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不抱怨的世界 > 不抱怨的世界1 > Part 6 与自己和解

Part 6 与自己和解

既然必须花许多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妨从关系中找些满足。

——诺曼·文森特·皮尔

“关系”存在的目的

“我为什么存在?”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纵观历史,纵览全球,这个问题被无数次提出来、被不断思索过、被做出过种种假设。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仔细思索一番。人类孜孜以求探索存在,但都无一例外地认定一个前提——人类的存在,确确实实有一个理由,这已经融入人类的基因,但是,这个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很简单:人类存在是为了快乐,为了成长。

快乐,所以存在。生活充满了美妙经历,惊叹着我们每一个感官。有那么多讨人喜欢的事物,让我们去闻、看、听、摸、尝:闻着巧克力蛋糕的烘焙香味,尝着刚从烤箱里取出来还热乎的蛋糕,听着孩子们音乐般动听的笑声,看着夏日雨后壮观的彩虹,爱抚着心爱宠物的美好触觉。快乐的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许能用一大堆词语把它们加以分类,如愉快的、振奋人心的、可口的、心满意足的、刺激的等,这些事物能带给人们快乐。如果我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无法体验这些快乐。我们的肉-体不仅用于承载灵魂,也是体验快乐的平台。

我认为,生活快乐的一面是为了让人们继续人生这个游戏,如此一来,人们才能投身于生命存在的基础意义,那就是成长。美好的事物、快乐的感觉、各种感官体验,都是让人们想要继续生活下去,这样,人们才能成长。成长源于面对挑战,源于适应生活的结果。健身运动者知道,若要练成一身肌肉,必须坚持举重,一直到肌肉坚持不了为止;只有当肌肉运动到了极限,才能练出强健的体魄。

心灵的成长也是如此,即不断挑战自我,直到濒临失败。虽然成长源于挑战,但历练之中不乏快乐非常重要。如果人生只有挑战,体味不到活着的美好愉悦,许多人恐怕早就放弃了人生这个游戏。简而言之,假使人生没有快乐,全都是成长的难题,谁还想活着呢?

麦当劳创办人雷·克洛克(Ray Kroc)在描述成长的本质时,曾这样说道:“如果你还青涩,说明你仍在成长;一旦你成熟了,那离腐烂也就不远了。”人生就是成长。我们的身\_体自受孕时起就开始发育。虽然身高有极限,但只要活着,人体就会不断生成新的细胞;而且,情感和精神层面也不断成长,这一点更有意义。人的一生会历经磨难,正是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学到了新的技能,未来遭遇相似情形就能克服。这就是成长。

成长并非易事,所以,人生安排了快乐,伴随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成长有可能是难受的,它如同驶入未知海域,因此让人心生畏惧。小说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这样写道:“一切成长均是冒险,如在黑暗中跳跃,是自发的未经策划的行为,没有经验可以用得上。”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所学校。不同之处在于,学校里是学完功课然后测试;但生活(关系)中,是先经过考验,再学到教训。生活总是给予我们教训。首先,我们要经历考验,之后,只要愿意,我们就能吸取教训,再也不用经历同样的考验。因为我们成长了,具备了应对的能力。

这些经历并非只是艰难的挑战,它们常常携带着礼物。许多人不仅自己生活称心如意,还激励、帮助别人,他们能这样是因为接受了(而非不管不顾)人生的挑战。许多人今天拥有令人满意的高品质关系,过去他们拥有的可是极具挑战、颇成问题的关系。他们成长了,而且由于成长对事物有了新看法。

人际关系是个人成长的实验室。关系会唤起未愈的创伤,然后给予我们动力,提供适时良机,让我们顺利治愈它们。问题只要暴露出来,我们就能搞定,如此来看,眼前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只要生命存续,问题就会不断暴露,我们就得不断解决,不会有结束的时候。成长没有“一劳永逸”的说法。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曾说过:“根本没有所谓的尽头。”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问题,从问题中得到成长时,能体味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不过,只要生命仍然存续,人生会不断地给予我们教训。任何关系都提供成长的机遇。

成长永不停止。有些人步入老年后看起来依然十分年轻,他们是不断接受改变和成长的人。人际关系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也是证明个人成长的平台。

本书开篇我就说过,关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须。我们存在是为了成长,而他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挑战,反馈了信息,树立了榜样,还是鼓舞我们成长的动力。

有个专门的词,常被人用来打趣地指代爱情关系,就是“知己”(soul-mate)。部分人持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人都有知己,且只有一个知己。互为知己的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彼此互补,如同独一无二的锁头与钥匙,放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人生就是寻找、发现唯一的真爱,及与之相处。找到唯一的知己后,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余下的时间都将沉浸在温暖和喜悦中,享受着恬适宁静的关系。这种想法可以制成一大批卖座的迪斯尼电影,可是,灰姑娘和白马王子骑着骏马离开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这类电影或电视节目可就鲜少提及了。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琐碎的生活开始了呗。矛盾出现了,问题露头了,个人习性逐渐显现,还被错误地划归为缺点。简言之,天下大乱了。这些事情发生时,两个“知己”困惑了。

“天堂怎么也有烦恼?”他们很疑惑。“我们怎么会闹矛盾?我们可是知己啊!”两个人琢磨开来,想要弄明白自己是不是搞错了。“或许,我们找错了对象。也许知己另有其人。”想到这里,他们开始找寻论据,证明两个人在心灵上并不能完美契合。不久,他们的感情逐渐疏远,最终可能就导致身\_体上的关系也分离了。

寻找生命中唯一知己的一对常常只想要快乐,不想要成长。抱歉,灰姑娘、白马王子,事情是没法那样的,关系关乎成长。

关系中有快乐。与他人分享梦想,诉说愿望;别人给予自己鼓励,欢声笑语,彼此欣赏,审视对方的美;享受一起活动,共同创造新事物的激动;携手征服挑战的满足,等待有人探索的冒险;还有亲密关系中的性爱。所有这些,我都划归为快乐。事实上,喜剧演员伍迪·艾伦(Woody Allen)就诙谐地描述过性爱:“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虽然没有大声笑出来。”

关系带给我们快乐,同样也带给我们成长。成长来自于征服挑战。学会向别人有效地传达需求,是种挑战;体谅别人的情绪,是种挑战;别人需要独立自主时不认为会威胁到自己,是种挑战;接受别人不同的行事方式,视其同样合情合理,也是种挑战。一切必须处理的事情,关系都会将其触发出来。而这正是关系要做的。

“知己”这种说法可能欠妥当,它暗指每个人都不完整,必须由另一个人(自然也是不完整的人)加入其中,两人方才完整。然而,成功关系中的双方,无论置身关系中抑或其外,两人自身都是完整的。即便没有另一个人,完整的人不会觉得生命中缺了什么。他们不会依据关系来界定自己。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关系,但绝不会因此走向极端,认为自己要与另一个人互补才会完整。两个一半的人成不了一个整体——两个一半的人只会把关系搞得一团糟。

我说不认同“知己”的说法了吗?绝对没有。事实上,我相信你有六十亿知己。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你的知己。如果说知己是完善你的人,是你在心灵深处与之联系的人,那么,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也与你有关系,给予你完善的机会。因为,只要你愿意接受,遇见的每个人都带有可以让你变得完整的东西。与别人互动,会引出你需要疗愈的东西。

人的痛苦多半是自找的

别看了我们之前所述内容就主观臆测,认为自己必须维持无益的关系。考虑关系的各个决定因素,也许对方不是合适的人选。如果你是老板,聘用的员工不愿意履行工作范围内的职责,你就得解雇他。如果你与某人有亲密关系,而且你非常看重忠贞,一旦这个人背叛你,就必须让他走。

我在前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到过前妻在结婚七年后离我而去的事。当时我几乎崩溃,因为我认同那个荒诞的说法,相信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知己。我觉得她是我的唯一,失去她,我的余生将无人陪伴,再也感受不到爱。

而且,我十几岁时父母离异,当时我曾发誓,这辈子绝不让婚姻破裂。所以,当前妻说她再也不想维持这段婚姻时,我感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打电话给好朋友雷尼,请他帮我处理婚姻破裂的巨大打击。雷尼中肯的建议,重新提振起我的精神,帮助我渡过了难关。他说:“威尔,或许你该停止把婚姻关系的结束当作失败,你可以这么想,它已经到头了,没必要再继续下去了。”

哇,多么神奇的思维转换啊!我并不是失败者,我们的婚姻只是结束了,它没有失败,而是走到头了。

你若认为自己在以前的关系中一败涂地的话,容易把“关系失败者”(你自己)带到日后的关系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就像在菜谱中加入一种变了质的材料,烧出的菜一定难以下咽。过去的关系并不是失败了,只是结束罢了。

不过,如果你在结束了一段关系进入另一段关系后,察觉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显然说明有些事你尚未意识到,有些问题未能掌控,有些创伤有待疗愈。不过,此刻正是补足功课的最佳时机。“疗愈”的意思是恢复完整性,而关系中的挑战恰巧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你回到与生俱来的完整状态。

大家都知道,植物有一种生长特性叫作趋光性。如果你有一株此类植物,就得时不时把它转一转,让不同部位向光,不然,植物容易生长不平衡。背阴照不到亮光的地方会枯萎凋零,必须把那一面转向阳光,植物才会平衡生长。同理,你必须把内心的挑战调向光亮处,只有在光线照耀下显露出来,你才能看到挑战,着手解决问题,并疗愈创伤。关系可以暴露出你身上的某些东西,让你面向光亮看到它们。

任何关系,其实都是四种关系同时发生:

1.你与他人的关系——你灌输给自己的他人的事情,你脑海中浮现的他人的图像,他人吸引你的地方,他人能够满足你的某种需求,以及你发现的他人身上有魅力的东西。

2.他人与你的关系——他们灌输给自己的关于你的一切,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你的图像,你吸引他们的地方,你能满足他们什么需求,以及他们发现的你身上有魅力的东西。别人与你的关系和你与别人的关系,两者之间千差万别。

3.你与你自己的关系——你灌输给自己的个人的事情,你脑海中浮现的个人图像,你认为自己身上有魅力的东西。两个人之间关系的一切特质,不会跳脱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的范围而存在和发展。

4.他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关系的另一方同样对自己有独特的看法(自我灌输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脑海中浮现的自己的图像,欣赏的某些事物,同时面对其他与自己相关事情的挑战。

上述每种关系都以个人视角为基础,是独一无二的。想要改善与某人的关系,你可以做到。因为你具备的能力,可以积极转换这四种关系中的三大关系。

疗愈与自己的关系

畅销书作家彼得·麦克威廉姆斯(Peter McWilliams)曾写道:“一切关系都是与你自己的关系。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直到死亡都会拥有的,无论喜欢与否——是与你自己的关系。”

首要疗愈的关系,是与你自己的关系。有一味“料”在你所有关系中都存在,那就是你自己。若你与自己的关系完好无损,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连带效应,而他人也会以更正面、更积极的方式与你相处。若你与自己的关系基础坚实,你会发现与别人的关系很容易经营。与其认为别人是你那些未解决矛盾的始作俑者,不如开始转换新角度看问题。此外,再运用我们讨论过的原则,你就能搭建起理解与相互协作之桥。

所有与他人的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你与自己关系的反映。如果跟自己生气,那你也会气恼他人。如果对自己一切都要求完美,那对别人也会是完美主义者。如果你爱自己,待己温和有礼,那你对别人也会和善友爱。

如果你定义自己“没价值”“懒惰”“愚笨”或是“失败”,那你会吸引来同样持这类想法的人。如果身边围绕的人不尊重你,很可能你也不尊重自己。你觉得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没什么不对,那是因为你也是这么对自己。自珍自爱的人可不会容许自己遭到别人的恶劣对待。

要达成不抱怨的关系,你必须对自己的所有关系担起责任。因此,对你与自己的关系,你负有责任,而且,你还得积极地转变这个关系。接下来我将列出一些小练习,帮助你完成这个过程。

谨记,搞好你与自己的关系是强制性的,没有选择。你可以借助将要讨论的练习完成这项工作,也可以借由关系中实际经历的问题来做。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练习,直到你掌握了诀窍。这样做你不仅能搞好与自己的关系,改善与他人的关系,还能降低生活中种种考验出现的频率和严苛程度。

练习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几页白纸也可以。七至十天里每天抽出半小时左右,专心完成练习,这样才会有“复利效果”。准备好了吗,送给自己这个“礼物”吧。

“什么?”你也许会想,“我很忙,哪儿抽得出每天三十分钟?而且还是连续十天?”

根据调查,成年人平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超过三小时,上网冲浪至少两小时。如果你非常重视自己的关系,且买了这本书,希望有所裨益,你就能挤出半小时。担负起责任来,坦诚地面对自我,你确实有时间和精力。那么,现在就抓起笔和纸,开始吧。

你如何描述自己

练习1.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会用哪些词语描写自己?想到以后立刻写出来。

首先,在一页纸的顶端写上“I am(我是)……”,之后就准备思如泉涌吧。脑海中浮现的词语也许让你惊讶不已,但可以了解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你所抱持的关于自己的想法,会外在反映到你与自己的关系中。不仅要写出你的缺点,同时也应当包括你的优秀特质。一点一点地挖掘,一定可以把它们都列出来。

接着,把纸翻过来,同样在顶端写上“I am(我是)……”

这一次写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刚才在第一面列出的优秀特质都复制过来,再加上你希望自己拥有的闪光特质。继续写,直到你觉得能想到的所有优点都已列举完毕。然后,把这张纸保存在私密但伸手可及之处。你得保证,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都看一遍,不过只限于背面的内容,即写有“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那一面。如果想到新的优点,可以再添加上去。看的时候大声地说,以“I am(我是)……”开头,后面跟着描述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边说边想象自己已经成为口中描绘的那个人。

此外,这是整个练习中的关键所在,每天一开始就寻找证明,论证自己确实具备那些优点。你要努力找证据,证实每一天都喊出的优点中,你至少具备其中一个。

练习2.你自我描述时,说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写出生活中重要的经历,以及你认为能够界定自己的故事和事件,尤其是当你觉得与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的时刻。

现在,想象你抱着无限的同情心端详着这些描述,从无条件爱你的人的角度审视这些故事。他在描述的情形发生时会如何看待你呢?认为你无可救药,还是认为你只是积极地想要满足个人需求,但又缺乏相应的资源或支持?当以体谅和同情的视角,审视这些故事时,你又该如何改变你的自我描述呢?

现在就用体谅和同情的态度,依次重写一遍自我描述的故事,体会由不适转变为自我欣赏的感觉。当你再想起这些故事时,尝试用更积极、更赞许的方式重新审视。

人生经历那么多事,回想起人生旅程,你一定会想到——尴尬、不快、沮丧、问题多多、压力重重……这些图像限制了你,使你不能欣赏自己。

是时候撤掉这些图像了。想想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吧,把它们写下来。若有记录下快乐或成就时刻的真实照片,拿出来附在笔记本上或挂在你能看到的地方,如此效果更好。让这些成为你想起自己时浮现的图像吧。如果你遇到挑战,闭上眼睛,想想妥善处理类似情形的景象。想象这次同样会是一次成功的经历,并感受那种感觉。

切勿混淆癖好与缺点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太清楚自己内心的恐惧,太了解自己的判断力,在与他人做比较时,你很容易把自己的个性当作缺点。你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把仰慕的人理想化,认为他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不安全感,不会做出令人讨厌之事。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凡事都是一体两面,一个人的优势也常有对应的缺陷。如果你外向开朗,可能有时被认为飞扬跋扈;如果你天性腼腆保守,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你不够热情;如果你善于逻辑推理,你也许会发现抽象思考有些难;如果你天生是个有眼光的人,看得到人的潜能或事物潜在的问题,也许你过于关注遥远将来,日常生活反而问题频出。

然而,天赋毕竟是天赋。问问看自己,是否愿意放弃天赋,从而减少它造成的负面作用?答案一定是NO。

妻子桂儿和女儿莉亚平时关系很不错。可是前一段时间,两个人开始互相冷言冷语。桂儿说的话,莉亚觉得是对她的人身攻击;而莉亚提出的意见,桂儿认为无足轻重。两人之间产生了误解,于是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家中气氛明显紧张起来。

最后,我把她俩叫到一起,让她们在厨房工作台旁坐下来。两个人在台子两端找了位子,尽量坐得离对方远一些。我递给她们一人一张纸和一支笔,请她们做个练习。“桂儿,”我说道,“我要你想象莉亚突然死掉了。”桂儿起初还吃惊地看着我,不过惊讶转瞬即逝,变成了反抗。“试试看,”我说,“我知道你们爱着对方,彼此欣赏。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份爱和欣赏遗失了。试一下这个练习,好不好?”桂儿满心不情愿,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好。”我继续说着,“练习开始,莉亚死了,死得很悲惨,定在明天举行葬礼。我要你为她的葬礼写一份悼词。”桂儿定定地看着我,“把这当作一次最后的告别,告诉大家她所做的一切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你是多么欣赏她、珍惜她。”

我俩对视了片刻,桂儿默默低下头,开始在纸上书写。莉亚露出胜利的微笑,心想我站在她这一边。

“轮到你了。”我说。

“什么?”莉亚诧异地问道。

“我说轮到你了——同样的练习。妈妈刚刚去世了,你明天得在她的葬礼上致辞。所有让你想念妈妈的事,我要你都写出来。写有桂儿这样的妈妈该是多么骄傲。”

莉亚双手叉在胸前表示反对,桂儿也停止了书写。“我是认真的。”我说道,“我厌倦了听你俩互相挑毛病——快点开始做。”她们互相瞪了一会儿,都开始动笔了。起初,她们似乎写得很吃力,但很快文思泉涌。她们想象自己将在虚构的场景下,为对方的葬礼致辞,一直写了有十分钟,罗列着爱对方的事,欣赏对方的地方。

两个人写好后,我说道:“好了,桂儿,现在葬礼开始。我是主持葬礼的牧师,刚刚感谢了大家能够出席,开场白已经念毕。我宣布由你来致悼词,现在开始吧。”

桂儿开始读悼词,声音轻柔。她不敢看莉亚。听桂儿读着悼词,一串泪珠从莉亚脸颊滑落,又被她飞快地拭去。

桂儿读完了悼词,我说:“多么精彩的生命礼赞。”我停了停,让屋内沉寂片刻,然后说道,“莉亚,到你了。”莉亚看了一眼妈妈,开始读她写的悼词。她说了妈妈许多了不起的事,还有如何为她辛苦操持,种种无条件地付出。桂儿盯着桌子,开始抽噎。莉亚还没读完,她俩就同时脱口而出,大声说着“对不起”,冲过去抱在了一起。

不可否认这个练习有些极端,尽管如此,它深深触动了曾冷战的两人,让她们理解了对方,知道对方是多么地珍视自己。

你自己看得到“乔哈里之窗”的第二格,里面是你看得见但其他人永远看不到的事情,是与你相关的事情。你非常了解自己,但正像老话说的,因熟而失礼。在你看来,自身的优点大打折扣,眼光也只聚焦在自己的缺点上。

练习1.为自己写悼词

至少花半小时列举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记录获得的各种成就,做出的种种贡献,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记下来。列出你曾给别人带来过欢乐的行为。如果你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这个练习,找份报纸,看看别人如何描述深爱的人。用这样一些短语开头,如挚爱的丈夫,慈爱的母亲,亲爱的姐妹等。

每次主持生命礼赞(我个人指代葬礼的专用语),我都会让逝者家人分享故事,说一说离开世间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久前,我有幸为一名试图在自家车库造飞机的男子主持生命礼赞。这个人去世时,那架花了他近三十年时间的飞机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在他去世前几星期,我们有过一次谈话,想到自己再也没时间完成车库里的工程,他感到很悲伤,觉得自己很失败。

然而,在致悼词时,他的儿子说,父亲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陪儿子、陪孙子孙女了,所以才没能造好飞机。“我父亲本可以待在车库专心工作,”他儿子说,“那样他二十年前就能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父亲选择了把时间留给我,留给他的孙子孙女。与家人一起观看芭蕾表演、棒球比赛或是一同郊游野餐,他从未有过缺席。他总是关心着别人,感谢他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如果他完成了车库里的工程,那会是一架了不起的飞机。那是他人生的一座纪念碑,也是显示他对家人的爱的丰碑。”

严苛地检查你的悼词,删除任何流露出懊悔或消极的细节。这是为一位杰出人士而做的礼赞,而你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人。每天站在镜子前,大声诵读你的悼词。连读三十天。你将惊奇地发现,你与自我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练习2.写出所有被你自己当作缺点的东西

是的,你没听错。先在一张纸上写下“My Flaws”(我的缺点)的标题,开始往下列出你身上的各种缺陷。别惊讶,你也许会发现,所有练习当中,这个最容易。你现在注视的是“乔哈里之窗”的第二格,是你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现在,想象你在改写电影剧本,或者编辑一部小说。再读一遍你刚才列出的清单,审视那些“缺点”。然后在心里将这些“缺点”赋予故事主人公,看看这些负面特质是不是让人物角色看起来与众不同。

当电影、书籍、电视剧中的人物能跟我们对上号时,我们会觉得它好看。如果角色只有优点,过于完美,我们没法将其与自己联系,就不会喜欢他,认为表演太空洞,性格太单一。你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单一性格的人。你的性格是多面的,而且你觉得是自己身上最具有挑战性的特质,往往让你的个性变得最鲜明。

接着在刚才的纸上,画掉“Flaws”(缺点),换成“Quirks”(个性)。你视为缺点的东西,常潜藏着某种优点。然后挨着Flaws Quirks(缺点,个性)一列,在旁边写出对应的积极特质。比如,你说自己是急性子,祝贺你,你喜欢准时完成工作。如果你易怒,你会发现自己充满热诚。从今往后,停止再把自己颇有争议的性格当作缺点,它们不是缺点,是个性,是特质。

现在你看到了,起初被视为弱点的特质背后,存在着对应的优点,你可以以积极的形式表现这些特质。你之前以为的性格中的种种缺陷,反而会推动你飞速前进。

忘掉伤痛,重新上路

所有人的生活无一例外,都有悲痛的经历。你现在一定希望改变过去做过的某些事,也一定希望他人加诸你之事从未发生。

我们与别人争执,是由于彼此看待事实的角度不同;我们与自己争执,常常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堪的事情发生了。事情既然发生了,那一定有必然的理由。如果你愿意探索一番,定能从中收获一份礼物。只要我们深入探究、用心寻找,几乎任何经历都能给我们带来成长。

1995年1月21日,塔力克·卡米萨(Tariq Khamisa)年仅二十岁,在圣地亚哥上大学。他课下送比萨外卖挣些零花钱。有一次送外卖,塔力克按照比萨盒上的地址找到地方,敲开了门,屋里却没人承认叫了比萨。看来是个恶作剧,塔力克耸耸肩,麻利地回头往外卖车上走。快走到车旁时,他注意到一群少年向他走过来,一副惹是生非的样子。其中一名叫托尼·希克斯(Tony Hicks)的十四岁少年,非常渴望得到年长男孩们的认可,他言语极尽挑衅。

男孩子们开始辱骂塔力克,命令他把比萨给他们。塔力克拒绝了,于是他们威胁塔力克,截住了他往车旁走的道。“把比萨给我们,狗杂种!”

塔力克镇定自若。“不给。”他回答说。

“开枪打他!”一个少年叫起来,“杀了这个浑蛋!”叫嚣的是人群中年纪较大的少年之一,他边说边看着年幼的托尼·希克斯,“开枪打他!”

那一刻,希克斯内心想要被其他男孩接受的渴望,盖过了外祖父日常对他的教诲。他拔出枪,开了火。塔力克倒下去,死了。

突如其来的不幸,让塔力克的父亲阿齐姆几乎垮掉。这样的事实格外令人痛苦。儿子走了,不过,阿齐姆没有因此而一直意志消沉、痛苦不堪,相反,他重新振作,建立起帮助他人的平台。阿齐姆找到托尼·希克斯的外祖父普雷兹·菲利克斯,他是托尼的法定监护人。两个人开始了一番谈话。他们说起各自都失去了一个孩子:阿齐姆的儿子死了,菲利克斯的外孙托尼也面临着谋杀罪的指控。尽管托尼·希克斯只有十四岁,加州检察机关还是打算按成人犯罪起诉他。“打从一开始,我知道枪两头站着的都是受害者。”阿齐姆是这么说的,他和菲利克斯讨论过后,决定共同致力于停止此类无谓的暴力。

他们成立了塔力克·卡米萨基金会(www.tkf.org),呼吁父母亲和年轻人“帮帮孩子们,停止孩子谋杀孩子”。阿齐姆说:“在我的信仰中,亲人逝去第四十天,你就得打起精神,化悲痛为良善、同情的行动。这样的行动犹如注入高标号汽油,让我们的灵魂能够继续前方的旅程。失去孩子只悲伤四十天太短,不过,我成立起塔力克·卡米萨基金会,目的之一就是为我的儿子行善积德,另外,也是让我自己有个目标和信念。”

你可能也经历过与阿齐姆·卡米萨相同的伤痛。你是不是希望事情从没发生?毋庸置疑。可是,事情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问题就变成“你要怎样度过痛苦的经历”?你又要如何寻找心灵前行旅程的高标号汽油?

无论是什么,既然已经发生,就请接受这个事实,继续生活,别再有不应当发生之类的想法。不要与事实争辩。

练习1.列出生活中你希望能够改变或重新来过的事。

练习2.列出的每一件事都问一遍以下的问题,写出答案。

〇渡过这个难关后,我要如何比以前做得更好呢?

〇从这次经历中我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〇我要怎样把学到的东西与人分享,帮助别人呢?

〇我要如何接受发生的事情?如何让它发挥高标号汽油的作用,推动我阻止类似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

一切宽恕,归根结底,是自我宽恕。

——迈克尔·贝克威思

采取宽恕的态度,秉持良善的意向

理论上来说,明知是错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做的。这种说法颇有些一概而论,似乎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不符。可是,仔细想一想,它不无道理。

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被打孩子的父母常常会冲过去,质问打人的孩子:“你怎么打人呢?”打人的孩子总能说出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她抢了我的玩具”,或者“因为他叫我的外号”。多数孩子从小就被教导打人不对,但他们仍会时不时地施暴。既然他们知道这么做是错的,那为什么还会犯呢?明知不对还要做,因为他们有做的“理由”,于是,错误的行为便不再“错误”。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当然有。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小孩子感到不满意了,与其费时费力找打人之外的缓解不满情绪的方法,他觉得还不如采取一些行动,尽管那被告知是不对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做了错事,都会说出一个理由。于是就不再是做错事了,我们的行为变得情有可原。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给自己找理由,但其实我们心里是这么认为的:“非常时刻需要非常手段。”

明知不对的事,你做了。但当时你缺乏充分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所以做不到既不打破规则又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当时你可能疲惫不堪、沮丧不已、火冒三丈或者饥肠辘辘,也有可能只是身处陌生环境感到不适。那种情况下,你采取了“错误”的举动,但你有错误的缘由。因此,你的行为就不是错误的了,它们得到了正名。

有一个笑话是说一个妇-人开车时被人抢了道。那一天妇-人原本就很不爽,她被激怒了,紧咬着抢道的车不放。她按着喇叭,让抢道司机注意到她,接着摇下车窗,发出一连串的辱骂。最后,她还竖起手指告诉那个司机,“我才是第一名”,要知道,她伸出的是中指。

摇上车窗后,妇-人注意到后视镜里有一辆警车飞驰而来。“太好了。”她暗喜,“警察一定是看到那个笨蛋抢道了,所以追上来逮捕他。”可是,警车停在了妇-人车子后面,警察示意她靠边停车。她惊讶万分,但还是按照警察的指示做了。

“举起双手,走下车来!”警察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嗡嗡地响着。妇-人吓坏了,她战战兢兢地下车站到了路上。

“脸朝下,趴到地上!”警察命令道。

妇-人慢慢蹲下,俯卧到地上。她感到一副冰冷的手铐锁住了手腕,然后被拽起来,推进了警车车厢后部。警车载着她驶离现场时,她看到一辆拖车拖走了自己的车,车子被警方扣押了。

这个妇-人被羁押在拘留室里,没人告知她触犯了什么条例,也没人说她的命运会如何。她就这样坐等了好几小时,终于一名警官打开拘留室的门,声音漠然地说道:“你可以走了。”

警官护送她走出警察局时,这个妇-人终于按捺不住。她唰地转过身去,问道:“你们凭什么抓我?到底怎么了?”

警察解释说:“逮捕你的警察目睹了你对别的司机的所作所为。他看到你车子的保险杠上贴着‘主会如何做’和‘希望世界和平’的标语。你的行为和标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警察猜测你开的车是偷来的。”

身处那样的情形之中,这个妇-人认可了自己的行为不再是错误的,即便那与她坚定不移的信仰截然相反。

你也一定做过明知故犯的事,但考虑到当初的情况,一切情有可原。对过去的此类行为感到内疚,相当于无视当时的实际情况,草率地打上了错误的标签,否定了自己。你对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内疚、自责,但在那样的情况下,鉴于那时的心灵成熟度与情绪管理能力,你只会做能力所及的事。

是时候放手了,让自责随风飘去吧。是时候宽恕自己了。宽恕他人不易,宽恕自我则更难,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往往严苛到不切实际。

就像你宽恕他人所做的练习,现在开始做宽恕自我的练习吧。

练习1.静静地坐着,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处大型豪华剧院。偌大的剧院中只有你一个观众,油然而生一种超脱和福佑的感觉。你面前的舞台装点着帷帘,室内灯光渐暗,一盏聚光灯亮起,在幕布中央投射出一个巨大的光环。

紧盯着光环,深吸几口气。准备好后,展开想象力:你看着自己迈步走进了明亮的光环中,手上拿着一块小黑板。再次深呼吸,当内心一片平静时,在心里说:“××(你的名字),我已经放下了对你的所有不满。欢迎你走进崭新的一天,对你我会重新看待。我赞美你教给我那么多事,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你是上帝赐予我的礼物。”

说完,为台上的自己热烈鼓掌,看着那个自己接受掌声,看着他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原谅而流泪。对台上的自己表示感谢和赞美时,要看着他的眼睛。然后,像前面做过的那样,邀请台上的自己到身边来。

不过,当被宽恕的自己来到面前后,不是像宽恕他人那样请他坐在身边,而是想象自己起身站起,然后,两个“你”慢慢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自己,一个被宽恕的面貌崭新的你。

你可能需要尝试好几次,才会觉得被彻底宽恕。付出一些时间,然后记录下这段经历,写下被宽恕的滋味。

练习2.倘若这个练习做起来有困难,想想我们做事情时秉持的良善用心。写下下述问题的答案:

〇我做这事是什么用意?

〇我想要满足什么需求?

〇根据我现在的经验,日后要怎样做才会更好?

现在,重复练习宽恕。深呼吸,你能感受到笑话中被捕妇-人释放时的感受——一切过错,皆是误会而已。

如何做到不抱怨

最基本的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其他关系都是这个内在关系的外在表现。我们希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健康的、启迪性的且令人满意的,不过要实现这样的关系,先得做到与自己和解。

而抱怨会把你标示为所处境遇中的牺牲品。一旦如此,你再也无法受到别人的启迪,也无法多方面发挥作用。

练习1.使用随书赠送的紫手环,当你逮到自己抱怨时,就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每次移动手环,都要回到二十一天不抱怨计划的第一天,重新开始计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逐渐改变了内在的自我。

人脑像一座工厂,制造的是想法。嘴巴就像顾客,买下并大声说出大脑生产的想法。如果顾客不再购买,工厂就会更换产品。大多数人大脑中都流淌着一条盛满了负面想法的河流,抱怨的时候这些负面想法就会喷涌而出。如果停止了抱怨,你会发现意念硬盘被格式化了,你变得更加快乐。

练习2.列出你通常抱怨的事情。然后自问抱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〇Get attention引起关注

〇Remove yourself from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〇Inspire envy or brag引人艳羡或为了吹嘘

〇Have power over someone操纵他人的力量

〇Excuse your poor performance为表现欠佳找借口

练习3:写出能满足上述需求的其他办法。想方设法去实现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

〇如果你想要别人关注你,不妨先认可别人。

〇别推卸责任,相反,想一想,要改善当下的情形你能承担什么责任?无论能担起的责任有多么微小。

〇如果你想吹嘘,要认清这是因为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这样怎么能关心和帮助别人呢?又如何让自己因为关心、帮助他人而感到更优秀呢?

〇如果你想操纵他人,那是由于你内心有种无力感。

了解了抱怨的内在动因,寻找到免为牺牲品的替代方法,你的能力就能增长。不抱怨可以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看到内心以及周遭的美好。

一切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与自我的关系。内部关系均在外部关系中有所体现。在你与无法分开的人之间,开始培养健康、友爱的联系,这会让你所有的关系发生改变。当你与自我的关系有了积极的改变时,别人对待你也会更友善。因为改变你与自我的关系,能改变你与他人关系的背景,原来的情况是你可能向别人倾倒苦水,现在变成了彼此共享欢乐、一起成长的机会。当别人感觉到这种转变时,他人与你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而且会以更合力、更支持的方式做出回应。

真诚可靠的关系源自探索、宽恕、赞扬一个真诚可靠的自我。只要你全身心付出,致力于打造健康、快乐、互相扶持的关系,就能释放挫折与痛苦,培养同理心,拥抱新生。

·不·抱·怨·观·念·

■人生就是成长。一切成长均是冒险,如在黑暗中跳跃,是自发的未经策划的行为,没有经验可以用得上。

■成长没有“一劳永逸”的说法。任何关系都提供成长的机遇。他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挑战,反馈了信息,树立了榜样,还是鼓舞我们成长的动力。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你的知己。因为,只要你愿意接受,遇见的每个人都带有可以让你变完整的东西。与别人互动,会引出你需要疗愈的伤口。

■你必须把内心的挑战调向光亮处,只有在光线照耀下显露出来,你才能看到挑战,着手解决问题,并疗愈创伤。

■所有与他人的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你与自己关系的反映。与人相处的能力是自我相处能力的反映。要达成不抱怨的关系,你必须对自己的所有关系担起责任。

·不·抱·怨·行·动·

■不先疗愈与自我的关系,就企图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只会徒劳无功,即便有所成效,也会转瞬即逝。

■本章设计了一些小练习,助你改变最重要也是最长久的关系。现在就开始,每天投入半小时,通过改变你与自我的关系,为你的所有关系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