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疑于人 持诚相待含义和解读
不疑于人 持诚相待
训曰: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前者丹济拉①来降之时,众皆谏朕宜防备之。朕心以为丹济拉既已来降,即我之臣,何必疑焉?初至之日,即以朕之衣冠赐之,使进朕帐幄内,近坐赐食,傍无一人,与伊刀切肉食。彼时丹济拉因朕之诚心相待,感激涕零,终身奋勉尽力。又先时台湾贼叛,朕欲遣施琅②,举朝大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彼时朕召施琅至,面谕曰:“举国人俱云汝至台湾必叛,朕意汝若不去台湾,断不能定汝之不叛。”朕力保之,卒遣之。不日而台湾果定。此非不疑人之验乎?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注释】
①丹济拉(?—1708):噶尔丹的侄子,也是他的部将,噶尔丹死后,他携噶尔丹尸体降清。
②施琅(1621—1696):福建晋江人,原为明朝总兵郑芝龙部将。顺治三年(1646)随郑芝龙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师攻占台湾,封靖海侯。
【译文】
训言说:动不动就怀疑人并非好事。我怀疑他,他的疑心就会更重。以前丹济拉前来投降归顺我大清的时候,大家都劝谏我应防备他。我心想丹济拉既然已经归降于我,就是我的臣子,有什么必要怀疑他呢?丹济拉刚到那天,我就把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赏赐给他,让他走进我的帷帐之内,坐在我旁边,赐给他吃的东西。旁边并没有一个人,我和他一起用刀子切肉吃。那时候丹济拉因为我如此推心置腹地对待他,感动得流下泪来,终生发奋勤勉尽力。又比如以前台湾贼反叛,我打算派遣施琅前往台湾平定叛乱,满朝大臣都认为不能派遣他,一旦他去了必定会反叛。那时我把施琅召到面前,当面对他说:“举国的人都说你到了台湾就会反叛,我想你如果不去台湾的话,决不能确定你不会背叛。”我力保施琅,最终还是派遣他去了。没有过多久,台湾果然平定了。这不是不要无根据地怀疑人的最好证明吗?凡事应当以诚相待、坦白无私为好,处处防备、无端猜疑是没有用的。
【解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人就要相信人,以一颗诚心待人,这是最起码的用人之道。古语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相待,即便是敌方也会为我所用;疑神疑鬼,纵然是忠于自己的人最后也会离心离德。康熙推心置腹地厚待投降归顺的丹济拉、施琅,终于感动二人,使其忠心耿耿地为清朝卖力,由此可见康熙御人之术的高明。这一事实告诉人们:无论是一般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作为领导者以上管下,都应当有这种真诚待人的胸怀,才能够使人为我所用。
在线 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