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欠我这样一本故事书——《杂宝藏经白话》读后感(上)

很不幸,我生在五浊恶世,又很幸运,我身处在寂静之地——庐山东林寺,净土宗千年祖庭。它被人们誉为人间净土,弥足珍贵。
我是一位护法义工,也是一位修行道路上的学习者。

闲暇时,我总爱四处走走,百般惬意、自在。而我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法宝流通处,这里充满了精神的食粮。走进那里,徜徉在书架间,内心总会有一种格外的充实与安宁。作为一名希求解脱的佛子,从佛法大海中汲取甘露灵泉来滋养精神,解行并进,这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也是有生之年最大的幸运。
在一个午后,我冷不丁注意到了架上的一本经书——《杂宝藏经白话》。好奇地拿下来打开看,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
仿佛穿越时光,它把我带回到了童年时代。里面讲的全是生动有趣的故事,配有精美而具有亲和力的插画。更独特的是这并不是一本童话,而是一部佛经,佛陀亲口宣讲的。
真是无比意外的惊喜,我满心欢喜地走向门外,找到一处寂静角落,恬然捧阅。

书中的故事,往往这样开头,在某个日常化的场景下,例如佛陀带着弟子们在王舍城内托钵,看着眼前形形色色的人,平民或国王,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或者癫狂呼叫的疯子,佛陀不经意地就“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给大家讲一件很久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来表明某种真谛。在很多故事的结尾,佛陀都会出人意料地告诉听者,刚才故事中的某人正是自己。
这一切都勾起我心底无比的亲切感,一则源自孩提时读故事的那份感受,对于任何以“long long time ago(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头的,极具画面感的故事,内心都会随着文字而打开一扇想象之门,走进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徜徉其中。
亲切又源自一种佛子情怀:听本师释尊亲口讲他的本生故事,会有一种听老父亲给自己苦口婆心地讲往事的莫名感动。

在时光中,在这世上,从来都有珍宝被蒙尘而不为人所识的遗憾。就如这本佛经故事,如此不可思议,却并不为世人所共知。这些故事分明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好像很多很多的人都正在病死,大家都焦躁无措,而解药却在这里,鲜为人知。
比如说《弃老国缘》,讲的是有一个国家有着弃老的风俗。国王要求所有臣民对自己年迈的父母都要予以遗弃,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却有位大臣很孝顺,冒死把老父亲藏在家里。有一天王宫里出现一件棘手的奇事,一位天神要求国王回答他几个问题,如果答不上来,就要把整个国家消灭。国王着急了,下令所有臣民想办法解决。这位孝顺的大臣就回家请他的老父亲回答,结果睿智的老人一一作答,大臣就按父亲教的去回答天神,结果全对了,整个国家因此而免于灾难。国王要奖赏这位功臣,这孝子就趁机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国王,并请求国王废除弃老的风俗。国王由于这件事认识到了老年人的智慧,就愉快地答应了他,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就兴起了孝顺老人的新风尚。
这是个听上去很简单的故事,可这只是一个故事吗?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么佛法存在的意义岂不是微乎其微了?事实却是,佛法从来都是应众生的烦恼而存在的,就如同良药对应疾病而存在一样。
比如说“弃老”这种陋习,就绝对不只存在在故事中,而是作为人类极其炽盛的一种烦恼存在着。种种考据资料和世界各地的文化遗迹,都在证明着“弃老”风俗的真实存在。
我曾在一本英文版心理学书籍中读到过,在某处人迹罕至的岛屿上,有个约定俗成,人老了就会自觉地坐在一条小船上,远离家人,漂向大海深处。这些老人最终也许会被饿死或者冻死,又也许是被水蛇之类的动物给咬到,拖进海里……总之他们注定了难逃被遗弃的命运,孤独地死去。
我也了解到,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至今还有“弃老”风俗的遗迹,比如说湖北郧县的“弃老洞”等。

在日本电影史上,有一部名为《楢(yóu)山节考》的电影曾两度被搬上银幕,在当时以及后来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主题正是关于“弃老”。最近几年,它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对应的正是时下日本老龄化严重的现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其中一种问题就是年轻人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的巨大危险性。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曾流传一张图,是在抱怨,老人们压在年轻人头上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了,所以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送老年人们快快去“天堂”。而这种偏激的看法和“仇老”情绪又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由此也就可以看出,《弃老国缘》这篇故事的存在意义。
与《弃老国缘》相似的一篇,是讲有人将自己年迈的父母活埋了,于是许多人纷纷效仿。之后的情节与《弃老国缘》如出一辙,也是天神出面刁难,某位老人智慧作答,解围后整个国家开始尊重孝养老人。
这只是哄小孩的故事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5月,于陕西靖边所发生的那起令全社会哗然的“活埋母亲案”,又算是什么呢?儿子因为嫌弃生病的母亲不能自理,将家里搞得臭烘烘的,就把老母亲用小推车推出去活埋了。这难道不是活生生的证明吗?证明着众生贪嗔痴烦恼的炽盛,与佛法存在的意义。

书中还有一篇故事,它的起因听上去简直太有伤风化,结局又太超乎想象。是有一位女人对人之情欲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离。原因是,她因为长得太美了,几乎所有男人都会对她产生贪染之心,甚至连她的亲生儿子也因对母亲日思夜想而得了重病,快要憔悴而死。做母亲的最初也是非常震惊和悲伤,但是后来实在不忍心儿子死去,也就要顺从他。可就在这个丧失人伦的儿子走向母亲的那一瞬间,大地猛然裂开,将他直接吞下。
这样一则匪夷所思的故事是不是太难以启齿而不该被搬到台面上来说呢?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佛陀还是宣讲呢?
原因也不过是,这个世界中的众生欲心炽盛,从来都是不争的事实。而故事中那种烦恼的程度,放在当今时代真可说“恰如其分”,毫不夸张。所以,佛的真实语、婆切心也只应众生的深重烦恼而存在罢了。

我曾借助网络平台在淫欲心炽盛的群体中流通《欲海回狂》、《寿康宝鉴》等戒淫善书,由此深刻了解到了邪淫众生的深重烦恼与痛苦。很多人都深陷欲海,无力自拔,并遭受了惨烈的苦报。
这个网络时代的众生,遭受着各类不正意识形态的侵袭,各种各样邪淫的信息毫无底线,无处不在。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在推波助澜,加剧人心的浊恶。

唯有相信因果,从小就对“邪淫会感召地狱果报”这一点心怀畏惧,一个人在成长中才会有所忌惮,而不至于肆意妄为,酿成人生的悲剧,终身悔憾。
短短几个小时的宁静时光,我在读这本叫做《杂宝藏经白话》的法宝,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在时空里出入,看清人生的道理。
佛陀宛如近在眼前,谆谆教导,耳提面命,亲切无比,幸运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