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经济学书籍 > 经济学通识课 > 18 在出水口下面——凯恩斯主义

18 在出水口下面——凯恩斯主义

1932年,美国的一首流行歌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曾经修了一条铁路,现在它已建好。兄弟,有没有一毛钱?”这首歌揭示了美国财富的一个源泉:在港口、工厂和城市间用来运输商品的绵延数万米的铁路线。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食物充足,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房产,普通人也可以拥有处理枯燥家务劳动的产品,比如洗衣机。但是如同这首歌里唱的,在短短几年后,许许多多当初为财富积累添砖加瓦的工人们被迫以乞讨为生。

1933年,美国失业人口达1300万人,相当于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在一些城市失业人口达到了50%。铁路开始运送一种新货物:数百万人躲在货运车厢里,穿越全国,试图寻找新的工作。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以约德一家为代表,记叙了穷苦的农民从俄克拉何马州向加利福尼亚州逃荒的艰难经历。在城市里,无家可归的人们用木头和锡罐搭成窝棚。这个曾经最富裕的国家为何沦落到如此境地?

当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泥淖中苦苦挣扎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试图找寻问题的答案。他当时已经闻名遐迩,并且是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一员。这个团体由生活在伦敦中部布卢姆斯伯里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家和艺术家组成。他们中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形容凯恩斯:“双下巴、嘴唇突出、小眼睛的饥饿的海豹”,但是另一方面对他出色的才华大加赞赏。凯恩斯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他在业余时间里自学经济学,当他参加公务员考试时,这门科目却得了最低分,为此他感到恼火:“我肯定要比我的考官更懂经济学。”

凯恩斯相信19世纪经济学家们创立的传统经济学已无法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无法解释富裕国家破产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每年的财富都会增加,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也要多于上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有时经济速度放缓,产量比上一年减少。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衰退,美国的经济从20世纪20年代末陷入了一次衰退。在这一时期,企业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很多走向破产。美国发生的这次衰退因为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程度之深,被人们称为“大萧条”。它波及全世界,蔓延至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一些人相信这次萧条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终结。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并非是因为笨手笨脚的政府,也不能怪虐待工人的商人。没有人做错任何事,但是出于某种原因,经济整体可能出现了差错,它会因为自身的问题最终停滞不前。凯恩斯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传统经济学理论致力于如何使用稀缺资源。当社会对靴子有无限需求时,而靴子的数量只有那么多,靴子就成了稀缺资源。当社会需要更多靴子时,就只能减少其他物品的产量,或许是帽子。像这样,经济学是关于市场如何进行调整的问题,比如鼓励生产更多的靴子,减少帽子的产量。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国民收入仅仅等于工厂和工人生产的价值。它假设所有的工厂都满负荷运转,所有工人都有工作。由于经济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生产,所以,如果想制造更多的靴子,就需要将制帽工人转到制鞋的工厂。

凯恩斯观察到,整个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1933年,美国工业产量比20世纪20年代末期减少了一半,上百万人失业。美国经济本来能利用这些闲散劳动力制造更多的靴子,而不用减少生产帽子的人数。这十年的损失相当于美国每个四口之家少了一栋新房。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资源的稀缺性,而是如何使用已经存在的资源。人们需要靴子、帽子和车,生产它们的工人和工厂随处可见。但不知为何,人们的需求和经济生产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一个国家的收入并不等于经济的产能。当相当多的工厂闲置以及工人无所事事,经济产量低于其生产能力时,这种说法是无法成立的。相反,收入等于人们的需求消费的总量。当我购买你的帽子时,我支付你收入。当我们所有人的消费减少后,购买量和产量都会相应降低,国民收入也因此减少。以此为起点,凯恩斯重新对衰退和失业进行了阐释。

他首先强调了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工厂和工人永远忙碌的原因。他指出这个想法来自于以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命名的“萨伊定律”(Say’s Law)。凯恩斯对此进行了驳斥。在我们理解这点前,需要弄明白这个定律。萨伊定律认为所有生产出的商品都将售罄,理由是人们只在乎其所拥有的有用的商品。生产靴子的人会卖掉靴子,再用钱购买衣服和帽子。帽子制造商会卖掉帽子用来购入靴子和衣服。从任何一种商品售卖中获得的钱都会用来购买其他物品。一个企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缩减劳动力、关门大吉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因此经济衰退和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

根据萨伊定律,经济保有一定水平的支出以保证工厂全力以赴地生产,人人有工作。将支出-水平想象成浴缸里的水位,当人们将所有收入用于消费时萨伊定律是适用的。但是如果人们将收入积攒起来呢?想象浴缸里的水正从放水孔中流出。储蓄是经济支出中的“流出部分”。随着水面的降低,经济中的支出也在减少,这意味着企业产量的降低以及工人人数的缩减。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条将放水孔连接到水龙头的软管,它可以将水导流回浴缸。储蓄不仅仅从下水口流出,还会最终回到浴缸中。储蓄被借给希望投资新工厂和生意的人。投资——购买厂房、设备等——等于将支出“注入”经济中。储蓄被用来购买,因此流出相当于注入,即流出的量和注入的量齐平。因此,水位保持不变,经济继续运转,所有工厂和工人都充分工作。

如果投资者在建造新工厂时变得畏缩怎么办?那么储蓄便不会流回浴缸,相反会聚集在软管里。于是看起来水位再次降低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其他的拯救办法。将水龙头开大一点,使软管里的水更快地流回浴缸怎么样?只要打开得足够大,流出的水再一次等于注入的水,于是水位——即经济中的总支出——便不会降低。在这里,水龙头指利息,即借贷的价格。当利息降低——打开水龙头——借贷变得便宜,更多的人会进行贷款。这是怎么发生的?当投资者停止投资时,他们停止将人们的储蓄作为贷款借出,这意味着有大量储蓄可以作为贷款,但是需求者很少。当供给大于人们的需求时,价格会降低。在这个例子里,降低的会是贷款价格,即利息。利息降低鼓励投资者借贷并投资到新设备和工厂上。结果是,多余的储蓄——软管里存的水——永远会转变为新的投资。水位保持不变。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提出质疑,他问道:为什么假设多余的储蓄会自动转变为对新厂房和机器的投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人们并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储蓄与厂房和工厂挂钩。或许你可能只想把钱放在床垫下面以备不时之需。在凯恩斯看来,利息并不能有助于将多余的储蓄转为投资。事实上,储蓄和投资之间并没有关联。软管并没有连接到给浴缸注水的水龙头上。它通向下水道,而储蓄在那里消失——在人们的床垫下面——而不是流回浴缸。

凯恩斯认为,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便会发生经济衰退。生意人开始对前途感到茫然并停止投资。这意味着,注入经济的投资少于流出的储蓄。浴缸的水位开始降低。产量降低,工人数量减少,经济陷入了衰退,这就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状况。

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谁犯了傻,或者行为冲动。事实上,衰退的原因是人们选择储蓄,而不是支出,我们也总是说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因此,问题在于人们或许是过于明智了。凯恩斯说:“每当你存下5个先令,一个工人便会丢掉工作。”

凯恩斯认为,一旦经济陷入衰退就无路可逃。认同萨伊定律的经济学家们觉得如果商人停止投资,经济便会自行调整,就像不倒翁一样。凯恩斯似乎是正确的,因为萧条持续了几年之久。如果经济是可以自行调整的玩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失业人口。任何失去工作的人都是出于自愿,他们不愿意再从事一项工资不变的工作。但是所有离开俄克拉何马州去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工作机会的人肯定都是自愿失业的吗?通过批判传统理论,凯恩斯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不是自愿的。

正是由于凯恩斯,经济学家们不久便在一件事上达成了一致:大萧条时期以及此后数次衰退期间出现的百万失业人口是支出变少的牺牲品。他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他之后,经济学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将经济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比如他帮助改善的就业水平)和“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做出选择)。

凯恩斯并不只是想创立一种新的理论,他还希望通过这种理论改善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这意味着驱散失业的痛苦。浴缸的故事告诉人们他对问题的诊断,在本书第27章我们将会了解到具体的治疗方法。这个理论的要点是,既然经济无法自行修复,政府便需要有所作为。政府必须在经济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以避免大萧条的再次发生。资本主义在暴风雨中生存了下来,但也从此改变。

在线阅 读网:http://wWw.yuedu88.com/