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格言大全 > 家常礼数 顺适为安含义和解读

家常礼数 顺适为安含义和解读

家常礼数 顺适为安

训曰: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称为盛事。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然而上皇在御,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遇有事奏启,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日觐数次?朕之巡狩江南,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并进所获鹿、狍、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惟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训曰:尝阅《明宣宗实录》,其奉事母后和敬有礼,至今览之,犹足令人感慕。朕尝思先王以孝治天下,故夫子称至德要道,莫加于此。自唐宋以来,人君往往疏于定省,有经年不一见者。独不思朝夕承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家庭常礼出于天伦至性,何尝以上下而有别也?

【注释】

①敦伦:敦睦人伦。

②觐:觐见。指朝见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③感慕:感念仰慕。

④定省:子女早晚向父母等长辈问安。

⑤承欢:迎合人意,博取欢心。多指侍奉父母、尊长。

【译文】

href="http://www.yuedu88.com/" target="_blank">在线阅读yuedu88com :http://www.yuEdu88.com/

训言说:我曾经读《宋史》,其中有宋孝宗每个月初四朝见太上皇的记载,称为荣盛的事。宋孝宗在宋代固然还算得上一位敦厚纯孝的皇帝,然而,太上皇既在世,本来就应当利用空闲去探望太上皇,怎么可以限定朝见的日期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总认为家庭之中的日常礼节,应当出于天伦至性。遇到有事需要向皇太后请示,有时候一天之内会觐见两三次。有时没有什么事,就隔几天觐见一次。到了皇太后寿诞之日,遇到好日子或者逢年过节,我就准备好家宴,恭请皇太后驾临。在这一天,我从早到晚,一直都在皇太后身边侍奉,何止一天觐见几次呢?我巡视到江南各地,打猎去到塞北,除了三日一次送上向皇太后恭请圣安的本报之外,还特地让身边的近侍太监乘坐驿车回京请安。同时进献上打猎时捕获的鹿、狍、野鸡、野兔,以及得到的新鲜水果和鲜鱼等。凡是有得到的东西,我都会立即派人骑快马送给皇太后,从来不限定具体的日期。而且,我用于侍奉皇太后的那些家庭礼仪,只是以让老人家感到舒适自然、不受拘束、快乐为宜,我并不把那种定期朝见老人,一举一动都局限于礼仪法度的行为称为“孝道”。

训言说:我曾经读过《明宣宗实录》,明宣宗侍奉其母和顺恭敬,礼节周到。我如今再读它,还足以让我深深为之感动而心生敬慕之情。我曾想到先王多以孝道治理天下,因此孔子称赞孝道是最为高尚的德行和最为重要的道理,认为没有能够超于它的。自从唐宋以来,为人君主者往往忽略了向父母早晚问安的重要性,甚至于有长达一年不和父母见上一面的。难道他们不想早晚侍奉父母以博得父母的欢心吗?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家庭中那些必有的礼节,都是出于家人之间所具有的天伦本性,又何尝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呢?

【解读】

家常礼节应当出于天伦至性,不应当限定觐见的日期。家常礼节不同于比较隆重的场合所举行的盛大典礼,不需要庄重严肃,以让人感到舒适自然、快乐为宜,没有必要过于拘束。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身为平民百姓,与家人之间都应保持亲切自然的天伦至情,而不应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宋代李纲曾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但尧舜之道并非只是为普天之下的臣民问候而定的,即便是贵为帝王也要遵守。所以,欲天下人之行,帝王应率先而行。孝道在今天仍然是维系家庭关系所必不可少的,仍需要有一定的家常礼节。诸如适时问候父母,逢年过节探望父母等,这种礼节不是勉为其难的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使父母欣悦,尽享天伦之乐。

在线阅 读 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