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经济学书籍 > 经济学通识课 > 13 战争的利益——帝国主义

13 战争的利益——帝国主义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革命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1924)正躲藏在位于波兰塔特拉山脉里的一个偏远的小屋中。这是最新的一次流亡,这次他远离自己的家乡跨越了欧洲,躲过警察、政府特工并使用假名和假护照。在俄国,他曾通过《火星报》鼓动革命,他的同志们将报纸从歌剧院的楼座扔向看演出的富人们。在狱中列宁用面包制成的“墨水瓶”书写秘密信息。如果看守出现他便快速将面包吃掉,有一天他吃了6个。

列宁认为,战争意味着互为敌对国家的统治阶级将工人们送到战场上互相残杀,这些人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欧洲的资本家。一个社会主义者是永远不会赞成战争这件事情的,列宁和他在全欧洲的战友们联合起来坚决反对战争。

8月5日,在德国向俄国宣战后的几天,列宁被一件事震惊了。和他一同住在小屋里的当地一个活动家给他带来了一份波兰报纸,上面的报道称德国议会的社会民主党已经同意开战。起初列宁以为这位波兰同志误译了这个报道,但新闻是真实的:社会民主党对国家的忠诚战胜了他们的政治信仰。英国和法国的社会党人也步其后尘。这令列宁大为恼怒。

列宁反对战争并不仅是出于对滥杀无辜的恐惧,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理论。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务实的革命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内部的阶级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列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是资本主义自身导致了国家间的矛盾并最终引发了战争。

列宁指出了三种趋势:马克思是在单独的国家里对现状进行观察,但是20世纪初,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量增加,投资者向海外注入的资金也更多。另一个趋势便是大型公司和银行的兴起,在资本主义早期,公司规模都较小并由所有者本人投资,而后来大型公司的资金都来源于大银行。列宁称其为“垄断资本主义”,意即操控整个市场的占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其次是帝国主义趋势:欧洲国家通过控制海外领地建立帝国,势力范围延伸至整个世界。建立帝国的方式是通过军队入侵,随后入侵者便会在海外领地上建立政府,实现殖民统治。早在几百年以前,随着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征服南美时,帝国主义便已萌芽。欧洲各国战争频仍,他们争夺海外领地,那里遍布黄金、值钱的商品和可以变为奴隶的劳动力。19世纪末,帝国主义爆发了一种新的竞赛。欧洲各国为了争抢未被入侵的土地连年交战,大部分地区位于非洲未被开发的区域。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经控制在欧洲各帝国的手中。

列宁认为经济互联、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他所处的时代,传统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英雄行为,是冒险精神和伟大领袖骁勇精神的展现。此外,帝国主义国家为贫穷的国家带来了文明,可以引领非洲和亚洲人民迈入现代世界。列宁的观点要比传统观点更具前瞻性,在他看来帝国主义仅仅就是积累财富。他的思想深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1858—1940)的著作的影响,这个低调、具有学究气的人与列宁的被秘密会议和监狱密谋围绕的世界毫无交集。霍布森并非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却是一个反抗陈腐观念的离经叛道者。他众多著作中的一部是《一个异教徒的经济学家的自白》,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在读了这本书后便禁止霍布森在大学里举办讲座。这本书中奠定了列宁的基本论据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胡说八道。

霍布森的理论与当时经济学家们奉为福音的一个思想背道而驰:即节省是好事。霍布森认为有时一个国家会因为过度节省而灭亡。工人和资本家从商品制造中获得收入,你可以今天花掉这些钱,也可以将它积攒下来。收入微薄的人会把大部分钱用于购买食物和衣服。而富人的收入很高,很难一次花完。比工人多挣50倍工资的并不意味着在基本衣食上的花销也要多出50倍,虽然他们会购入一些古董花瓶,但最终仍将收入余额储蓄起来。霍布森和列宁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多的经济收入会流向一小部分富人和有权的金融家口袋里,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财富更多地被节省下来而非用于消费。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新的机器和厂房,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经济学家将这种花销称为“投资”(investment):当商人购买新的香肠机时便是投资,香肠的产量因此会得到提高。(当他们吃香肠时,却是在消费,而并非投资。)

问题在于随着投资的增加,愿意购买或买得起商品的人数却在减少。富人不会购买它们因为他们已经用巨额收入尽可能地消费了——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将剩余的钱积攒起来。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却囊中-羞-涩。因此,用节省下来的钱建起的厂房为所有者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随着储蓄越来越多,可以用来投入其中的良性资金却在减少。而在海外进行的投资却还有获利的空间,为了使储蓄更好地流向国外,帝国主义权贵便开始入侵其他国家并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资本家开始在殖民地大肆建造厂房并将在国内难以销售的产品倾销给殖民地人民。入侵国的军队保护厂房免于本地人占领。霍布森在世纪之交时作为英国和南美的战地记者目睹了这一切。19世纪80年代,南美发现了黄金,英国和南美在1899年爆发了战争。霍布森相信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本家控制南美的金矿。这场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无辜平民死亡,很多人在集中营中失去了生命。帝国主义的源头是贪婪,帝国主义的军队是用来镇压人民、帮助资本家积累更多财富的工具。当互相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着手寻找新的市场时,彼此会对对方构成阻碍,于是在19世纪末产生了领土竞争并最终在几年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霍布森将过剩储蓄称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根基”(economic taproot)——它是基本的经济目标。这个观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灭亡。原因在于它从帝国主义的扩张中获得了新生命。19世纪,很多人称赞帝国主义有助于国家间贸易的发展。霍布森的理论显示了帝国主义是好东西,因为它为储蓄提供了关键的出口,是这样吗?霍布森并不这样认为。正是因为收入过多地集中于少数人的手里才会造成过多的储蓄。解决方法应该是对收入进行重新分配,而非派部队入侵海外。在一种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下更多的储蓄会投入到国内市场,这样便会从根本上祛除帝国主义的苗头。帝国主义只对一小部分群体有益——金融寡头和银行,它不会有助于整个国家,因为国家会通过增加军费开支来攻占新的土地并保护这些领地。同时,帝国主义会对殖民地人民造成伤害,使其被迫受制于外国军队和政府的统治。

在列宁眼中,问题要比不合理的财富分配严重得多。1916年,几百万工人阶级在战场上互相残杀,他发表了一本名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小册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导致的剥削深恶痛绝,现在列宁为这种愤恨火上浇油。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战争。他提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法: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内战。不同国家的工人阶级应当停止自相残杀,奋起抗争并推翻本国的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战争才会结束。

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未燃烧,欧洲工人阶级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战争中去。列宁说,帝国主义理论做出了最好的解释。公司通过垄断地位和帝国主义攫取的收益意味着工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工人变成了容忍资本主义和战争的“劳动力贵族”(aristocracy of labour),满足于用工资买来的家庭舒适感,愿意继续保住饭碗而非发动革命。

列宁和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吹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号角。在20世纪初,欧洲领先的经济得到增长,资本主义比以往更加生机勃勃。英国流入海外的资金流并不是由于资本家正逃离经济萎缩导致的销售困难的境地,而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很好。新技术创造了财富,使得企业家可以在全世界进行投资。例如,英国铁路增多所带来的收益令铁路企业家在海外进行投资。虽然战争和殖民地与经济学有着必然密切的联系——对贸易和原材料的争夺——它们也会和其他欲望联系在一起,比如权力和地位。

在20世纪,帝国主义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社会主义者用其控诉腐朽资本主义的行为。经济学家热心于捍卫资本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帝国主义变成了一个肮脏的词语。随后,一群非传统经济学家将他们的观点复兴,将其融入了资本主义的新理论(见本书第26章)。

在战争爆发的几年后,列宁秘密潜回俄国,在卡尔·马克思观点的影响下发动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这个新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大国并自称是与帝国主义不共戴天的敌人。不久,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人民用武力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他们发动暴动和起义最终赢得了自治。这些国家的经济处于初创期,因此被称作“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见本书第22章)。随着殖民地的独立,这些地区的人民开始尝试建立一种有益于人民利益而非满足外国资本家需求的经济。

在线阅读网免费看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