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格言大全 > 诗之为教 所从来远含义和解读

诗之为教 所从来远含义和解读

诗之为教 所从来远

训曰:诗之为教也,所从来远矣。昔在虞庭,命夔为典乐之官,以教胄子曰:“诗言志。”盖人性情之发,不能无所寄托,而诗则触于境而宣于言者也。自夫子删定而后,三百篇之旨粲然可睹。采之里巷者为“风”,陈之朝廷者为“雅”,荐之郊庙者为“颂”。观其美刺,而善恶之鉴昭矣;观其正变,而隆替之治判矣;观其升歌下管、间歌合乐之所咏叹,而祖功宗德之实著矣。千载而下,因言识心,故曰“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也。夫子雅言之教,称引诵说,惟《诗》最多。如《大学》《中庸》《孝经》,篇末必引《诗》以咏叹之,亦以见古人之斯须不离乎诗也。思夫伯鱼过庭之训,“小子何莫学夫诗”之教,则凡有志于学者,岂可不以学诗为要乎?

【注释】

①夔:相传为尧舜时期的乐官。

②胄(zhòu)子:古代帝王或者贵族的长子。这里用来指帝王和贵族子弟。

③粲然可睹:义同“粲然可观”,形容事物色彩鲜明。也指成绩卓著,达到很高的水平。粲然:明白、明亮的样子。

④隆替:盛衰、兴废。

⑤升歌下管、间歌合乐:升歌,指祭祀、宴会登堂时演奏乐歌。下管,古代举行大祭等仪式,奏管乐者在堂下,故称管乐器为“下管”。间歌,指礼乐活动中,歌曲与笙曲相间表演时的歌唱部分。

⑥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字。

【译文】

href="http://www.yuedu88.com/" target="_blank">在线阅读yuedu88com :http://www.yuEdu88.com/

训言说:诗的教育作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过去虞当政的时候,曾经任命夔为主管音乐的官员,今其用诗歌来教育帝王与贵族的子孙,说:“诗用来抒发人的志向。”人性情的抒发,不能没有寄托,而诗正是通过外部环境,将人的感情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主要方式。自从孔子删定之后,《诗》三百篇的旨意便清晰可鉴了。采自于民间的诗歌叫“风”,进献于朝廷的歌咏叫“雅”,用来祭祀天地、宗庙时所唱的乐歌叫着“颂”。看了那些褒美和讽刺作品,善恶的鉴别就显明了;而读了那些正风与变风、正雅与变雅的作品,那么对于兴衰成败的政治制度就可以加以判别了;观看堂上乐歌演奏与堂下管乐演奏、歌笙合拍的咏叹,列祖列宗的功德情况就显现出来了。千百年以来,我们仍然能够从古代诗篇的言辞中了解古人的心思,因此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倡导的用合乎规范的语言对人们进行的教育,所称引、诵说的古代典籍,唯有《诗经》最多。像《大学》《中庸》《孝经》等,篇末必定引用《诗经》来进行歌咏和感叹。由此可见,古人是片刻也离不开诗的。想想孔子在他的儿子伯鱼从庭下走过时,对儿子“小子何莫学夫诗”的教诲,那么,凡是有志于学问的人,哪能不把诗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呢?

【解读】

在这里,康熙主要阐发了诗的教育作用和古人对于诗歌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凡是有志于学问的人应当把诗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的观点。古人看待诗歌,和我们现代人的观点不一样。现在我们多把诗歌看成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古人则把诗看成宣扬政教的一种工具,多用来言志和进行美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基本上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功能,而儒家提倡的其他经典之书也与《诗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今,诗歌虽然不再直接作为统治者的政教工具,但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主要表达形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

唐人诗意图(清·程璋)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