,在那儿又重新落回到地板上,回到炉火附近,接着开始进行另一圈同样的旅行。

虽然我们在冬天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外部的寒气根本无法钻进来,却仍然能感觉到房间里有风在吹,尤其是脚底下更为明显,这一切的原因正在于此。

6.12 神秘的纸片

取一张长方形的薄纸片,按照横直方向的两条中线分别对折一次。展开这张纸,毫无疑问,你看到的那两条折线的交点正是纸片的重心。接下来,将这张纸片放在一个垂直竖立的针尖上,使针尖刚好定在纸片的重心点上。

这时候,纸片可以轻易地在针尖上保持平衡,因为纸片的支撑点正是它的重心。如果此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过,纸片很快就会轻轻旋转起来。

最初,我们还看不到这个小玩意有什么新奇的地方。现在,像图81那样,轻轻地将手放在纸片旁边,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要让手带过去的风吹落纸片。这时,你就发现了奇怪的情形:纸片开始慢慢旋转起来,而且速度逐渐加快。如果你轻轻地把手拿开,纸片又会立即停止旋转;再把手靠近,纸片又转了起来。

图81 纸片为什么会旋转起来?

现在你觉得新奇了吧。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某段时期,这种现象曾被人们认为是“人体具有某种超自然能力”。这个实验又给神秘教的信奉者带来了希望,他们认为这正是“人体可以发出神秘的力量”这一模糊学说的证明。然而,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却十分简单:你靠近的手掌给下部的空气带来了一定的热量,热空气就会往上升,随即碰到纸片,带动了纸片的旋转。这就像是灯上的小纸卷总会不停飘动一样,因为纸片上的折痕使纸片呈现出略微倾斜的状态。

如果你够细心,你就会在实验中发现,纸片总是按照同一个方向转动——从手腕往手指那端旋转。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人手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掌心的温度要高于手指端的温度;越是靠近掌心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稍强一些的上升流,而它对纸片的推动力也就大于手指那端的力 26 。

6.13 皮袄会让你更温暖吗?

如果有人执意要你相信,皮袄根本不会让人更温暖,你会如何表态呢?你可能会想,这个人肯定是在说笑吧。但是,如果他用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你又会作何感想?举个例子,你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看看。取一只温度计,记下温度计上的数值,然后用皮袄把它裹起来。过了几个小时,你取出温度计一看,你会发现,上面的指数没有发生半点变化。这时候,你会相信皮袄不会让人更温暖了吧。不仅如此,下一个实验还会让你更为吃惊:皮袄甚至还会让一个物体冷却下来。取两盆一样的冰,把其中一盆裹在皮袄下面,另一盆放在外面。等外面那盆冰化得差不多了,你再看看皮袄下面那盆冰——它几乎还没开始熔化!这是否说明了皮袄根本不会有加温功能,甚至还会让物体继续冷却下去?

你还有什么反驳的话要说吗?当然,你已经没有合理的说法可以推翻这个结论了。事实上,皮袄的确不会让人更温暖,不能给穿它的人带去更多的热量。电灯、炉子、人体,这些都会给人带去温暖,因为它们本身就属于热源体。皮袄不会带给我们温暖。它无法传递给我们热,它的作用只是防止我们自己的热量散发出去。正是出于这个缘故,那些温血动物穿皮袄才会感觉到温暖,因为它们的身\_体本就是一个热源。之前实验用的温度计不属于热源,它自己并不能产生热,所以皮袄也无法让它升温。至于那盆冰,因为皮袄属于不良热导体,它可以阻止外部的热量传到里面来,所以放在皮袄里的冰才会更持久地保持低温状态。

从这一点来看,冬日里的皑皑白雪也同样保护了大地的温暖;雪花及所有粉末状物质都属于不良导热体,所以,它可以有效地阻止土地自身热量的流失。你可以用温度计分别测量被雪覆盖的土壤以及luo露的土壤温度,你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的温度要高出10℃左右。农民们对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最为熟悉。

总之,至于“皮袄会让我们更温暖吗”这一问题,准确的解释应为:皮袄不能带给我们温暖,它只能帮助我们留住自己的温暖。更确切地来说,实际上还是我们带给皮袄温暖呢。

6.14 我们脚底下是什么季节?

当我们的地面到了炎热的夏季时,脚底下是什么季节?比如说地面下3米深的地方,那儿也是夏季吗?

我想你一定会这么认为!但我要告诉你,你错了!地底下的季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和地面上是一样的,实际上它们的差别大着呢!土壤是一种不良导热体。举个例子,比如在列宁格勒,即使地面上是极为寒冷的冬季,地底下2米深的自来水管也不会冻裂。地面上土壤的温度变化要想传达到地底深处的土壤,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土壤层越深,这个传达的过程也就越久。我们在列宁格勒州斯卢茨克所做的测量数据就直接证明了这一点:在地下3米深的地方,温度最高的季节要比地面上晚76天,而最寒冷的季节要比地面上晚108天。也就是说,在一年之中,如果地面上的七月二十五日是最热的一天,那么3米深的地下就是十月九日!如果地面上的一月十五日是最冷的一天,那么3米深的地下就得等到五月份才能迎来这天了!如果是更深的土壤层,这个时间差也就会更大。

至于更深的土壤层,温度相差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程度上——时间落后于地面的同时,温差也在逐渐减弱,而且一旦到了某一深度,这种变化就会完全停止。也就是说,某个很深的地方,它的温度是成年成世纪固定不变的,这也正是所谓的“全年平均温度”。在巴黎天文台下面28米深的地窖里,有一只已经放了近两百年的温度计,这还是当年拉瓦锡放在那里的。就在这漫长的两个世纪间,这只温度计的指示值竟然丝毫没有改变过,始终停留在11.7℃。

因此,我们脚底下的地方,从来不会与我们地面上过着同一个季节。当地面上到了酷寒的冬季时,脚下3米深处还在过着秋天——而且不是地面上的那种秋天,是温度变化更缓慢的秋天;当地面上到了炎热的夏季时,脚底下的地方还留在冬天的尾巴上。

如果要研究植物地下部分以及地下动物(比如金龟子的幼虫)的生存环境状况,这件事情就会显得意义重大。比如,植物根部细胞要在寒冷季节里繁殖,根部的构造组织在温暖季节里几乎停止任何活动,恰好与地面上的枝干部分相反等等,从以上的说明来看,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6.15 纸制的锅

来看图82:在纸锅里面煮鸡蛋!或许你会说,“一旦纸烧了起来,水就会马上浇熄火的。”然而,你可以先用厚纸和铁丝做成一个纸锅,自己来做一个实验。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纸锅根本不会燃烧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没有密闭的容器里,水只能煮到100℃,也就是水的沸点;锅里的水的热容量相当大,它把纸的多余热量全部吸走,因此纸的热度就无法超过100℃,也就达不到燃点的温度(我们可以用图83所示的小纸盒来进行实验,实验效果会更切合实际)。所以,虽然纸锅下面不断地烧着火,纸也不会被点燃。

图82 鸡蛋放在纸锅里煮。

图83 可以用来烧水的纸盒子。

有些粗心的人会把空壶放在火炉上加热,壶底的焊锡就会被熔化——这种令人懊恼的经验同样也出于这个原理。焊锡达到熔化的温度并不高,只有装入水后再加热,它才不至于烧得温度过高。底部焊接过的锅也同样不能不盛水就直接在火上加热。马克沁式的机关枪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正是水阻止了枪筒的熔化。

我们可以进行另一个实验。用卡片纸做成一个纸盒,再放入一个锡块加热,使它在纸盒子里熔化。注意,火焰必须刚好点在纸盒与锡块接触的位置。锡块是一种良性导热体,所以它会迅速吸走纸上的热量,不让纸的温度超过锡的熔点(335℃),当然,这个温度还不足以使纸盒燃烧起来。

以下图84的实验也很容易进行。取一根铁杆(铜杆更好)或一枚粗的铁钉,再裁一块细长的纸条,把纸条像螺丝一样紧紧地绕在上面,然后放到火上烧。你会发现,不管你用多大的火焰去烧这纸条,在铁钉烧红以前,纸条是不会先燃烧的。原因很简单:铁钉(或铜杆)是极好的导热体;如果用导热度差的玻璃棒来进行这个实验,那肯定就会失败了。

图85的实验与图84相仿,是在一把钥匙上紧紧绕上棉线,然后放在火焰上。

图84 不会燃烧的纸条。

图85 不会燃烧的棉线。

6.16 为什么冰是滑的?

与普通地板相比,擦得光亮的地板更容易让人滑倒。由此来看,冰上的状况也是同样,只是表面光滑的冰比坑洼不平的冰要更滑。

然而,如果你在这种坑洼不平的冰上拖过载满重物的雪橇或滑雪板,你就一定知道,在这种冰面上拖雪橇,要比在光滑的冰上更加省力。换句话说,与光滑的冰面比起来,不平的冰面反而更滑!对此的解释是:这里的滑性并不在于冰面的光滑,而在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当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会降低。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当我们在滑雪橇或溜冰时,具体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情形。我们踩着溜冰鞋站在冰面上时,与冰面接触的只有鞋底冰刀的刃口部分,我们整个身\_体的重量就支撑在这么小的面积上——总共只有几平方毫米。如果你回想起第二章里谈及的压强问题,你就会明白,溜冰时人体对冰面施加了极大的压强,因为我们的全部体重就压在这么小的面积上。那么,在这种极大的压强作用下,即使在低温环境中,冰也能够融化。譬如,如果冰的温度为-5℃,那么冰刀施加于冰的压力会使冰的熔点降低5℃以上,显然,这部分冰就会熔化 27 。现在,冰刀的刃口在接触冰面时产生了薄薄一层的水,而溜冰的人自然就能更自由地溜了。当我们滑到别的冰面上时也同样,凡是我们经过的地方,冰刀刃口下的冰就会化成一薄层水。在现有的所有物体形态中,冰的这种性质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曾被物理学家称作“自然界唯一滑的物体”。别的物体只是表面光滑,却不具有这种“滑性”。

我们现在回到本节的话题上:究竟是光滑的冰面更滑,还是低洼不平的更滑。方才我们已经清楚了,当同一个重物压在冰面上时,越小的受压面积就会产生越大的压强。那么,溜冰的人是站在光滑的冰面上施加给支点的压强更大,还是在不平的冰面上施加的压强大?当然是后者。如果冰面不平,那么人在冰面上的支撑面积就只有几个凸点。冰面受到的压强越大,冰熔化的速度就越快,所以,溜起来也就更滑(这一解释只适用于刀刃较钝的冰刀,并不适用于刀刃锋利的冰刀,因为锋利的刀刃会割进冰里去,而在这种情况下,能量就会耗费在切割的动作上)。

极大的压强作用可以降低冰的熔点,这一道理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许多其他现象。比如,把两块冰叠在一起用力挤压,就会合成一整块。孩子们在雪天里捏雪球也是利用了这种特性,雪花在挤压的作用下降低了熔点,有一部分雪就会熔化,而一旦放开手,它又重新冰冻了起来。在雪地上滚雪球也是同一道理:因为雪球本身的重量,使它下面的雪暂时熔化了,然后又冻结起来,把更多的雪粘在上面。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在十分寒冷的冬天,雪花只能捏成松松的雪团,而雪球也很难滚得非常大。街道上的雪被来来往往的人群踩踏之后,会逐渐冻结成坚硬的冰,而路面的雪片就会变成一整片冰层,这也都出于同样的原因。

6.17 冰柱的题目

在某些时候,我们常看见屋檐边垂下来一根根冰柱,那么,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问题:这些冰柱是如何形成的?

先来看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天气里可以形成这种冰柱呢?是温暖的日子,还是酷寒的天气?如果是在0℃以上比较温暖的天气下,它又怎么可能冻结成冰柱?如果是在酷寒的日子里,而且屋子里也没有生火,雪也不会熔化,那形成冰柱的水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现在你明白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了。冰柱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也就是两种温度,一是可以使雪熔化的温度,即0度以上的温度;二是可以使雪水结冰的温度,即0℃以下的温度。

事实也的确如此:倾斜的房顶上堆积的雪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到了0℃以上;熔化的雪水顺着屋顶流下来,在屋檐上又冻结成冰,因为屋檐处的温度在0℃以下。(这里要注意,我们说的冰柱当然不是室内温度造成的冰柱。)

我们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天气晴好,阳光充沛,气温只有零下1—2℃。四周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然而,地上的积雪并没有因为斜射过来的光线而熔化。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太阳光照射在倾斜的屋顶上的角度,几乎是接近直角竖直射下来的,而不像对地面的射角那么偏斜。我们都知道,太阳光线与照射平面所成的角度越大,平面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大,温度升高的程度就越大。(阳光对物体的晒热作用,与这个角度的正弦值呈正比关系;如图86所示,屋顶的雪吸收的热量是地面的雪的2.5倍,因为sin60°约是sin20°的2.5倍。)正是因为这一点,屋顶上的雪才会被晒得更热,也就比较容易熔化成水,顺着屋檐往下流。但是,屋檐下面的温度是小于0℃的,同时,水滴在蒸发作用下自然会冷却凝结起来,然后上面的雪水会继续流下来,流到已经冻结的冰滴上一起冻结起来;这样就慢慢形成了一个个小冰球。而雪水继续往这个冰球上面流,冰球就逐渐加长,形成一个个冰柱挂在屋檐下。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些不生火的房屋屋檐下常常就形成了这种冰柱。

图86 屋顶上的雪比平地上的晒得更热。(图上数字表示的是太阳光线与照射平面所成的角度。)

有些大范围的现象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比如,一年四季的温度差别以及不同气候带的区别,基本上大多都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28 。在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里,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在赤道以及两级地区,太阳的距离也相差无几(这个差度基本上不起作用,通常可以忽略)。然而,赤道上太阳照射地面的光线,要比两极地区更加陡直;同时,夏季时的角度也会大于冬季。正是由于这一点,白日里的温度才会形成这么显著的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个自然界的某些显著变化,都是源于这一原因而形成的。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