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心理学 > 认知突围 >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钱格与人格

金钱,它的魔力来源于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具有与其他任何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的现实合法性。而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可交换的商品,包括有形的建筑、手机、杯子等,无形的服务、时间甚至是你的情绪,这盏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满足欲望的阿拉丁神灯自然成为人人迷恋的对象。

金钱本是一件死物,但当人开始跟金钱打交道的时候,好像就活了起来。当你用它去点燃他人的希望之火时,每一个子儿都闪耀着希望。当你为了得到它而不惜伤害他人时,每一枚铜板又都散发着臭味。因此,就如人有人格一样,看上去似乎钱也有“钱格”,不是还有句街知巷闻的俗语吗——金钱是万恶之源。

那么金钱究竟是善还是恶呢?那就得看人用它来干什么了。不管人与金钱的关系如何变化,可以肯定的一个事实是:金钱离开了人以后,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是人用来换取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态。人的目标是通过金钱换取商品和服务,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情绪体验。在这里,金钱仅仅是一个媒介,而很多人却错把媒介当成了目的。

所以,很多人在被生活的烦恼、痛苦蹂躏时,想当然地就认为金钱有问题,是金钱奴役了他们,金钱是他们不快乐的源头。但事实上,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金钱仅仅是一个人性的放大器。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虽说金钱无道德属性,但挣钱有,在自由市场下挣钱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竞争下,谁挣钱挣得越多,谁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里虽然并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因为还有风险等影响因素,但大体是这样的。

道理很简单,金钱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别人付你钱,是因为你向他们提供了价值,你的所得就是你提供的价值在当前市场中的单价乘以惠及的人群数量。于是,你帮助的人越多,你的帮助价值越大,那么你挣的钱自然也就越多。所以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挣钱。

有钱人更有道德

道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以主流价值观为原料形成的规范社会人行为的共识,道德感则是执行道德的主观意志。我们常常用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感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修养,是否值得交往,所以道德感是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重要特质。

如果我说有钱人更有道德,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同。在他们听来,这无疑就是对他们既有认知的一种践踏。

“新世相”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的一个调查,给毕业生提供两份工作:一份是给美国癌症协会做宣传,劝诫青少年不要吸烟;另一份是给烟草行业写广告,鼓励大家吸烟。结果90%的人选了前者。调查里还有一个问题:“第二份工作的工资要高到什么程度你们才会改变主意?”结果是,第二份工作要比第一份工作的工资高出80%,人们才愿意选择。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准,是因为没有赤luoluo的金钱放在面前。对于大部分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道德感价值就是比第一份工作高出80%的薪水。不过如果更换一个测试群体,让增加收入已无法改善生活品质的富豪们去接受这个测试,恐怕第二份工作的工资再高也难以打动他们。

所以,虽然道德感在每个人心目中的金钱价值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可量化的,影响这个量化标准高低的一个是所受的教育,另一个是本身拥有的财富。

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一个人只有在保证拥有足够财富的基础上,才能更多地把心思放到礼节和荣辱上。穷人并非天生道德水准低下,而是他们受到的诱惑更多、更大,因而保持道德操守的难度相对也就更大。例如,路上随处可见的窨井盖,富人去偷的可能性极低,而对于身无分文的穷人,就容易在没人看见的时候,拿去换点钱。再如,眼看着前面的人从口袋里掉下10元钱,只要能解决温饱的,大都会选择拾金不昧,交还给失主,因为遵从道德带来的愉悦感受比10元钱更有价值。若换了一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人,大概率会捡了就跑,因为对他来说,生存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这里,就有人会提出异议:“难道有钱人就都是道德高尚之人?你没听说过‘为富不仁’这个词吗?”

这里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有钱人当然并非都是道德高尚之人。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过许多为富不仁之人。然而我们并没有证据证明,那些为富不仁之人,“为穷”后就会突然变仁了。因此,在金钱因素以外,道德感并不一定会因为他是富人或穷人而发生变化,但在金钱因素以内,富人背弃道德感的阈值确实会更高一些。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