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超越自卑 > 第五章 梦

第五章 梦

几乎人人都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理解自己的梦,这真是令人吃惊。尽管这样,梦仍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普遍活动。人们一直对梦深感兴趣,迫切地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梦意义重大,奇异而重要。这种兴趣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但是,整体而言,人们仍不知道做梦时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为什么会做梦。据我所知,关于梦的解释只有两种理论包罗万象,具有科学性。这便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和个体心理学派。两者之中,也许只有个体心理学家才可声称自己采取的是一种具有常识性的研究方法。

过去对梦的解析

当然,以前对于梦的理解虽不科学,但它们也值得加以重视。至少,它们揭示出人们过去是怎样看待梦的,以及他们对梦持什么态度。梦是心灵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如果我们细看一下人们过去是如何理解梦的作用的,我们便差不多看出了他们有什么目标。研究一开始,我们便发现,人们一直认为梦与未来有一定关联。人们通常觉得,在梦中,某个有控制能力的精灵、神、或祖先会操纵自己的心灵。还有些人在困境中用梦来指导自己。

解梦的古书对梦做了一些解释,还说明了它们是如何预示做梦人的未来的。原始民族会在梦中寻找各种征兆和预示。希腊人和埃及人到神庙去,希望能做一个神圣的梦,影响一下以后的生活。他们认为这些梦能治病,能消除生理毛病或心理毛病。美洲印弟安人用洗罪、斋戒、汗浴的方法不遗余力地来引梦,并根据自己对于梦的解析来行动。在《旧约全书》中,梦总被解析为能揭示将来的事情。即使今天,还有人坚持认为自己做的梦后来真的成为了事实。他们相信自己在梦里具有远见,相信梦能预示未来。

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这些观点都属无稽之谈。从我一开始想解决梦的问题时,我就很清楚:比起那些清醒、视、听、说、理解等能力更好的人,做梦的人更不能预测未来。梦似乎不可能比日常思维更理智更有预示性,相反它更混乱,更会令人费解。但这种传统观念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原因,其中也许有些真理。倘若我们把它放在适当的环境溃来看待,也许能找到我们所寻觅的线索。

我们已经看到:人们认为梦能为自己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做梦的目的是想为未来找到指导,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这和认为梦能预示的观点相去甚远。我们还必须考虑他要找的是哪种答案。希望在哪儿找到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梦所提供的答案都要次于清醒地对整个形势分析后所得到的答案。事实上,做梦时,个体是希望在睡觉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弗洛伊德派的观点

弗洛伊德派的方法是认为梦有一种可以得到科学理解的意义。但是,在好几点上,弗洛伊德派的解析已经使梦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例如,它假定,心灵在白天的活动与在晚间的活动之间有差异。“有意识”与“无意识”彼此对立,梦被赋予与日常思维法则截然相反的特殊法则。我们一看到诸如此类的对立,就必会看出一种不科学的态度。在原始民族和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各渴望:把概念强烈对立,把它们视为对立之物。在神经症患者中,这种对立思维,或二层思维,可以得到清楚的说明。人们往往认为对与错相对立,男与女、冷与热、轻与重、强与弱都相互对立。从科学角度上看,他们并非对立事物,而是变体。他们是根据与某种假定理想的相近程度而排列在一个刻度上的各点。好与坏、正常与异常也并非真正对立。任何理论,如果认为睡与醒,梦中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相互对立,它在本质上就不科学。

原始弗洛伊德派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把性作为梦的背景。这也将梦与人们的平常努力和活动分离开来。果若其然,梦的意义便不再是全部个性的体现,而是部分个性的体现。弗洛伊德派自己也觉得光用性来解释梦很不充分,弗洛伊德便建议在梦中还可能看到一种想死的潜意识欲望。也许我们可以发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我们已经注意到,梦是想为问题找到一个轻松的解决方法,梦可以揭示出一个人缺乏勇气。但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却太富隐喻了,根本无助于发现梦是如何反映全部个性的。又一次,梦里的生活与白天的生活似乎又被截然分开了。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趣而珍贵的暗示。例如,这一暗示极为有用: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所隐藏的思想。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也几乎得到类似的结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所缺少的是心理学这门科学的首项基本条件——认识到个性的一贯性,以及个体所有思想、行为及言语的统一性。

从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析几个关键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一缺点。“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心理分析学家回答道:“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但这个观点并不能解释一切。例如,如果梦想不起来了,如果这个人忘了自己的梦,或理解不了,那么满足又从何谈起呢?所有人都做梦,但没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梦。从做梦这一行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快乐?如果梦里的生活与白天的生活截然分离,而满足感又来自梦,我们或许能让作梦人了解其梦的目的。但如果这样解释,我们便失去了个性的一贯性这一原则。对于醒着的人来说,梦就不再有任何目的。

以科学的角度看,做梦的人与醒着的人就是同一个人,因此梦的目的也适应于这一连贯的个性。确实,对于有一种人,我们可以将在梦中实现愿望的努力与全部个性联系起来。这种人就是被宠坏的儿童。他们老是问:“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给我什么?”正如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一样,这种人可能会在梦中寻求满足。确实,如果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被宠坏小孩的心理学,他们觉得自己的本能绝不能受到拒绝,认为别人的存在对自己不公平。他们老问:“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心理分析学基于被宠坏的孩子这一前提,并详详细细地对这一前提进行了详尽描述。但是,在不可胜数的对优越感的追求的表现中,对满足感的追求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己,我们也不认为它是个性所有表现的主要动机。而且,我们如果真的找到了梦的目标,也会有助于我们看出遗忘梦或不了解梦有什么目的。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5年前当我着手研究梦的意义时,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我看到,梦中的生活与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它必须与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相一致。如果我们白天专注于要实现优越目标,在夜间我们想的也必是同一问题。与白天一样,任何人在梦中都有隐藏的目标,好象他们在梦中也要努力实现优越感。因此,梦肯定是生活方式的产物,并与生活方式相一致。


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