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思维的艺术 > 检验智慧

检验智慧

一句话的内容越全面,就越显得有说服力,当这句话出自于有名的哲学家之口时,便更是如此。但我们仍然应该努力通过例子和反例,来看一下这一观点是否可信。真要这样做,有些教诲马上就不成立了。例如维特根斯坦(1889—1951)的那句话:“我的语言的界限也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猛一看,这句至理名言很有道理,也许是因为总觉得在什么地方曾经读到过这句话。“我的语言的界限……我的世界的界限”,这听起来很不错。但问题是,这句话是否正确?一开始会想出很多肯定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越好,他能感知的东西就越多,他的经历也就越丰富,起码看上去是这样。但如果稍稍变换这些例子,马上就会出现麻烦。我们设想一个还不能说话的孩子,这句话是否适用于这个孩子呢?几乎不适用。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咨询师都知道,不能因为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得出他们无法感知事物的结论,要是真这么做,就大错特错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超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反例,当然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例子。如果我们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用例子来加以说明,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它夸大了语言的意义。

另一个例子则是来自于实践理性领域,就是康德(1724—1804)的绝对律令:你的行为一定要使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普遍立法的原则。复杂的措词和使用了像“准则”和“原则”这样的外来语,暗示了这句话的精确性。对有些人来说,这句话是哲学的永恒“结果”之一,所以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证实这句话的例子。例如,人难道不应该尊重他人、不得欺骗他人或偷窃他人的财物吗?这一点不就可以上升为一般法律吗?但如果我们用一些次要的例子来看这句话,就会出现麻烦。如果把“节约并把每一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列为一条准则会怎样?这条准则本身非常理智。但这能否成为立法的根据呢?回答多半是不能。普遍的节约对个人来说也许是理性的,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衰退。

还可以举一个康德私生活的例子。康德终身单身,这里所表明的准则就是“永远单身!”。毫无疑问,康德本人一定认为这条原则很有意义。但如果把这一准则变成普遍立法的原则,就很不公平了。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法律,从长远来看必定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后果。

在线阅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