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尔斯泰精神,听到"台北的天空"和"平均律"的混合编曲,也可能让人误以为接近了巴赫精神。我愿意设想导演和编曲者原是良心诚意,可是抽象的事物一定要具象表达时,明喻只会摧毁音喻的含蓄。
《傅雷家书》又提及,"雅俗与胸襟往往带先天性的,后天改造很少能把低的往高的水平上提",原本在书上讲的是交友处世,如果附会弗洛伊德学派的某些主张,正好符合"三岁决定一生"的天机。对我个人而言,跟艺术的缘分真正是天机,当我夙兴夜寐拥护爱戴它时,几乎只能形而下,轻描淡写用一个"癖"字来涵盖。人人都是萨利耶里,人人都是阿玛迪斯,我对历来伟大的艺术家,心里总包藏着又惧又嫉的敌意,又夹杂着销-魂蚀骨的柔情,不知该觊觎他们的钱财,还是甘心委身为奴才,到底这是主人抑或仆人的"雅俗胸襟"?
我们的社会不管做什么事,都显得"目的性"太强,我的上一本书甚至也不能免俗,以什么的"一些方法"来"指导人生"。谈音论乐时,我最希望把音乐还给"艺术",而不要围困它于"社教",像我们隶属教育部社教司的实验乐团。我们社会对音乐的亏欠,在于太多人要"用"它,太少人要"爱"它。音乐向来不以为它能指导人生,当它偷偷指导起人生时,一遇到大张旗鼓的标语口号,马上要畏缩隐形。
音乐只能秘密指导人生,像我们偷窥隐私的《傅雷家书》,"我们学古典作品,当然不仅仅是为古典而古典,而尤其是为整个人格的修养,尤其是为了感情太丰富的人修养",或者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能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这些都是音符以外的音符。不喜欢乐理的人,倒不妨先读一读这本讲音乐和道理的家书。
我自己以初生之犊的心情喜欢古典音乐,恐怕是同时看上它简化的主题和复杂的变奏。我的入门曲目相当入境随俗,大约就是除了标题以外,还加上作曲家以文字注明于总谱的《四季协奏曲》和《田园交响曲》。这些曲子给人极大的安全感,每一两分钟乐段,都可以找到按图索骥的对等解说,如果阁下不花这等功夫,就不必往下寻幽。从音乐发展史来看,最初的音乐也是摹拟自然的,这两首音乐出现河流、鸟鸣、雷雨的各种声效,我只忙着对照小提琴、双簧管、定音鼓的声音模仿得相像不相像。
音乐的主题,很像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题,书评家用几句提纲挈领的话涵盖一本书,所说的正是主题。人生经不起几件大事,小说逃不出几种类型,正像音乐里干净利落的主题。前面提到傅雷所谓"古典的修养",缩小成听音乐的比喻,就是寻找和锁定主题,从标题音乐的主题一路找到绝对音乐的主题,去枝去叶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人的敏锐和洞见。
从来没有一首成功的音乐,是只有主题骨架的,一定还是依附变奏的血肉精气。《傅雷家书》所附"音乐笔记",有一篇《什么叫古典的》,就提到勃拉姆斯始终努力压制自己,不让自己流露出刺激感官的美,殊不知他所压制的东西绝对不是魔道,而恰恰是古典精神。古典和浪漫从来不是对立的,古典也绝不是对单纯官能美的轻蔑,有孔子所谓"乐而不-yin-,哀而不怨"的意味。古典所要避讳的,一个是僵死的学院主义,另一个是低级趣味的刺激感官。
至于音乐里复杂的变奏,也可换成文学的技巧和创意,或是生活的新鲜感觉。音乐真正让人享受的,恐怕全在这一部分,像协奏曲的装饰奏,独奏的长笛或小提琴演出一段炫耀而华彩的"芭比的盛宴"。这些装饰奏,倘若像演员一样有个性,也不必自谦为乐曲的配角,本来就可以和主题互争风采。音乐从来不怕因为好听,而招致媚俗的批评,只有社会真正享受到"乐生"的生活时,历史才会再一次出现比希腊黄金时代更高级的精神平衡。
我自己最先感觉音乐是用来安慰人的,使苦恼升平为清静,后来又叫清静激发为喜悦,这么说来音乐竟是那么接近宗教和灵药呢。所幸音乐又绝不同于《圣经》和《药典》,不必负有立竿见影的治疗功效,宗教和灵药也只是音乐的副作用,事实上严肃的现代学院派,也不愿音乐负这些额外的责任。现代音乐开发新音域,刺激人们对时代的反省,不要沉溺在旧气氛而不知长进。音乐真像朋友,一回生两回熟,我们需要友谊时常会找老朋友,可是生活里处处又有机会结交新朋友,新朋友拓宽生活领域,老朋友保留熟悉交情,两全就齐美。
有些听音乐的朋友,十分考究音响疼惜唱片,是我所学不来的。我有三四打唱片被人借走,有的半年未还,有的都不止两年了,大概应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如此方能"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我发觉有一阵子音乐快要主宰我的生活,只要醒着闲着就得打开唱机,每个礼拜要是不进新片就欲振乏力,只好慢慢设下调虎离山和欲擒故纵之计。音乐给人感觉好像比烟酒咖啡神圣一些,可是操纵起人来可一样荼毒,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一地窖金币只进不出,发烧友小心变成"守音奴"。
最后,我要提醒新来的乐迷,伟大的音乐家并不等于伟大的道德家,曾有极邪恶的作曲家竟也写出极神圣的音乐。我又要引用《傅雷家书》的一段语录:"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么文明,谈玄说理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两晋六朝多少野心家,想夺天下,称孤道寡的人,坐下来清谈竟是深通老庄与佛教哲学的哲人"了解音乐的真相,很可能也顺便了解人生的真相,反正也不过几个主题,其余只是一堆变奏而已。
摘自《音乐心情》,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6月版目录页列宁工作室?leninstudio版权声明:本电子书所有权益都归原书作者所有,电子书纯属网络交流学习使用,谢绝它用,否则一切法律后果自负。上一篇下一篇
翻译大家傅雷的留法生涯:半年就过语言关《傅雷家书》在中国知识界之所以大名鼎鼎和广泛流传,在于其字里行间既体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1908~1966年)对于孩子的亲切关怀与严谨教导,也展示了傅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而这种“人间情怀”我们在傅译的法文名著中也不难体会。
除了家书之外,傅雷就是以法国文学翻译大家而名世。其实,家书纯属“妙手偶得”,翻译才是傅氏的“出色当行”,他后来选择“闭门译书”为业,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之俸禄,既可见他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也可见其“译术”之高超。而要谈论傅雷一生事业之渊源,则不可不从其留学法国说起。
傅雷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成人,1924年他考入上海大同附中读高中,由于他颇为激进,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并带头掀起反对学阀的斗争,颇遭学校当局的嫉恨。母亲为了他的安全,把他拉回乡下。正是在这种求学不得、歧路彷徨的情况下,1927年,傅雷经过反复思考,向母亲提出去法国留学的请求。傅雷是幸运的,母亲是开通的,她变卖田产、筹集资金,极力促成了儿子的万里留学之行。1927年底,傅雷乘坐法国邮轮昂达雷·力蓬号,离开上海,前往巴黎,时年不满20岁。来到异国,人生地不熟,颇不容易,好在严济慈先生给他介绍了正在巴黎留学的郑振铎,傅雷从马赛转乘火车到巴黎后,就通过郑振铎住在了伏尔泰旅馆。
第一要克服的就是语言关,傅雷在国内时并未学过法语,只想着法国是艺术之都,为了从法国文学中汲取养分,便毅然选择了法国。想着朋友“要好好学习francais氨的叮嘱,傅雷赶往法国西部的贝底埃去补习法语。贝底埃是法国13世纪修建的古城,很有古典文化遗韵。傅雷在此膳宿在一位法国老太太家里,老人出身于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她既是房东,也充当了傅雷的法语教师,她教学的方法很是轻松,没有正式的上课,只是在日常谈话中随时讲解、纠正,傅雷的法语发音和会话就是这样学出来的。另外一位教师则专教课本和文法。总之,傅雷本就天资聪颖,再加刻苦好学,他的法语进步很快。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半年之后,傅雷即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巴黎大学文科。
巴黎大学位于拉丁区,分为文学、理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大学离卢佛尔美术馆、卢森堡公园、先贤祠(名人墓)不远。傅雷入校后,即住在法国青年宿舍,他一边去大学听主修课的文艺理论,一边去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和梭旁恩艺术讲座听课。上课之外,他更主动接受欧洲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之熏陶,一方面经常去巴黎和南欧众多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美术大师的传世佳作;一方面实地去考察许多艺术圣地;至于接触文化艺术界人士,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大陆会集了不少中国游子,他们胸怀大志,游学西方,是为了求取真知,振兴国家。巴黎作为欧洲的文化之都自然是这些学子首选之地,傅雷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如刘海粟、刘抗、朱光潜、梁宗岱、汪亚尘、王济远、张弦、张荔英、陈人浩等。谁曾料到,这批今日的游子,来年竟是国家的栋梁。傅雷与他们时相过往,切磋学理,颇有所得,“有时在咖啡馆里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归根到底仍回到文学艺术的问题上来。”
此时的傅雷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交游读书、求取新知固然是域外求学之主流,但爱情的问题却也难回避,异域情缘竟真地就接踵而至了。虽然傅雷离家之前,就已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定婚,但来法一年后,却与浪漫多情的法国女郎玛德琳好上了。不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傅雷与风流浪漫的法国女郎固然能相互吸引一时,又如何能琴瑟和谐、白头偕老?这种感情热烈过一段之后,自然以破裂而告终。对傅雷来说,这段感情历险对他教训甚深,以后与朱梅馥之相伴到老,恐怕从此中不无所得。
傅雷留学法国固然有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之收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法国文学翻译家的初步奠基与定型。傅雷为了提高自己的法语水平,尝试翻译一些法国文学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提高外语水平的捷径。到巴黎一年后,他就译出了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中篇小说《嘉尔曼》。他还颇注意将“游”与“学”相结合,1929年6月,他游览了法瑞交界处的避暑胜地莱芒湖,便几乎同时译完了与此胜地相关的作品《圣扬乔尔夫的传说》,而一回到巴黎,他则立刻投入早已动笔的泰纳(今译丹纳)的《艺术哲学》之试译工作。一代大气磅礴法国文学翻译家构基于此,我们现在读傅译文字,似乎是构造了一个傅氏法国文学世界,那里的巴尔扎克、伏尔泰,那里的罗曼·罗兰、梅里美,似乎都是属于傅雷的,所谓“似乎都用了同一种神韵的傅雷体华文语言”,从翻译学角度如何彰丕,且不置词,但至少可以说明的是,“优秀翻译家的华语作品,同样是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创造和丰富华文文学的历史上,其贡献与创作相同。”(陈思和语)傅雷因留学法国进而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事业,给世人所构造的傅译法国文学世界,其贡献应当予以肯定,至于其人格风范、学人风襟,既有《傅雷家书》行世,自是不用再去饶舌。
读《傅雷家书》 于莉莉
手捧着荣获“全国首届青年读物”一等奖、发行量过百万的《傅雷家书》(以下简称《家书》),我仿佛看到一位身穿中山装,戴着眼镜,瘦削、严谨而又倔强的长者向我走来。
纵观《家书》,爱、艺术、人生构成它的三大主题,《家书》是在爱的主旋律下,展现人生舞台的独幕剧。每一位读者都是观众,在傅雷那颗“博爱的心”感召下,在艺术的熏陶中,接受人生的洗礼。
《家书》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又是巍峨挺拔的大山。这里既有情感的浪花、激\_情的波涛,又有理性的深度、哲学的冷静。读《家书》,便是同傅雷共同感受亲情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与内心的苦闷。
爱是《家书》的一条主线,也是傅雷教子的根本立足点。《家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爱的主题,它不仅是“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对祖国、对社会的博爱篇。尽管傅雷将儿子教育成少年有为的艺术家,可他的朋友却习惯称其为“残忍”、“残酷”,但在《家书》里,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傅雷,一个外冷内热的长辈,一个时时牵挂远方游子的慈父。
傅雷曾称自己是儿子的“舵工”、“忠实的手杖”。的确,正因为傅雷的舐犊情深,才使他具有超乎想象的严厉和细致。也正是如此,他把父辈所共有的爱上升到“我也把你……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这就是傅雷。傅雷夫人朱梅馥曾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你的成功应该是你们父子二人合起来的。”这可谓是对傅雷“长篇累牍,鸿雁传书”苦心的绝好注脚。无论是父爱还是博爱,傅雷的浩浩写意、殷殷关爱犹如爱的絮语,滋润着,感动着,并教育着每一位读者。
楼适夷曾说《家书》是一本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的确,《家书》既有对音乐的领悟,又有对文学的研究,还有对古书、古建筑的广博认知。在这里,我们既能找到孔子、孟子的思想,又可寻到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的身影,还可见到肖邦、贝多芬的音容。傅雷曾这样写道:“整个曲子像一座巍峨建筑,给人以厚重、扎实、条理分明、波涛汹涌的感觉”,这句话便是他作品与人生的真实写照。
傅雷的人生,不是温柔欢快的小夜曲,而是恢弘有力的朔那巴。德拉赫利克曾说,“性格决定命运”,傅雷正是以他的人格魅力演奏着他的“人生协奏曲”。《家书》显示了傅雷追求高远、恬静、素雅,却又时常跳跃着火一般的激\_情。他耿直得如同崖上青松,执着得如同南山翠竹,倔强得如同傲雪红梅。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浩劫中,有些人委曲求全,傅雷却坦坦荡荡地选择了死亡。质本洁来还洁去,他性格中有宁折不弯的骨性和刚性。在政治的大潮中,个体的生命虽然渺小,但人性的光芒却是伟大的。傅雷无疑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悲壮和完满。
诚然,昨日往事,已为陈迹;逝者已矣,却悠然可追。《家书》又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一生都在实践《家书》中的那句话,做“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有一个高傲自尊的灵魂,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一位仁慈博爱的父亲向我们讲述“国家荣辱、艺术尊严”的故事。
《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内涵、有教益的好书。
永远的傅雷
傅雷是一本书,是一本蕴含着热情、直爽、好学、才华的人生悲剧的书。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傅雷家书”,感到看它就像听老父亲在你身边低语。克利斯朵夫、贝多芬、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傅雷把一个个大师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同时,也让我们通过这些大师,一页一页地把“傅雷”这部书翻下去。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
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心,“我素来对死看得极淡,只有鞠躬尽瘁,活一天做一天的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傅雷家书》)人们曾对傅雷夫妇是否应该双双自尽争论不休。有的说虽然悲壮但不值得,有的说只要悲壮就值得。看完苏立群著的《傅雷别传》,感到对于傅雷在那种特殊的时代选择了死亡是不能用值不值来衡量的。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也就是追求人类的爱,想念爱最终能化解仇恨使人们走到一起。”但有些人“他们会编、会写、会添油加醋、会偷换概念、会混淆视听、会‘欲擒故纵’”的本领。傅雷认为这些“不是个人的胆识,是人类的堕落”,他不希望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人类相爱的理想”,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破灭,而且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梦。
傅雷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让我们深思。
傅雷家教薪火相传
《傅雷别传》在本报连载后,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反响。这是继《傅雷家书》出版19年后让读者再次复活了记忆中的傅雷———“一个天才的傅雷;一个幼稚的傅雷;一个倔强的傅雷;一个追求完美的傅雷;一个永不停止思索而终生不得安宁的傅雷”。傅敏,傅雷次子认为上述“五个一”较全面说明了父亲———“他是这么个人”。在《傅雷别传》连载第18期这天,记者就教育、气节等采访了傅敏。今年63岁的傅敏退休前是北京第七中学英语特级教师。
■家教
人们在傅聪前加的前缀往往是钢琴家。傅敏说傅聪之所以成了世界一流钢琴家,是他按照父亲设计的顺序走到这一步的:“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钢琴家。”傅雷家教在再版、增补版5次,发行130多万的《傅雷家书》里,倾注了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心血。现已成为家长教科书。
1954年,傅雷致信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呢?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为让傅聪学钢琴,傅雷“把他从小学撤回”。语文自己教,其他课程另请家教。傅雷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史记、汉书……上选教材,亲自小楷誊抄。要傅聪背诵“富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宁可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出师表》、《后出师表》……1962年3月14日傅雷致信傅敏:“你该记得,我们对你数十年的教育即使缺点很多,但在劳动家务,守纪律,有秩序等等方面从未对你放松过,而我和你妈妈给你的榜样总还是勤劳认真的……但愿我们大家都来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尤其是修养和品德!”
修养和品德教育,傅雷对兄弟俩常抓不懈。傅敏幼时顽皮混沌,1948年到昆明后没考上小学,傅雷亲自教授。教材选择上,重在品格操守。傅雷工整抄写史书。给傅敏讲“‘抬着棺材见皇帝’的死谏志士”。现今傅敏仍然记得父亲讲授文天祥、岳飞、魏徵时壮怀激烈的神态。“他对这些为国捐躯的大丈夫一咏三叹”。下课,傅雷让傅敏写感想,“为什么他们流芳百世?”“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傅雷用的是启发式教育。他从不正面给答案,启智为要。如果傅敏的作业傅雷不满意,重来,直到达到他的标准。语文如此,数学亦是。四则运算,傅雷边学边教,注重举一反三。傅敏总结:“这对训练小孩子的脑子很好。”让傅雷欣慰的是,傅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傅敏考上中学后,自学能力强。大学寒暑假返沪,他分析肖伯纳剧本《卖花女》,傅雷认为“还可以”。待傅敏成为教师后,沿袭了父亲的启发式教育。他教书原则:“训练小孩的思考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傅敏初中时,学习小提琴。毕业时提出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立志拉琴为业。傅雷摇头,理由有二———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精神够不上;第二,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一语成谶。傅敏果然按照父亲的设计教书35年,至于父亲怎么看出他是教书的料,傅敏遗憾:“没来得及问。”他承认父亲看人能看到骨子里,赏文鉴画一针见血。傅雷离世前几年,反思对儿子的教育,他对傅聪、傅敏内疚:“你们没有欢乐的童年。我对你们太严了。”而成人成才后的傅聪、傅敏感谢父亲的严:“父亲是我们兄弟俩最好的老师。”
■气节
“父亲既然欣赏‘抬着棺材见皇帝’的死谏品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做人气节上,他思齐。”傅敏说。1957年,傅雷受到批判,有人暗示他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就可以过关。他不干,后挑明,说成实质上是反党反社会主义也行,傅雷坚辞。自然地,1958年他被人戴上右派帽子。这天他夜半归家,夫人朱梅馥担心出事。傅敏成人后听母亲讲,“就因为他考虑你还协…否则他就走了。”1961年傅雷摘帽。傅敏亲见父亲得知这一事实后,面无表情,继续伏案。现已阅事沧桑的傅敏理解父亲当时的处事逻辑:“戴帽子的是他们,摘帽子的也是他们,跟自己无关。如果父亲为摘帽而感恩戴德,则说明父亲承认自己是右派。因为父亲不承认强加给自己头上的莫须有,所以对帽子来去漠然视之。”
傅雷被错划右派后,不能出书。傅雷不拿工资,靠稿费生活。有关部门指示:傅雷可以继续译书,但新出的书必须改名,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跟傅雷商量改名一事,傅雷拒绝:“要出,仍署‘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感慨“我十分敬佩傅雷的品格!”傅敏说父亲让人敬佩的品格之一:“一生没说过假话,没说过别人坏话,更没整过人,中国文坛上恐怕除了梁漱溟、傅雷之外少见如此操守者。”
傅雷对待名利,从家书中可见其品格。1956年7月29日傅雷致信傅聪“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文革”来了,1966年9月3日傍晚,傅敏接舅舅电报,没看电文,便知父母已去:“按父亲的性格,别碰他,一碰就走,他太刚烈了。他是典型的宁折不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早走早解脱。”红卫兵碰了他———在一只亲戚寄存的箱子里被红卫兵查出所谓的政治问题。傅雷只承认寄存事实,不奉告寄存之人。由此引火烧身。即便如此,傅雷视死如归:“没啥了不起,大不了两条性命。”他在遗书上写道:“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难受。”遗书与家书一脉相承。1963年6月2日,傅雷致信傅聪:“历史上受莫名其妙指摘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伏尔德、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匣八档枚裕菏欠亲杂泄郏兆泳昧俗匀换岷诎追置鳎 痹谄狼凹父鲂∈保道紫蚯资艚淮?3件事:如代付9月房租;亲属寄存之物,因抄家不见,以存款抵之;600元存单一纸给保姆周菊娣,做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君子名节,傅雷死守到终。
傅雷爱摄影,喜拍风景照,风景照中尤喜拍松柏。
■品格
傅雷虽去,傅雷奉行的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德行在傅聪、傅敏身上薪火相传。傅聪体现的是艺,傅敏继承的是德。傅雷生前致信傅聪:“你对艺术的感受怎么和我想的一样,我俩心心相迎…”傅敏总结父兄,“一个在文学翻译上一句一句磨,一个在音乐艺术上一句一句抠。都是追求完美的人。”
1979年至今,傅聪回国传艺十几次,讲学、演奏。
傅雷曾对傅敏说:“人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人接受了太阳的光和热,就应当把它传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傅敏烛照学生,同时亦把家教的光和热奉献。
1980年8月,傅敏在英国与兄团聚一年多后回国。首先,他向七中校长提出一要求:“不当任何‘长’,集中精力钻研教学。”之后,傅敏继续沿袭父亲启发式教学法。“文革”前,傅雷问傅敏:“你是怎么教的?”傅敏说了,傅雷点头。傅敏得到父亲认可,遂认准此路。
傅敏授课特点:不讲中文,不留作业。“用中文教英文,学生永远进不了门”。傅敏直言不讳“搞题海战术的老师是自己没本事”。傅敏教过的学生听说能力强,高考不丢分。因他在英语教学上“有本事”,故被评为特级教师。
他虽然不当任何“长”,由于他敢说真话,群众选他为西城区人大代表,连任五届,直到退休。他曾给教育部长蒋南翔提建议;在人代会上忧虑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现象,比如:学生为谁而学习?相当多学生选择专业是为自己将来活得惬意,而对国家需要的基础行业不考虑,对国家前途命运不闻不问,甚至一些初中生学外语的目的就为出国、进外企;上级检查卫生,学校组织学生突击大扫除,这在年轻心灵里栽下的是弄虚作假的种子;重理轻文的结果是对文史、音乐、美术不重视。素质教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的滋养。“文革”中集体疯魔的事实,是人文教育、法制教育长期贫血所致。音乐美术陶冶精神文明,多听莫扎特,人会变得文明。历史课熏陶学生爱国惜民。有些高中生写的作文,通篇不见自己思想。很多学生不爱看书,说是没时间。不爱看书的人怎能完善自己,产生自己的思想?特长生应与三好生同等地位,特长生也许是未来某一领域的大师,我们不能做埋没他们的罪人。傅聪当年考云南大学,数学可是0分……傅敏曾担任中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审中,对不按原则办,降格以求的事,他拍案而起:“降低教师资格,等于降低学生标准,是误人子弟。”傅敏没因别人无原则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他两次写辞职报告。他秉承了父亲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他爱给领导提意见,从以下进谏信中可见傅雷骨血———刘校长:您批评戴、冯两位同志表现不好。难道说话直率、敢于揭露矛盾,就是表现不好吗?我这个人就是爱提意见,心里有话就得说。有人劝我:“管他呢,你管得着吗,回头给你穿小鞋。”说实话,我要怕给我穿小鞋,我就什么也不说了,我该俯首时俯首,该帖耳时帖耳,不该时就用牛角尖顶你!我为什么不怕?因为我没有什么奢望,我只想为了学生教好书。我做的一切只要对得起学生,能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我就心满意足了,我这一辈子也就没白过。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就敢于去见我的父母。
1984年8月25日凌晨二点
刘校长:
……上星期六(22日),学校暖气不好。您作为校长当然生气。但是您不了解情况,把气全出在周同志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咱们都是从历次斗争中过来的人,处理人的问题,尤其是处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干部的问题,要慎重,慎重,慎重啊!我写到这里,掉眼泪了,我希望您能理解这种热泪。
1984年12月25日夜
如今退休在家的傅敏,除整理出版父亲译著外,现收集傅聪谈话录。读者从《傅雷家书》中知晓1965年以前傅聪的成长。1965年以后的傅聪如何走向成熟,如何成为华人骄傲,如何去国多年仍守中国魂,傅敏欲从傅聪谈话中写出赤子之路。如果做家长的能从傅敏的后半部“家书”中借鉴其家教一二,薪火相传,傅敏足矣。
在线阅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