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格言大全 > 曲解诗意 牵强附会含义和解读

曲解诗意 牵强附会含义和解读

曲解诗意 牵强附会

训曰:朱子云:“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作美刺说,将诗人意思尽穿凿坏矣。即如唐人工于诗者,应制赋诗,后人解之,以为讥刺朝廷,其于前人不太冤耶?”朱子此言最公,深得诗人之意。

【注释】

①感物道情:感物,因物兴感之意;道情,犹言情,即抒发内心的情感。

②美刺:歌颂与讽刺,指诗歌的两大社会功能。

③穿凿:指非常牵强的解释。即把本没有某种意思说成有某种意思。

【译文】

训言说:朱子说:“大概古人作诗,和今人相同,其中也自然会有受外物感染抒发情怀的诗歌,这些诗大多是吟咏自己的性情,哪里会都是讽刺他人?只不过因为作序的人立下了先例,每一篇都做歌颂与讽刺的解说,将诗人本来的意思都牵强附会坏了。就像唐人善于写诗的,本来是应制赋诗,后人解释它,把它理解为讽刺朝廷,如此理解对于前人来说岂不是太冤了吗?”朱子这番话最为公允,深得诗人的本意。

【解读】

欣赏诗歌,最好是体会诗人的本意。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只会造成对诗的误解。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因错解诗文的意思,而酿成冤假错案的例子。北宋时期的“乌台诗案”就是鲜明的例子。康熙对于诗歌欣赏的见解颇为发人深省,他认识到了诗歌作为艺术的独特性,看到了曲解诗意的危害,也指出了诗歌沦为政治工具的可怕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代言体。因而应从艺术的角度对其所描写的对象进行理解和认识,而不应把它作为政治攻击的工具。

href="http://www.yuedu88.com/" target="_blank">在线阅读yuedu88com :http://www.yuEdu88.com/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