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励志书籍 > 认知差 > 致命的归因偏差: 最好的教育是放弃教育

致命的归因偏差: 最好的教育是放弃教育

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有可能把一些偶然要素误认为是造就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孩子走向失败,则通常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孩子本身。

朋友给我发来微信,告诉我在昨天的聚会上,她三岁的宝宝执意不坐婴儿椅。朋友苦口婆心,从“你不坐会摔下去”到“坐餐椅的孩子是最棒的”,耐性耗尽,孩子却变本加厉地又哭又闹。最后以朋友大发雷霆结束,一顿饭也吃得不甚愉快。

朋友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物质是不成问题了,教育起来却好难啊。我说,那你回家后有没有跟宝宝聊?她说,聊啊,我说宝宝啊,虽然妈妈揍了你,但妈妈也好难过,妈妈也是担心你吃饭不安全啊,妈妈很爱你的。

我说,下次就让他跟你们坐在一起嘛,其实没那么危险,但那顿饭会吃得很开心。她说:这怎么行!

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可惜千百年过去,我们依旧纯熟地运用着它们。

当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站在了道理制高点。我们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应对孩子,却很少顺着孩子的眼睛,真正理解他的想法,解决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

把教化当作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如放弃。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第一,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喜怒哀乐。

三岁以前,孩子本身处在认知矛盾中,意识中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世界,但现实中连指挥父母都做不到。他们弱小而天真,我们却常常不自觉把他们框入成人的标准里,指责他们“无理取闹”“没事找事”“喜怒无常”。

电影《驯龙高手》里,伟大的部落统领斯托里克靠武力驯化了无数猛龙,但对于传说中最强大的“夜之怒龙”束手无策。他的儿子小咯咯常常幻想自己可以像父亲一样驯龙,但每次出征都因为力量弱小而沦为笑话。

一天,他邂逅了“夜之怒龙”,慌乱过后,他惊讶地发现对方是只受伤的龙宝宝。心有怜惜的他不知不觉放下所有驯龙规则,帮它疗伤,陪它玩耍,甚至陪它落泪——奇迹出现了,“夜之怒龙”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和侍卫,成为他专属的“无牙”。

我们要面对的孩子,既是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理解和感知之道的小咯咯,更是看似张牙舞爪,实则索求加倍关爱的龙宝宝“无牙”。不妨适当地放弃逻辑,相信感觉,因为爱和尊重,才是抵达他柔软内心的唯一路径。

第二,我们也应该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

日本年度票房冠军《垫底辣妹》讲述了一个边缘女生逆袭的故事。耶加终日浓妆艳抹、沉迷吃喝,到了该升学的时候,成绩却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孩子,补习老师坪田暗自决定将计就计。

坪田老师说,日本第一私立大学拥有的帅哥最多,让耶加把它当作高考志愿。坪田老师的补课规矩是:每做错一道题目,就要当众卸一道妆。大惊失色的耶加连夜挑灯夜读。坪田老师用耶加最喜欢的漫画《幽游白书》来讲解历史;在她快放弃的时候鼓励她:虽然答案都错了,但答得很有创意。最后,耶加考入了日本第一私立大学,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看,一个将近成年的孩子,尚渴望别人顺应她的爱好,以激发她内在的热爱和动力,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其实是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

第三,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认知高度。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八岁的男孩伊夏拥有一切让老师头疼的特质:听不懂最简单的指令,面对任务时他的大脑自动开始神游,穿衣服都比别人要慢出一倍时间。所有人都嘲讽他,只有老师RAM读懂他的焦虑。RAM的处理方式是,放弃所有的强化和灌输,允许一切事情都放慢节奏。

单词背不出,慢慢背;数学做不出,慢慢做;他甚至观察到伊夏在换衣服时尖叫,是因为衣袖太紧而无法抖落。RAM一边示范如何解扣,一边注视着伊夏的眼睛,避免他分神——只是换衣服而已,当然可以慢慢来。

电影的最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伊夏是天才,所以才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当他画出一幅宁静而绚烂的图画时,观众们流下了眼泪——那是一朵在枯萎边缘的花朵,重新绽放出了光芒。

孩子们凝神于窗外,因为他们能听得懂鸟儿的交谈;他们放肆地奔跑,是为了感受风的速度和温度;他们不按要求乱涂一通,因为那样的线条让他们更自由。

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星星,而我们所执着的教育,却无情地为他们加上了限制和枷锁,让他们慢慢熄灭了自己的光芒,最终归于成人世界的平庸。

我儿子葫芦最近迷上了iPad,几度阻止无效后,我接受了,这就是时代特征。现在的孩子天然跟电子产品捆绑,与其抗拒形式,不如重视内容。所以,我下载了一些自认为很不错的动画片、幼儿歌曲软件和一些英语学习软件。

久而久之,打开iPad学英语,居然成为葫芦的爱好;没有刻意学过英文,但通过看免费的原版动画,他嘴巴里常常蹦出类似Africa、sunshine、friends等词汇。

想当初,若是一味阻拦他看iPad,甚至玩起“猫和老鼠”的躲藏游戏,想必现在iPad反而成为他心心念念最放不下的神器,一旦得到,就会玩得既贪婪又急切,会更难放手吧!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叫作归因偏差的陷阱——歪曲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这种陷阱的出现是一种在很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场景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全球心理学界的科学研究早已表明,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有可能把一些偶然要素误认为是造就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孩子走向失败,则通常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孩子本身。

这种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做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是会有一个顽皮无理取闹的孩子和一个狂躁咆哮的父母对立存在。

有效教育需要规避常见的归因偏差,才能真正地回到正确沟通的立场。要尊重孩子的本质原因是,有时候控制越多,归因偏差越大。

你要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要有尊重孩子的能力。若有一天,你懂得四两拨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你会发现——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放弃教育。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