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之学 贯通古今含义和解读
音律之学 贯通古今
训曰:音律之学,朕尝留心,爰知不制器无以审音,不准今无以考古。音由器发,律自数生,是故不得其数,律无自生;不考以律,音不得正。雅俗固分,而声协则一;器虽代革,而音调则同。故曰:“以六律正五音,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朕考核诸音律谱,按《性理》内《律吕新书》,黄钟律分围径长短,准以古尺,损益相生十二律吕,制为管而审其音。复以黄钟之积加分减分,制诸乐器而和其调。实以黍①而数合,播诸乐而音谐。因著为书,辨其疑,阐其义,正律审音,和声定乐,条分缕析,一一详明。盖天地之元声②,亘古今而莫易,联中外以大同,六合之内,四海之外,此音同,此理同也;百世之上,百世之下,此理同,此音同也。是故不知古乐而溺于今,非特不知古,并不知今也;必复古乐而不屑于今,非特不知今,终亦无从复古也。
训曰:声音之道,以和为本,故《书》曰:“八音③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尝见近世之人:事儒学者空谈理数,拘守旧闻,而于声字之义,鄙而不讲;工师则专肄④声音,熟谙字谱,而于音律之原,茫然无知。殊不知“工”“尺”等字,即宫商⑤之省文也。“工”“凡”“六”“五”“乙”“上”“尺”七字,而五声二变亦七音。工尺七字有出调,而五声二变亦旋宫⑥,旋宫则转调,而当二变者则出调。古圣立法,原自简易,而后之人反从难处探索奥理,却不知说愈繁而理愈晦。古之雅乐,惟用五正声而间以二变,谓之七音。今之南曲亦止用五字,而出调二字不用。北曲则杂以出调二字,名曰“北调”。然则古乐、今曲,何尝不以正变⑦之声而为宫调之准则耶?要之,乐以太和为本。是以古圣王惟得中声以定大乐,故与天地同和,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奏之朝廷而人心风俗以淳也。
【注释】
①黍:本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后叫黄米。我国古代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称为黍尺。
②元声:指十二律中的黄钟。古人定十二律以黄钟之管为基准,因而名黄钟为元声。
③八音:音乐专有名词,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乐器。
④肄:学习,练习。
⑤宫商:古代音律中的宫音与商音,后来泛指音乐。
⑥旋宫:亦称“旋宫转调”。古代音乐理论术语,指宫音在十二律上的位置有所移动,同时,商、角、徵、羽各阶在十二律上的位置也随之移动。
⑦正变:指《诗经》的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及遵循其创作原则的作品。
【译文】
训言说:对于音律这门学问,我曾经留心过,于是知道不制成乐器就无法审定音律,不以今天为参照就无法考察古代。音乐从乐器发出,律管产生于度数,因此不懂得度数,律管是无法自己生成的;不考察律管,发出的乐音就不准确。雅与俗固然已经有所区分,但声调的和谐却是统一的;乐器虽然代代变革,但是发出的音调却是相同的。所以说:“用六律来订正五音,今天的音乐从古代的音乐中产生。”我考证各种音律谱,按《性理大全》中的《律吕新书》,黄钟律分围径长短,以古尺为标准,通过损益相生方法制定十二律吕,制成律管来审定乐音。再用黄钟之积加分或者减分,制作成各种乐器并调和它的声调,结果用黍尺来衡量它,恰好二者长度相当;用乐器来演奏音乐,音节和谐。因而撰写成书,辨析它的疑难之处,阐释它的意义。订正音律,审定音节,调和声调,制定乐谱,有条有理地逐步分析,一一详细阐明。大概天地之间的元声,贯穿古今而难以改变,联系中外而大体相同,在天地以内,四海以外,这个音如果相同,其道理也就相同;无论是百世以上,还是百世以下,这个道理相同,它的声音也就相同。因此,不懂古乐而一味地沉溺于今乐,不但是不知古,同时也是不知今。一定要恢复古乐而瞧不起今乐,不但不知今乐,最终也是没有办法恢复古乐的。
训言说:声音变化的法则,在于以和为本,故而《尚书》说:“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乐器应和谐,不要乱了秩序,神和人因此通过音乐交流达到思想感情的交融。”我曾经目睹近世以来的人:研究儒学的人往往空谈事理,拘泥于过去的传闻,而对于声字的意义,却视为浅薄,反而不作讲究;乐师只是专门研习声音,熟悉字谱,对于音律的渊源,却茫然无知。竟然不知道“工”“尺”等字,就是宫商的省文。“工”“凡”“六”“五”“乙”“上”“尺”七字,即宫、商、角、徵、羽五声加上变宫、变徵久而久之合成了七音。“工”“尺”等七字有出调,而五声二变也就是所谓的旋宫,旋宫就会转调,而处在变徵、变宫的时候就会出调。古代的圣贤立法,本是简易的,后来的人反而从难的地方着手探索深奥的道理。却不懂得解说越繁杂,道理就越晦涩。古代的雅乐,只是用正五声同时以二变间杂其中,称为七音。如今的南曲也只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字,而作为出调的变宫、变徵二字不用。北曲却与变宫、变徵二字相杂,名为“北调”。既然这样,古乐与今曲何尝不是以正变之声作为宫调的标准法则呢?总而言之,音乐以天地间的冲和之气为根本。因此,古代圣王只取中和之声来制定大乐,所以大乐与天地一样有着自然的和谐,把大乐进献到郊庙,鬼神就会安享;用在朝廷进行演奏,人心与风俗也就会淳朴敦厚。
【解读】
《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的美感在于和谐,因而,美好的音乐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是古今皆同的至理。康熙所讲的音乐知识,对于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今天的音乐虽然在演奏技巧上与古乐有很大的差异,且又受西方音乐很大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在古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古乐一脉相承。古人很重视音乐对人心、风俗的正面熏陶作用,我们现代音乐的娱乐性与商业性越来越强,但仍应以教化人心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摒弃低级、庸俗之风。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