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地方写什么书
我动手撰写第一本针对普通读者的书时,并没有从大学告假。我的办公室位于较高楼层,只要把办公桌摆到窗口,在写书的时候,我就能瞭望远方,看到一排排学术机构、中心和院系大楼。而在这面望向学术世界的窗口的两侧,我又摆放了书架,放着通往学术世界内部的各种资料:专业书籍、期刊、文章和文件。
在城里,我租了一间公寓,同样正对着窗户摆了一张办公桌,我也在那儿写东西。尽管一切出于无心,但公寓窗外的风景,跟大学办公室有所不同。有别于学术行业的森严堡垒,我看到的是川流不息的行人:大部分都是路人,去工作,去购物,做普通人会做的任何普通事情。我办公桌周围的环境也很不一样,尤其是信息环境。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取代了科学出版物、教材、文件柜、跟同事们的闲聊。
在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写作,带来了一个我没有料到,而且事隔一个月之久才注意到的后果。当时,我将前期所写的部分整理在一起统一阅读,结果发现,我在几公里外的家里所写的部分,远比在大学里写的部分要好,明显更适合我假想中的普通读者。事实上,就行文的风格和结构而言,我在学校办公桌前写出来的部分,只能拿给专业同事,根本不适合其他人阅读。
我很惊讶:我明明清晰地理解想要打入的市场,为什么在大学的办公桌前却写不出合适的文字来?如今回想起来,答案显而易见。每当我从大学的办公桌前抬起头、转过身,视线所及的全是与学术世界及其专门的词汇、语法、沟通风格打交道的线索。
我脑袋里对目标读者特点和喜好的了解,一点也不重要。在学校环境下写书,没有太多线索能让我时不时地自觉想起不是学究的普通人。可从我家里的办公桌边抬头看,就有太多线索与这桩任务相匹配了。身边各种东西都在提示我联想到那些自己为之写书的人,我得以更成功地与之建立和谐关系。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做了一个基于情境说服力的决定,把自己在大学里写好的部分全都带回了家,重新修订。这件事做得太值了。举个例子吧,那本书原来的开场白是这么写的:“我在学术上从事的分支学科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它是研究社会影响过程的主要领域。”后来我终于良心发现,把它改成了:“现在我可以坦白承认了,我这一辈子,一直是个容易上当的家伙。”下一步怎么做也很简单:在家时动手写这本通俗读物,在大学的办公室里则完成以同事为目标受众的作品。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