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不抱怨的世界 > 不抱怨的世界1 > Part 7 用爱疗愈抱怨

Part 7 用爱疗愈抱怨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卡尔·荣格(Carl Jung)

抱怨的东西会回到我们身上

我们已经明白,抱怨无法改善关系。相反,抱怨容易使关系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更为持久。

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听你抱怨时,人们会认为你也具有那些负面特质。作者在文中写道:“称对手腐败的政治家,可能自己被人认为不诚实;说他人出轨不忠的八卦人士,也许自身被视为生活放荡。”

为了满足某种人际需求,你可能抱怨别人或者向某人抱怨。你抱怨也许是为了引起他人关注,也许是吹嘘自己比别人优秀,也许是为自己在某种关系中表现不佳开脱。可是,听你抱怨的人潜意识里会得出一个结论,即你自身也具有完全一样的负面特质。

抱怨的东西竟然回到了自己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了那些特质,却不知道其实自己也有。别人身上烦扰我们的事,很可能也是我们身上的事,是属于“乔哈里之窗”第三格的范围——存在于我们身上,但我们自己看不到。

最近我自己亲身\_体验到了这一点。我在办公室等几位迟到的集会者。等待之时,我察觉到脑海中闪过焦急、批评的想法,比如,“他们究竟在哪儿?太不尊重我和其他人的时间了。”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我抽出自己的日程表,一边等待,一边检查上个星期我参加的集会。如果有人要见我——自己绝对不会晚到——我总是很准时。然而,上个星期我参加了九次集会,其中七次都迟到了,迟到比例居然超过了百分之七十。难怪我会对跟自己一样的人恼火呢?我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满,这促使我检查起自己的表现;现在我变得更守时,对不准时的人也更宽容。

别人身上令人不快的地方,往往也是我们自身存在的特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别人会把抱怨的内容返回到我们身上。关系帮我们成长,而成长正是探索我们需要疗愈和改变的地方。改变才能成长,而成长的空间很多时候是由于与人发生争议才浮现出来。当你想要抱怨别人时,先检查自己是否有同样的行为。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确有同样行为,意识到这点是改变和成长的好机会。然而,也可能你自己并没有此类缺陷,但曾因为这种行为遭受了伤害。

人人都想要事情更好,却没人想要事情改变。

——派特·派克利(Pat Parelli)

人们为何经常以怨还怨

不久前,一位女士来找我进行精神辅导。她告诉我说,她与一个同事存在矛盾快两年了。那个同事总是很晚才来上班,而且还早退,要不就是工作时间做私事,让她的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应该承担的份额,以致无法完成。

“她很不负责!”女士生气地对我说。接着,她详细入微,描述了自己如何成了同事行为的受害者,可又无力改变现状。

“你认为自己做到最好了吗?”我问道。

女士思索片刻,说她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都颇为负责。她这么说时,语调平静,听不出有何不满,也没有竭力说服我相信她的意思。看上去确实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那么,”我说,“你生活中还有谁也是不负责任的吗?”

“我父亲!”她脱口而出,回答的声调和语速表明,她与父亲的关系存在着未愈合的创伤。“我们家六个孩子,”她说道,“他从不帮妈妈做家事,成天游手好闲,全是妈妈在照顾我们,她做全职工作,支撑着这个家。可是父亲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满不在乎地拿我们的房租去挥霍。记得有一次,房租一拖再拖,妈妈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够了钱。可被父亲无意中发现了,他拿着钱买了一条船!你相信吗?妻子和六个孩子快要露宿街头了,他居然用我们唯一的一点钱,买了一条该死的船!”

“这事让你有什么感觉?”我问她。

“很受伤——但无能为力。”她说道,回想起父亲的不负责任,回想起作为一个幼小的孩子,自己无力催使他担负起养家的义务,她的双手不禁由于愤怒而颤-抖。

“你和不负责任的同事之间有矛盾,她的举动困扰了你很长时间,对吗?”

“是的。”她说。

“你无力令同事改变她的行为,对吗?”

“嗯。”

“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不在你和同事之间,而在于你和父亲之间,你们之间存在未愈合的创伤。”我说道,“你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无能为力,这很正常。他挥霍那笔房租的时候,你只是个小女孩。不过,现在你已经是成年人,且有所成就,工作上的事你有能力改善,对吗?”

她想了想,同意我说的。

“写下你对父亲的感觉。”我说,“你可以想象与还是孩童时的自己对话,感受她的痛苦和沮丧,告诉她对父亲的行为有如此感受无可厚非。你也可以在记录中假想成年的自己回到过去,介入阻止父亲的行为。想象你勇敢地告诉父亲,让他知道你不会继续容忍他的所作所为。”

这名女士在工作中面对同事的行为时,感觉像个无助的小孩。虽然她觉得应当要求同事对工作负起责任,却又感到无能为力,不知如何是好。这是自童年时期延续下来的伤痛。对她而言,得以成长的机会,不在于去认识自己是否有责任心,而是意识到她对父亲的伤痛记忆和糟糕感受。成长的空间在她与父亲的关系中,即使父亲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他们的关系依然留存在她心里(所有的关系都是如此)。

别总把抱怨当作人身攻击

我们说过,人们抱怨是为了引起关注,免除责任,激起羡慕,支配他人,以及为自己表现不佳开脱。这些是人们抱怨的原因。可是,人们会由于什么而抱怨呢?被抱怨的关系有哪些共同点呢?J.K.阿尔伯茨博士总结了五大类不满:

不满

1.行为举止(别人做或没做的行为)

2.个人特点(别人的性格或信念)

3.表现(行为是如何执行)

4.他人的抱怨

5.个人容貌

举例

1.“你又把袜子扔在地上了!”

2.“你话真多。说个不停而且不听别人说!”

3.“你种树的方法不对。坑得再挖深一些!”

4.“你总埋怨我!”

5.“你头发乱七八糟的,早上没梳头吧?”

上面列出的不满种类中,阿尔伯茨博士发现“对他人行为举止的抱怨”在所有抱怨中占了72%,其比例几乎是第二大抱怨(对个人特点的抱怨,占17%)的五倍,是其他三类抱怨加起来的三倍多!

有趣的现象是:尽管绝大多数抱怨的是别人的行为,听到抱怨的人却很容易把针对自己行为的抱怨当作人身攻击。抱怨者只是评价对方的行为,但接收者心中却认为是在贬低自己。

阿尔伯茨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对象是五十二对情侣。研究要求他们对另一半发出抱怨,同时也听对方抱怨。接着研究人员询问每一个人,请他们说明抱怨的性质。

情侣们被嘱咐,发出的抱怨中,行为性抱怨要多于人身攻击性抱怨。事后,当研究人员询问这些夫妇时,他们估计自己抱怨对方行为的比例要比抱怨个性特点的比例高出约20%,大多数抱怨是关于行为而非针对人身的。

然而,当问及接收的抱怨时,情侣们估算说,他们听到的人身攻击性抱怨要比针对行为的抱怨多出近30%。

可是,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抱怨的性质和数量后,发现两者数量并无明显差别。也就是说,行为性抱怨和人身攻击性抱怨各占总数的50%。发出抱怨的人觉得自己评论对方的行为更多些,然而,接收者却觉得那是明显的人身攻击。

实验解释清楚了大多数关系中为什么会存在争议。你认为自己做出的反馈是中性的,而听到的是中伤性的,而对方与你的感觉恰好相反。于是,不同的世界大碰撞了!所以,如果有人对你抱怨,切勿条件反射地以为是对你的人身攻击。他极有可能只是评论你的某个行为。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自己往往不注意,但可能困扰了别人。倘若我们真心希望打造出令人满意的关系,也许应当考虑停止或改变某些行为。

当你评论某人时,要明确说明一点,即你的话并不是想评价对方的价值。譬如,你可以这么说:“我希望你能明白,我向来觉得你是个很棒的人。所以,请了解这不是人身攻击。只是你方便完不放下马桶圈的话,我半夜上厕所会一下子坐进去的。谢谢你能把马桶圈掀起来,那你用完后可不可以记得放下去呢?”

若别人评论你的行为让你有很大反应,这是个很好的信号,说明你应当思索一下别人的意见,找出是什么引发了你的紧张情绪。

例如,公司某位同事总是拿你桌上的东西不还,你可能会觉得讨厌。你有权利要求他归还属于你的东西。你会请他要么还东西,要么再也别从你这儿借用了。这只是要求同事改变他的行为,并没有针对人身。这是直接对当事人本人提出要求,很中性的要求;是健康的沟通交流,也捍卫了自己的权利。

可是,你的同事也许会把你的要求理解成中伤。“你说我是小偷吗?”如果他这么说的话,那是因为他内心某处被触痛了。也许还是孩子时,父母亲为了惩罚曾没收过他的东西。也许少年时,他被误认为偷窃而被逮捕过,因此对任何说他拿走不属于自己东西的言语异常敏感。

意见其实是与个人有关的——与对方个人有关,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对方提的要求,是基于他们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是基于他们的个人世界。

这么想就如释重负了。“他们的行为不是针对我的,是他们自身的缘由。”这种想法在被人抱怨时,有助于消除随之产生的负能量。不过,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拒绝听取针对自己的批评,有些意见是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的。

如果你从不同人那里听到如出一辙的意见,你就该检讨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问题。

切记,需要改变只是行为。别人的意见不是针对你这个人的,不是评判你不好或是没用,你的价值无法衡量。人人都有毛病或伤痛,需要挑出来,才能得以解决和疗愈。采纳前一章的建议和方法,围绕我们面临的问题做一些功课,然后找一个你信任的公正之人,请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提些意见。

我们已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过痛苦的经历,遗留下未疗愈的创伤。我们生而独特,被赐予了不起的才能与力量。可是,我们在孩童时,也许这些力量与才能得不到赞扬,甚至会被指责、被压制。

脾气暴躁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也许总是想方设法不去惹人注意,并由此形成孤僻、拐弯抹角、不自信的性格特征。他想要透露的潜在信息是:“如果你们看不到我,就伤害不了我。”相比之下,在一个感受不到父母亲情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家人之间很少甚至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联系,电视机白天晚上不停地开着,以避免尴尬的气氛。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个吵闹、粗鲁、武断的人。人们会觉得难以忍受这种人。他们的个性背后潜藏的信息是:“我在这呢!我存在,快关注我。”

我们的行为往往是童年时期留下的情感创伤的显现。在生活历练中成长,意思就是找出陈旧的创伤,对其进行治疗。父母和我们一样,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和毛病。作为父母,他们尽力做到了最好,但其情感创伤还是会传递给孩子。

有一种情感创伤在许多人身上很常见,那就是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就该被如此对待。他们把父母的行为当作是人身攻击性的。“我要不是现在这个样就好了,他们对我也许会不同。”他们会这么想。

当你了解到父母的行为只是他们自身问题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你的问题时,你就成长了。你只是碰巧闯入了他们的人生剧目,是个对情节一无所知的角色。后续情节中,父母也许会改变,也许不会。不管怎样,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身的问题。

一切可怕之事都需要爱

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也许很考验人,甚至很可怕,但它们是可以解决的,可以用爱来解决。伟大的德国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nier Maria Rilke)曾断言:“一切可怕之事都需要爱。”我们自身的问题能用爱疗愈,父母抚育不善造成的不愉快记忆可以通过爱抹去,我们与他人之间存在的争议也能用爱来弥合。

应当谨记自己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是为了快乐和成长——人生由快乐与成长组成。关系是人生这个宏观宇宙中的微观世界,关系是生活这片泱泱大海中的小水滴,关系给予我们欢乐,带给我们成长。

我认识的一个人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激励人心的挑战,让他能够成长,而且工作待遇也很丰厚。公司很重视他,手下还管着一群人。

可是,工作中有个困难他似乎无法克服。手下一起工作的人无法胜任工作,他们既不能按他的要求做事,也不能在他认为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这些人对他也不友好,好像还在背后窃窃私语。而且,他还注意到,这些下属彼此之间很要好,经常联合起来刁难他。

几个月来他努力工作,不断获得成功,但对手下的不满依旧。他差点儿想离开喜爱的工作,思来想去,打算休长假后再进行抉择。

“我要不要辞职?”晚上他躺在床-上思忖。

“也许我应当辞退所有人,然后招一批新人进来。”他赤足漫步海滩时想着。

“需要一名顾问介入进来。”他睡在星空下的吊床-上思索。

他告诉我,假期头几天,他满脑子都是属下团队无能的想法。他有一种难以遏制的欲望,想要开掉这些人,或是自己辞职,但又犹豫不决。

“你最终是怎么决定的?”我问他。

“挺有意思的。”他说,“好几天来我都在想如何选择,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是好像怎么做都不理想。最后,我索性把一切都抛到脑后,跟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度假。”

“有趣的事发生了。”他说道,往前倾了倾身-子,“我休假回来后,发现所有的事都干完了。而且,不仅如此,每个人对我都是又尊重又感谢的样子,那是我之前从没见过的。”

“你休假期间什么事发生了改变?”我问。

“我改变了。”他说,“我放松下来,开开心心地享受假期。我想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不再被工作中的琐事费心耗力。我离开去休假时,像一个上紧的发条,休假回来后,我放下了。我温和地对待自己,也温和地对待员工,他们也相应地如此对待全新的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其实一切关系都是如此。我们改变了,对方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承担起建立关系的责任时,也就给予了自己改善关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拥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创造充斥争斗的关系,也可以创造不抱怨的关系,选择权在我们手中。如果我们对关系负责,我们就能改变他们。

爱因斯坦做了很好的总结:“一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即我们所称的宇宙,是一个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一部分。他常常以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与其他事物割裂开来的某种东西——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种错觉犹如一个牢笼,使我们局限于个人的欲望,只对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才怀有温情。我们的任务应是扩大同情心,去拥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把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

·不·抱·怨·观·念·

■为了满足某种人际需求,你可能抱怨别人或者向某人抱怨。你抱怨也许是为了引起他人关注,也许是吹嘘自己比别人优秀,也许是为自己在某种关系中表现不佳开脱。可是,听你抱怨的人潜意识里会得出一个结论,即你自身也具有完全一样的负面特质。

■关系帮助我们成长,而成长正是探索我们需要疗愈和改变的地方。改变才能成长,而成长的空间很多时候是由于与人发生争议才浮现出来。当你想要抱怨别人时,先检查自己是否有同样的行为。

■如果别人评论你的行为让你有很大反应,这是个很好的信号,说明你应当思索一下别人的意见,找出是什么引发了你的紧张情绪。

■人人都有毛病或伤痛,需要挑出来,才能得以解决,终获疗愈。

■我们的行为往往是童年时期留下的情感创伤的显现。在生活历练中成长,意思就是找出陈旧的创伤,对其进行治疗。

■一切可怕之事都需要爱。

■我们可以创造充斥争斗的关系,也可以创造不抱怨的关系,选择权在我们手中。如果我们对关系负责,我们就能改变他们。

·不·抱·怨·行·动·

■某人给你提了一个意见,而你打算将其当作人身攻击时,谨记那个意见是与个人有关的——与对方相关。不是你的原因。所以,请花上片刻,想一想对方过去或现在的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导致他用这样的方式跟你说话。写下也许是真正的原因,抛掉你自我编造的背后故事。

■当你听到不同人的抱怨时,请注意观察都是什么方式的抱怨。别对它们置之不理,要把你听到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反馈。倘若改变对各方有益的话,你应当如何着手,思考并记录下来。

■列出你的优势。人人都有优势,那你有何特长?你具备什么天赋与才能?当你遭遇批评指责时,脑子里过一遍你的优势清单。记住,你多才多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请感谢那些优势,探寻心灵成长的空间,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实。

■当你想跟别人谈论其行为时,想一想应当如何表明自己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写下你要说的内容。先告诉对方你觉得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并对你欣赏的事情表示感激。这是让对方知道,你的批评不是想要攻击人身。别谈论对方过去曾做过什么,只说你希望他日后如何达成。

■了解自己的价值。如果有人向你抱怨,别认为那是在衡量自己的价值。肯定地告诉自己说:“我的价值无法估量。”

在线 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