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读后感 > 《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教会了我们什么?

《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教会了我们什么?


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可以说是这位晚清名臣的人生履历,浓缩了主人公为官三十余年的生涯。虽说作为小说少不了杜撰的成分,但我认为若目的不是为了从事历史研究,则大可不必追求百分百还原真实,毕竟真实事件在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后人对人物的误解。


唐浩明这个版本的曾国藩,总体来讲描写地十分客观,至少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人感觉有血有肉,很多言行举止也十分接地气。我觉得尤其出彩的是小说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都描写地十分细致且生动形象,也完全符合一般人的思考逻辑。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平定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也是这部作品着墨最多之处。虽然他并不是武官出身,走的是传统的科举之路,但其一手创办的湘军却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其背后的一大原因就是他懂得识人用人


曾国藩画像


href="http://www.yuedu88.com/" target="_blank">在线阅读yuedu88com :http://www.yuEdu88.com/

曾国藩深知自己在带兵打仗上既无才能又无经验,因此他格外注重招募人才。曾国藩懂得识人,能够在寥寥几句交谈中便看出对方的潜力和资质。他懂得如何选拔人才,曾在向弟弟曾国华传授如何选拔军官时说:“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


曾国藩也懂得用人,他看得清每个人的优缺点并能够据此把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他也懂得奖惩之法,“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同时,“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自身的积累。小说中提到曾国藩在创立湘军之初曾读《史记·高祖本纪》而感:“刘邦起事前,不过泗水一亭长,文武两方面都平平,后之所以有天下,实仗三杰之功;而使三杰各尽其才,这便是刘邦的才能。


科举考试出身使得他饱读诗书,而勤奋学习的习惯也一直保留在他身上。小说中描写曾国藩生活俭朴,晚年身为两江总督时,书房十分简陋,最显眼的就是书架。知识的积累决定了曾国藩的思想层次,也让他同传统的士兵出身的武官大不一样。


唐浩明版《曾国藩》


小说中另一个值得提及的就是曾国藩在官场中为人处事的方法。曾国藩刚开始为官的时候,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也看不起靠经营人际关系而步步升迁的官员。以“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这句话来约束自己没有错,但以此为标准衡量他人而自视清高,却让他同其他官员闹出了不少矛盾。


然而就像他自己读《史记》所得出的道理一样,成大事不能只靠单枪匹马,永远需要同他人的合作。镇压太平天国,光靠湘军是不够的。绿营即使不堪一击,关键时刻也可以起到支持的作用。同时军队所需要的饷银和粮草,也需要地方官员的支持。


第一部末尾,曾国藩在江西陷入僵局,郭嵩涛向他建议:“第一,要联络好地方文武,不要总是站在与他们为敌的地位,当妥协处则妥协。常言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第二,越俎代庖之事不能再做,费力不讨好,反招怨敌。第三,要利用绿营的力量,不要再单枪匹马地干。若做到这三点,许多事情会办得好些。”


这三个建议对曾国藩触动很大,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后又得陈广敷建议学习黄老之道,悟出“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因而在第二部中,我们看到曾国藩开始克制自己的脾气,主动联络地方官员。


天王洪秀全雕像


他在同幕僚赵烈文的交谈中说:“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曾国藩的这点思考,使他极大地改善了在官场上四处碰壁的尴尬局面,帮助他获得了地方官员的支持,湘军也慢慢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曾国藩》这部小说被许多人评为“政商必看”,我想原因就是书中蕴涵了很多做官的方法和思路。不过,我觉得这部书并不只是“政商必看”,应该是“人人必看”。因为做官之道,大部分都是为人处事之道,也可以说是我们常说的“情商”。双商中,智商能够决定我们的起点,情商却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高度。


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外,曾国藩在晚清人人信奉“天朝上国”思想的大环境中所保持的理智和清醒也让我欣赏。


晚清另一位重臣——李鸿章,被曾国藩视作接班人


他意识到中国的落后,重视“师夷长技以制夷”,率先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以图自强。作为科举考试出身的文人,曾国藩居然能够欣赏聂缉椝走实业去广东造船的想法。除此之外,他还让两个儿子学习英文,多接触国外的事情。这些都证明曾国藩是一个思想开明,且理智清醒的官员。作为晚清名臣,这点实属难得。


当然,放在现在的社会来讲,曾国藩也不无缺点,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愚忠,这同传统的礼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评价一个人需要正反两面去看,学习一个人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识人用人、后期的为人处事,以及懂得虚心学习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在文章开头曾说,这部小说的优点之一便是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将曾国藩读到的、听到的、悟出的道理白纸黑字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为人处事的机会。在我看来,这是《曾国藩》这部小说最有意义的一点。


附:书摘

  1.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2. 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3. 读书人附匪逆,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4. 然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历来为治国者不易之方。


  5.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


  6. 太史公的名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7.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8.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9. 昌黎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10.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 《襄阳记》上说得好,‘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2.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亦是处世之方。


  13. 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4.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15. 有怨气则无斗志,有傲气则必松懈。


  16.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1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18. 欲速不达,示弱反强。


  19.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20. 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


  21. 处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


  22. 不做英雄则罢,既做英雄,就不能自剪羽翼。


  23.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嫉妒者、仇恨者、不满者,遍布朝野。


  24. 空处较多,实处较少,旁面较多,正面较少。譬如精神注于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四处皆目。文中线索如同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太密。


  25. 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享。


  26. 人世间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才能,识人用人是一切才能中的最大才能。


  27.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28.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弃。

在线阅读网免费看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