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超越自卑 > 第六章 家庭影响

第六章 家庭影响

母亲的作用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婴儿便力求与母亲连结在一起。这是他一切行为的目的。在数月内,母亲在他生命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他几乎完全依赖于她。合作能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发展的。母亲让孩子第一次与别人接触,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发生兴趣。她是他走入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一个婴儿如果不能与母亲产生任何联系,或者与另外一个取代母亲地位的人产生联系,他肯定会灭亡。

这种联系十分亲密,而且影响深远。这意味着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们再也无法找到像遗传影响这样的特征了。遗传产生的各种倾向都会被母亲加以调整、训练、教导和改造。母亲有否技巧,影响了孩子的一切潜质。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只是她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与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作为一套规则来传授。每天都会出现新情况,其中有千万处她必须运用自己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只有当她关心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要获得他的感情、保护他的利益时,她才能得到这些技巧。

在母亲的一切活动中,我们都可看到她的态度。每当她抱起孩子、背着他,与他说话、给他洗澡喂饭的时候,她便有了机会与他发生联系。如果她对这些工作不太熟练,或对孩子不感兴趣,她便会笨手笨脚,引起婴儿的反抗。如果母亲没有学会如何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觉得洗澡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他不会与母亲联系在一起,反而要尽力避开她。她把孩子放到床-上的方式,她的一举一动,她发出的任何响动,都必须做得很有技巧。她还必须长于照看他,让他独处,她必须考虑孩子的全部环境——新鲜的空气、房内的温度、营养、睡觉时间、生理习惯、卫生等等。任何情况下,她都给了孩子机会去喜欢她或讨厌她,去合作或拒绝合作。

母亲的技巧没有什么特别秘密,所有技巧都是兴趣与训练的结果。做母亲的准备工作在生命中很早的时候便开始了。第一步可见于一个女孩对更小的孩子的态度,她对婴儿的兴趣、以及对将来工作的兴趣。对男孩和女孩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好像他们以后会干完全相同的工作一样,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如果要做个有技巧的母亲,女孩必须受到如何当母亲的教育,她们的教育方法必须使她们喜欢充当母亲这样一个前景,认为这是件有创造性的工作。在以后真正当母亲的时候,便不会对这一角色感到失望。

很不幸,我们西方文化并不十分尊重母亲这一地位。如果人们重男轻女,如果这会上男性的地位要优越,女孩自然不会喜欢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人会满足于一个从属地位。如果这样的女孩结了婚,自己要生小孩了,她们便会以某种方式表示自己的抗拒。她们不愿或还没有准备好要小孩,她们不期盼孩子的降生,也不认为这是件有趣的创造性活动。

这可能是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努力来处理它。整个人类社会与妇女对于母性的态度密切相关。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妇女在生活中的作用几乎被人低估,认为是次等的,我们即使是发现男孩子常把家务活看成是仆人干的事,动动手帮帮心好像都侮辱了他们的尊严似的。人们往往不会把持家、做家务看作女-人的职业,而是视为分配给她们的苦役。

如果妇女真正能把家务和持家视为一门艺术,从中她能感到兴趣,能点亮并丰富其他人的生活,她便能使这份工作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工作。反之,如果人们认为男人做这种事太卑贱了,那么女-人便会抗拒她们的工作,反抗男人,并且要证明——这从一开始便很明显——她们与男人是平等的,有权得到发展自己全部潜质的考虑和机遇。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然而,揩油必须通过社会感才能得以完全发展。如果女性的发展中没有外来的限制和约束,社会感会将女性引向正确的方向。

女性的作用一旦被低估,婚姻生活的和谐便会完全毁坏。如果一个女-人认为照料孩子是件低下的事,她便不会正确地去发展自己的技巧、关心、了解和同情,而这些对于小孩有个好的开端又极其重要。对自己充当的角色不满的女-人,生命中会有一个目标阻止她与孩子产生正常的联系。她的目标与其他女-人不同,她总是念念不忘证明自己的优越。从这个观点看,孩子便只会令人讨厌,让人分心。倘使我们追溯生活中失败的原因,我们总会发现做母亲的没有完成好自己的作用:她没能给小孩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母亲失败了,如果她们对自己的任务不满,没有足够的兴趣,那么整个人类便濒临危机。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母亲。罪过无从说起。也许母亲本身就未受到与人合作的训练,也许她在婚姻生活中抑郁不乐。她也许对自己处境感到困惑、焦虑、甚至会陷入一种无助感,一种绝望感。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阻碍。如果母亲病了,她可能想与孩子合作,但回家后却觉得身心疲惫。如果经济状况很困难,孩子就得不到适当的食物、衣服和保暖。并且,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由体验决定,而是他从体验中得到的结论。调查问题儿童的背景时,我们往往发现这个儿童与他母亲的关系有问题,虽然在其他儿童中也会发现同样问题,只是他们处理得更为成功而已。我们回顾一下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性格的发展没有什么固定成因,但是儿童会利用其经验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使其成为自己生活观的成因。例如,不能说一个小孩如果营养不良,便会成为罪犯。我们必须看看他从经验中得到什么结论。

但是很明显,如果一位妇女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颇不满意,她的孩子便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但我们知道母性本能是十分强大的。调查已经表明:母亲保护孩子的倾向要强于任何其他倾向。在动物当中,例如老鼠和猿,母性本能已被证明比性驱力和饥饿驱力强。如果要她们选择追随某一种驱力,母性本能总会获胜。

这一行为的基础与性无关,它来自一个合作的目标,母亲通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通过孩子,她才会与全部生活联系起来。她觉得自己有决定生死的力量。在每一位母亲身上,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发现一种感觉:通过孩子,她确实是创造了某种东西。我们几乎可能说,她觉得自己的创造与上帝造人一样——是从虚无中创造了一个生命。事实上,对母性地位的渴求是人类追求优越地位、追求神圣目标的一个方面。这给了我们一个最清楚的例子说明:这一目标完全可以与最深刻的社会感相吻合,用来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和他人的利益。

当然,每位母亲都可能会夸大孩子是自己一部分的这种感觉,强迫他为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服务。她可能还会设法让孩子完全依赖自己,控制他的生活,这样他便会永远依恋她。我来举一个75岁的农妇为例,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送到医院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她说:“我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大”。她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尽力要使他成为社会完整的一个成员。我们开始明白,如果母亲未能扩展她与孩子的联系,未能引导他平等地与生活中其他人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母亲拥有的关系并不简单,她与孩子的联系不应当过分强调,这既是为了她们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如果一个问题受到过分强调,其他问题便会受到忽略。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某个问题,那么即使是这个受到关注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与母亲关联的,有孩子,有丈夫,还有她身边的整个社会。这三个联系都必须受到同等重视:三者都必须带着常识冷静地面对。如果母亲只考虑与孩子的联系,她便不可避免地会娇纵他、溺爱他。她会使孩子难于发展独立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成功地将孩子与自己联系到一起后,她的第二项工作便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但如果她自己对孩子的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便几乎不可能实现。她还必须把孩子的兴趣引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家里的其他小孩身上,朋友、亲戚和一般人身上。因此她的任务是双重的:她必须让孩子首先信赖一个人,最后她必须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来,直到包括全部人类社会。

如果母亲只关心使孩子对她产生兴趣,孩子以后便会憎恨任何想要他对他人感兴趣的企图。他会永远寻求母亲的支持。对于那些他认为与自己竞争母亲注意的人,则充满敌意。只要她对丈夫或对家里其他孩子表示一点兴趣,这个孩子便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妈妈只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

现代心理学家大多误解了这一情况。试举弗氏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为例。它假设男孩有一种爱上母亲想与她结婚,而憎恨父亲想杀死他的倾向。假若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过程,这种错误使无从犯起了。只有在那些想成为母亲注意的焦点而排除他人的小孩身上,俄狄浦斯情结才会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欲望,想要控制母亲,完全操纵她,使她成为自己的仆人。它只会出现在这种儿童身上:他们受到母亲的溺爱,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没有同类感。有一些患孤僻症的病例:这种男孩只与母亲联系在一起,把她作为解决自己婚姻爱情问题的对象。但这种态度的意思便是:除了母亲,他不能想象与别人合作。他不相信会有其他女-人像她一样温顺。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往往是错误教养的一个人造产品。我们毫无理由去假设有什么遗传性乱伦本能,或者想象这种异常的本能来源于性欲。

一个被母亲束缚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一旦处于一个不再与她密切相关的环境,便会产生麻烦。例如,他上学的时候,或与其他小孩去公园玩的时候,目标仍会是要与妈妈在一起。他会对与她分开憎恶万分。他会老是想把妈妈带在身边,占据她的思维,让她注意他。有各种行动可供他采用。他可能会成为母亲的心肝宝贝,总是软软弱弱,温温柔柔,要博取同情。一旦不如意,他可能就会哭泣、生病,来表明自己是多么需要受人照顾。另一方面,他可能会大发脾气,为了引起注意他会不听母亲的话或与她争执。在问题儿童当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被宠坏的儿童,他们施尽全力要得到母亲的注意,而抗拒外界大环境的任何要求。

如果设想纠正母亲这种错误的最佳方法是不要母亲照料孩子,而把他们交给护士或各种慈善机构,这也太荒诞可笑了。我们如果要寻找母亲的替代品,就要找一个能起母亲的作用的人——能像母亲一样,让孩子对她感兴趣。训练小孩的亲生母亲做到这一点要容易得多。

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往往对别人缺乏兴趣:没有人让自己成为这种小孩与其他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有人对福利院那些发展并不很好的儿童做过实验。他们找个护士或嬷嬷给孩子特别的照顾,或者让孩子被一个家庭收养。这个家庭的母亲会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这样结果就会大大改善,只要养母选择得当的话。养育这种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为他们找到代替的父母和家庭生活。如果我们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找到能符合父母条件的人。许多问题儿童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和来自破裂婚姻的孩子。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和兴趣是多么重要。

众所周知,继母这一角色很难当,前妻留下的孩子往往会反抗她们。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我见过许多成功的继母。但是,许多妇女往往不理解这种情况。失去母亲后,孩子也许会转而要得到父亲的注意,而且会被他们宠坏。现在他便会觉得父亲的注意被人抢去了,因而会攻击继母。继母觉得自己必须反击,那么孩子便真的有了委屈了。她向他们挑战了,他们的反抗会更激烈。与小孩的战争只会失败:永远无法通过与他们对抗来击败他或赢得他们的合作。在这种战斗中,弱者总会胜利。如果问他要他不愿给予的东西,用这种方法永远不可能得到这种东西。如果我们意识到武力不可能赢得合作和爱,这个世界便可省去无数的压力和无用的努力了。

父亲的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作用与母亲的作用一样重要。开始时,他与孩子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后来,他的影响才产生效果。如果母亲未能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对此我们已经提到会出现的一些危险。在发展社会感的过程中,这种孩子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如果婚姻不美满,孩子的处境便会充满危险。母亲会觉得无法把父亲包括在家庭生活之内,她可能想使孩子完全属于自己。也许父母双方都会把孩子作为自己战争中的一颗棋子。每个人都想把孩子绑缚在自己身边,希望孩子爱自己甚于爱对方。

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之间裂缝,他们会十会善于对他们挑拨离间。这样,父母就会开始竞争,看谁更能控制孩子,谁更宠他。处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孩子不可能训练得乐于合作,孩子第一次与别人合作的经验就是与父母合作,如果他们自己都不能好好合作,那也不要希望能教会小孩合作。而且,小孩对于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最初观念,也是从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不幸婚姻产生的儿童,除非他们的最初印象得以纠正,否则他们长大后会形成悲观的婚姻观。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是注定要不幸的。他们会设法躲避异性,或者认定自己与他们接触会失败。因此,如果父母的婚姻不是社会生活中富于合作的一部分,不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不能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这个小孩肯定会有严重障碍。婚姻应是两人的伴侣关系并谋求两人的共同利益、孩子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如果它在哪一方面失败了,它便不能满足生活的要求。

因为婚姻是一种伴侣关系,所以没有哪一方会更优越。对这一点,我们应当给予比以前更多的重视。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为中,没有必要使用权威,如果一方特别突出,或比另一方大受尊重,这就很不幸了。倘若父亲脾气暴躁,想控制其他家庭成员,儿子便会对男性的概念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会更受其害。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们会把男子想象成暴君。对她们而言,婚姻意味着征服和奴役。长大成人后,她们有时会对其他女性产生一种性的兴趣,从而保护自己不受男性伤害。

如果母亲非常跋扈,对家里其他人唠唠叨叨,情况便会倒过来。女儿很可能会效仿她,变得刻薄挑剔。男孩则会时刻戒备,害怕批评,总是警惕别人会控制他。有时不仅母亲是暴君,姐妹和姑姑姨妈都会联合起来管束他。这样,他便会变得内向,不愿走出来、融入社会生活。他害怕所有女-人都会这样唠叨挑剔,因此希望避开所有女性。没有人喜欢受到指责,但如果一个人把逃避指责作为自己生命当中的主要专注之事,那他与社会的一切关系都会受到影响。看待每件事的时候,他都会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判断:“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们把与别人的一切关系都视为胜负潜伏的关系,自然便不可能有忠诚的友情了。

父亲的任务可以总结为几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儿子的好同伴,社会中的好成员。他必须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工作、友谊和爱——他必须平等地与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自己的家庭。他不应忘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他的任务不是贬抑妻子,而是与她合作。有一点要特别强调:即使他是家里的经济来源,这也是共享的事。他绝不能显得好像自己总在施舍,而别人总在接受一样。在幸福的婚姻中,他挣钱只是家里劳动分工的结果。许多父亲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来统治全家。家庭中不应当有统治者,任何可能造成不平等感的场合都应避免。

每位父亲都应意识到这一事实: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男子的特权地位,因此,妻子与他结婚后,都可能或多或少会害怕受到控制,处于劣势。他应当知道:不能只是因为妻子是女的,不能像他一样赚钱养家,她就应处于卑下地位。无论妻子对养家糊口是否出过一臂之力,只要家庭生活真正富于合作,那么至于谁赚了钱、钱属于谁,这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许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或死敌。惩罚,特别是体罚,总会伤害孩子。伤何不是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都是错误的教育。但很不幸,家庭中惩罚孩子的任务总是落到父亲身上。有许多道理可以说明这是不幸。其一,这揭示出母亲坚信女性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她们是弱者,需要得到有力臂膀的帮助。当母亲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时,她就是在教育他们把父亲视为最终权威和生活中的真正有权者。其二,这破坏了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使他们害怕他,而不把他视为良友。也许有些妇女担心如果她们自己来惩罚孩子,便会失去孩子对她们的感情,但解决方法不应是惩罚之责推给父亲。因为母亲给自己召来一名复仇者来帮助孩子,孩子一点也不会少责备她。许多母亲还用“告诉你爸”这一威胁来强迫孩子听话,那孩子会对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如果父亲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父亲便会成为构成一个家庭的必要分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

然而,倘若替夫妻俩有各自不同的朋友,那便会产生真正的危险。他们应当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圈子之中,避免因为不同的朋友而分离。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应当紧缠不放,寸步不离,但不应当有什么东西妨碍他们在一起。例如,如果丈夫不愿把妻子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这种问题就会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社会生活的中心便处于家庭之外了。孩子应当知道小家庭是大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对于他们的发展极为宝贵。

如果父亲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关系融洽,这对他的合作能力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征兆。当然,他必须离开家庭而自立,但这并不是说他就应当讨厌自己的至亲,与他们决裂。有时候,两个仍然依赖父母的人结婚,他们会夸大与原来家庭的联系。当提起“家”时,他们指的是父母的家。如果他们仍把父母视为家庭的中心,便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关系到各方合作能力的问题。

有时,男子的父母会嫉妒。他们想知道儿子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经常给新家庭制造麻烦。他的妻子便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并对丈夫的父母的干涉感到十分生气。当男子是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时,这种情况更会产生。他的父母可能错了,也可能没错。如果他们不满意,在儿子婚前还可以反对儿子的选择,但结婚之后,他们便只有一条路可走了——尽其全力促使婚姻成功。如果家庭分歧在所难免,丈夫应当理解这些问题,不必为之忧心忡忡。他应当将父母的反对看作是他们错了,而尽力证明是自己对了。夫妻并不必顺从父母的意愿,但如果大家彼此合作,如果妻子觉得公婆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样很显然会轻松愉悦得多。

每个人对于父亲最期望的一个作用便是:他能解决工作问题。他应当受过职业训练,能养家糊口。妻子在这方面也许能帮他一把,而且以后孩子也许也可以。但在我们西方文化中,经济责任通过是落在男人的身上。解决这一问题意味着他必须工作,必须勇敢,必须了解自己的职业,知晓其利弊,必须能与工作中的其他人合作,受到他们的尊敬。

其含义甚至远不止这些。通过自己的态度,他以身作则地告诉了孩子要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他必须审视一下自己应当做些什么来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份有益于全人类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工作。重要的不是他自己是否认为他的工作有用,重要的是这件工作应当确确实实“有用”。我们无需聆听他的言语。如果他喜欢自吹自擂,那自然是憾事,但倘若同时他所做的事有利于大众利益,那也无甚大碍了。

我们现在来谈论一下爱情问题的解决——包括婚姻和建立幸福有效的家庭生活。对丈夫的首要要求是他应当喜爱自己的伴侣。很容易便可看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喜爱与否。如果他爱她,他会喜欢上与自己的伴侣相同的事情,会把她的幸福作为自己自发的目标。不只感情能证明喜爱,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情能作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夫妻一切顺利。他还必须成为妻子的同伴,应乐于使她高兴。只有当双方置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合作。每一方都应对对方比对自己更感兴趣。

在孩子面前,丈夫不能过于公开地表露对妻子的感情。确实,夫妻之爱与他们对孩子的爱无法相比。二者完全不同,不能彼此削弱。但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示彼此的感情,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忌妒,想给父母制造麻烦。

配偶之间的性关系不应受到轻视。这一点也相当重要:当父亲向儿子、母亲向女儿解释有关性的事情时,他们不要主动去讲什么信息,而只当孩子想知道、而且在其发展阶段能理解时,才做出解释。我相信,当今时代有一种倾向,要告诉孩子许多他们还无法理解的性知识。结果孩子便会产生不应有的兴趣和感觉。这样有关性的事情便会变得无足轻重了。过去人们对孩子撒谎,对孩子绝口不提任何性知识。与这种老办法相比,新方式并无多少高明之处。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找出孩子想知道什么东西,并且回答他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把我们认为是常识的知识强加给他们。我们必须保留住他的信赖和这种感觉:我们是与他合作的,想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这样做的,便不可能错得太甚。

金钱不应过分强调,或成为争执的对象。那些自己不出去挣钱的女-人,她们对钱比丈夫所意识到的要敏感得多,如果受到奢侈浪费之类的指责,她们会觉得深受伤害。经济方面的事情,应当在家庭的经济能力之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妻子和孩子没有理由来施展其影响让父亲来支付非其所能的开销;从一开始,大家就应对开支达到一个统一意见。这样便无人会觉得大家都依赖自己或受到虐待了。

父亲不应当认为单凭金钱就可确保孩子的将来。我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有趣的小册子。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出身贫穷的富人竭力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贫困之苦。他到一个律师那儿请教他该怎么做,律师问他多少代子孙富裕才能让他满意。这个富人回答说他想为十代子孙提供足够的钱。

“这一点你能做到的”,律师说,“但是你意识到没有,你的每一个第十代子孙的产生都有与你一样五百多名祖先的作用,五百个其他家庭都能宣称他是自己的子孙。他还能说是你的子孙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无论我们为自己的子孙做什么,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无法避开与其他人的联系。

家庭中权威的存在是毫无必要的,而是应当有真正的合作。父母应当共同努力,对有关孩子教育的一切事情都应达到统一意见。父母都不能在孩子中表现任何偏爱,这一点尤为重要。偏爱的危险性再怎么强调也决不过分。儿童时期的任何沮丧,几乎都是因为觉得别人受到偏爱而产生的。有时这种感觉毫无理由,但如果真的是一视同仁,这种感觉灺就无从产生了。如果男孩比女孩更受偏爱,女孩几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小孩是极为敏感的,即使是最好的小孩,如果疑心别人受到偏爱,也可能在生活中走向完全错误的方向。

有时,有的孩子会发展得更快,或比其他孩子更可爱,这样父母很难不对这个小孩表示更多的喜爱。父母应当有十分的经验和技巧来避免表现这样的偏心。否则,发展较好的孩子会给其他孩子蒙上阴影,让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会忌妒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他们的合作能力便会遭到挫折。父母光说自己没有偏心还不够,他们应当时刻警惕孩子们心中是否会怀疑父母有偏爱。

注意与忽视

儿童很快便会熟练于找到各种方法来引起注意。例如,受宠的儿童往往害怕把自己一人留在黑暗中。他害怕的并非黑暗本身,只是利用害怕来使母亲对自己更亲近。有一个这样受宠的孩子常在黑暗中大哭。一天晚上,当他母亲回应他的哭声进来时,她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因为太黑了。”他回答道。但他母亲已经知道他这一行为的意图了。“我进来以后,”她说,“是不是没那么黑了?”黑暗本身并不重要——他怕黑只是意味着他不喜欢与母亲分开。他的一切情感、一切体力和脑力都在参与要建立一个情境,这样母亲便会走到他身边,又与他在一起。他会通过大哭大叫,通过无法入睡,或者用其他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讨厌鬼,来竭力使母亲靠近自己。

有种感觉业直吸引着教育者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力: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关注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要找出其目的。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害怕,通过害怕这种办法,他们能吸引到注意力,并把这种情感添加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利用它来达到与母亲在一起的目的。胆小的孩子肯定受到溺爱,而且还想受到宠爱。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儿童会做恶梦,睡觉时会嚎啕大哭。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症状;但如果将睡眠视为清醒的反面,就不可能明白这一点。这是个错误。睡眠与清醒并非对立之物,而是同一事情的变异。在梦中,儿童的行事方式与白天大同小异。他要将形势变得有自身有利的目标影响着他的整个肉-体和心灵。有了一些训练和经验之后,他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最为成功的方法。即使在熟睡中,与他目标相一致的思想、图像和记忆都会进入他的头脑。有了一些经验后,受宠的儿童便发现如何利用一些能产生恶梦的想法来使母亲再次靠近自己。即使长大成人后,被宠坏的孩子还会做焦虑的梦。在梦中害怕是一个能获得注意的久经考验的策略,这已经固定为一个习惯了。

这种对焦虑的利用这么明显,如果听到有被宠坏的小孩晚上从不惹麻烦,那真是太奇怪了。吸引注意的这些花招非常之多。有的小孩会觉得睡-衣很不舒服,或者要水喝;有的会害怕夜盗和怪物;有的非要父母坐在身边才能睡觉;有的做梦;有的掉到床下;有的尿床。我治过的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似乎晚上从不惹麻烦,她母亲说她睡得很香,不做梦,不醒来,一点麻烦都不惹。她只在白天惹麻烦。我发现这太奇怪了。我提示了所有用来吸引母亲注意使她更靠近的花招,但这个女孩一个都不曾用。最后,我终于想起了一个解释。

“她睡在哪儿?”我问这位妈妈。

“在我床-上。”她回答道。

受宠的儿童常常求助于生病,因为一旦他们生病了,便可受到比往日更多的宠爱。生病过后,这样的小孩往往会显示一些问题儿童的迹象。一开始好象是因为生病他才变为问题儿童的。然而事实上是,病愈后他想起了生病时自己受到的那些关注。母亲不会再像那时一样宠他,他就用做问题儿童来报复。有时,如果一个孩子注意到另一个孩子通过生病成了注意的焦点,他也会希望自己生病,甚至会吻生病的小孩,希望这样能染上他的病。

有个女孩在医院呆了4年,医生护士都非常溺爱她。她回家后,一开始父母也很宠她,但数周后,注意便减弱了。一旦别人不给她想要的东西,她便把手指放到嘴里,说:“我住过院的。”她不断地提醒别人自己生过病,尽力要重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有些成人老是喜欢提起自己的病史或做过的手术,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行为。另一方面,生病之后,老让父母头痛的儿童往往会改变,不会烦他们了。我们已经看到身\_体缺陷对小孩来说是一个额外负担,但也看到了它们不足以解释所有性格方面的坏品质。因此我们怀疑治好身\_体本身会与这种改变有任何关系。

有个男孩是家里的老二,他又撒谎、又偷东西、又逃学、又粗暴不驯,惹了许多麻烦。老师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急得想把他送到劳教所去。这时,这个男孩病了。他-臀-\_部得了结核,在石膏夹里躺了半年,痊愈后,他成了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我们认为病对他没有产生这样的影响。很快便清楚了:这一变化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以前所犯的错。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弟弟,一直觉得受到拒绝。生病期间,他发现自己成了关注的焦点,每个人都照顾他、帮助他,他很聪明,抛弃了自己一直被忽视的想法。

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现在我们要谈论家庭合作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除非孩子觉得相互平等,否则人们不会受到社会感良好的基本教导。除非男孩和女孩觉得彼此平等,否则两性关系会不断提出严重问题。许多人问:“为什么同一家庭里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试图将它解释为不同的遗传结构造成的结果;但我们已经看到:这只是一种迷信。试把儿童的成长与幼苗成长做一比较。即使一群树是一起长大的,但事实上,它们的处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有一棵树长得要快些,因为它得到的阳光更充足,土壤也更肥沃,那么它的生长会日益影响到其他树木的成长。它遮住了它们的阳光,它的根向四周伸展,夺走了它们的养分。而其他树却变和矮小,发育受阻。如果一个家庭中某位成员过于显要出众,情况也会如此。

我们已经看到,父母哪一方都不应在家中处于控制地位。往往,如果父亲很成功,才华出众,孩子会觉得自己绝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就。他们就会变得气馁,对生活的兴趣会减弱。这就是为什么名人子女会让父母和社会其他人大失所望的原因。这些小孩看不到有任何可能取得与父母相媲美的成就。因此,如果父母的事业极为成功,他们不应当在家中太强调自己的成功,否则孩子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

对于孩子们自己,情况亦是如此。如果某个小孩发展得特别好,很可能他会得到最多的注意和欢心。这对他来说很好,但其他孩子会感觉到这一差异而憎恨他。一个人不可能毫无怨恨和恼怒地忍受不能受到和别人一样的尊重。他们不会停止追求优越地位,因为这种追求永无止境。但是,这种追求会转到其他方向,可能毫不实际,可能于社会没多大用处。

家庭格局

由于探究了儿童根据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体验到的利弊,个体心理学已成为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为了能用最简单的形式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设想父母合作良好,并且在尽心尽力地养育孩子。每个小孩在家中的地位仍然会对这个小孩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小孩的成长仍然会与其他小孩迥然不同。我们必须重申,同一家庭中两个小孩的处境绝不相同,每个小孩的生活方式都会反映出他尽力要调整自己以适应自己的特殊环境。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