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经济学书籍 > 世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 第5章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博弈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 > 为什么两个囚犯都愿意坐牢--囚徒困境

为什么两个囚犯都愿意坐牢--囚徒困境

在一宗盗窃杀人案的侦破过程中,警方抓捕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但眼看结案时间临近,两个嫌疑人始终矢口否认杀过人。关于在两人住处发现的财物,他们一致供认说是发现有人被杀,然后顺手牵羊,偷了东西。为了避免两人达成默契,结成攻守同盟,警方决定对他们进行单独审讯。只要两人中有一个人供认罪刑,两个人的罪名就得到了证实。两个嫌疑人被关进了不同的牢房,一一等待提审。&
& & 审讯室里,警方分别开始对两位嫌疑人进行了认罪动员,在这之前,警方还帮助两人理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那么坦白者立即释放,另一人判10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罪刑,则他们将各判5年徒刑;如果两个人都拒绝坦白,由于警察缺乏证据,所以他们会被以偷盗罪论处,判1年监禁。&
& & 处在这样的困境中,两名嫌疑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每个人都必然会考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刑期缩至最短的问题,但他们都不清楚对方会怎么选择。&
& & 如果自己认罪,对方抵赖,则自己将被释放;如果自己认罪,对方也认罪,则双方都会受到较低的惩罚。如此考虑,最终,两名嫌疑人都选择了认罪。&
& & 上面故事讲的就是博弈论所说的“囚徒困境”。当两个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在理性思考后,双方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两名嫌疑人最终都选择了认罪。&
& &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 & 囚徒困境的主旨是,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 & 在我国古代的帝王社会里,尽管很多官员并不知晓囚徒困境的理论,在断案时,他们却遵循着囚徒困境的智慧。&
& & 曾两度为相的李德裕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唐敬宗时,他曾在浙江审理了一桩非常棘手的诬陷案。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李德裕就应用了囚徒困境的智慧。&
& & 在当地一座寺庙里,现任主事僧将前主事以私吞修寺钱为由告到了李德裕衙上。在最初简单的调查中,李德裕和手下很多人明知前主事是被冤枉的,但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可以为其洗雪冤屈的线索,而现任主事提供的证据,足以给前主事定罪。&
& & 一定要为前主事申冤!急中生智的李德裕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召集过来,口径完全统一的众僧分开,一个一个地进行询问。同时,在问询过程中,他还交给每个僧人一块黄泥,命令他们将自己口口声声说见过的、前主事侵吞的金子模样捏出来。&
& & 被单独问询的僧人们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一手,他们捏出的金子形状自然奇形怪状。于是,串通一气作伪证诬陷前主事的案子被彻底澄清。&
& & 从李德裕断案的事件我们一样可以看出,当僧人们作为一个协作的团体,为了全体最佳利益而坚不吐实时,将他们分开,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所有人都露出了马脚。由此可见,囚徒困境理论的应用相当广泛。&
& & 但是,在应用囚徒困境理论时,我们也要注意,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与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结果是不一样的。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反复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前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 & 如此,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会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 &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起源于现代数学,也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如今已经广泛运用到经济学中。博弈论是两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策略的理论。&
在线阅 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