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三体中的物理学 > 结束语

结束语

在结束的时候,我想我该讲一下我和《三体》一书结缘,后来又见到刘慈欣的故事。

我为《新发现》杂志撰写第一篇专栏文章应该是2006年的事,一年多后,在上海见到了主编严锋老师。作为科幻迷,在我们聊天不到几分钟后他就建议我读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他特别提到《球状闪电》。老实说,那时我虽然写了几年科普,但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学控。我口头上答应了,但心里却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事。严老师看我答应了,接着怂恿我自己写科幻,这事连口头上都不能答应,因为我知道只要答应了我的时间大概有相当可观的部分会拿来写小说了。

不久,我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三体》,当时它芷在这书店摆“堆头”呢,可见《三体》刚出版时就很热,也许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的时候,这部长篇科幻已经在科幻迷中引起了轰动。这时,我不得不拿起这本书来翻一翻了。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打算系统地阅读刘慈欣的作品。

系统地阅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仅是在我成为诗人之后,也在我开始系统地阅读小说之后。我常常说,在国外的那段日子,我只读金庸和古龙,其他小说基本不读。每个人都有文化死角,小说阅读成为我长期的文化死角,即使在回国之后读了王小波的小说,这个局面也没有改变。

作为一位“业余诗人”(没有多少诗人不是业余的),不读小说似乎说不过去,于是,完全是为了扫盲,四年前我开始了小说阅读。在读了很多传统小说之后,我才想起要读科幻小说。直到今天,坦率地说,中国科幻小说家中我只系统地阅读了刘慈欣的作品。原因当然是,只有他的作品才能让我保持极大的兴趣读完。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既没有打算写关于科幻的文章,也没有打算自己写科幻。2012年8月的一天,因为一个我不记得的原因,我在微博上说《三体》三部曲中的一些物理设定有硬伤,很快引发了一些三体迷的议论和要求,我就突然鬼迷心窍地写了一篇,是关于三维人进人四维空间会发生的事情。很快,《科幻世界》的老姚就和我联系,没多久和我签了约,于是就有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2012年10月,我去成都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从参加刘慈欣作品研讨会那一天开始,包括刘慈欣本人在内的不少人开始忽悠我写科幻。10月底的一天晚上,我们和刘慈欣、韩松等人一起去吃烧烤。因为吃了几天辣,那天我的胃不好,所以基本没有吃什么。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晚上。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刘慈欣,才知道不仅他的小说迷人,他本人也同样迷人。我知道他每逢写小说的时候必喝酒(韩松也这样),我也知道了他每天要看一部电影。我记得,刘慈欣和韩松一起继续忽悠我写科幻,姬十三也介入了。姬十三还建议我走《自然》杂志中的那些极短科幻的路子——这些短故事通常是科学家写的。我嘴上应付,心里却没有答应。

从成都飞回北京的途中,我心血来潮,打开电脑写下了我第一篇科幻小说的题目。这篇小说完成了,不足两万字,却一直没有修改定稿,也许我永远也不会拿出来。

从2012年12月开始,我每天晚上在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写一篇短故事,不足一千字。有时,会写两个故事。就这样,一直写到2013年6月初,我写下最后一个短故事,这是第200个故事。这些故事中的40篇已经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也因为写这些短故事,我中断了《三体中的物理学》的写作。

在写这些小故事的同时,我还为《新发现》杂志写了三篇两千字的短篇科幻,另外还有一篇六千字的短篇科幻。

回到《三体》一书。

《三体》三部曲是硬科幻。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硬科幻就一定和当下的科学完全吻合,科幻本来就是要探讨科学在未来的可能性,展望人类在未来的可能性。科幻也不一定要作预言,就像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说的那样,科幻只探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讨论一部科幻小说中涉及的科学部分是否和当下的科学吻合是有趣的事情,更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毫无疑问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至少是现阶段的巅峰,这是我为什么挑这部巨著来借机科普的原因。

《三体》三部曲作为科幻小说,我觉得也许预言的功能不会那么强大。毕竟,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外星人存在的迹象。但作为可能性的呈展,我还没有见过比这部作品更加宏大、与当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更为接轨的小说。

阅读和写作科幻小说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群体,相比阅读和写作科普作品,科幻界依然是一个小众群体。科普和科幻界的读者多寡,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的状态。中国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追求实利的时代,这个时代也许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但我估计不会太长了,最多再有1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高峰期,或者更恰当地说,文化健康期。到那时,文化不仅更加丰富,我们在文化的创造性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那个时候,无论是中国科幻还是中国科普,都将进人一个黄金时代。

我写作科普10年有余,内心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现在,我又被人忽悠进了科幻领域,同样,我也对科幻抱着这样的期待:将来,像刘慈欣这样的作家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将会出现一个刘慈欣群体,这些作家通晓当代科学,深谙人类心理,具有强大的想象力。这些群体不仅为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甚至将为科学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我个人除了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已经开始进行一点儿科幻写作。因为是开始,所以谨慎,只写点儿短得不能再短的小故事。不论是科普还是科幻,我仅仅想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刘慈欣的写作,无疑为我个人提供了一个标杆。

在线阅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