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心理学 > 认知突围 >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你对金钱的企图心

鉴于金钱的巨大作用,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金钱有一定的渴望,但每个人对于金钱的渴望程度是有着云泥之别的。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前几年在网上有个视频特别火,叫《你究竟有多渴望成功》。

里面有一个年轻人问大师:“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成功?”大师说:“如果你想知道,明天早上来海滩见我。”

第二天4点,年轻人去了。大师问他:“你真的很想成功吗?”年轻人说:“我真的很想。”于是大师让他径直往海里走,渐渐地,潮水没过了他的膝盖、他的腰、他的肩膀。大师依然在喊:“再走远一些,再走远一些。”这时,潮水淹没了年轻人的嘴,大师这才示意他往回走。

大师问他:“你真的想成功吗?”年轻人回答:“是的!我真的很想、很想!”大师听完突然将他的头按进海里,随后提起来,又按进去,如此循环往复。就在年轻人快不行的时候,他对年轻人说:“当你对成功的渴望能与此刻对呼吸的渴望相媲美时,你就会成功。”

这像不像鸡汤?可能很多人认为根本就是,但很遗憾,就算是鸡汤,那也是事实。当我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该面对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对鸡汤或者类似概念产生偏见。当你说自己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躺在柔软的沙发里边看电视边修指甲?当你说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跟朋友一起狂欢?当你说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关掉闹钟准备睡个回笼觉?

对了!你可能不是真正地很想挣钱,你只是有点想,你对金钱的渴望比不上参加派对、比不上玩游戏、比不上看综艺节目,甚至比不上睡懒觉。你只想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前提下无条件获得金钱的青睐。

很多人都知道巴拉昂,法国的媒体大亨。1998年,巴拉昂临终前在遗嘱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曾是一个穷人,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进天堂,现在秘诀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的一个保险箱内。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贺礼100万法郎。”

之后很多人陆续寄来了他们的答案:有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因为有了钱以后,穷人就不再是穷人了;有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穷人之所以穷,因为没有遇到好时机;有人说穷人缺少的是技能,现在能迅速致富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有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不过,最后只有一位叫蒂勒的9岁小姑娘猜对了巴拉昂的秘诀: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野心就是企图心,是描述你对一种事物的渴望程度。穷人之所以是穷人,之所以看上去努力挣钱却挣不到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那么想挣钱。一个人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自然会在行动力上体现出懒惰。很多人可能会举出那些环卫工人、人力车夫、搬砖工等苦力劳动者的例子,为什么他们早出晚归,付出极大的辛劳依然没有多大回报呢? 他们的家庭贫困,应该对钱有很大的渴望才是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首先,更贫困不一定对钱的渴望就更强,正如我刚刚所述,很多人爱钱,却只想无成本地获取。其次,早出晚归,看上去付出极大的辛劳也挣不到钱,但依然干着这份活,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改变的动力。至少没有技能之类的,都是托词,社会上到处都是学习机会。如果他们不愿改变,只能证明其实他们没那么想让生活变得更好,或者他们认为学习太辛苦了,比苦力更辛苦。

这是穷人和富人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足以将这两种人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当然,穷人看上去也缺钱、缺机会、缺技能、缺运气,但缺钱是外在表现,却不是内在因素。事实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并不是字面上的一个“钱”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要说缺机会,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机会,只是符不符合开启的条件而已。要说缺技能,穷人和富人都有同等机会去重新学习,学习技能并不需要很多钱。要说缺运气,如果把穷人都归于运气不好,富人都归于运气好,未免就太野蛮了。我们提到过,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大多数人的好运气是自己创造的。

那么如何让一个穷人对金钱拥有野心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强行将其扔到一个充满野心的陌生环境中,逼着他向周围的人看齐。当一个人周围的人群都野心勃勃时,那么自然也会想大干一番事业。当一个人身边都是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之辈时,即使拥有一点野心的小火种,也立马会被周边人的冷水给浇熄,久而久之,此人无所作为的概率自然就大了许多。

那些愚弄自己的努力

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我很渴望金钱,对此我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并没有想无成本地获取,且我明明比别人努力得多,为何还是挣不到钱呢?”

这让我想到了悬梁刺股这两个故事。对!它们是两个故事。东汉的孙敬为了念书不打瞌睡把头发绑在房梁上,只要疲劳头一低就会把自己疼醒,继续看书,这是头悬梁。战国的苏秦为了念书不打瞌睡就预先在桌子上备好一个锥子,只要疲劳瞌睡虫袭来,就马上往自己大腿上戳一下,把自己疼醒了好继续看书,这是锥刺股。

这些故事的确让我们感动,而我们之中的某些人也依样画葫芦,经常挑灯夜战学习或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却并没有什么产出,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按照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的观点,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某一领域的积累达到10000个小时的时候,就该从平凡进化成超凡了。当然我们不对他的观点进行咬文嚼字,假定这个领域并非先天要求非常高的领域,那么有没有人坚持了10000个小时,然后一无所获呢?

有!而且大多数人都是。看一下自己当下从事的领域,再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人,我想很多人在某个领域都有超过10000个小时的积累,但他们都成为专家了吗?他们的收入大幅提升了吗?大多数人都没有,因为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和积累,仅仅是一个一直在愚弄自己的骗局。

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有效时间,首先指的是花在有效的学习区域里的时间,其次这个时间是“学习的总时间×学习效率”后得出的时间。

那么有效的学习区域在哪里呢?大家都听过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Noel Tichy)关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理论。我也就不再详述,只做简单说明。

在舒适区里,你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在这里,你只能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度加强。我们很多人做事就永远停留在这一层,所以别说10000个小时,就算后面再加个0也是无济于事,因为熟练度很快就会到达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时间也很难提升。

在恐慌区里,你要干的不是不擅长的事,而是根本不理解的事。这里的知识和技能超出你的边界太多,基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一窥门径。在这个区域中,你会焦虑、恐惧、不堪重负,也不是有效的学习和提升区域。

在学习区里,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能懂但不太懂的,属于那种跳跳能够到的高度,充满了新颖和挑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这才是学习和提升的有效区域。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理论,也都认为理论里说的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去学习区呢?想想前面说的懒惰是因为什么就明白了。

既然建筑在学习区域上的有效时间才是决定努力成果的关键因素,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学习成果这件事跟我们学习或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还有很大关系吗?

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

1. 你是否坚持在自己的学习区进行努力?

2.深夜多努力了两个小时,白天有没有浪费两个小时?

3.如果拿深夜的学习或工作时间来替代白天的,那么确定深夜的效率高过白天吗?

4.深夜的两个小时内,有没有刷过手机,有没有想过杂事?如果有,你的净有效学习或工作时间还剩下多少?

5.如果白天的安排更有效率,是否能避免熬夜行为?

6. “努力”过后是否有发过微信朋友圈?

在审视完前5题后,很多人可能会对第六题发出疑问:“发朋友圈怎么了,发朋友圈就证明我刚才的努力无效了吗?”并不是,不管发不发朋友圈,你之前的行为都已经完成,照理说该是不影响,但发朋友圈这个行为本身就代表你的学习或工作动机有一定的偏差。朋友圈的点赞和赞美会导致我们更容易自我感动,且更容易在潜意识里驱使你将本该在白天完成的学习或工作,带到深夜去完成。可以回顾一下那个为了获得好评和奖赏而欺骗自己的大脑。

在线读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